APP下载

课本抗战之山东《战时教科书》

2015-03-28石鸥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教科书抗战课本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124(2015)04-0011-07

收稿日期:2015-06-20

基金项目:全国教育规划国家社科课题“百年中国教科书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中的基础作用”[BAA120011]

作者简介:石 鸥,首都师范大学特聘教授。

战争与其说是一种武器的较量,不如说是民心向背的较量。虽然现代战争离不开新式的杀人武器,但事实一再表明,滋润民心的书本才是最难对付的武器。所以,希特勒会发起那么声势浩大的焚书运动;所以,罗斯福会命令用更多的书武装二战前线的美军士兵;所以,东条英机在占领我国东北、华北后要不惜血本全面编撰和使用他们自己的教科书;所以,日寇飞机的轰炸声刚消失,稚嫩而誓言般的读书声就从齐鲁大地断壁残垣的教室里飘出———

“要为民族争自由,要为国家争光荣,

不怕牺牲,抗战杀敌,做一个民族小英雄” [1]。

当时的人们手中不仅需要一把枪,心中也需要一个理念。教科书就在传播这一理念。手捧着抗战教科书的师生,和红高粱地里手持长枪大刀的山东好汉一样,也在抗战。他们手中的《战时教科书》,在抗战期间苦难的中国,不是子弹,胜似子弹。

一、 抗战需要《战时教科书》

抗战全面爆发后,战争时期的教育显得异常紧迫。1938年4月,国民政府正式确定了抗战与建国双管齐下的战时教育方针,颁布《中国国民党抗战建国纲领》,关于战时教育的4项纲领之一就是:“改订教育制度及教材,推行战时教程,注重于国民道德之修养,提高科学的研究与扩充其设备。” [2]据此,《战时各级教育实施方案》出台,包括9大方针和17项实施要点。对于学制、学校迁移与设置、师资训练、课程教程等,均作了具体规定。对于教材,要求“各级学校各科教材,应彻底加以整理,使之成为一贯之体系,而应抗战与建国之需要,尤其尽先编辑中小学公民、国文、史地等教科书及各地乡土教材,以坚定爱国爱乡之观念”。

1939年3月,在第三次全国教育会议上蒋介石发表讲话,就战时教育和常态教育的关系提出了要求,“平时要当战时看,战时要当平时看”,“现在时代无论个人或社会,若不是实行战时生活,就不能存在,就要被淘汰灭亡”,“但我们不能说因为战时,所有一切的学制、课程和教育法都可以搁在一边” [3]。教育部长陈立夫对教育作了更为具体的部署: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师资之亟宜造就,教材之必须充实,训育之有待改进,建教之应事统筹” [4]。在这次教育会议上,各省教育厅长对战时中小学教科书的编写与出版,进行了广泛的讨论 [5]。一时间战时教育、战时教科书都进入了实际操作阶段。

大敌当前,抗战已不再局限于战壕。还有一个思想文化领域。在这场战争中,教科书就是武器。战时的中国需要战时教科书,需要教科书来澄清抗战的正义性,来激发民众的抗战热情,来培养学生的抗战勇气,来启蒙人们的抗战常识,来坚信社会的抗战必胜的信念。文化人应该和制造枪炮及其使用它们的人一起共同承担保家卫国的重任,以确保胜利的可能和和平的到来。

战时教科书特别要求以下内容的充实与更新:“其一,变更原有学科的教学时数,抽出时间教授战时新教材,诸如军事常识、救护常识、防御常识、消防常识、国际关系、群众指挥法等;其二,加设特殊学科,诸如国民训练、民众教育、中国地理险要、日本侵略史、日本外交史、日本政治大纲、军事化学、生物学与国防、军事工程等;其三,改进每门课程本身的内容,小学要注意激发儿童抗战情绪,培养儿童社会知识,灌输儿童战争常识;中学在国文、地理、历史、美术、劳作等课程都要作适当改进。” [6]

实际上这已经对战时教科书的内容选材有了比较具体的可以直接操作的建议了。至于落实到特定学科,也有了更细致的考虑。如国语之“说话:时事讨论,救国演讲等。读书:救国运动的文电和诗歌,救国运动的戏剧和故事,民族英雄传记,少年爱国故事,民族英雄抗战史实等。作文:翻译重要之救国文电为通俗大众文,拟为救国运动告民众书,拟致各国儿童宣布中华民国解放运动的信件,拟募捐启事,拟救国讲演词,订救国运动标语,记救国运动的事实,记述抗战事实等。写字:写标语、宣言、图表、布告、壁报、民众课本等” [7]。而美术课程的战时内容则应包括:“战时描写及剪贴、忠勇战士的塑像、防空图、防毒图、救护图、后方工作图、战事经过的连续画等,都可以利用来配合美术的教学。”劳作课则可以在以下方面操作:“战时模型、战壕模型、军械模型、障碍物的制造,简易防毒面具及口罩的制造,防毒药水的配制,地窖的建造,绷带的缚法,慰问品的调制,军用水瓶的制造等,都可用来配合教学。” [8]

宏观上由于战时的独特需求,微观上有了可操作的具体建议,必要性与可能性兼具了。在抗战高于一切的精神指导下,各地迅速行动起来,编写了大量适应抗战需要的教科书,其中不少教科书直接以“战时”命名:战时国语、战时算术、战时历史等。这是一种直接服务于抗战的教科书,因为抗战是其起源,为了抗战是其目的,它是中国教科书发展史上极富时代特色的最为罕见的教科书类型。在所有以“战时”命名的教科书中,1938年山东省国民政府组织编撰的《战时教科书》(简称山东版《战时教科书》)影响最大,这是抗战时期最系统最完整的一套战时教科书。

二、山东版《战时教科书》概况

全面抗战掀起一年后的1938年8月,国民政府山东省小学教材编审委员会在弥漫的战火中神奇地编写了一套小学课本,命名为《战时教科书》。当时已编写完成了56册,因为“印刷所限,仅排印初级国语8册、常识8册、算术6册,高级国语4册、公民4册、历史4册、地理4册、自然4册,算术4册,共计46册” [9]。这套教科书大多数在封面上直接标注醒目的“战时”二字,且有“山东省政府审定”、“民国二十七年九月初版”字样,版权页署名“山东省小学教材编审委员会编审”,“编审主干芮麟”。封二或封三有“编审大意”,署名“山东省小学教材编审委员会识”。这个编审委员会由什么人组成,“编审主干”究竟在该教科书编写中具体起什么作用,还有待考证。但可以认为,山东小学教材编审委员会应该由芮麟兼管,至少芮麟是负责人之一且直接执笔。

芮麟(1909-1965),字子玉,江苏无锡人。1929年江苏省立教育学院毕业。1926年发表处女作《香海雪影》,步入文坛,1930年在沪以《新诗之变迁及其趋势》长篇诗论,饮誉海内。一生作诗无数。在20世纪30年代,有人认为他是与林语堂、赵景深等齐名的诗人、作家、文艺理论家。20世纪30年代初期为中国社会教育社成员。曾任无锡县教育局社会教育科科长、无锡县立农民教育馆馆长、无锡县立民众教育馆馆长,江苏武进县教育局社会教育科长、河南省民众教育实验学校研究实验部主任。这个江浙的才子,于1936年春赴青岛市教育局任中小学课本编审主任。抗战期间,任山东省政府秘书、山东省保安司令部政训处上校秘书、主任,1938年8月任山东省政府主席行辕教育处长,创办山东战时出版社,筹建山东省党政军政治干部学校,主编山东省政府机关刊物《大山东月刊》,兼任山东省立第一联合中学校长。《战时教科书》应该就是芮麟在这一人生鼎盛时期编撰完成的 ①。

这套教科书各科稿本自1938年7月5日开始编辑,26日开始审查,8月1日完全结束,时间之短暂、任务之艰巨简直不可思议。尤其是在战乱时期,昨天还在一个地方,今天就通知立即转移到另一个地方,每到一个新住处,编撰者们忙不迭地又开始了“无声的武器”之《战时教科书》的编撰。目前尚无法考证当时究竟动员了哪些编者夜以继日地赶编该套教科书。所见最早版本是1938年8月,大多为1938 年9月出版的。此时,有两个重要因素值得关注:第一,秋季开学在即,《抗战教科书》能够进课堂成为当务之急。8月和9月出版的教科书正好赶上开学。第二,山东省军政当局波动巨大,原山东省政府主席韩复榘因抗战不力被处极刑(1938年元月),沈鸿烈于1938年元月被任命为山东省政府主席,6月,芮麟任政府秘书。芮麟及其所在的山东省政府,坚持在山东大地抗战。适应抗战形势需要,他们不断在山东大地转移,在国共统一抗战的大背景下,和共产党山东分局也保持较好关系,共同展开山东地方的抗战。1938 年6月19日,山东省政府转移到聊城,设立省政府主席行辕,并稳定了难得的几个月时间。芮麟不但是省政府秘书,还兼省政府主席行辕教育处处长。应该说,就是利用这个空隙,以芮麟为主,和他的同事们在孔子的家乡,废寝忘食地编写了这套既能够解秋季入学燃眉之急、又全面宣传抗战鼓动抗战的《战时教科书》,和山东大地上浴血奋战的军民一道,为抗日战争作出了难能可贵的贡献,也在教科书史上谱写了辉煌的一页,展现了烽火岁月里知识分子“长存报国心”的感人一面。当《战时教科书》全部完成投入使用之际,芮麟29岁整,他作诗《三十初度述怀》:“才入中年万感侵,茫茫天地独沉吟!羁迟空坠思亲泪,歌哭长存报国心。寇祸不随烽火灭,旅怀渐共岁时深。头颅留得班生在,谁道神州便陆沉。” [10]把那段烽火岁月中的报国之心表达得淋漓尽致。

该套《战时教科书》版本多样,印刷质量参差不齐,但整体质量尚可。该书为了宣传抗战、指导抗战,出版后允许翻印,从实物看,山东济南、牟平、荣成、栖霞、昌乐、文登、寿光、莱阳、海阳等地都翻印发行了《战时教科书》,既有县政府教育科印的,也有民间印的,说明条件艰苦,但对策有方,故影响广泛。只是这种做法的结果是版本奇多,印刷机构和印刷时间奇多,几乎难以统计完整。每个地方翻印时,都有点自作主张,或增或减,或变封面图案,或于封底添加本印刷机构的名称,起到增加卖点的广告作用。《战时国语读本》(1941年再版)甚至在封二增加了著名的抗战歌曲“神枪手”(“游击队之歌”)。因为印刷上要抢时间和成本控制等原因,不少《战时教科书》少了版权页,少了编审大意,甚至也有的少了“战时”二字。

这套《战时教科书》改编成分较重。因为1938年,山东大地抗战形势紧迫而复杂,有日军占领区,有国民党政府的统治区域,也有共产党根据地,国民党前任省政府主席韩复榘刚被处决,新任主席沈鸿烈抗战的压力很大,以教育发动民众、统一思想、进行抗战宣传的任务迫在眉睫,急需编写适应抗战需求的课本。在时间紧、任务重、人手不够、经费不足的情况下,抢时间的最好策略是改编而不是完全创新,所以该套教科书基本上是在其他教科书基础上,稍加删节,增加部分抗战材料编辑而成,以适应战时之特殊需要 [9]。此时,没有完全注意到如何适应山东地方实际也就在所难免并可以理解了。

三、《战时教科书》如何应对“战时”

因战争而产生、为战争而服务的《战时教科书》在如何应对“战时”方面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和探索。

1.精心选择素材,全方位服务抗战

山东版《战时教科书》尽可能选择恰当的与战争、爱国、民族自强、维护国家主权相关的内容,让民众认识抗战意义,懂得如何抗战,自觉参与抗战行动。这些内容可以大致分为现实和历史的,以及人文和科技的。

首先,《战时教科书》国语、历史、政治等课本内容,多由现实和历史两类构成。现实的直接材料多来自抗战现场以及国民政府的抗战政策,如淞沪血战、东北义勇军、杨靖宇、七七、五卅、八一三、抗战第一个牺牲的军长、难民、汉奸,以及蒋介石、冯玉祥等的文章。历史的间接材料则来自我国历史上的爱国主义事迹和人物,如苏武牧羊、越王勾践、花木兰、戚继光、郑成功、岳飞、黄花岗起义等。

这些内容既注重激发大无畏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感,又关注宣传抗战政策,号召人人抗战,渲染“总动员,总动员,有力出力,有钱出钱,有枪的对日作战”的抗战氛围 [1]。

在“有力出力,有钱出钱”的抗战政策指导下,《战时教科书》注意教育学生懂得如何身体力行地参与抗战。抗战既可以是上前线冲锋陷阵去杀敌,也可以是在后方爱国货反洋货、抓紧生产来抗战。对于学生来讲,后者甚至是更常见的抗战形式。因此,《战时国语读本》第六册,连续用四课篇幅提倡国货反对洋货。正面教育以爸爸的口吻说出:“不是国货不要玩,玩耍不忘爱国家。”(第5课)反面教育以洋货的口吻说出:“我到中国来做什么呢?我是奉主人之命,来换你们的金钱。换得金钱回去,制造枪炮,制造战舰,制造飞机,制造炸弹。枪炮杀你们的人,攻你们城和关。战舰夺你们的港口,轰你们的海岸和江岸。飞机占你们天空,到处掷炸弹,把你们房屋炸毁,把你们的身体炸烂。你们买的是我吗?不然,不然,你们买的简直是枪弹、炮弹和炸弹!”(第3课)与此相呼应,《战时常识教科书》也设计了用国货、拒洋货的内容。

有些课文则直接把后方如何参与抗战的项目列了出来,让学生明了并付诸实践:“这次抗战,是全民族的战争。谁都负着责任,我们虽然年岁小,能做的事情却很多,现在举出几项重要的事情来:宣传———我们可以向一般人宣传这次抗战的重要,叫大家明白。募捐———我们可以向一般人募捐,得些财物,捐给政府和军队。慰劳———我们可以到前线去,到医院去,唱歌、演剧、讲演,鼓励作战的士兵,安慰那些受伤的弟兄。情报———我们可以乘着敌人,不注意小孩的时候,侦探他们的行动,向我们的军队报告。” [11]

其次,《战时教科书》之常识、地理、自然类课本,注重普及战争常识,了解与战争密切相关的武器、救护、资源、地理环境等,引导学生与民众科学抗战。这些课本比较密集地传播防毒气、防空袭、急救、常用枪弹,以及领土领海领空、交通工具、气候、工农业知识等内容。在《战时地理》教科书中,关于“全国抗战形势”、“抗战中打破封锁的三条出路”等就安排有四课内容,各两课 [12]。比较系统地介绍了抗战的全国形势。只要读了这些课文,对于抗日战争的形势、我国对外关系以及国际援助的路径,就基本上能够知晓大概。

为了凸显“战时”的色彩,编撰者也不忘把一些中国抗战的重要内容引入教材,如“不要忘记七月七”、“八一三是怎么回事”、“拥护抗日领袖和军队”等课文(《战时常识》初级第四册),旨在普及抗战常识,提高全民抗战的认识。

当然,这些国民政府主持下的教科书也不失时机地宣传蒋介石、国民党及其国民政府的抗战政策,选用蒋介石等人的讲话,歌颂蒋介石的抗战领导。如《战时常识》(初级第五册)从20课起,连续三课介绍“中国国民党”、“孙中山”、“蒋介石”。

有些课文标题很另类,如《日本鬼子死了会变成狗吗》(初小国语第八册第7课)。内容则是表现中国人如何智慧地躲开日本人搜捕的。这种课文标题整体上比较反常。

课本随着年级的提高,抗战内容和分类大体上明显增加。如初小第二册国语读本,共50课,直接与抗战有关的共12课,间接与抗战有关的3课。占30%。但到了第六册,共44课,直接抗战内容占11课(如“淞沪的血战”连续两课,“杨靖宇”等),间接抗战(如木兰的故事、张良为国报仇、勾践雪耻等)的8课,有关抗战的内容一共占43%多。当然,这也是与各学科、各分册的主题相关联的。

2.巧妙设计活动,多维度探究抗战

《战时教科书》令人刮目相看的是形式多样的课前预习作业和课后活动的设计。用今天时髦的话来讲,其中许多是自主探究活动或主题探究作业,就是研究性学习,就是综合实践活动。比如《战时常识》教科书,每一课课前有问题,课后有作业。第6课《我国的首都》,课前设问题三个:“我国的首都为什么设在南京?南京的形势和交通怎么样?南京在什么时候被日寇强占的?”课后设作业三个:“就地图研究南京的形状和交通状况;画南京略图;研究南京失守经过。”第8课《北平和天津》,课前问题两个:“北平有什么古迹?天津的地位怎么样?”课后作业两个:“画北平和天津的形势图;研究天津失守的经过。” [13]《战时常识》课本第38课《日本的侵略》,课前设综合性问题一个:“九一八事变的起因为什么?一二八事变的情形怎么样?事变后的局势怎么样?我们怎样才能收复失地?”课后综合性作业一个:“课外读九一八事变和一二八事变的故事;调查中日事作(原文如此,疑印刷有误)最近的情形。”第39课《抗战的开始》,课前问题两个:“为什么我们必须抵抗日本的侵略?怎么样争取最后胜利?”课后作业两个:“研究华北诸省的重要;研究争取最后胜利的方法。”第40课《抗战期间,我们要做些什么事》。课前问题两个:“我们怎样参加抗战?暑假中我们能做些什么?”课后作业两个:“拟定暑期工作计划;讨论暑期工作方法。” [11]

《战时国语》教科书则是课后设问题。第15课是《日本指挥汉奸的活动》,课后问题有三:1)汉奸怎样活动?2)汉奸都做些什么事?3)我们要怎样铲除汉奸? [14]

《战时地理》教科书却是课前设问题。第20课《全国抗战形势(下)》,课前问题四个:1)北战场抗战的形势怎样?2)台儿庄大胜利的效果怎样?3)南战场抗战的形势怎样?4)将来武汉大会战的前途怎样? [12]

这些问题多是思考性、开放性的,少有标准答案,非探究、非小组合作不足以很好完成,几乎很难靠死记硬背能够实现的。且问题多最终导向行动。除了思维上的、方法上的提升外,很显然,通过这类精心设计的作业或活动,可以加强巩固,很好地引导学生深层次地了解、认识抗战并采取适当的行动参与抗战,避免不必要的牺牲和损失。而且通过学生,可以对他们的家庭、对广大民众产生有效影响。

3.采用多种形式,高效率宣传抗战

教科书功能实现的程度与满足琅琅上口、通俗易懂、本土色彩等条件的程度密切相关 [15]。在这方面,《战时教科书》给予了高度重视。

首先,《战时教科书》注重歌诗表达,以琅琅上口的特色求得宣传抗战的效果最大化。“使童子有耳顺之乐”的教科书才是最有效的教科书 [15]。“耳顺之乐”就是悦耳,就是琅琅上口。《战时教科书》为了达到使读者兴趣盎然、易学易记、喜欢阅读从而使宣传作用最大化的目的,利用学生身心特点,在低年级大量选用了歌诗童谣韵言,尽可能押韵,便于诵读,极富感染力,我们以《战时国语读本》初级第二册为例,该册不少课文就是童谣和诗歌或韵语的形式:

早打铁,晚打铁,

打把铁长枪,

长枪长又亮,

好穿日本恶心肠。(第16课《打把铁长枪》)

姐姐缝军衣,

妹妹笑嘻嘻,

弟弟说,这是谁穿的

姐姐说,这是赠给前方战士的。(第17课《姐姐缝军衣》)

年纪小,志气高,

握起拳头背上刀,

快把横暴来打倒,

读书更把身体练,

中华全靠咱们保。(第46课《打倒横暴》)

我是小小兵,劝你莫看轻,

飞机我不睬,大炮我不惊,

我有热血,我会和敌人拼命。(第47课《我是小小兵》)

艰难的抗战岁月,民众那种痛失国土的痛苦甚至迷茫,有时候可以从教科书中得到一丝慰藉。抗战的悲愤化作声声朗读,如黄河奔腾,源源不绝在耳畔响起,“我有热血,我会和敌人拼命!”源源不绝的读书声就是中华民族源源不绝的力量。

其次,《战时教科书》比较重视插图,努力增强视觉效果和强化感官冲击。抗战时期的山东大地,国民党的军队、共产党的军队和日伪军队各有占领区,日伪军队对山东的扫荡非常频繁,山东省国民政府常常因大敌当前深夜转移,在一个地方停留的时间很短。跟随省政府不断转移的教科书编审委员会,只能利用非常短暂的时间编教材、印教材,所以,受抗战时期艰苦的条件限制,《战时教科书》插图是非常不易的,但编撰者们仍然没有忘记教科书的读者对象,没有忽略学生的身心特点,尽可能使用插图。尽管插图只集中在第一第二年级课本,但为了强化抗战气氛,达到宣传效果,插图的抗战氛围浓厚,形象生动,不失质朴,视觉效果好。且等条件稍有好转后,《战时教科书》的印刷就增加了封面图案,一些封面图案设计极富战争特色。课本图文结合,适合学生和民众的视觉特点,能够引发阅读兴趣。

四、山东《战时教科书》留下的思考

《战时教科书》对我国抗日战争的贡献不可低估。就社会价值来说,《战时教科书》作为战斗的号角激励着广大青少年学生保家卫国上前线;作为写实的镜子,它反映出抗战时期山东社会生活与文化教育的基本状况,体现了爱国知识分子浓厚的爱国情怀;作为启蒙读本,它没有能力去消灭战争,但它在努力号召全社会去赢得这场正义战争的同时,力求去消灭愚昧。而消灭愚昧是确保胜利并永续和平的武器。

1.非常时期,教科书具有非凡的功能

教科书强烈的教诲性特征,使得它可以甚至应该因特殊的国家需求而集中表达特定的内容,也使得它非常容易成为意识形态的最佳贯彻者,成为意识形态的最重要的载体(所以对于一个政府来讲,没有什么文本比教科书更值得关注的了)。抗战时期是一段非常时期,非常时期里的抗战不仅仅是若干个具体的战斗,也不仅仅是领导人的讲话,抗战是实在的生活形态,体现在上课下课的学堂生活中,体现在可感可读的课本中。且不要说国语了,仅仅《战时数学》教科书就让我们感受到了战争与杀戮:义勇军三人平分子弹306颗,每人得几颗?义勇军618人分成三队,每队几人?机关枪在三分钟内有309发,平均每分钟有几发? [16]

在救亡图存压倒一切的特殊时期,教科书中的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被高度放大并得到广大民众的积极认同和热烈回应。《战时教科书》要做的就是,让一篇篇小课文,成为一颗颗射向日寇的子弹;让一篇篇小课文,充分承载中华民族抗战的伟大精神;让一篇篇小课文,成为凝结大众、统一思想、激发行为的号角。《战时教科书》抗战意识形态的强大整合力,辅以教科书的海量发行,具有“学童一本书阅读一家人”的神奇作用,能够把民族主义与大众宣传很好地结合在一起,获得了极大的宣传和传播效果,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调动一切力量为抗战服务的功能。

2.教科书永远是教科之书

教科书的本质既有服务国家、服务民族、服务社会剧变需要的一面,也有启蒙人、聪慧人、成人的一面。这一对关系的处理至今考验着我们的智慧程度。

首先,对于《战时教科书》而言,“战时”是压倒一切的。此时的教科书隶属于“战争”是显而易见的,所以大幅度的内容与抗战有关,直接间接服务于抗战。但毕竟这是“教科书”,教科书有自己的本质功能。如果我们在为国家、民族的不受侵犯而战,我们就离不开武器。如果我们还要为人的心灵自由而战,为文明的永续而战,我们就离不开教科书。难能可贵的是,山东版《战时教科书》不忘启蒙重任、不忘科学普及、不忘文明传播、不忘现代公民的培养和国家的现代化建设。课文中不时会设计与这些追求密切相关的内容,而且一个单元一个单元地设计,一点都不显凌乱和仓促。如《战时常识》(初级第八册)第35~39课分别是“国民应享的权利”、“选举权和罢免权”、“创制权和复决权”、“国民应尽的义务”。《战时公民》(高级第四册)共16课,其中15课与现代社会建设和现代公民教育相关,如《产业革命》《社会经济》《劳动与生产》《生产》《消费》《交易》《分配》《职业与社会》《职业的种类》《择业的方法》《职业上必须的品性》《失业问题》《农村经济的衰败》《贫乏的救济》《怎样做一个完善的公民》。至于《战时历史》课本,尊重历史学科,古代史、世界史的分量也是很重的,并不一味只局限抗战。第一册基本上是中国古代史,第三册世界史,基本上没有直接的抗战内容,第二册中国近代史,则选择不少抗战内容。强意识形态灌输与科学知识传播的平衡、战时是为了和平的编撰意图均可见一斑。

其次,和平毁了才是战争,战争才需要战时课本。战时课本是为了常态课本,战时状态是为了和平状态。今天我们重新研读《战时教科书》,是要让这种非常态的教科书不再出现。毕竟,战争的杀戮本质,它给人类带来的精神创伤,是任何人都难以承受的。从这个角度来看,《战时教科书》的终极目的就是让世界不再有战时教科书,就是要达到和谐安宁的和平社会。教科书的本质,是要消灭战争,阻止战争。我们的教育为这个梦想去奋斗。因此,爱国主义与国际视野、民族主义与多元文化、社会与个体、本土与世界、战争与和平,这是教科书必须思考和应对的长远问题,这一问题远没有解决。在《战时教科书》中,个体的被压抑,过于复仇意义的宣战姿态,甚至狭隘民族主义的观点,不时闪现在字里行间。这也意味着今天的教科书编撰者、使用者、研究者,以及一切相关者,肩上都有着沉甸甸的担当。

第三,战时是为了和平,但和平时绝不能遗忘战时。今天的我们和近80年前的战场,只隔着一本老课本。任何国家和个人对战时的扭曲甚至遗忘,都是历史所不能容忍的。在国家层面,日本当局对侵略中国的美化,对战争给亚洲人民的伤害的淡化,是在战争边缘玩火;在社会生活层面,我国媒体铺天盖地的炒作,娱乐无止无休的狂轰滥炸,抗战影视片的无厘头视觉形象等等,已经让孩子们对战争、杀戮和人类灾难麻木了、扭曲了,战场的厮杀和恐怖对学生们来说如同看韩剧一样庸常稀松。此时,也许我们需要一本老课本来敲打那不清晰的头脑。也许《战时教科书》能够让我们稍微清醒一些。它能够拉近我们与战争的距离,让我们回到近80年前的战场:原来,我们离战争和灾难并不遥远。

3.教科书是了解社会生活的重要窗口

教科书的重要性已得到连篇累牍的论证。《战时教科书》再次强化了教科书的重要。它是及时性的对抗战的记录,而不是今天很多文本那样是对过去的记忆,是隔空对话。通过《战时教科书》,对于了解教育历史甚至社会生活史具有重要价值。一定意义上,21世纪的我们和近80年前抗战时期的社会生活,通过一本老课本联通和穿越了。比如,《战时教科书》的不少内容对我们了解近80年前的山东风土人情和社会生活多有帮助。如《战时算术》教科书有如下内容 [16]:

30个小学生,合买大皮球一个,共用去银元三元(照市价合铜元810个),每人平均应出铜元几个?

铅笔每支14个铜元;卷笔刀每个24个铜元;一本书值铜元36个;国语每本铜元30个;算术每本铜元28个;字典每本铜元90个。

按理,教科书编撰者不会太离谱地编造商品价格,应大体合理。如果真的是这样,那么当时的物价,银元和铜元的价格比,都有所显示,应该比较清楚了。

从《战时教科书》中,我们还可以了解当时山东人民的一些语言和情感表达习惯。如称日军为“小鬼”或“日本小鬼”,而不是今人习惯的“日本鬼子”。《杨靖宇》一课写道:“他领着义勇军,杀了许多小鬼”,“他在东北,是第一个用游击战术打小鬼的人。”课后的问题是:“(1)东北的地方现在完全被小鬼占领了吗?(2)现有什么人在东北和小鬼血战?”《三眼井民兵抗战》一课:“我军奋勇齐冲锋,打败了,贼王英,日本小鬼也发惊”,“小鬼气不平。” [17]

从《战时教科书》还可以看到,当时共产党的抗日统一战线还是卓有成效的。教科书体现了国共合作,团结抗日的精神。教科书中尽管以国民政府的素材为主,但只要能够很好地服务抗战,共产党的一些素材也被采用,如“平型关胜利”等。

抗战15年间,拥有最大多数读者的教科书,注定要成为这场浴血奋战的记录者、参与者和宣传者。《战时教科书》的魅力,首先在于它记录历史,我们对以芮麟为代表的教科书作者知之甚少,但通过课本却让我们一次次阅读到他们的心声,《战时教科书》是他们英勇抗战的红高粱地,在这里,他们以笔为刀枪,谱写了为国家的兴亡笑洒热血、壮怀激烈的一幕。这是中国知识分子最为宝贵的财富。《战时教科书》的魅力,其次在于它穿越历史,直面并警示着今天的人们。《战时教科书》作者,未必都可以写进历史,但教科书本身却蕴含着大量的历史。历史是不能被忘却的,尤其这段历史对一个民族而言如此惨痛,如此激烈,如此悲壮。《战时教科书》这份珍贵的历史记忆值得我们守护和珍惜。

战争可以扼杀生命,摧毁城市,但只要学校在课本在,战争就扼杀不了正义,摧毁不了民心,真理就会不灭。是的,只要课本在,学校在,“谁道神州便陆沉”!(山东版《战时教科书》编审主干芮麟的诗句)

注释:

①在此要特别感谢远在美国的芮麟先生的儿子芮少麟,他提供了关于芮麟先生及其编撰《战时教科书》的某些具体材料和线索。

猜你喜欢

教科书抗战课本
《备急千金要方》:中医急诊教科书
我们家的抗战
我们家的抗战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藏起来的教科书
对一道教科书习题的再探索
被藏起来的教科书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