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末农事试验场的农事试验及其影响

2015-03-28苑朋欣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5年12期
关键词:清末

苑朋欣

(临沂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临沂 276005)



清末农事试验场的农事试验及其影响

苑朋欣

(临沂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临沂276005)

[摘要]清末农事试验场是中国出现最早的农业科学研究和试验机构。这些农事试验场成立后,在作物品种改良试验、种植技术试验、蚕桑试验、林果试验、肥料试验、土质研究和农作工具试验等方面展开了一系列科学研究与试验活动,标志着中国传统的经验农学开始向实验农学发展转化,对当时农业生产产生了一定影响,但其局限性也依然存在。

[关键词]清末;农事试验场;农事试验

1898年在上海建立的育蚕试验场和1899年在淮安建立的饲蚕试验场是中国建立最早的农事试验场。到1911年初,全国已有农事试验场98处。[1]这些试验场的建立及其开展的农业科学研究和试验活动,标志着中国传统的经验农学已开始向实验农学转化。目前学术界关于清末农事试验场所开展的农业科研活动及影响等问题的研究还比较薄弱,鉴于此,本文就以上方面作一较为深入全面地探讨。

清末农事试验场作为中国出现最早的农业科学研究和试验机构,在研究改良种植、培育作物新品种及改良农业新技术等方面展开了一系列活动。研究试验项目包括:作物品种改良试验、种植技术试验、蚕桑试验、林果试验、肥料试验、土质研究试验和农作工具试验等。

1.作物品种改良试验。作物品种改良试验是清末大部分农事试验场的一项主要试验内容。各地试验场大都从外地引进作物新品种进行种子培育试验,以改良本地作物品种。如农工商部试验场“广搜佳种,遍致名产”,除就近地方搜觅各项籽种外,还咨行各出使大臣,并札饬各省劝业道暨农务总会,要求其拣选各国及各省五谷、蔬菜、棉、麻、烟、茶、花木等类各项籽种分别寄送到农工商部,“并将种类、名称、土宜及栽培方法详细注明,俾得按法试验”。[2](卷219)试种谷麦类有直隶、江苏的陆稻、芝麻,山西、河南、四川的高粱、菽、豆,法兰西高粱,美国玉蜀黍,意大利陆稻,日本花豆等;蔬菜类如直隶王瓜、茄子,江苏山药、扁豆、香瓜,以及荷兰甜菜,俄罗斯甜瓜、番茄、辣椒,美国芸豆、蜀奎、甘蓝等;花草有福建之兰,江苏之菊,河南、山东之牡丹,湖南、江苏之珠兰,以及意大利之花草,澳大利亚之兰草,日本之菖蒲、樱花、百合花等类。[3]山西省农事试验场派所聘日本农学教习冈田真一郎等“由东洋广搜植物种类,携带来晋,计其谷产如水稻、大麦等类,蔬菜如菜豆、甘蓝等类,有关经济之产如制糖、甜菜、制纸等类”,例如黑麦、燕麦、玉蜀黍、陆稻各种,“无水亦可繁生,尤为济荒要谷”,共计120余种,在试验场分别试种。[4]奉天农业试验场将外省及外国作物种子与本地习用种子两两比较而验其生育状况与收获之结果。该试验场在1907-1908年间试种外国作物品种达185种,其中有玉蜀黍类14种,麦类9种,豆类18种,瓜菜萝卜类84种,棉花类11种,牧草类37种,树木类12种。[5](P898)如1907年对玉米、牧草、蔬菜进行选种。其中试种玉米共六七种,其最佳者为美国之种等三种,味美而收获亦多。牧草播种十数种,以阿尔发种为最佳。蔬菜类,经试种其最良美者为直隶种白菜。[6](P46)黑龙江省农业试验场面积约20余晌,分14区域,为普通作物、工艺作物、蔬菜培养等区,“分种一切植物”,并时常遣人访查外省及本省各府厅州县之籽种苗禾,鳞集场中,比较短长。还在场内仿日本东京植物园办法设暖室一区,“虽冬令可得鲜蔬”。[7](P6657)山东农事试验场将日本水稻、小麦、马铃薯,以及美国豆、麦等种子,“按照西法布种,均能收数有加”,其中“尤以美国之豆、麦,日本之马铃薯最易滋长”。[8](P20)农工商部曾咨各省农事试验场酌量本地情形,订购各国籽种寄回试验。因此,在当时,有些规模较大、资金较多的试验场都曾从外国引进过新品种作物。

2.作物种植技术试验。各农事试验场都不同程度地在耕种、播种、田间管理等种植技术方面进行过试验。农工商部农事试验场进行谷麦试验,其畦法有南北畦、东西畦之别,播法有散播、条播、点播之分。还就直隶、奉天及美国、日本之麻籽,山东、江苏、安徽、湖北以及美国、日本之棉籽种植技术方面详晰试验。湖北农事试验场对大田作物播种技术进行试验,通过试验证明:播种法自以点播为最上,条播次之,撒播又次之。还进行播种期试验,通过试验得出:栽植农作物自宜适当时期,过早固属不宜,而过迟之害尤非浅鲜。江南实业学堂农业试验场进行棉花试验。试验内容有:棉花摘心无摘心试验,此试验目的在考查棉花摘心与无摘心于收量有何影响;棉花摘心日期试验,目的在考查棉花摘心适当期宜于何时;棉花下种期试验,就棉花于何时下种为试验目的;棉花摘心回数试验,目的在研究棉花以几次摘心为合宜;棉花播方试验,目的在考查栽种棉花,起播之法以何者为宜。[2](卷192)奉天省农业试验场对于作物栽培技术试验也很重视。如1907年对豆类、牧草、蔬菜进行播种期试验。于五月下旬播种豆类,八月中旬收获,其中大豆、绿豆亩获1担2升。牧草五月下旬播种,八月下旬刈割两次,共获干草87贯,当时试掘其根,仅90日间已深入六尺一寸七分。甜蓝五月末始播种,为时虽迟,成绩尚好。该场还对荞麦、燕麦、旱稻、大麻播种期进行试验:荞麦四月下旬为早播,六月中旬为晚播,早播者每10亩收9斗,晚播者每10亩收1担5斗。燕麦因播种过迟,每10亩仅收五斗二升,后经试验证明,若能在三月下旬播种,必能收至三担内外。旱稻因四月下旬播种,时期少迟,故其发育仅及苗稿而不能结实,若在三月间下种,灌溉有方,成绩当不至若是。大麻亦因播种太迟,且培土过薄,以致旁出歧生,本枝不茂而收获不良。[6](P46)此外,该场还以奉省习惯之耕作法与外洋新式耕作法比较其收获量。吉林农事试验场有选种法试验,分别对种子采取盐水选、淡水选、温水选等方法进行试验,结果表明温水选最优、盐水选次之;播种法试验,分别采用条播、点播及混播法,证明条播及点播最优;轮作法试验,不同的作物轮换种植,利用前种作物所遗之养分,以尽地力;还有播种期试验等。

3.蚕桑试验。清末农桑并重,蚕桑试验为清末试验场的又一项主要试验内容。当时,专门性的蚕桑试验场和大部分综合性的农事试验场,都在蚕桑品种改良和技术改良方面进行过研究和试验。直隶农事试验场用新法试栽日本桑,鲁、川、荆桑数百万株,还试育日本蚕、浙江蚕多种。对于桑秧的栽培、嫁接、蚕种拣选、蚕儿饲育等,皆用新学理试验。[9](P5)农工商部试验场就园中辟分蚕室、缫丝室、切桑室、器械、标本陈列室各一区,蚕种则有中有外,饲养法则有天然有人力,其人力饲养之法分温育、凉育、温凉适中育三项。桑园辟地55亩,栽桑成活者15 000株,皆“柔条摇曳,生趣盎然”。此外,该试验场还试栽椿树、蒿柳树秧,试育椿蚕、柳蚕。[2](卷205)地处东北的奉天农事试验场还对该省气候能否宜于蚕桑进行试验,于1907年从日本购入鲁桑及岛内桑两种,在场如法试栽,是年冬天气极寒,场中桑树翌年春发芽略晚,然入夏以来陆续抽条吐叶,成活仍居多数,经试验证明桑树之于奉省气候并非不能适宜。1908年农历四月间,该场“即著于养蚕,经购得中国及日本蚕子各一种,如法试养,自孵化至成茧诸事均称顺手。计得中国种茧46斤,日本茧19斤,经缫成细丝,品质尚属佳好”。[2](卷100)

4.林果试验。多数农事试验场都进行过林果品种改良和栽种方法的试验。例如,农工商部试验场果木试验大致分美术园艺、普通园艺两项,就各直省及外洋各国按区分种,其类有仁果、核果、浆果、谷果之分,其品则有江苏之桃,广东之椒,河南之榴,福建之海棠,山东之梨、枣、山楂以及日本之柿、梅、银杏,美国之樱桃之属。[3]山东农事试验场试栽的果树有肥城桃,乐陵枣,临清临桃、临枣,德州葡萄、鸭梨,曹州石榴、木瓜、柿子,青州核桃、青梨、山楂;杂树有槐、杨、榆、柳等。[8](P21)直隶农事试验场还对场中林木的繁育、培植、防病、去虫进行试验。当时很多林业试验场都专门从事林果试验。如山东林业试验场在省城南燕子山、马鞍山、千佛山,“辨林木果树之宜,考求培养接木驱虫避雾诸法”,[2](卷15)在此三处山场栽种樱桃树2 000株,琴树7万株,洋槐树2万株,洋白松7万株,红松1 000株。泰安县士绅高安容素1907年设立的林业试验场,试种多种杂木及果木,灌溉培植均仿用西法。直隶栾州种树试验场也按照新法培植各种树株。[10](P20)

5.肥料试验。大部分农事试验场对肥料试验都很重视。湖北农事试验场多次进行肥料试验,通过试验得出:“肥料故为植物之至宝,然窒素、磷酸、加里三要素宜须配合得宜,方见效益”,“肥料过量,诚令徒长茎苗,结实反少,然宜视土性之肥瘠,定肥料之多寡,且茎苗既发之后,助以补肥,则结果自更优美”。该场还认识到:“凡植物既吸空气中之有机质,更收吸土膏中之无机质,故用无机肥料,须兼用有机肥料,以调剂之”,[11](P20)将无机肥料火灰,有机肥料豆饼,二者配合并用。吉林农事试验场则对豆饼、人粪、羊肥、牛肥、猪肥的成分和效力加以比较研究。有的试验场除试验本国传统的农家肥之外,还试用外国无机肥料。如奉省农事试验场对磷酸质肥料的性能进行了研究试验,还以奉省惯用之肥料与磷酸质肥料比较其收获量。黑龙江农林试验场曾试用窒素肥、磷酸肥、加里肥、窒素磷酸肥、窒素加里肥、完全肥、马肥、堆肥等。湖南农务试验场用英国肥田粉(化肥)试种麦、稻、芋、棉、蔬、薯、甘蔗。[12](P18)农工商部农事试验场进行谷麦试验,所用肥料有氮气肥料、磷酸肥料、加里肥料之殊。还有的试验场通过化分作物中所含氮磷钾成分,来确定施肥标准。如广东省农事试验场聘请化学师详细“化分早造各米糠(氮磷钾)分数”,如稻类,经化验得出禾草所含氮磷钾各质若干,米所含各质若干,糠所含各质又若干,以便“种植施肥不至过或不及”,“俾为农智资助”。[13](P20)

6.土质研究试验。化分土质,研究土地利用是当时一些农事试验场从事的一种科研活动。奉省农事试验场运用西法对当地的各类土壤进行了化学分析,发现奉天全省土壤惟辽河沿岸一带冲积性土最肥沃,开原一带腐殖质土次之,新民一带褐色沙质土又次之,西北近山一带多砾质土不宜种植。[2](卷15)吉林农事试验场有专门的土壤试验,辨别粘种土、砂质粘土和砂质土的性能及其对各种作物生长的影响。江南实业学堂农事试验场采用新法分析土壤之肥瘠。安徽垦牧树艺局所办农事试验场“别南北土性,而考其所生之宜”,[14](P20)经土性试验证明皖省中南两路农产宜稻米,北路宜麦、豆、薯类杂粮,而蓝靛、花生、山药、西瓜、蔬菜之类无处非宜。直隶农事试验场派员对全省土质进行调查,分别选取省内各类土质送场考验,并结合各地土性进行作物播种、培植、施肥、病害的预防、虫害的驱除方面的研究。

7.试用新式农具。清末各地较多地引进农业机械从事生产,是伴随着一批农事试验场诞生以后开始的。如直隶农事试验场1902年刚一开办,就从日本购来新式农器,在场试验。山东农事试验场由美国、日本购来农具30多种,试验能否合用。奉天农事试验场由日本及欧美各国输入农具,试验其适于使用与否。如犁类有日本头曳犁,使用于麦类栽培及蔬菜栽培,一日可耕地5亩;日本头曳再垦犁,一日可耕地9亩;美国杆犁适于开垦荒地之用,一日可开地8亩。该场将洋犁与本地犁比较,经试验,对于普通耕作,仍以本地犁为轻便;但若深耕,则本地犁不如洋犁。耙有日本方形马耙,美国铁制弹齿马耙,用于破碎犁起之土块,一日耙地均可达70亩。刈麦器由美国输入,适用于平面栽培的麦田,一日可收麦60亩;从美国引进了刈草器及与之相配套的干草搅拌器和收集器,使用这套机械一日可收草70亩。玉蜀黍自束器也是由美国输入,不仅可以收获玉米,而且可以收获高粱,一日可收割50亩。此外还有自日本输入的轻便农具:如玉蜀黍播种器,玉蜀黍脱粒器,干草切断器、截根器等,其使用最便者为玉蜀黍脱粒器。[8](P881-882)农工商部试验场也从日本、法国、荷兰等国购进耕犁、风磨等新式农具试用。

清末农事试验场运用近代试验手段,引进和培育作物良种,试种林果、试养蚕桑,进行作物栽培技术试验,调查研究土壤,引进和试验新肥料、新农具,单就农业发展的进步意义来说,其影响是深远的,它标志着传统的经验农学已开始向近代实验农学转化,中国自己的农业科研也由此起步。若从清末农业自身而言,它促进了农业技术的进步,对当时农业生产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首先,不少农事试验场农业科学研究与试验成绩显著,对当地农业技术的改进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例如,江宁农事试验场,“分别籽种,采用新法,多方试验,以分析察土壤之肥瘠,以化验考肥料之轻重”,“成绩可观,不惟学生获实验之益,而老农亦有观感之功”,开启了当地一些农民科学种田的风气。[15](P20)1910年,川省各属试验场,“皆广植五谷、桑、棉及有用树木蔬果,复经咨购各省各国佳种颁发布种”,“收获尚称美好”,带动了当地一些农户改良作物品种的积极性。[16](P20)苏州知府何某所设试验场,试种稻、麦,改良耕播之法,“其入手尤以深耕为救弊要素”,“查验所出之稻,每稻约有300余粒,调查附近土著所收之稻穗,有数十粒者,有百余粒者,至多不过200粒”,而“该场所出每稻多至300粒,土人皆诧为仅见”,[17](P20)以至参观学习者络绎不绝。清末兴办农事试验场,国人最初对它的要求是“以为农业模范”,即作为乡民“就近取法之地”。那些较有成就的试验场,的确成了乡民学习效仿之地,这必然会对清末农业技术的改进产生积极影响。

其次,近代农业科技试验成果应用和推广到农业生产当中,推动了清末农业的改良和发展,其中以美棉的推广成效最为突出。清末各地栽植的棉花,由于多数品种混杂退化,质量和产量低下,所以,为改良棉花品种,当时各主要试验场都进行过美棉引种栽培试验,而且试种成功后,将试验技术成果大力推广,在清末形成了一个以美棉改良棉种的热潮。如1908年后,山东农事试验场对美棉进行栽培试验,针对美棉“茎大叶密,有结蒴太晚而不能开绽之弊”研究出了改良办法;1910年,安徽农事试验场“试种美棉一种,树大花密,远胜华棉”;[2](卷110)广东省以前种棉者不多,广东省农事试验场进行美棉栽培试验后,不仅“可证广东气候适于种棉”,而且“美棉试验大有可观”。[18](P20)尤其是这些试验场试种美棉获得一定成绩后,将美棉种子分发各地,“劝民广种”,推动了美棉的传播。此外,大多数试验场的蚕桑试验、林果试验都颇有成效。事实上,清末各地蚕桑业、林业得以改良和发展皆与当时试验成果的推广有关。由此可见,清末农事试验场的设立,给传统农业注入了新活力,一定程度上改进了一些地区的农业生产。

总之,农业科学试验在清末出现高潮,并取得了一些成绩,农业改良亦出现了一个好的势头。所有这些对当时的农业生产有一定作用。但是,由于当时农事试验还处于初办阶段,加上清王朝已处于末世,社会政治腐败,财政拮据,技术人才缺乏,农业科学试验的发展也受到很大妨碍。如相当一部分农事试验场因为人才、经费和设备短缺,使试验研究工作受到很大限制,规模也难以扩展,有的甚至无法正常开展试验活动。也有的农事试验场虽名义上设立,但形同虚设,基本无试验成绩可言,这以一些府县级试验场表现最为明显。如湘省北城外先农坛农务试验场,“所谓试验,但就左近辟一园林,栽种桑株果木而已”。[19]浙江省省城艮山门外农业试验场因“地亩过小,不敷推广”,以至“他无成效”。[20]四川省也有个别地方的农事试验场既没发明新理,也无研求新法,只是“有桑、有麻、有禾稻,然不过备数而已,考其发生之现状,于所称试验二字无一合也”。[21](P26)奉天省在辽阳、海城、铁岭、昌图、新民、安东等县设立的农事试验分场,“各场人员虽有农业知识,不免官场习气,耗款不少,成绩无多”。[22](P3)特别是大部分农事试验场基本上停留在农场实验阶段。如农作物试验与推广相比较而言,试验成分较重,而推广工作不足。新式农具的使用,还局限在试验场范围内,而且,这些农具机械化程度相当低,与同期的机器工业发展水平无法相比。化学肥料的使用也主要在试验阶段,推广只在山东、广东等省的少数地区。上述种种,使得当时的农事试验不可能从根本上改进农业生产,亦未能改变传统农业整体的落后面貌。

[参考文献]

[1]农工商部奏汇核各省农林工艺情形折并单[N].政治官报,1911-04-06.

[2]农工商部档案:全宗号20[D].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3]农工商部奏农事试验场大概情形折[N].申报,1908-06-04.

[4]推广农务[N].申报,1903-09-17.

[5]李文治.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1辑[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

[6]各省农桑汇志[J].东方杂志,1907,(2).

[7]徐世昌.东三省政略(影印本)[M].台北:文海出版社,1965.

[8]山东农事试验场现办情形[N].商务官报,1906.

[9]直隶农业学堂咨呈提学司历年办理各项事宜文[A].北洋公牍类纂:卷二十四[C].

[10]时事[N].大公报,1908-07-20.

[11]湖北农事试验成绩表[N].商务官报,1909.

[12]湖南农工商情形记略[N].商务官报,1906.

[13]禀报化分早造米糠[N].申报,1910-12-12.

[14]安徽垦牧树艺局张龙光定农事试验场简章[N].申报,1908-06-07.

[15]江宁提学使江南实业学堂会详遵饬创办农会酌拟简章请示文[N].政治官报,1908-01-07.

[16]川省筹办农林工艺情形[N].申报,1910-11-23.

[17]苏府呈验稻穗[N].申报,1908-12-02.

[18]美国参观农事试验场纪盛[N].申报,1910-11-02.

[19]扩充农务试验场[N].申报,1908-09-23.

[20]咨查农事试验场效果[N].申报,1909-07-24.

[21]四川农业学堂监督洪守汝源条陈农务应办各项文并批(附录)[A].北洋公牍类纂续编:卷二十三[C].

[22]王树楠,等.奉天通志:卷一百十三[M].沈阳:奉天省公署,1934.

责任编辑:魏乐娇

The Experimental Farms’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Experimental Activities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YUAN Peng-xin

(Linyi University,Linyi 276005,China)

Abstract:The experimental farms,at the late Qing Dynasty,are the earliest institution for agricultural experiments. Their research activities include breeding improvement,planting technology,silkworm and mulberry,fruits,fertilizers,soil property,and agricultural tools. The research is the mark that Chinese traditional experience-based agriculture has developed towards experimental agriculture. This had certain influence on agriculture though with limitation.

Key words:the late Qing Dynasty;the experimental farms;agricultural experiments

[中图分类号]K25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4-5856.2015.12.022

[文章编号]1004—5856(2015)12—0106—04

[作者简介]苑朋欣(1965-),男,山东临沂人,副教授,历史学博士,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研究。

[收稿日期]2015-05-28

猜你喜欢

清末
“西学东渐”一词始于清末而非民初
清末监狱改革的法律文化探析
清末书院改学堂
简述清末西方中国观的转变
论清末粤汉铁路风潮对粤港地区报业的影响
浅谈清末新式学堂与中国近现代学术文化中心的形成
清末陕南地区的书院改制
清末安徽禁烟述论
洞头县馆藏清、民国书画赏析
论清末留日学生译书活动的原因、内容及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