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彼得·基维的情感认知论

2015-03-28

关键词:论者彼得美学

王 一 方

(山东大学 文艺美学研究中心,山东 济南 250100)



试论彼得·基维的情感认知论

王 一 方

(山东大学 文艺美学研究中心,山东 济南 250100)

彼得·基维将自己的美学主张称为情感认知论,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抛开本质主义,践行分析美学准则,通过辩论和反驳异议来论证观点;二、是一种温和的认知论,虽反对情感论者倡导的唤起论,但承认情感的作用。彼得·基维的情感认知论涉及面较广,他前期对18世纪英国经验哲学深有研究,之后在分析美学和音乐哲学上也用力颇深,研究的过程使他兼具哲学、美学、心理学、音乐学等跨学科知识。在美学理论方面,他的成果既有前沿性价值,又有整体性贡献,他独特的以分析美学探讨艺术问题的方式也为当代美学在艺术领域的研究开辟了新道路。

彼得·基维;情感认知论;分析美学;唤起

美国当代美学家彼得·基维(Peter Kivy,1934—)的情感认知论包括以下主张:1.情感论与认知论并不冲突;2.表现属性是听觉属性而非情感的诱因,表现属性的作用与其他属性没什么不同;3.艺术若要引起人们内心的情感就必须以引起人们日常生活中普通情感的方式进行;4.我们可以用“快乐”、“悲伤”等情感术语来描述作品,但这与作品如何打动我们是两回事。彼得·基维论证问题的方式是分析美学的,即抛出异议并反驳,再提出自己的结论,他的情感认知论早在《纹饰贝壳——关于音乐表现的反思》[1]一书中已有所显现。本文主要审视三点:一、理论的提出及核心主张;二、论证方法和论证过程;三、理论的优势与局限

一、彼得·基维情感认知论的提出及核心主张

彼得·基维的情感认知论主要包含对情感论的审视和对认知与情感关系的探讨。他研究的切入点是情感问题,这也是他理论的起点。彼得·基维之所以将他的主张概括为情感认知论是因为他对情感论者支持的唤起论持反对意见,他认为唤起论将人类情感作为艺术鉴赏过程中的绝对主导因素是不恰当的,因为情感论者忽视了人们在鉴赏过程中的认知因素。在彼得·基维看来,认知是人们日常经验和知识的后天积累,与情感共同影响了鉴赏判断,二者并不矛盾。情感认知论正是在部分肯定情感的同时为认知正名。对唤起论的批判是彼得·基维情感认知论的第一步,他接下来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将认知因素纳入鉴赏问题中,他的办法是在认知论的基础上有偏向的折衷,承认情感的作用,将其视为一种表现属性客观存在于作品中,这样一来,既没有违背他认知论的原则,又没有否定情感的作用,情感认知论由此而来。

综上,笔者将彼得·基维情感认知论的主要观点概括为:在艺术鉴赏中,既反对情感论者过度放大情感因素,又反对纯粹认知论者一味强调理性而排斥情感,情感论与认知论可以共存,并不矛盾;在此基础上,视情感为普通知觉属性内在于作品,作品无法唤起人们情感,之所以有唤起的错觉是由作品结构与人的表现的相似性造成的;可以使用情感术语来描述作品,但不能与唤起论的问题相混淆。与多数美学家不同的是,彼得·基维论述问题的方式是分析美学,他以情感问题为出发点时并不以给出定论为目的,而是运用反向思维,先对情感论者支持的唤起论进行反驳,再针对情感论者对自己提出的异议进行解答,反驳反方论点和解答反方异议的过程就是彼得·基维论证自己情感认知论的过程。

二、彼得·基维情感认知论的论证方法和论证过程

彼得·基维情感认知论的论证方法是分析美学,不以给出定论和讨论本质为目的。从他的著作中可见他擅长以明晰冷静的思路分析具体问题,他的论证过程就是在不断地和对手辩论和反驳异议,如果异议都以充分的理由驳回了,他自己的结论也就成立了。彼得·基维的情感认知论的最大论敌是情感论,他的结论正是在反驳情感论的过程中形成的,其中用力最深的是他对情感论者主张的唤起论的反驳,由于唤起论是最能体现情感论者立场的主张,驳倒它是重创情感论的有效方式。

我们可以在彼得·基维的很多相关著作中看到他对唤起论的发难,这些发难是他情感认知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彼得·基维的立场概括来说就是我们的情感并非由作品唤起,情感是知觉属性,客观存在。他的主张正是站在与唤起论者对立的立场上提出的,他首先反驳的是卡梅拉塔会社成员致力于回归古希腊的理论主张。卡梅拉塔会社成员试图通过理性化的术语来反对复调风格并倡导作品最终只为了唤起情感和表达情感。彼得·基维认为:卡梅拉塔会社成员混淆了两个问题,即“作品表现了普通情感”和“作品令人感动”。“如果音乐作为一种普通的审美功能,能够唤起诸如愤怒与畏惧、爱与恨,希望和绝望,忧伤和喜悦等情感的话,我们就需要一些特别的解释来说明这种情形如何完成。”[2]104这正是彼得·基维所质疑的,卡梅拉塔会社的唤起论不仅将情感问题混为一谈,还没有说清楚唤起的过程如何发生。如果说作品可以表现普通情感,则需要给出“情感材料”[2]104和理由,如果说作品令人感动,也要说清楚它如何打动了欣赏者。其次是对笛卡尔刺激论的反驳。彼得·基维认为笛卡尔从生理学角度认为作品能愉悦地刺激我们“元精”、唤起我们情感的说法彻头彻尾的错了。第一,这种将生理学的情感理论用于对美学研究的方式值得质疑;第二,笛卡尔无非是披着生理学刺激论和“元精”的外衣行唤起论之事,他将“元精”解释为“细微的空气和风”[2]24毫无科学依据,根本站不住脚;第三,艺术不是像毒品那样的刺激物能使人感到愉悦,对艺术的理解远比单纯的由刺激而产生愉快的东西要复杂的多。“倘若音乐这种赋有形式的声音,其作用仅仅在于刺激和抚慰我们的神经,取悦我们的耳朵,犹如精美的食品取悦我们的味蕾,那么它兴许会高度流行,却不可能具有文化意义”[3]。在唤起论的道路上行走的还有查理·艾维森,他的观点曾引起彼得·基维的关注,艾维森延续了经验主义的思想,为情感问题提供了一种比唤起论更升级的看法。他认为作品可以通过模仿和联想的方式来激发情感。彼得·基维认可艾维森的部分观点,他表示自己也有相关体验,例如听《少年的魔角》时感到不快因为这曲子使他联想到一段难过的时期,但这种情况和表现力无关。在彼得·基维看来,与唤起论相比,艾维森只不过从心理学的视角来为唤起论提供一种更科学和看似合理的说法,这种说法和笛卡尔的“动物元精”论同属一类,只不过笛卡尔是从生理学的角度来解释唤起论。然而无论是心理学的还是生理学的提法,艾维森和笛卡尔都试图找到一种中间物作为桥梁,艾维森的“桥梁”是心理学的联想,笛卡尔的“桥梁”是生理学的“动物元精”,还有其他学者找出其他“桥梁”,但是他们共同指向情感的目标是不会变的,这也和他们所处时代的哲学背景相关。

彼得·基维在回顾了唤起论的种种主张并一一驳斥之后,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情感认知论。从“情感认知”这种概括可以看出他维试图将情感和认知因素结合起来,他虽否定情感论者视作品能唤起情感的主张,但他承认情感因素在作品中的作用,他虽赞成认知和情感并不冲突,但他大体赞同认知论者的观点,认为二者的结合才是正道。他接下来要解决的难题是怎样结合二者,他提出一种“轮廓”主张来解决这个疑问,举例来说,当我们感到一首乐曲节奏跳跃,调性明朗、力度铿锵时,我们联想到自己轻盈的身躯,荣光焕发,迈着欢快的步伐,我们欢乐时的表情动作行为和作品具有欢乐时的听觉效果这二者具有相似性,对这种相似性的论述被彼得·基维概括为“轮廓”理论。但这种概括并不严谨,也没有说清楚到底是谁与谁的相似和哪种相似,于是彼得·基维概括了三种与人类表现行为相似的表现特征,这三种特征分别与人类不同的表现行为相似,它们分别是听觉上与人们表现情感时的声音尤其是说话声相似;音响上与人们表情行为的姿势动作相似;某些大小和弦、减和弦等与人们快乐、忧伤、痛苦时的语调特征相似。

对情感论的反驳和对认知论的审视引发了彼得·基维的很多思考,例如,当我们将作品描述为悲伤的,是否就意味着它表达了悲伤?这是情感论者基本做出肯定回答而认知论者基本做出否定回答的问题,彼得·基维的情感认知论就建立在对此问题的思考上。很显然彼得·基维并不认为作品能表达悲伤或快乐等情感,他的情感认知论并不否认心理学的解释,但是他认为没有证据表明作品表现出的情感一定就是作曲家情感的投射,作品能表现很多东西除了情感,他也并不想声称作品完全不能表现情感,事实上他倾向于作品有时能以某种方式来表现情感。准确的说作品具有可表达性,情感的术语可以用来描述作品。以上就是彼得·基维在论证过程中得出的情感认知论的基本轮廓。

三、彼得·基维情感认知论的优势与局限

彼得·基维的情感认知论将分析美学的方法论贯彻始终,这种尝试无论对分析美学还是艺术哲学来说都是一种丰富。他讨论的问题环环相扣,逻辑清晰连贯,语言简洁鲜明,先解释清楚问题,再进行讨论,可以说彼得·基维论述的问题都是“最棘手的论题”[2]导言,把问题完全说清楚几乎是不可能的,于是他采用反向思维,放弃本质主义。“在美学中的理由,是要给出‘深入描述的本质’……如果你通过给出这种‘理由’,使他人能够‘看见你所见的东西’但这仍‘未对它起作用’,这便是讨论的‘一个终点’”[4]。

这种辩论式的论证方法目的不为得出一个无懈可击的结论,而在于以言说的方式使问题更加明晰,在分析的过程中避开体验这个棘手问题的许多含糊不清的方面,这还是在遵循分析美学的原则:对语言能说清楚的问题进行讨论。当然,分析美学并不是彼得·基维的全部方法论,他对欧洲古典美学也深有基础,早期他对哈奇森的内在感官说以及18世纪英国经验哲学都有研究,因此,他在论述过程中表现出传统思维的特点:非功利性、传统的艺术自律性。艺术摆脱自古希腊开始的“技艺”论并取得自律是从文艺复兴之后才开始的,欧洲古典美学的审美经验论就重视艺术的自律性,对艺术品审美经验的研究最终都落脚在作品自身。彼得·基维在艺术上是个自律论者、认知论者,这一切都和欧洲古典美学的审美经验特征和分析美学对艺术的主张不谋而合。可以说彼得·基维的情感认知论既有古典的传统味道又兼具当代新思维。 但是任何一种方法论都不可能完美解释所有问题,情感认知论虽然为我们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新思路,但其本身漏洞明显。

首先,彼得·基维的思路是将问题分解并对其逐一击破,击破的方式不是用大量论据论证自己的论点,而是提出大量反驳的观点并对其反驳,在辩论中一争高下,虽然这不失为说清问题的一个好办法,但最终导致的结果是要说的东西只在反驳的基础上说清楚了,并没对问题本身做出让人信服的论证,让人有“窥豹一斑”的感觉;其次,彼得·基维在讨论中沿用语言分析的方法,严格执行分析美学不对“不可言说”之物进行讨论的准则,但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艺术欣赏境界,不能用语言描述的理解时常存在,彼得·基维只局限在了分析美学的视域里;第三,彼得·基维虽然论述了不少问题,但对部分问题的探讨不够明确。情感认知论属于既肯定情感又肯定认知的折中主义,这样融合的结果时常使问题无法深入。

彼得·基维的情感认知论属于艺术的体验和欣赏范畴,他无意下定论,毕竟艺术的形式不依赖于人的情感和认知,它是客观存在且“无需概念而普遍地让人喜欢的”[5],不过彼得·基维想通过叔本华的理论来探讨一种更根本性的答案:艺术的解放能力,当我们处于深度痛苦中时,欣赏艺术可以让我们从痛苦中解脱并在过程中获得愉悦。“艺术复制着由纯粹观审而掌握的永恒理念,复制着世界一切现象中本质的和常住的东西;而各按用以复制的材料(是什么),可以是造型艺术,是文艺或音乐。艺术的唯一源泉就是对理念的认识,它唯一的目标就是传达这一认识”[6]。

[1]Peter Kivy.The Corded Shell-Reflections on Musical Expression[M].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80.

[2]彼得·基维.纯音乐:音乐体验的哲学思考[M].徐红媛,王少明,刘天石,张姝佳,译.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0:2.

[3]苏珊·朗格.感受与形式[M].高艳萍,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3:26.

[4]刘悦笛.分析美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47.

[5]康德.判断力批判[M].李秋零,译注.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48.

[6]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M].石冲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257.

2015-06-15

10.16366/j.cnki.1000-2359.2015.06.027

I0

A

1000-2359(2015)06-0136-03

猜你喜欢

论者彼得美学
彼得与狼
盘中的意式美学
彼得,彼得,吃南瓜
Facing emotional impact of a warming planet 直面全球变暖造成的情感影响
阅读理解两篇
彼得潘
彼得潘
外婆的美学
纯白美学
古代高危职业之谏论者生存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