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一份亲历 多一份体验
2015-03-28张梅荣
我在听《谁的本领大》一课时,看到了这样几个片段。
片段一:湿木头是导体吗?
生:铁片、铜丝、铝丝等接入电路,能让小灯泡亮;玻璃、木头、塑料等接入电路,不能让小灯泡亮。
师:接入电路能让小灯泡亮的物体,我们叫它导体,即容易导电的物体;不能让小灯泡亮的物体,我们叫它绝缘体,即不容易导电的物体。
生:我知道了,铁片、铜丝、铝丝等是导体,木头、玻璃、塑料等是绝缘体。
生:不对,干木头是绝缘体,湿木头是导体。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我从课外书中看到的,有人触电时,不能用湿木头挑开电线,要用干木头,因为湿木头是导体。
(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是很多的,也是很丰富的,老师不应再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而应把他们看作是一支需要点燃的火把。)
师:要想知道湿木头是不是导体,应该怎么办?
生:做实验。
(学生分组做实验。)
生:咦,湿木头接入电路,小灯泡怎么不亮呢?
师:湿木头是绝缘体吧?
生:怎么回事呢?
(教师应当在学生最需要的时候进行指导,过早过晚都会影响学生的探究兴趣。)
师:湿木头是导体,但它的导电性比铜、铁、铝等金属差一些,把湿木头连入只有一节1.5伏的电池不足以让小灯泡亮。我们可以通过另外一种仪器——电流计,来检验它的导电性。
(事实胜于雄辩,如果在课前想不到学生的问题,不预做一下湿木头是否能让小灯泡亮的实验,不准备好电流计,对于湿木头是否是导体的问题,处理的结果可能就是简单灌输了。)
片段二:玻璃是导体还是绝缘体?
师:由干木头是绝缘体,湿木头是导体,我们可以发现,导体和绝缘体之间并没有严格的界限,在一定条件下,它们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刚才我们做实验时发现玻璃是绝缘体,我们再来做另外一个实验,同学们注意观察,看有没有新的发现?
(为了保持学生浓厚的探究兴趣,应当使探究活动有一定的坡度,让学生拾级而上,体验到攀登的乐趣。学生把电灯泡的玻璃泡去掉,并把连接的钨丝摘掉,这样连接两极的就是玻璃,然后把此灯泡连入一个完好无损的电路里,接通电源。)
师:完好的电灯泡亮不亮?
生:不亮。
师:为什么?
生:玻璃是绝缘体,不容易导电。
(此时给摘掉钨丝的灯泡的玻璃部位加热,过了一会儿,灯泡亮了。)
师:灯泡亮了,说明什么?
生:说明玻璃在温度高的情况下也能导电。
学生对实验现象唏嘘嗟叹,对这一重大发现欢呼雀跃,内心的惊讶、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这是单纯的说教、灌输不可能达到的效果。
看着学生喜悦的表情,我也被他们感染了,这是科学课带给他们的快乐。这种快乐建立在亲历的基础上,虽然亲历未必都是成功的。前边案例中,如果老师没有准备电流计,学生提出湿木头是导体的问题,也应该让学生亲自做一下,发现小灯泡不亮,产生矛盾,这样会激励他们课下继续探索,失败的体验也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许多老师习惯于教给学生正确的知识,担心他们在做的过程中会出现意外,所以有些时候会走捷径,直接把结论告诉学生。有些家长对孩子的一些亲历活动也不支持,例如:有一个上小学三年级的女孩,从书上知道蚯蚓的身体断掉后在土中能够再生,便兴致勃勃地挖了蚯蚓,断成数截,然后弄来泥土堆到家中阳台上,想观察蚯蚓的再生。女孩的爸爸下班回家,看到脏乱的阳台,十分生气,打了孩子一个耳光。这个真实的故事使一位学者惊呼:家长打掉的可能是未来的一个生物学家!
我们应当鼓励、引导学生在与大自然的接触中,在动手动脑中,在品尝成功与失败的体验中获取知识,进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持久的学习兴趣、浓厚的学习热情、坚韧的学习意志。
山东省莱芜市莱城区教研室
(271100)
(本栏目责任编辑 刘绍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