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新华字典》第10版注释的通俗性与实用性
2015-03-28金欣欣古鑫
金欣欣,古鑫
(1.商务印书馆 汉语图书中心,北京 100710;2.北京财贸职业学院 工商管理系,北京 101101)
《新华字典》 是中国现代最著名的一部汉语语文小字典,它由著名语言学家、曾任北京大学副校长的魏建功教授主编,著名教育家、教育部前副部长叶圣陶先生审订,新华辞书社编纂。《新华字典》最早由人民教育出版社于1953年出版,后于1957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了新1 版。《新华字典》现已出版到第11 版,至今已近60年,发行量超过5亿册。
《新华字典》 对中国现代教育事业有重要的影响,它的不同版本伴随着几代人的成长。在学习汉语、汉字的过程中,《新华字典》常常是随身携带的工具书。以下,就从注释的通俗性与实用性角度,对《新华字典》第10 版的部分释文做一些探讨。
《新华字典》的主要读者群之一是中小学生。特别是对于小学生来说,《新华字典》几乎是他们最早接触的工具书,甚至有可能是小学阶段接触到的唯一的工具书。为此,《新华字典》注释的通俗性与实用性的重要性是需要特别重视的。《新华字典》第10 版①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新华字典》(第10 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的有些注释内容虽然很准确,但是从通俗性与实用性角度看,似乎还存在再提高的余地。现分述如下。
一、通俗性
(一)部分释文似不够通俗易懂
[绷子]:“刺绣用的架子,把绸布等材料张紧在上面,免得皱缩。”(22 页)
按:划线部分的释文不够通俗,建议改为“刺绣用的架子,把绸布等材料在上面张紧,以免皱缩”。
“弨”:“①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新华字典》(第10 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弓解弦后弓背反过来。”(52 页)
按:释文不易懂,建议改为“弓弦松弛的状态”。
“仇”:“深切的怨恨:~人.报~.恩将~报.~视侵略者.”(62 页)
按:“深切”建议改为“很深”。
[辅音]:“发音的时候,从肺里出来的气,经过口腔或鼻腔受到障碍所成的音,也叫‘子音’。拼音字母b、d、g 等都是辅音。”(137 页)
按:对小学生读者来说,“拼音字母”的概念不如“汉语拼音字母”那么熟悉,建议做修改。
“埽”:“①河工上用的材料,以竹木为框架,用树枝、石子、土填实其中。做成柱形,用以堵水。”(422 页)
按:“河工”建议改为“治理河道的工程”。
“乘”:“②量词,古代用于四匹马拉的兵车:千~之国.”(438 页)
按:释义不够明确,建议改为“量词,古代称一辆用四匹马拉的兵车为一乘”。
“币鸟”:“鸟名。背青灰色,腹淡褐色,嘴长而尖,脚短爪强,捕食树林中的害虫。”(438 页)
按:“强”不易懂,建议改为“有力”。
“蛛”:“蜘蛛,节肢动物,俗叫‘蛛蛛’。有足四对,腹部下方有丝腺开口,能分泌黏液,织网粘捕昆虫作食料,种类很多:~网.~丝马迹(喻线索).”(634页)
按:“食料”似以改为“食物”更通俗易懂。
“庄”:“⑤严肃,端重((连)—严、—重):~严的五星红旗.”(639 页)
按:“端重”似以改为“端庄”更通俗易懂。
“坐”:“⑥植物结实:~果.~瓜.”(653 页)
按:“实”如改为“果实”则更通俗易懂。
(二)部分释文似不够顺畅
“包”:“⑤(-子、-儿)一种带馅蒸熟的食物:糖~儿.肉~子.”(15 页)
按:“带馅”后建议加“儿的、”。
“齿”:“②(—儿)排列像牙齿形状的东西:锯~.梳子~儿.~轮.”(60 页)
按:“排列”后建议加“得”。
“粗”:“①2.长条东西直径大的:~线.这棵树长(zhǎng)得很~.~枝大叶(喻疏忽).”(74 页)
按:“长条东西直径大的”建议改为“直径大的长条状东西”。
“蝼”:“蝼蛄(gū),又叫‘喇喇蛄’、‘土狗子’。一种对农作物有害的昆虫,褐色,有翅,前脚很强,能掘土,咬农作物的根。”(308 页)
按:“咬”建议改为“咬食”。另外,“强”不易懂,建议改为“有力”。
“蚬”:“一种软体动物,介壳形状像心脏,有环状纹。生在淡水软泥里。肉可吃,壳可入药。”(521页)
按:“生”建议改为“生活”。
[癔病]:“一种神经官能症,患者发病时喜怒无常,感觉过敏,严重时手足或全身痉挛,说胡话,可出现似昏迷状态。此病多由心理上剧烈的矛盾所引起。也叫‘歇斯底里’。”(570 页)
按:“昏迷”后建议加“的”。
“褶”:“①衣服折叠而形成的印痕:百~裙。”(616 页)
按:释义建议改为“①衣服经折叠而缝制成的印痕”。
(三)部分释文似不够精炼
“醇”:“③有机化合物的一大类,主要的通式是CnH2n+1OH,医药上常用的酒精,就是醇类中的乙醇。”(70 页)
按:“医药上常用的酒精,就是醇类中的乙醇”不够简洁,建议改为“医药上常用的酒精(乙醇)就属醇类”。
[副本]:“2.重要文件正式的、标准的一份以外的若干份。”(139 页)
按:建议改为“正式、标准的那份以外的文件”。
(四)部分释文似过于口语化
虽然《新华字典》的释文应尽可能通俗易懂,但也不能过于口语化。比如:
[鮟鱇](均为简体字):“鱼名。生在深海里,……能发出像老人咳嗽的声音。俗叫‘老头儿鱼’。”(4 页)
按:“叫”建议改为“称”。另外,“生”建议改为“生活”。
“笔”:“④(写字、画画、作文的)笔法。”(24 页)
按:“画画”建议改为“绘画”。
“成”:“①做好了,办好了((连)完—):~事.大功告~.完~任务.”(56 页)
按:“做好了,办好了”建议改为“完成,成功”。
“僜”:“僜人,住在我国西藏自治区察隅一带。”(91 页)
按:“住”建议改为“生活”。
[螳螂]:“俗叫‘刀螂’。一种食虫性昆虫,前脚很发达,好像镰刀,头为三角形,触角呈丝状。”(471 页)
按:“俗叫”建议改为“俗称”。“好像”建议改为“略像”。
“奘”:“①壮大,多用于人名。玄奘,唐代一个和尚的名字。”(600 页)
按:此处建议改为“……玄奘,唐朝一位高僧的法名。”如果为增加释文的知识性和可读性,也可以略加补充:“玄奘是中国古典小说《西游记》中唐僧的人物原型。”
“针”:“③用针扎治病:~灸。”(617 页)
按:“针扎”建议改为“针刺的方法”。
二、实用性
《新华字典》 的释义十分权威,有很高的科学性。但是从更便于一般读者的使用角度考虑,部分内容似乎还可注释得略微详细一些,有些内容似可略加修改。比如:
(一)释文
“撮”:“④(—儿)量词:一~米.一~儿土.”(77页)
按:建议做具体说明:“④(—儿)量词,用于手所撮取的东西,借用于极少的坏人:一~米.一~儿土.一小~儿坏人.”
“戥”:“(—子)一种小型的秤,用来称金、银、药品等分量小的东西。”(91 页)
按:“一种小型的秤”后建议补充说明“形状、原理与杆秤相同,”。
[端阳]:“农历五月初五日。民间在这一天包粽子、赛龙舟,纪念两千多年前的楚国诗人屈原。”(108 页)
按:建议在“屈原”后括注“(相传屈原在这一天投江自尽)”。
[娥眉]:“指美女的眉毛,也指美女。也作‘蛾眉’。”(114 页)
按:建议说明“指美女细长、弯曲的眉毛”。
[樊篱]:“(喻)对事物的限制。”(121 页)
按:建议说明原本的意思是“篱笆”。
“毽”:“一种用脚踢的玩具。”(222 页)
按:建议补充释义,说明形状。另外,把“毽”释为“玩具”,释义没有错误,但是还嫌不够全面。《现代汉语词典》第6 版第639 页把“毽子”释为“游戏用具”,当更为准确。
“他”:“③虚指:睡~一觉|干~一场。”(464 页)
按:拟补释义“(用于动词和数量词之间)”。
“文”:“②刺画花纹:断发~身.”(504 页)
按:释义建议改为:“②(在身上、脸上)刺画花纹”。
“窝”:“⑦量词:一~小猪。”(506 页)
按:建议说明量词“窝”的用法,建议补“,用于一胎所生或一次孵出的动物。”
[伽倻琴]:“朝鲜族弦乐器。”(560 页)
按:拟说明“像筝”,以便于读者知道其大致形状。
(二)字头与义项的对应
《新华字典》第10 版个别相关字的义项对应需要修改。比如,“划”与“画”的对应:
“划(一)huà:①分开:~分区域.~清界限.②设计((连)计—、筹—):工作计~.你去筹~筹~这件事.”(193 页)
“画(huà):①描画或写:~画儿.~个圈.~十字.~押.②(-儿)画成的作品((连)图-):一张~儿.年~儿.油~.③汉字的一笔叫一画:‘人’字是两~.‘天’字是四~.④同‘划’(一)。”(193 页)
按:“画”:“④同‘划’(一)”,但“划”未标明某义项同“画”的什么义项。所以,这两个字头的释文拟改为:
“划”:增加“③同‘画’③④。”(此处的③④是新调整的“画”的义项序号)
“画”:几个义项需要修改和调整(包括增补义项、修改释文和例证)。“①做出图案:~画儿|~人像。②(-儿)画成的作品((连)图-):一张~儿|年~儿|油~。③做出线或作为标记的文字:~个圈|~十字|~押。④汉字的一笔叫一画:‘人’字是两~|‘天’字是四~。⑤<古>同‘划’(huà)①②:~为九州|谁为陛下~此计者?”
(三)字形
第10 版第482 页开始的TING 音节的 “廷”、“莛”、“庭”、“蜓”、“霆” 等10 余个字头和释文内的相应的与“廷”有关的字(当然也包括全书内与“廷”有关的字),现在的字形“壬”的最下横比中间的横要长,字形需要统改为最下横比中间的横短。
(四)标点符号
《新华字典》第10 版部分释文的标点符号值得推敲。比如:
“豹”:“像虎而比虎小的一种野兽,毛黄褐或赤褐色,多有黑色斑点,善跳跃,能上树,常捕食鹿、羊、猿猴等。”(18 页)
按:“多有黑色斑点”后的“,”建议改为“。”。
[薜荔]:“常绿灌木,爬蔓,花小,叶卵形,果实球形,可做凉粉,叶及乳汁可入药。”(26 页)
按:“叶卵形”、“可做凉粉”两处后的“,”建议改为“。”
[玻璃]:“1.一种质地硬而脆的透明物体,是用沙子、石灰石、碳酸钠等混合起来,加高热熔解,冷却后制成的。2.透明像玻璃的质料。”(35 页)
按:“透明”后建议加“、”。另外,“冷却后制成的”前建议加“再”。
[鹁鸪]:“(-gū)鸟名。羽毛黑褐色,天要下雨或天刚晴的时候,常在树上咕咕地叫。有的地方叫‘水鸪鸪’。”(36 页)
按:“羽毛黑褐色”后的“,”建议改为“。”。
“钹”:“铜质圆片形的乐器,中心鼓起,两片相击作声。”(36 页)
按:“铜质”与“圆片形”之间建议加“,”。
“檗”:“黄檗,落叶乔木,羽状复叶,开黄绿色小花,木材坚硬,茎可制黄色染料。树皮可入药。”(37页)
按:“开黄绿色小花”后的“,”建议改为“。”。
“穇”(简体字):“穇子,一种谷类植物,子实可以吃,也可以做饲料。”(42 页)
按:“植物”后的“,”建议改为“。”。
“吃”:“⑦介词,被(宋元小说戏曲里常用):~那厮骗了.”(58 页)
按:“小说”和“戏曲”间建议加“、”。
[苁蓉]:“2.肉苁蓉,一种寄生植物,茎和叶黄褐色,花紫褐色,茎可入药。”(72 页)
按:“花紫褐色”后的“,”建议改为“。”。
“锯”:“①金欣欣,陈悦:《略析<新华字典>第10 版的例证、注音和体例》,《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第1 期。用薄钢片制成有尖齿可以拉(lá)开木、石等的器具。”(249 页)
按:释文缺少标点,建议改为“用薄钢片制成的、有尖齿、可以拉(lá)开木料、石料等的器具”。
“论”:“论语,古书名,主要记载孔子及其门人的言行。”(315 页)
按:“论语”建议改为“《论语》”。
“跳”:“①蹦,跃,两脚离地全身向上或向前”。(480 页)
按:“两脚离地”后建议加“,”。
三、关于“螫”与“蜇”
《新华字典》第10 版关于“螫”、“蜇”的注释如下:
“螫:(一)shì 有毒腺的虫子刺人或牲畜。(二)zhē 见615 页。”(444 页)
“螫:(二)zhē 同‘蜇(二)①金欣欣,陈悦:《略析<新华字典>第10 版的例证、注音和体例》,《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第1 期。’,用于口语。(一)shì 见444 页。”(615 页)
“蜇:(二)zhē ①有毒腺的虫子刺人或牲畜:被蝎子~了.(一)zhé 见615 页。”(614 页)
“蜇:(一)zhé 海蜇,在海里生活的一种腔肠动物,形状像张开的伞,可供食用。(二)zhē 见614页。”(615 页)
在《略析<新华字典>第10 版的例证、注音和体例》①一文中,曾谈及《新华字典》第10 版关于“螫”与“蜇”的关系。当时认为,《新华字典》第10 版等辞书给“螫”标注的zhē 音,是迁就了著名作家杨朔同志散文《荔枝蜜》中的“螫”的使用:“小时候有一次上树掐海棠花,不想叫蜜蜂螫了一下,痛得我差点儿跌下来。大人告诉我,蜜蜂轻易不螫人,准是误以为你要伤害它,才螫。一螫,它自己就耗尽了生命,也活不久了”,等等。现在看来,这段讨论不够充分,有一些叙述也不够准确,为此重加讨论。
(一)《新华字典》各版次对“螫”和“蜇”的注释
通过对比,可以看到,《新华字典》 各版次对“螫”和“蜇”的注释有一个发展过程,大致分为以下3 种情况:
1.1953 版(人民教育出版社,1953年。原文为注音字母注音):
“螫:zhē 有毒腺的虫子刺人或物:他被蝎子~了。”(464 页)
“蜇:zhé 海蜇,又叫‘水母’,海里生的一种腔肠动物,身体像张开的伞,薄皮可以吃。”(465 页)
1954 版(人民教育出版社,1954年。螫,463页。蜇,458 页)、1957 版(商务印书馆,1957年。螫、蜇,均321 页)、1959 版(商务印书馆,1960年。螫,445 页。蜇,446 页。其中,“螫”的释文中,把“刺人或物”改为“刺人或牲畜”,是释义更准确的体现),对“螫”、“蜇”的注音都与1953 版相同。
1953 版“螫”注为zhē 音,不注shì 音。“蜇”只注zhé 音,不注zhē 音。这一版的注音,实际上是把“螫”等同于“蜇zhē”的音义了。
2.1962 版(商务印书馆,1965年):
“螫:shì 蜇(zhē)。[‘螫’和‘蜇’同义不同音,今多读‘螫’为‘蜇’。]”(427 页)
“蜇(二)zhē 有毒腺的虫子刺人或牲畜:被蝎子~了.[‘蜇’与‘螫’同义不同音,‘螫’读shì。](一)zhé 见586 页”(585 页)
“蜇(一)zhé 海蜇,海里生的一种腔肠动物,可供食用。(二)zhē 见585 页”(586 页)
1965 版(商务印书馆,1966年。螫,394 页。蜇,541 页、542 页)、1971 版(商务印书馆,1971年。螫,395 页。蜇,544 页、545 页)、1979 版(商务印书馆,1982年。螫,415 页。蜇,572、573 页)对“螫”、“蜇”的注音都与1962 版相同。
1962 版对“螫”的注音,不仅考虑了传统字书的注音情况(施隻切,shì),也考虑了当时人们对“螫”的音、义使用情况(zhē),所以,虽然提及多读为zhē,但是并没有给“螫”注zhē 音,这应该是一个坚持“螫”的字音来源,又兼顾当时社会上的实际使用情况的变通办法。此外,1962 版还增加了“蜇”的zhē 音。应该说,由著名语言学家丁声树先生主持修订的1962 版《新华字典》,为后来汉语语文辞书对“螫”、“蜇”的注音确定了标准。
3.1987 版(商务印书馆,1989年):
“螫:(一)shì 同蜇(zhē)。有毒腺的虫子刺人或牲畜。(二)zhē 见576 页。”(417 页)
“螫:(二)zhē 同‘蜇(zhē)①’,用于口语。(一)shì 见417 页。”(576 页)
“蜇:(二)zhē ①有毒腺的虫子刺人或牲畜:被蝎子~了.(一)zhé 见577 页。”(576 页)
“蜇:(一)zhé 海里生的一种腔肠动物,形状像张开的伞,可供食用。(二)zhē 见576 页。”(577 页)
1990 版(商务印书馆,1991年。螫,417 页、576页,蜇,576 页、577 页)、1992 版(商务印书馆,1996年。螫,430 页、596 页,蜇,596 页、597 页)、1998 版(商务印书馆,1998年。螫,454 页、626 页,蜇,626页、627 页)、第10 版(即2004 版,商务印书馆,2004年)对“螫”、“蜇”的注音都与1987 版相同。
1962 版“螫”的zhē 音大致是以俗读的地位出现的,1987 版给了“螫”的zhē 音正式读音的地位。1987 版其余对“螫”、“蜇”的注音与1962 版没有区别。
(二)一些权威汉语语文辞书对“螫”、“蜇”的注音
由于本文不是对这两字的注音的考订,所以不专引《广韵》等韵书。
1.“螫”只有shì 音,没有zhē 音的辞书
(1)《康熙字典》(中华书局,检索本,2010年):
“螫:《唐韵》《韵会》《正韵》 并 ‘施隻切’,音‘释’。《说文》:‘虫行毒也。’”(1094 页)另有几个读音,与shì、zhē 音无关,不引。
“蜇:《唐韵》:‘陟列切,音哲。’《玉篇》:‘虫螫也。’……又江蜇。……”(1084 页)
(2)《新字典》(大致为旧版《辞源》的字头部分,商务印书馆,1914年出版,2007年影印):
“螫:[施隻切,音释,陌韵]蛇类及昆虫类之含有毒腺者,用毒牙或尾针刺人曰螫。”(376 页)
“蜇:[陟列切,音哲]1.毒虫也。2.海蜇。腔肠动物,一名水母,亦曰海月。浮游水面,形如钟,质柔软,边缘及下面有触手甚多,里面正中有口。渔人以手网捕之,渍盐销售。供食。”(373 页)
(3)《辞源》(修订本,商务印书馆,2009年):
“螫” 只注shì 音,施隻切。(3033 页)“蜇”注zhē、zhé 两音。
(4)《现代汉语词典》:
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 《现代汉语词典》,从1965年试用本,到1978年第1 版、2012年第6 版,“螫”均只注shì 音。
(5)《新华多功能字典》(商务印书馆辞书研究中心编,商务印书馆,2005年):
“螫:shì<文>蜇(zhē),蜂、蝎等有毒腺的虫子用毒刺刺人或牲畜。”(662 页)
(6)《通用规范汉字字典》(王宁主编,商务印书馆,2013年):
“螫”只注shì 音,没有注zhē 音。(338 页)“蜇”注zhē、zhé 两音。
(7)《古今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辞书研究中心编,商务印书馆,2000年):
“螫” 只注shì 音,没有注zhē 音。(1319 页)“蜇”注zhē、zhé 两音。
2.“螫”注zhē 音的辞书
(1)《汉语词典》(即《国语辞典》缩编本,商务印书馆,2013年重排本):
“螫”:(一)zhē:“(语音)专指蜂、蝎以尾针刺人畜而言。”(二)shì(729 页)
(2)《两岸现代汉语常用词典》(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3年):
“螫”:shì(内地)、zhē(台湾):“<书>蜇;蜂、蝎等刺人。”(1014 页)
“蜇”(此字内地作“蜇”,读zhē。台湾作“螫”,读zhé):“1.蜂、蝎子等用尾部毒刺刺人或动物。”(1411 页)
“蜇”(海峡两岸形、音相同)zhé:“海蜇。”(1413页)
我们所能见到的最早把“螫”注为zhē 音的辞书,是体现了20世纪上半叶的国音情况的《汉语词典》。20世纪50年代的几个《新华字典》版本的注音显然与此一脉相承。从《两岸现代汉语常用词典》的相关注释看,中国台湾现在对“螫”的音义使用仍然沿用了《汉语词典》的标注。
“螫”读zhē 音似乎没有古音根据,我们觉得,这一读音或为《国语辞典》的编者所审定,来源大概是20世纪上半叶汉语口语中的俗读。《汉语词典》在“螫”的注文中提示,这个zhē 音用于口语。《新华字典》1962 版说“螫”虽然应读为shì,但是人们通常读为zhē。以上两种辞书说的应该大致都是这样的意思。
3.关于“螫”的读音规范
《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虽然都是当代权威的汉语语文辞书,但是在作为国家公布的相关语文规范、标准的文件中,涉及“螫”的,当为1985年12月由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国家教育委员会、广播电视部联合发布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在这个表中,关于 “螫”,规定为:“(一)shì(文),(二)zhē(语)。”(《汉语大字典》第9 卷,5178页,湖北长江出版集团等,2010年)
按照这一标准标注的辞书有不少,比如《新华字典》(从1987 版到2004年第10 版)就是这样的情况。此外,又如《古今汉语字典》(商务印书馆辞书研究中心编,商务印书馆,2003年):
“螫:shì 1.(又zhē)蜂、蝎等用毒刺刺,毒蛇咬。”(572 页)此书凡例说,在注音方面,“又读音不单立音项”。
显然,1985年发布的 《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对“螫”读音的规定,是当时大多数汉语语文辞书把“螫”明确注为shì、zhē 两读的主要来源。
(三)“螫”应否注zhē 音
从以上情况来看,我们觉得,上文所引杨朔同志在散文《荔枝蜜》中对“螫”的使用,当不是笔误。但是,从当时出版的汉语语文辞书对“螫”的注音看,这个字,杨朔同志的本意应该是读zhē 音,不读shì 音。
20世纪60年代以来,《新华字典》1962 版修订者、《现代汉语词典》试用本(《现汉》试印本对“螫”的标注情况未知)编者(均为丁声树先生领导的一批词典编纂者),力主按照古代辞书的标注,把“螫”注为shì 音,尽可能淡化当时社会上对“螫”的俗读(zhē)。比如《新华字典》从1962 版到1979 版的标注很明显:仅仅在“螫(shì)”的释文中提及,“螫”今多读为zhē,却不给“螫”的zhē 音一读以正式读音地位,另外在“蜇”的zhē 音的释文中更明确标注“螫读shì”,很有纠正读音的意图。至于《现代汉语词典》诸版本则不涉及“螫”与zhē 音的关联问题。
自从《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在1985年发布以来,《新华字典》1987 版到2004年第10 版均专门为“螫”设立了zhē 音一读,注明意思与“蜇”的zhē音一读相同,“用于口语”。从“螫”的反切看,为“螫”注zhē 音似无依据(上文谈到,这可能是《国语辞典》 的编者在审音时采用了20世纪上半叶汉语口语中的俗读。当然,这只是猜测,真正原因是什么,以及当时“螫”与“蜇”的使用情况,二者之间的关系,等等,均值得进一步研究),同时对于“螫”与“蜇” 的使用带来一些不必要的困扰,所以,取消“螫”的zhē 音是值得考虑的。《荔枝蜜》早已收入中学语文课本,近年来,语文课本的编者也把文内的“螫”径改为“蜇”,实际上也部分地反映了社会上对“螫”是不是应该注zhē 音的态度。2011年出版的《新华字典》第11 版对“螫”取消zhē 音一读,只注shì 音,在相关释文中也不提及“螫”又读或俗读zhē的问题,我们觉得是很可取的。当然,1985年发布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对“螫”的规定似乎也值得参考《现代汉语词典》以及《新华字典》第11 版的观点,做相应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