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巴文化传承机制探析

2015-03-28李四玉

红河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东巴纳西族机制

摘 要:通过东巴文化传承的内涵和机制概念的阐述,从东巴文化传承的内部要素和外部因素的分析来探讨怎样建立更有生命力的东巴文化传承机制,研究所构成的机制对于其他同类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丰富纳西族文化传承理论。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128(2015)04-0016-04

收稿日期:2014-09-10

作者简介:李四玉(1981-),女(纳西),云南丽江人,法学哲学双硕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民族文化。

目前,学界对东巴文化传承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介绍东巴文化的抢救和传承成就、传承模式的探索、东巴文化的传承危机及其归因、纳西文化与教育等,但是尚缺乏对东巴文化传承机制的描述分析。笔者尝试从东巴文化传承的内部要素和外部因素的分析来探讨怎样建立更有生命力的东巴文化传承机制,促进和提升纳西族东巴文化传承效果,研究所构成的机制对于其他同类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丰富纳西族文化传承理论。

一 东巴文化传承的内涵和机制的概念

文化传承是指文化在民族共同体内的社会成员中作接力棒似的纵向交接过程。该过程因受生存环境和文化背景的制约而具有强制性和模式化要求,最终形成文化传承机制,使民族文化在历史发展中具有稳定性、完整性和延续性等特征。 [1]东巴文化传承是指纳西族东巴祭司将自古继承的知识、技术、风俗习惯、信仰,包括东巴文字、东巴经、东巴画、东巴音乐、东巴舞蹈、东巴法器和各种祭祀仪式等传递给后世。也就是通过教育与再教育的过程,使纳西族的文化一代代依照文化的价值观、共同的理想和行为准则,不断的延续下来,使东巴文化的传承人接受、继承和认同本民族的传统文化。

机制指的是有机体的构造、功能和相互关系,泛指一个工作系统的组织或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方式,也就是事物变化或运行的制度性原因。而事物变化往往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东巴文化传承机制指的是纳西族东巴文化传承的内部要素(传递者、承接者、内容方式等)、外部因素(社会环境)以及内部要素与外部因素间的互动结构及其影响方式。 [2]

二 东巴文化传承的内部要素

东巴文化传承的内部要素包括东巴文化的传递者和承接者、传承内容和方式两方面。东巴祭司是东巴文化的保存者和体现者,是东巴文化的活载体。但是目前传承队伍不稳定,传承人身份分化,东巴群体的边界模糊,真正负载传统东巴文化的东巴人数有限,仅存于宁蒗拉伯乡或四川依吉乡俄亚乡等偏远闭塞的纳西族村落。在这些闭塞地区,东巴文化的传递者仍然是东巴,按照家传或师传两种形式,将东巴经、东巴文字、歌舞、绘画、仪式等多方面内容传递给承接者。但是在丽江市区,东巴这一群体不再是传递东巴文化的主体,主要是以受聘教师或学生的身份参与;其他传承机构的影响力增大,学者、民间有识之士、部分政府文化机构和旅游公司更具有主动性,成为东巴文化传承的推动者和组织者。学者和东巴是知识的传授者,东巴的身份变成传授实践性、传统知识技能的教师;学者的授课的主要内容为政策、历史、价值、文字经书等,理论性相对较强。

东巴文化承接者学习的动力缘于自身的兴趣或对传承东巴文化的使命感。传统的东巴文化传承带有终身学习的色彩,东巴学徒必须有较好的记忆力,家族世系里最好有东巴的传统,能够完成东巴仪式中读、写、舞、诵等的身体条件,开始学习的年龄不限、修业年限不限、且东巴是在劳动之余学习、实践。传统家族传承和拜师传承的东巴文化承接者称为东巴学徒,而目前在各东巴文化传承机构或民间东巴文化传承点集体学习东巴知识的学习者称为东巴学员。还有部分通过学校传承方式学习东巴文化知识的在校学生。东巴学徒、东巴学员以及在校学生构成了目前东巴文化传承的承接者群体。

东巴文化传承的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是口头传统。东巴文化传承稳定性的最大保证是东巴经书。东巴学徒和学员必须要学东巴文字,只有掌握了文字的读写,才能够识读经书。口头传承经书中不仅要掌握文字的书写识读,还要学习传统口头表达和传统叙事结构。其次是身体技术。主要学习舞蹈、绘画、面偶制作等。最后是仪式实践。在学习仪式的时候,先跟着老师学规程、能够熟读祭文、流畅地背诵经书,直到舞蹈熟练后才能参加仪式。在参加仪式之前,要经过数次观摩或者在仪式中帮忙,逐渐在仪式场景中熟悉程序,了解每个程序中的小环节以及每个环节中需要做的具体步骤。东巴学徒在成长过程中要经历很多学习仪式步骤和实践磨练,逐步才能成为东巴仪式的主导者。 [3]

东巴文化传承方式主要是家族传承,社区传承包括拜师学艺、东巴间的互学请教、自学等几种形式。过去的传承场所主要是在老东巴家的火塘边,东巴学徒白天放牧或务农,晚上围坐在老东巴家的火塘边上学习东巴文字、经书、绘画。在祭仪现场,主要学习仪式规程、道场布置、舞蹈等实践操作技巧。田间地头、放牧的山坡及其劳动场所都可以传承东巴文化。

三 东巴文化传承的外部要素

分析东巴文化传承的外部要素必须思考其社会文化环境,因为文化本身是不断变迁的,只有具有现实意义,符合社会要求,并具备时代特征的民族文化传承才能得以延续。 [4]历史的看,社会环境的变迁是不可避免的,在某些时候还可能发生重大的社会转型或社会震荡,这些变化会让民族文化发生变迁,并使用于传承文化、规训行为、塑造价值的社会教育面临着重新选择教育内容和调整教育手段的现实。历史上,纳西人全民信仰东巴教,凡人生礼仪,建房,耕种等无一不贯穿东巴仪式,村寨里都有若干个东巴先生。过去学做东巴的多数以家庭传承为主,再到周边的村落拜东巴师傅学习其他技艺。1949年以后,东巴文化传承不再是自发行为,不断的由负面或正面的人为干预所左右。20世纪50 年代至70年代末,是东巴文化传承的停滞阶段,东巴活动被禁绝,断层达30余年。20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初,民族宗教政策恢复,文化环境逐渐宽松,解放思想、为东巴文化正名、恢复理论研究,一些传统文化得以恢复,东巴文化研究加强,在地方精英学者群体中有所回潮。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是东巴文化传承实践和东巴文化产业化阶段,旅游经济与文化产业蓬勃发展,许多东巴文化特别是东巴艺术推向市场。 [5]不同领域、不同群体的东巴文化传承教育活动开始涌现,传承方式多元化。

四 建立富有生命力的东巴文化传承机制

文化的变迁归根到底是由文化传承机制的变迁引起的。目前东巴文化传承与过去的差别是传承整体呈现多元化、不稳定、不深入的特征。传承动因由过去的价值诉求变为工具性利用,由东巴教信仰、民族共同体维持和教育,转变为追求经济效益轻视社会效益。传承场所由过去的山区农村进入城市,在各个传承点、传承机构和试点学校传承。传递者与承接者已不再是固定的传统意义上的东巴群体,传递者变成东巴和学者,承接者由过去的东巴世家后代或学徒转变成东巴学员。 [6]传承途径和方式各异,由自发组织变为政府组织、文化机构组织、商业机构组织或地方精英呼吁发起,过去言传身授的家族传承、拜师传承、生活教育、终身学习、实践中学习变成班级授课制的集体传承、突击式的短期培训。因此,建立富有生命力的东巴文化传承机制首先应将东巴文化的发展和传承有机结合在一起,准确提炼其核心元素,融入现代化元素,为东巴文化创造更广泛的市场需求。同时,要以经济利益为导向展开东巴文化传承,促使传承人积极主动参与到民族文化传承中,使纳西族文化传承具有更强的生命力。

(一)建立东巴文化传承人保护机制

1. 健全东巴文化传承人发掘机制,壮大东巴文化传承队伍

文化传承是人的传承,归根结底是传承人的传承。虽然丽江东巴注册人数有所上升,但是民间从事东巴文化传承的人数却越来越少,东巴文化面临着断代危机。丽江市于2012年制定的《东巴(达巴)学位评定标准》是历史上第一次将东巴设立规范标准的资格认证机制,是传承保护东巴文化的一个重要里程碑。2012年丽江市纳西东巴文化传承协会对丽江市范围内自愿报考学位等级的127位东巴(达巴),进行了东巴(达巴)学位资格考核及学位等级评审,主要考核祭祀仪式、东巴舞蹈、东巴画等,共评出6位东巴(达巴)大师、30位东巴(达巴)师、40位东巴(达巴)传承员、47位东巴(达巴)学员。在2013年东巴法会上,获得传承员及其以上三个学位级别的76名东巴(达巴)被授予了玉龙县政府颁发的学位证书,并获得了6000元、4000元、2000元/年/人的奖励。设立评定东巴、达巴学位,使民族文化的传承有了新机制,对传承人的考核有了标准,让传承人也有了奋斗目标, 通过政府支持,使市场、民间与政府的规范行为有机的统一,将文化传活并且有了健康发展的良好平台。通过这一制度的传播,偏远地区的纳西族东巴都自愿的参与到下一届活动中评审,笔者到四川依吉乡争伍村调查时候得知该村的东巴已报名,将参加2015年的学位评定。通过学位评定制度,便于建立纳西族地区东巴文化传承人名录体系,使东巴文化的传承队伍得到进一步壮大。

2. 健全东巴文化传承人扶持机制,激发文化传承热情

东巴文化传承人是靠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责任意识,靠他们的聪颖智慧与刻苦钻研,靠他们几十年的学习与积累,掌握了东巴文化的精髓和技艺,这正是他们与一般纳西族群众不同之处。他们掌握的知识需要通过言传身教等方式代代传承、延续、发展。但现实是,由于价值观念多元,文化方式多样,使人的选择多样化。偏远村落(如争伍村、油米村)的东巴群体每年要主持村里各种仪式,无暇外出打工赚钱,即便东巴外出打工一旦村里需要主持仪式必须马上请假回来,来回路费需要东巴自己承担,工作的连续性无法保障造成他们收入不稳定、经济贫乏、生活困顿,加之东巴祭司地位弱化使年轻一代对成为传承人失去兴趣。尽管目前通过学位评定制度,各个知识层次的东巴每年可以获得一定的补贴,但前提是必须参加玉水寨公司每年组织的几次活动。偏远山村交通不便,有时候东巴需要主持村里的仪式无法到玉水寨参加活动,他们的津贴自然也会被减少。希望政府与企业联盟设立东巴文化传承人基金,从生活上和政治上给予优待,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保障。对东巴文化传承工作有突出贡献的东巴,勤学好问的东巴学徒或学员给予不同级别的经济奖励和名誉鼓励。

3. 健全传承人培养机制,推动民间文化传承有序

政府应鼓励并帮助传承人以家庭、社区拜师等传统的方式进行传承,为他们的传艺提供帮助。鼓励东巴的创新精神,对特别有创意、适合于现代社会,同时又符合东巴文化内涵的创新给予经济和精神上的适当鼓励。

4. 规范传承人从业者队伍,增强学习动力

对在旅游市场内从业的东巴应进行规范管理,鼓励从事东巴文化内涵较深的项目,积极为年轻东巴提供相关就业信息和推荐工作,使他们在经济上有所收益,学习动力增强。

(二)建立东巴文化传承保护的法律机制

1. 东巴文化传承的行政保护需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

目前涉及保护东巴文化传承的法律法规主要有两部:一是2006年3月1日施行的《云南省纳西族东巴文化保护条例》标志着东巴文化的保护进入法律的轨道,但这只是一个保护条例,还未形成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实施细则方案,另外以一省之法律条例,推动东巴文化保护,在保护范围上也有局限。 [7]东巴文化不只存在于云南,四川、西藏也生活着不少纳西族民众。此条例已颁布了近十年需要重新修订,现阶段正在征集修改意见。二是《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纳西民间音乐保护办法》主要保护的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热美蹉》、正在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崩时细哩》(白沙细乐)等具有代表性的纳西民间歌舞,以及纳西民间音乐传承人及其掌握的知识、技艺和研究成果等。然而,政府监管文化市场不力,有法难依,可操作性强的实施细则缺位,东巴文化传承没有硬指标、硬制度,处于疲软无力的状态。2014年3月颁布的《中共丽江市委、丽江市人民政府关于建设世界文化名市打造丽江文化硅谷的意见》确定的工作重点之一是更加有效地激发文化市场活力,发展壮大以五地为一体的文化产业。建设五大文化基地包括建设文化产品研发地、建设文化商品集散地、建设文化人才聚集地、建设文化艺术展示地、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基地。需要更加积极地保护和发展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始终彰显和谐包容的文化品格。必须加强四个方面工作:加强民族文化传承发展研究、加强民族文化遗产资源挖掘保护、加强丽江文化特色开发、加强营造继承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良好环境。在建设文化硅谷背景下,希望政府成立具有依法行政资质的东巴文化保护机构,完善《纳西族东巴文化保护条例》,制定“政府主导、学者谋划、民众参与、企业运作”机制为主导东巴文化传承保护传承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提供相应优惠政策。

2. 建立文化生态保护机制

特定的生存环境是纳西族东巴文化持续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保持文化生态,将文化遗产在适宜其生存的社区和环境中原状地加以保存,使其成为“活文化”,是保护文化生态的一种有效方式。丽江正在努力将玉龙县申报为国家级东巴文化生态保护区,为了规范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设,立法应当明确文化生态保护区的管理方式、资金的筹集和使用、保护区内居民的权利和义务、破坏文化生态者应承担的责任。2014年6月云南省被列入了第一批关于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名单,丽江作为滇西北生物多样性富集的地区之一,保护好丽江的文化生态和生物多样性是云南省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建立东巴文化传承的社会机制

东巴文化传承的社会机制,也就是政府、市场、社会组织、群众等各方主体在一个良性互动、配合顺畅的环境中运行,达到了一个最佳的运行机制与模式,从而实现东巴文化的有效传承。在文化产业化与市场经济条件下,真正建立“法律保护是根本,政府保护是关键,学者保护是前提,群众保护是基础”的保护机制。 [8]

纳西族东巴尽管有时候充当着地方精英与政府文化资本和资源库的角色,但他们从古至今都是东巴文化的享有者和传承者,是东巴文化保护的主体。政府是纳西族文化保护传承政策的制定者、决策者,以及传承活动的组织者、统筹者。经过多年努力,东巴文化已经走进小学、中学、大学的校园里,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学校传承体系。迄今为止,东巴文化传承已在玉龙县、古城区的十多所中小学中全面展开。幼儿园也开展了纳西族童谣的传承。要加大政府与大学合作办学培养专业人才的力度;大力支持在民间和社会成立各种学会、协会,推动和促进全社会参加对东巴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积极举办各种文化培训班,重点培养东巴文化传承人;加大在乡村成立东巴文化保护传承基地的建设力度;积极推进在中小学教育中设置东巴文化课程;进一步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广泛参与的东巴文化保护传承格局。专家学者在东巴文化传承中继续发挥先导和咨询的作用。应当有效地组织社会团体、民间组织参与东巴文化保护传承活动。发挥企业的优势和潜力,强调其在东巴文化保护中的社会责任。

(四)建立东巴文化传承的经济机制

1. 市场是东巴文化传承的场域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文化繁荣发展越来越离不开市场,越来越需要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必须加快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进一步打破文化市场条块分割、地区封锁、城乡分离的传统格局,完善文化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公平竞争、优胜劣汰,促进文化资源在全国范围内流动。 [9]东巴文化是丽江发展的灵魂,也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强大动力。要遵循东巴文化发展的规律,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有利于东巴文化发展的良性机制,积极培育东巴文化艺术市场,促进丽江民族文化产业发展,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佳结合。

2. 文化产业化是保护东巴文化的有效途径

文化资源保护和利用问题是一种互生、互动和共荣的关系,保护好民族文化资源,使这些民族生存依托的文化资源永续利用、可持续发展,是当代人的义务和责任。同时,产业化开发和利用是民族文化资源利用的一种形式,是在市场经济的环境条件下为了更好地保护好民族文化资源的一种途径。丽江文化产业的增加值从2001年的2.35亿元增至2011年的20.11亿元,占全市GDP的 11.3%,每年平均增长26%,文化产业已成为丽江新的经济增长点。丽江需要立足于特色和优势,通过面向国内外招商引资,引进一些大型文化产业项目,尤其要引进具有高科技含量的文化创意产业,同时还要鼓励支持本土文化企业提升档次,将东巴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开拓新的领域,形成新的骨干产业。

3. 产业化是东巴文化传承的一个良好模式

(1)充分认识纳西族东巴文化资源的特性,掌握东巴文化资源开发的规律

发挥好文化产业在东巴文化传承传播,开发利用中的独特作用。总结丽江在文化产业发展所取得的成功经验,坚持学习借鉴文化产业发达地区的先进经验,促进民族文化事业与民族文化教育产业发展齐头并进,在加强保护传承的前提下,不断增强创新意识,充分挖掘东巴文化的当代价值,大力发展富有东巴文化内涵,适合现代审美需求的景区景点和文化旅游纪念品,推动东巴文化产业化。

(2)在文化旅游的深度融合上有新的规划提升和突破创新

东巴文化已成为许多旅游景区景点的重要组成元素,成为众多文化演出、文化旅游纪念品的主要内涵。产业化开发既能扩大东巴文化的影响,又能为东巴文化的保护传承提供人才和经费支持。借助东巴文化的魅力,面向社会,开发东巴文化工艺品、美术品、旅游纪念品、开展东巴文化讲座、东巴仪式展示、东巴舞蹈音乐展演、东巴文翻译、设计、咨询等多项社会服务,发展文化产业。同时与有关部门配合,维护东巴文化的真实性,杜绝生造滥用,使文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3)完善融资机制,推动文化与市场对接,文化与资本融合,推进产业化步伐

东巴文化资料和文物的抢救、收集、整理工作任务繁重,尤其是滇川藏结合部区域是个薄弱环节。东巴文化保护传承的政策措施、包括保护区的政策措施都需要配套完善。除各级政府加大投入外,完善融资机制,寻求文化投资主体多元化,协调好利益分配关系,增强纳西族群众参与文化产业的积极性,是实现民族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一是通过政府牵线搭桥,建立文化与企业联盟机制;二是鼓励、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加强和改进对文化企业的金融服务,积极支持文化企业开展多元化、多层次的产品开发与创新,探索文化产业的发展模式;三是积极鼓励、引导有条件的企业老板参与投资东巴文化生态保护村的开发建设,四是加大对立项的重点文化产业和企业的支持力度。在政府允许范围内,积极引导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投资文化产业,积极推进市场资本发育,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鼓励各种投资主体加入文化资源开发。

猜你喜欢

东巴纳西族机制
云南省档案馆馆藏《东巴经》
纳西族东巴文化保护条例和测绘条例于5月1日起施行
自制力是一种很好的筛选机制
白地吴树湾村汝卡东巴经《内内抒》片段译释
探寻东巴源
破除旧机制要分步推进
旅游对纳西族传统农业及饮食文化的影响研究——以玉龙县白沙乡、拉市乡为例
注重机制的相互配合
打基础 抓机制 显成效
纳西族国家认同的历史与现状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