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哈洛夫与中国近现代钢琴教育
2015-03-28黄萍
查哈洛夫与中国近现代钢琴教育
黄萍
(安徽师范大学 音乐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摘要]鲍里斯·查哈洛夫是俄罗斯钢琴学派的传人,1920年代末期开始在上海音乐学院任教,将俄罗斯优秀的钢琴教育理论体系和方法带到中国,对中国钢琴艺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中国近现代钢琴教育之父”。
[关键词]鲍里斯·查哈洛夫;俄罗斯钢琴学派;中国钢琴艺术
中国钢琴艺术的传统基本起源于俄罗斯钢琴学派的演奏美学理念,在俄罗斯钢琴艺术向中国传播的过程中,鲍里斯·查哈洛夫发挥了重要作用,堪称俄中钢琴艺术的“渡者”。
一、查哈洛夫与俄罗斯钢琴学派
(一)俄罗斯钢琴学派
圣彼得堡音乐学院于1862年由钢琴家安东·鲁宾斯坦和杰奥达·列舍吉茨基合作创立,是俄罗斯第一所国立音乐专科学院,为俄罗斯培养出了包括柴可夫斯基、格拉祖诺夫、普罗科菲耶夫、肖斯塔科维奇等音乐大师在内的大量优秀音乐人才。
自圣彼得堡音乐学院创立,有着深厚传统音乐根基的安东·鲁宾斯坦、杰奥达·列舍吉茨基、安娜·叶西波娃等多位大师融合欧洲各国的钢琴艺术精华,不断创新和发展,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钢琴艺术风格,并以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为保证,造就了具有深远影响的现代钢琴艺术典范——俄罗斯钢琴学派,在20世纪世界音乐艺术领域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
就钢琴教学而言,俄罗斯钢琴学派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要求严格,注重细节
俄罗斯钢琴学派要求学生在学习演奏钢琴的过程中准确读谱,搞清楚谱面上的一切记号:音符、节奏、速度、音乐术语、表情记号等,演奏中对作品的每一段落、每一小节、每一个音都有精准的处理,从各种触键方法的应用、声音的时值、节奏的变化、和声的进行、踏板的准确、乐句的划分、声音的层次和力度到作品的整体结构等都有严格的要求,从细节上保证了音乐更有特点,整体风格更加鲜明。
2.强调理解,脑耳手并用
俄罗斯钢琴学派反对过多的、机械的重复练习,而是主张先用脑,再用耳,最后才用手来演奏。用脑,即以准确理解作品为演奏的前提。要求学生了解各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作品以及各作曲家的创作习惯和手法,在具体曲目的教学中,教师会讲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及其所描述的情景、内容,指出音乐的性格、特色和气氛,各个组成部分之间音乐性质的对比,帮助学生理解所演奏作品的内涵。用耳,教师会要求学生站在听众的角度,用心鉴别音质的好与坏、体会各种声音的丰富的色彩、体验力度的变化,以此评判自己的演奏效果。用手,针对作曲家和作品的风格使用不同的演奏手法,注重每个音的发声方法和效果,爱惜每一个音。
笔者采访了圣彼得堡音乐学院钢琴学派的传承人、俄罗斯人民艺术家、叶卡捷琳娜·穆丽娜教授,她向笔者详细讲述了圣彼得堡音乐学院钢琴学派的历史,特别是列舍吉茨基——叶西波娃钢琴学派的发展脉络。
杰奥达·列舍吉茨基是19世纪俄罗斯最有影响的钢琴教育家之一,是一位波兰人,他于1852—1878年在俄罗斯生活,参与创立了圣彼得堡音乐学院,并建立了列舍吉茨基学派。他认为在演奏时应加入自己的意识,即一边演奏一边进行分析。在手指训练方面,列舍吉茨基提出了比他的老师车尔尼更高的标准,他强调手指幅度大的活动,并开始对手腕的灵活度提出了要求。“手(从指尖到手腕)应像弹簧一样(灵活)”是他最著名的理论,他认为掌握了这种技巧不仅可以达到高超的技艺,而且可以让音色更加完美。列舍吉茨基学派的演奏特点手指灵活,旋律鲜明,音色完美,技艺纯熟,他培养了一大批学生,其中就有继承他的钢琴思想并加以发展完善的俄罗斯钢琴大师——叶西波娃。
安娜·叶西波娃在世界钢琴史上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她有着柔美与刚毅兼备、充满诗意的演奏技巧和惊人的记忆力,曾在半年里举办了105场音乐会,曲目覆盖面极广。叶西波娃的又一大贡献在钢琴教育方面,她继承了导师杰奥达·列舍吉茨基学派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原则,发展了自己的教学法。她非常注重手指基本功的训练,结合当时羽管键琴和古钢琴细腻的触键要求,创立了银币教学法(即当学生在演奏练习曲时,将一枚银币放在学生的手背上,如果在演奏过程中银币没有落下,叶西波娃就会把它作为奖励送给学生)以及踏板的合理使用等。她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特点,要求学生用严肃的态度对待音乐,认真思考怎样进行演奏,学会合理地安排时间,以作品风格为出发点运用演奏技巧……“叶西波娃”式的钢琴教学对圣彼得堡音乐学院持续发展并到达顶峰状态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并且,叶西波娃的艺术影响力遍布欧洲,各国都有很多音乐家前来彼得堡向她学习,他们把俄罗斯钢琴学派的教学带到了各地,为世界钢琴文化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二)作为俄罗斯钢琴学派优秀传人的查哈洛
鲍里斯·查哈洛夫先生(1888—1943)在“十月革命”之前,考入了圣彼得堡音乐学院钢琴系,师从安娜·叶西波娃,并曾前往柏林跟随钢琴家戈多夫斯基学习。毕业后,查哈洛夫先生留在母校任教七年,担任钢琴系教授,有较为丰富的教学经验。
查哈洛夫先生深受“十月革命”前俄罗斯文艺思潮的影响,在圣彼得堡音乐学院钢琴系学习和任教十余年的经历,使他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得到了俄罗斯钢琴学派的真传,注重在教学中表达自己的美学与教学原则,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训练体系——他重视技巧,主张以严格的手指训练为演奏法的基础,强调钢琴练习曲教学,要求手指触键坚强有力,力度变化鲜明,节奏稳定;在对作品的音乐处理上,他重视用速度快慢的对比来加强音乐的戏剧性表现,把深邃的理解力和丰富的想象力有机结合起来,他要求学生分析作品时布局应严谨周密,注重整体结构的完美及细节的表达,在乐曲处理上注意音色的变化,在演奏中讲究每一个乐音与乐句的细节;他治学严谨,深知同一种教学方法复制在每个学生身上是不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因此他在因材施教方面进行着积极的探索,根据每个学生的手指条件、音乐基础、艺术修为、性格特点等方面的差异,量体裁衣,精心为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将学生循序渐进地带入正确的轨道,使得学生钢琴演奏的技术性和艺术性能够在短时间内取得突破性的进步与发展。
二、中国早期钢琴教育
中国最早的钢琴教学活动开始于19世纪后半叶。早期的教会学校和新式学校,如:1842 年创办的香港马礼逊学堂、1850 年创办的上海徐汇公学、1861 年创办的上海清心女塾、1893 年创办的上海中西女塾、1903 年创办的上海圣玛利亚女校、1906 年创办的南京两江优级师范学 堂、1909 年创办的天津中西女中、1910 年创办的北京西什库音乐专科学校、1912 年创办的北京师范学校……都开展了钢琴教学活动。早期的钢琴教师主要为外国传教士、留学归来的中国人和外籍教师,他们把一系列欧美的钢琴基础教程引进中国。如1904 年来到上海从事钢琴教学工作的意大利人梅·帕契(1878—1946),他完全继承了车尔尼、李斯特的钢琴教学方法,在教学中非常强调手指的独立性训练和指尖的力度训练,其教学理念对中国早期钢琴演奏技术的训练方法产生了很大影响,为中国早期钢琴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920 年代前后,随着众多外国著名钢琴家来华演出,中国人对钢琴艺术的兴趣日渐增长,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形成了许多钢琴音乐爱好者群体,如,1919 年建立的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1926 年建立的北京爱美乐社……开设钢琴专业或钢琴课程的专业音乐教育机构也不断涌现,如 1919 年创办的上海专科师范学校音乐科、 1920年创办的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音乐科、1922年创办的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1924 年创办的哈尔滨格拉祖诺夫高等音乐学校、1925 年创办的国立北平艺术专门学 校音乐科、1926 年创办的私立燕京大学音乐系、1926 年创办的国立中央大学教育学院音乐系……
这些音乐教育机构为中国钢琴教育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为钢琴艺术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不可否认的是,这些音乐教育机构办学规模较小、教学设备简陋,更重要的是,教学理论的匮乏导致这一时期的钢琴教学既不严谨也缺乏系统性,自然谈不上钢琴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与普及,这使得中国的钢琴艺术和钢琴教学孤立于世界艺术之外。
1927年11月27日,中国第一所独立建制的高等专业音乐教学机构——上海国立音乐学院(1929年7月更名为“国立音乐专科学校”)成立,查哈洛夫被校长萧友梅先生聘为“特约教授”兼钢琴组主任。
历史地看,“国立上海音专”钢琴系的创立标志着西方钢琴艺术在中国有了系统传播的基地,标志着中国的钢琴教育开始具有正规化的教学体系,标志着中国培养专业钢琴演奏人才的历史开启。
然而,成立之初的上海音乐学院钢琴系,其教学仅停留在布格缪勒的《钢琴练习曲》、巴哈的《创意曲》、克列门蒂的《小奏鸣曲》及一些钢琴小品的水平上。在钢琴演奏上,学生们还停留在“弹下去,发出声,不错音即是好”的理念上,在演奏技巧、作品的准确表达、音乐层次安排的合理性等诸多方面都不够专业。“正是由于查哈罗夫的执教才使中国原来处于较低的钢琴演奏水平,迅速地提升到一个较高的水平层次上,这是中国钢琴教育史上一次突破性飞跃。”[1]
三、查哈洛夫的钢琴教育体系
1920年代,鲍里斯·查哈罗夫与妻子西西里亚·汉森(小提琴家,丹麦裔俄罗斯人,圣彼得堡音乐学院著名小提琴家奥尔的学生)作环球旅行演出,到日本时因婚变而分手,查哈罗夫一人来到上海,就再未离开。
作为俄罗斯钢琴学派的优秀传人,查哈洛夫把俄罗斯钢琴艺术对他的影响传给了尚在起步阶段的年轻的中国专业钢琴教育:一方面,将中国的钢琴教学水平提升到了一定的高度,培养了中国第一代钢琴家;另一方面,他融合俄罗斯钢琴学派优良的教学传统和中国钢琴教学的实际状况,在实践中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专业钢琴教育体系。
(一)“由技入艺”
查哈洛夫秉承了俄罗斯钢琴艺术学派“由技入艺”的传统,强调对学生进行严格的技术和艺术训练。
首先,他坚持严格的手指基础训练,他使用《哈农练指法》、车尔尼作品299号、740号进行专门的手指机能训练,强调手指的音乐表现力,在速度、力度、节奏、指法、触键、音色等方面总结了一系列完整的、行之有效的手指训练法,这为钢琴演奏的完美呈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丁善德在查哈洛夫门下学习时,虽然已经具备一定的演奏水平,但仍被要求从车尔尼作品299号练习曲弹起,训练手指坚定有力、体会触键力度的深浅、聆听音色的变化。[2]正是在查哈洛夫严格的教导下,丁善德先生掌握了扎实的钢琴演奏技巧和丰富的音乐表现力,他也因此成为当时举办独奏音乐会的钢琴家之一,蜚声全国。
其次,查哈洛夫善于思辨技术与音乐相互平衡的关系。他要求学生充分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作曲家的创作思想、作品的艺术风格等,理解音乐作品的和声、旋律、复调以及织体,感知抽象音乐发展过程中的强弱起伏、节奏节拍、速度快慢,借助音乐想象自觉地创造作品的艺术形象,以此培养学生对作品思想、风格、情感的塑造能力。在学生自如的运用各种演奏技巧后,查哈洛夫先生才还要与之探讨如何准确表达作品音乐思想中的意境之美与内涵之美,如何在合理运用音乐表现手法、准确把握作品的风格特点、民族特征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
(二)拓展曲目
查哈洛夫大规模拓展演奏曲目。他把巴哈的赋格曲、莫扎特、贝多芬的奏鸣曲、协奏曲、以及舒曼、肖邦、李斯特、格里格等浪漫乐派作曲家的作品和拉威尔、德彪西的印象派的大量经典钢琴文献,带到了中国专业的钢琴教学中。丁善德曾在一次访谈中谈及这段难忘的经历:“查哈罗夫到音乐院后,音乐院变了,真正好的曲目都来了。弹得程度深的人都弹肖邦啊,贝多芬奏鸣曲,好的、经典曲目都来了。那时都不知道的。发现这位教师水平是高……”[2]
查哈洛夫的到来,使上海音乐学院的钢琴水平,由当初弹小奏鸣曲、钢琴小品的初级、中级程度,迅速向高水准发展,提高到了合乎世界高等专业音乐教学和艺术性钢琴演奏要求的水准。
(三)因材施教
查哈洛夫根据每个学生的情况编排不同的教案,进行不同的教学。当时他的学生中有两个典型,一个是丁善德:程度浅、底子薄,仅有小奏鸣曲水平。查哈洛夫在近六年的时间里,从手指基本功训练开始抓起,从易到难,由简到繁地为其安排大量不同时代、风格的作品。丁善德只要参加音乐会演出,查哈洛夫必定到场,在结束后向丁善德指出优点与缺点。短短几年时间,就将丁善德培养成为当时著名的年轻钢琴家。另一位是李翠贞,她有十多年的钢琴基础,可以背奏出贝多芬的全套奏鸣曲。查哈洛夫格外赏识这位被学校破格录取的天才少女,将一般学生要花上六年到九年才能拿到的学分,在一年内全部给了她。
(四)重视实践
查哈洛夫认为,在音乐会上,演奏者与听众、观众形成了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美学关系,不仅可以满足大众的艺术审美需求,也可以促进演奏者艺术修养的自我发展与完善。
正是基于这样的音乐审美思想,查哈洛夫鼓励学生参与各种艺术实践。除了指导学生参加学校内的各种音乐会,他还不遗余力地向社会公开介绍上海音乐学院的学生,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参与到社会上甚至上海租界里外国人的音乐活动中去,推荐自己的学生与上海工部局交响乐团合作演出……
一系列的音乐实践活动使学生拥有了展现音乐梦想、提升艺术境界的舞台,即向世人展现了中国学生的钢琴演奏才华,也是对查哈洛夫专业钢琴教学体系的充分肯定。
查哈洛夫为中国培养了第一批高水平的钢琴人才:李翠贞、丁善德、萧淑娴、李献敏、范继森、吴乐懿……他们是中国钢琴艺术发展中的重要人物,也是中国钢琴教育发展历史中的坚实力量。他们在钢琴教学中秉承查哈洛夫先生的艺术思想和教学方式,坚持科学准确的手指技巧训练,追求变化丰富的音乐色彩,对钢琴作品进行细致分析并合理布局,使技巧与音乐相得益彰……由查哈洛夫开创的钢琴教育体系经由他们和他们的弟子薪火相传,并不断创新完善,为中国音乐事业培养与储备了人才,并完成了音乐人才梯队的建设,这不仅促进了中国钢琴艺术本身的发展,也促进了中国钢琴艺术与世界音乐文化之间的整体融合,使之逐渐汇入世界音乐文化。
实事求是地说,查哈洛夫先生在俄罗斯音乐发展历史上并不是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但是,他作为俄罗斯—中国钢琴艺术的“渡者”,一方面继承了俄罗斯钢琴学派优良的音乐传统,另一方面为中国钢琴教育构建起了专业、有效的体系,这正是他对中国钢琴艺术的发展,乃至世界钢琴艺术发展做出的最为有益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周为民.中国钢琴教育的历史与发展[J].中国音乐,2010,(2).
[2]赵晓声.饮水思源——丁善德教授访谈录[J].钢琴艺术,1996,(1).
(责任编辑何旺生)
Boris Zakharov and China’s Modern Piano Education
HUANG Ping
(SchoolofMusic,AnhuiNormalUniversity,Wuhu241000,China)
Abstract:Boris Zakharov, a descendant of the Russian piano school, taught in Shanghai Conservatory of Music in the late 1920’s. He introduced the Russian excellent piano education theory system and method into China and made an important contribu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piano art, known as the “father of modern Chinese piano education”.
Key words:Boris Zakharov, the Russian piano school, the Chinese piano art
[中图分类号]J6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273(2015)04-0118-04
[作者简介]黄萍(1978-),女,安徽合肥人,博士,安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钢琴教学、演奏及理论研究。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 “鲍里斯·查哈洛夫对中国钢琴艺术文化的影响(10YJC760031)”
[收稿日期]2015-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