埋没的帅才 失意的英雄——浅议三国英雄赵云的人生际遇
2015-03-28熊明秀
熊明秀
(湖北文理学院 经济与政治学院,湖北 襄阳 441053)
埋没的帅才失意的英雄
——浅议三国英雄赵云的人生际遇
熊明秀
(湖北文理学院经济与政治学院,湖北襄阳441053)
摘要:三国时期,风云际会,英雄辈出。但有一位英雄,他的作用却被低估,他就是号称“常胜将军”的赵云。从有限的史料中,透过赵云的言行和经历,能窥见他的战略眼光和人生境界,可以得出“埋没的帅才,失意的英雄”的结论;赵云若能得到刘备集团的重用,三国历史可能又是另一个情况。
关键词:三国;赵云;常胜将军
2014年7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了韩国,在习主席送给韩国总统朴槿惠的礼物清单中,列在第一位的是:赵云的画像!此中有何深意?人们都知道,习近平政治生涯的真正起点是河北省正定县,就是赵云的故里。在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韩国,三国英雄赵云拥有着超高的人气!同样,在中国的民间和无数三国迷的心中,“常胜将军”赵云就是三国人物中的人气之王。然而,在学术界,关于赵云的地位与评价却存在极大争议。
一、燕赵英雄,常胜将军
赵云,字子龙,常山真定(今河北省正定县)人,三国时期著名的“常胜将军”。本属公孙瓒门下,后追随刘备,先后任军中主骑、中护军、翊军将军、镇南将军等职。身经百战,从无败绩,因而被誉为“常胜将军”。
赵云之所以能常胜不败,首先在于他的英勇。《真定县志》记载:常山赵云,身长八尺,姿颜雄伟,刚毅任使,尤擅骑射,郡人景仰[1]卷七。就是说赵云生来仪表堂堂、孔武有力,而且性格刚毅、英勇无畏,加之武艺高强,早在出道之前就深为乡里邻人的景仰。燕赵自古出英雄,赵云可算是燕赵英雄的代表。作为一员武将,赵云的功夫是很全面的:他手使一杆长枪,神出鬼没;身背宝剑,削铁如泥;同时“尤擅骑射”,箭术高超。赵云不但武器很多而且样样精通,所以在战场上无论单兵作战还是面对千军万马,他总能所向披靡,令敌人闻风丧胆。有人说,赵云是“古今完人”之一,这里说的完人虽然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但作为对赵云的人品武功的总结还是很贴切的,就是他的武功和人品接近完美、几乎没有弱点。
赵云之勇是一种气吞山河的英雄气概,类似于楚霸王项羽的“力拔山兮气盖世”。楚霸王项羽率八千子弟兵面对秦军三十万大军,“破釜沉舟、背水一战”,最后摧枯拉朽般地击败秦军。赵云面对曹军,能独自一人往来冲杀,斩将夺旗,如入无人之境;汉水之滨,以一己之力大败数万曹军。历数古来英雄,唯项羽与赵云!然而,力拔山兮的楚霸王最后的结局是兵败身死,而赵云却常胜不败。二人的区别就在于,项羽有勇无谋,赵云则智勇兼备。
赵云之勇绝不是匹夫之勇,作为将领,他不会呈一时之快而置全军于不顾;比较而言,楚霸王在兵败之际丢下江东子弟自刎身亡,显得缺乏担当。赵云也曾经历过失败,在兵出箕谷因马谡丢失街亭而招致曹军全面反攻即将被包围之际,赵云冷静撤退。他下令全军徐徐后撤,而自己亲自断后掩护,曹军忌惮赵云的英勇不敢全力追击,蜀军得以全身而退,连粮草辎重也没有一点损失。“善败者不乱”,本是一场败仗却毫发无损,这样的将领,自然当得起“常胜将军”的美名。
汉水之战,当赵云救出老将黄忠、部将张著等成功突围后,又一次陷入曹军包围!当时的情况是敌众我寡,无险可守且无路可退,怎么办?赵云命令手下三千将士全部埋伏在营中高处,然后大开营门,自己单枪匹马立于营前。曹军见这个阵势不知营中虚实,又摄于赵云的勇猛,畏惧不前。就在曹军迟疑动摇之际,赵云长枪向后一招,营中突然发出山崩地裂般冲锋鼓号,万箭齐发,曹军肝胆俱裂,争相逃命,马蹄践踏、溺水身亡,数万大军顷刻间土崩瓦解。此一战,充分展示了赵云之智勇。[2]240
二、高风亮节,远见卓识
赵云不仅智勇兼备,而且品行高洁,因而被称为完人。史料记载:赵云在夺取桂阳郡后被任命为桂阳太守,原任太守赵范仰慕赵云已久,就请求和他结拜为兄弟,称赵云为兄长。而赵范自己的亲哥哥去世了,留下一位美丽的寡嫂,赵范提出将寡嫂许配给赵云。但赵云严词拒绝了,理由是:我们是兄弟,你哥哥就是我哥哥,你嫂子就是我嫂子。叔嫂成婚,岂不是乱伦吗?这种态度是完全符合仁义礼智信的儒家宗旨,反映了赵云身上儒雅斯文的品德修养,是非常令人称道的。
在刘备初定四川,建立政权之后,按古来惯例应该封赏功臣。刘备于是提出,准备把没收刘璋的田地房产赏赐给诸将,众人皆以为此乃合情合理,而独赵云反对。反对的理由是:“霍去病以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今国贼非但匈奴,未可求安也。须天下都定,各反桑梓,归耕本土,乃其宜耳。益州人民,初罹兵革,田宅皆可归还,令安居复业,然后可役调,得其欢心。”[3]《云别传》这一段话真正反应了赵云胸襟眼界之开阔、立场境界之高远。自古以来,无论文臣武将,打天下享富贵是所有人共同的追求、无可厚非,但赵云的一番话并不是说他不爱功名富贵,而是说,一方面天下未定,还没到享受太平的时候;另一方面,四川人民饱受战祸,更应该休养生息,应该把田地房产分给百姓,只有人民生活好了,才能征兵纳粮,才能长治久安。刘备听了,当然大喜,道理他不是不懂,只是怕部下有怨言,现在既然有人反对,那就乐得顺水推舟。
在战场之外,赵云是具有远见卓识的战略家,在大是大非面前他从不迷失,总能保持清醒头脑。刘备在刚刚称帝后,就准备和东吴开战,赵云又一次公开反对[4]《魏纪三》。赵云说“国贼是曹操,非孙权也,且先灭魏,则吴自服。操身虽毙,子丕篡盗,当因众心,早图关中,居河、渭上流以讨凶逆,关东义士必裹粮策马以迎王师。不应置魏,先与吴战,兵势一交,不得卒解。”[5]《刘先主志》此一番话,言真意切,苦口婆心,他指出了刘备战略方向的错误,可谓高屋建瓴、切中要害。他从战略的高度分析蜀汉的主要敌人是曹魏而不是孙吴,也就是说蜀汉和曹魏是主要矛盾,与孙吴是次要矛盾,主要矛盾抓住抓好了,次要矛盾就迎刃而解。反过来说,忽略主要矛盾而抓次要矛盾就是舍本逐末,后果会很糟!可惜刘备一意孤行,听不进忠言,终于酿成大败。赵云也因此不受信任,未能上前线而留守后方。后来刘备兵败,又多亏赵云从江州发兵救援,在永州接应到刘备,孙吴兵将惧怕赵云才退兵,刘备得以在永州寿终正寝。
赵云拒绝赏赐也不止一次,在诸葛亮一出岐山兵败之后,所有部队都有损失,唯独赵云所部毫发无损。诸葛亮于是提出将军中物资赏赐给将士们,又是赵云表示不同意,说打了败仗还行赏道理说不通,不仅如此还主动请求处分[3]《云别传》。用今天的话说,这些都是是大公无私、顾全大局的体现。
三、文韬武略,堪当大任
历史不容许假设,但后人回顾历史、研究历史的时候总忍不住会提出许多假设。在刘备创立蜀汉的过程中,人们关注其兴衰大多从刘备、诸葛亮、关羽等关键人物身上探究原因,也就是说影响蜀汉历史进程的人物,前期主要是刘备、诸葛亮、关羽,后期主要人物是诸葛亮,次要人物有魏延、马谡、蒋琬、费祎、姜维等,唯独没有多少人关注赵云。
其实以赵云的文韬武略,深谋远虑,其才其德都是堪当大任的。假设当初留守荆州的不是关羽而是赵云;假设刘备听从赵云劝告不和孙吴交战,或者和孙吴作战时能以赵云领兵;假设诸葛亮一出岐山不以马谡为先锋,而以赵云为先锋……那蜀国的历史是不是另外一番模样?
赵云的作用之所以被忽略,是因为他几乎没有担当过大任:先是作为刘备的“主骑”,主要负责保护刘备的安全;夷陵之战时,因为反对出兵而被留在后方;后是作为阿斗的保护神,负责警卫京师;到诸葛亮北伐时,又没有成为主力前锋,只是作为疑兵被派往箕谷。有人说,赵云在箕谷兵败,是他的首次独自带兵且以失败告终,因此说赵云只会冲锋陷阵不会带兵打仗。笔者以为,姑且不论箕谷兵败错不在赵云而在马谡,况且赵云在不利形势下力挽狂澜全师而退,恰恰反映了他的非凡才能。而且,更重要的,这并非赵云第一次独自带兵,在这之前,他有过两次独自带兵且都取得了胜利。
赵云第一次独自带兵是在赤壁之战后,刘备攻取荆南四郡,就是长沙、桂阳、零陵、武陵,其中桂阳郡就是赵云领兵攻下的。如果刘备、诸葛亮能从此重用赵云,使他出任一方主将乃至后来让他镇守荆州的话,那怎么会有后来的荆州之失呢?可是刘备处处要提携关羽,终于酿成大错。
赵云第二次独自带兵是从荆州出发增援四川,赵云跟诸葛亮打下白帝、江州后,诸葛亮派赵云独自平定江阳、犍为等郡县。[5]《刘先主志》
这两次带兵,带的都是偏师小股部队而非主力,但赵云都非常出色地完成了任务,更重要的是显示了他非凡的军事才能。如果说从这两次举重若轻的小试牛刀中,还不能反应赵云的雄才大略。那么,赵云在关键时刻的两次谏言则完全展示了他有别常人的高远见识。
察其言,观其行,赵云的言行都反应出他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帅才。从史料记载的赵云两次谏言,可窥见赵云的战略远见;从赵云以少胜多的“汉水之战”,处败不乱的“箕谷撤退”都可以反映出赵云临危不惧的智勇、审时度势的冷静、顾全大局的胸怀。一个既具有战略眼光,又有出色的实战经验,且每每出奇制胜的统兵将领难道不是帅才?可是这样一位杰出的帅才为什么却得不到重用呢?真的是刘备、诸葛亮等有眼无珠、不识人才?恐怕不是,至少不完全是。原因可能比较复杂,归纳起来有三方面:一是门第观念作怪;二是赵云的特殊经历使其不受信任;三是刘备、诸葛亮用人的策略问题。
其一,自春秋至秦汉乃至三国两晋南北朝,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普遍重视门第等级,因而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等级观念和社会现象。门第通常指家庭出身,这是先天的门第;也有后天的际遇,比如早年结交权贵,“得遇贵人”而成为“门阀”。赵云在这两方面都缺乏,他出身寒微,没有显赫的家世。史料介绍赵云,都只是说他是常山真定人,至于家世都没有交代,那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寻常百姓人家。三国时期的大人物很多都是靠显赫的家世上位的,比如四世三公的袁氏兄弟,比如曹操、孙权、刘备,要么是官宦世家,要么是江东名门,要么是皇室之后。大将中,吕布由于先后投靠丁原、董卓、王允等而手握重兵,纵横天下,部将众多;马超是名门之后,子承父业,基础雄厚;关羽、张飞虽也是出身草莽,但与刘备情同手足。而赵云是中途归顺,又没有自己的基本队伍,自然不属于刘备核心圈子里的成员了。赵云在先天和后天两方面都欠缺,自然制约了他的“进步”,所以很难获提拔。
其二,赵云的特殊经历注定了他不受刘备重用。赵云初出江湖时,是投在公孙瓒门下。公孙瓒不是干大事的人,不能发现人才,而刘备第一次遇到赵云就非常喜爱他。刘备当时就想鼓动赵云跟他走,而赵云是个重情义的人,虽然他知道刘备是大英雄、公孙瓒是庸才,但跟刘备才见一面就改换门庭,只怕会落得朝秦暮楚、背信弃义的名声。所以,他没有马上答应。后来,公孙瓒在军阀混战中被消灭了,赵云才归顺刘备,这个时候的归顺在刘备的心中自然是有些芥蒂的,这大概也是日后赵云难以获得重用与信任的原因之一。此外,赵云由于见识高于常人,且很多时候他的正确主张都是与大多数人意见相左的,就是所谓“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里”的少数,而赵云每逢关键时刻总是直抒己见,自然会召来一些非议甚至嫉恨。赵云的经历类似于红军时期的毛泽东,常常受到排挤,明明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帅才,却往往被安排担任闲职。也有许多学者认为,刘备对赵云很信任,体现在自赵云跟随刘备即任“主骑”(相当于卫队长),刘备出门大多把赵云带在身边,刘备出征四川,留赵云在荆州(公安)“掌内事”。试问,把一只本应翱翔于天空的雄鹰束缚在身边,变成看家护院的“鹰犬”,这是什么样的信任?赵云任劳任怨、功勋卓著,却名列关张马黄之后,地位甚至逊于魏延,这又是什么样的待遇?
其三,笔者认为与刘备和诸葛亮的用人政策有关。在这方面,刘备集团之所以在与曹魏集团的较量中总处于下风,与选拔、荐举、任用人才的方式有极大关系。曹操能成为一代枭雄,称霸天下,首先就在他能不拘一格地发现人才、任用贤才。他手下许多谋士、武将都来自于曾经的敌方阵营,最典型的就是被称为曹营第一大将的张辽。张辽曾经是吕布的手下,同吕布一起被捕,当吕布哀求曹操饶命时,张辽却痛斥怒骂曹操,曹操不仅不生气,还亲自为其解开绳索,耐心劝说,终于打动了张辽,决定投降。张辽投降后,曹操对他极其信任,就是因为他发现张辽不仅为人忠实,而且才能出众。所谓用人不疑,曹操对张辽每每委以重任,而张辽也没有辜负曹操的信任,屡建奇功。其中最著名的战功就是在徐州逍遥津大破孙权,张辽以七千人马打败了孙权的十万大军,打得孙权狼狈逃命,从此江南人人闻张辽之名而变色,夜啼小儿一提“张辽来了”而马上不敢哭。
窃以为,赵云之才绝不在张辽之下,他在汉水之滨大破曹军的胜利也丝毫不逊色于张辽的逍遥津大捷。赵云的胜利是以非主力对阵敌方全军,胜利来的太出人意料,更容易给人侥幸取胜的感觉。张辽则是一方主帅,以少胜多,似乎更让人信服。赵云取得如此大捷,却仍然只是一员偏将。刘备心中,最信任的仍然是他的义弟关羽、张飞,每次分兵总是自领一路,关羽带一路。自己率军攻东西两川,留守荆州的重任自然交给关羽,用人失察的根由还是在于主观感情色彩代替了唯才是用的客观标准。如果在这个时候,及时用赵云替代关羽出任荆州方面主帅,荆州可能不会丢失。
诸葛亮也有用人偏好的时候,他最信任的是荆襄人士如马谡。“马氏五常”是宜城人,是诸葛亮隐居襄阳隆中时的近邻,也是荆州旧部中的嫡系,五兄弟中最小的幼常马谡是最聪明的,他自幼熟读兵书、能言善辩,确实有些见识。诸葛亮南征就是听从了他的建议,以攻心为上,最后彻底收服了南疆少数民族,稳定了边防。但是马谡的毛病是夸夸其谈、言过其实,做一个坐而论道的谋士还行,要领兵打仗则完全是外行。这样一个人却被诸葛亮委以重任,出任北伐先锋,进据战略要地街亭。而赵云只是作为“疑兵”被派往箕谷。诸葛亮对马谡的轻信跟刘备对关羽的轻信一样都带来了严重的后果,荆州之失造成蜀汉失掉直接对抗吴魏的战略基地而被迫困守于四川盆地,由此带来战略上的困局一直无法解开。街亭之失使得诸葛亮苦心经营的北伐前进阵地瞬间丧失,蜀汉大军即刻遭到魏军反攻,如雪崩似的溃败下来。诸葛亮出师未捷,首先败在街亭之失。此后,尽管他一次次从汉中进兵北伐,数出祁山,终无建树。
四、埋没的帅才,失意的英雄
赵云的才能被埋没,是蜀国的重大损失,这样的损失是刘备、诸葛亮用人失误造成的。同时,赵云生前死后,其地位与其战功是如此的不相符合,也令人十分不解。
赵云自跟随刘备,忠心护主,劳苦功高。赤壁之战后,随刘备攻取荆南四郡;随诸葛亮增援四川,取江州,平江阳、犍为等郡县;汉水之滨大破曹军,助刘备取得汉中;夷陵之战前,苦谏刘备不成,刘备兵败,又发兵救援刘备于永州;诸葛亮北伐时,赵云虽已年近七旬,依然不辞辛劳、带病出征,且屡建奇功。这样的一位功勋卓著的战神,不仅不为刘备诸葛亮的重用,且未能受到应有的待遇和封赏,着实令人唏嘘。
《三国演义》中,虽然将赵云列为“五虎上将”的第三位,仅次于关张之后,但其实,刘备刚称汉中王时,拜关羽为前将军、张飞为右将军、马超为左将军、黄忠为后将军(名号将军),赵云则为翊军将军(杂号将军)。赵云无论资历与战功都先于马、黄却未能获封上将。赵云死后,也迟迟未能获得谥号,只到很久后才封谥(谥曰顺平侯)[3]《关张马黄赵传》,而在他之前蜀国已经有十一位人士获封谥号。这样的待遇让许多人不解且为之不平,赵云的不得志可能起因于封建门第观念、门阀传统,或者要归咎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诸多消极影响(中庸之道、明哲保身等)。而赵云的不被重用、不被采信,结果就是造成了一系列的重大损失,可以说赵云的命运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刘备、诸葛亮和蜀汉的命运。被埋没的帅才,不得志的英雄,影响着历史的进程,也造就了一位被称为“古今完人之一”的英雄。
参考文献:
[1]周应中.真定县志[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1.
[2]朱一玄,刘毓忱.三国演义资料汇编[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
[3]陈寿.三国志[M].裴松之,注.北京:中华书局,1959.
[4]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2007.
[5]陈法驾,叶大锵.华阳县志[M].成都:巴蜀书社,1990.
(责任编辑:陈道斌)
An Underrated Talent and Frustrated Hero: Zhao Yun’s Life Experience
XIONG Mingxiu
(School of Economics, Political Science & Law, Hubei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 Xiangyang 441053, China)
Abstract:During the Three Kingdoms period, when great minds met in great time of history, an underestimated hero named Zhao Yun was known as ever-victorious general. According to the limited historical data, the author of this paper can catch a glimpse of Zhao Yun’s strategic vision and the realm of his life through his words, deeds and experiences. So the conclusion can be drawn that Zhao Yun is an “underrated talent and frustrated hero”. And the author builds hypothesis that Zhao Yun would change the history of Three Kingdoms possibly if he was put in an important position by Liu Bei group.
Key words:The Three Kingdoms; Zhao Yun; Ever-victorious general
中图分类号:K2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4476(2015)12-0011-04
作者简介:熊明秀(1970— ),女,湖北宜城人,湖北文理学院经济与政法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历史文化。
收稿日期:2015-10-26;
修订日期:2015-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