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90后大学生的认知与践行
2015-03-28毛晓华
浅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90后大学生的认知与践行
毛晓华
(湖南工程学院经济学院,湖南湘潭411104)
摘要:在2011年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中明确指出,目前我国国民教育的重要任务是高速有效地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当代社会,政治与经济一体化加深,文化多元化直入骨髓,大学生的价值观正发生前所未有的改变。各高校应当把加强对大学生正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和培养作为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为快速推进社会主义事业顺利发展作出重要贡献。通过详细明实的问卷调查与分析,我们充分了解到了90后大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程度,同时也了解到高校对90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评判与憧憬,这些信息都十分有利于构建90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体系。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90后大学生;认知与实践
基于中国的具体国情,马列主义在中国有了全新的发展。而在这种形势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顺应而生,它不仅包含马克思列宁主义,而且还具有显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最基本、最核心的价值观念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升华、概括。在当代,通过一系列实际举措让大学生成为是祖国未来建设发展的中梁砥柱,让大学生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思想和行为的指导思想的明确意识,并且让他们终生认同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首要任务。
党的十八大指出:要将切实深入的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当前国民精神文明教育的核心任务,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挥其引领社会思想潮流、凝聚社会共同认识的作用,大力倡导国家富强、决策民主、社会文明、和谐,倡导人人自由且平等、司法公正、公开,倡导热爱祖国、敬业爱业、诚实守信、友好和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战略任务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完善和进步面临了全新的挑战。当前,让大学生深入感知和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中心任务,使得这一反映社会主义根本本质和建设规律的根本原则和价值观念的理性集合体能在大学生群体里滋长与茁壮。
曾几何时,舆论媒体铺天盖地地大肆渲染90后大学生这一“新新人类”是将要垮掉的一代,是拼爹拼妈,到处找关系的一代,但是大家有目共睹的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和带动下,90后大学生也可以是积极、健康、向上的。在政治思想上,他们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决不搞分裂主义,坚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深度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发展,坚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在道德观念上,他们高度认同传统道德观念,在现实生活中具有较强的道德观念和较高的道德修养;在学习观上,他们有积极端正的学习态度,广泛涉猎书本知识,积极向上的意识仍然在不断地加强;在消费观上,其消费健康理性、注重实用,随着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他们在学习上的消费也逐步增高;在职业观上,他们着重综合素质的培养提高、追求长远的人生规划,期望个人价值的早日实现。
但是,当全球化浪潮汹涌席卷而来的21世纪,深受社会非主流文化的渗透和侵蚀,由“哈韩一族”中可窥见一斑。90后大学生的价值观变得日益模糊和不确定,不得不引发我们的思考。尽管国家和高校始终大力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同时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手段方法并取得了好的成效,但是不可避免地在一定范围内仍然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阻碍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的有力展开,为此我们需要从多角度、多方面着手,认真,全面地来解析“90后”大学生价值观的思想教育路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因循守旧的教育内容,无法从根本上满足90后大学生的现实需求
多数情况下,高校只是照本宣科地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发展,萧规曹随,完全没有在立足于90后大学生的心理要求和习惯上作出创新。主要表现在:过度教条化、理论化的教育内容,让学生容易犯困打哈,没有吸引;另外,理论化,枯燥化的教学内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情绪,这非但没有达到加强学生对社会核心价值观的认识的目的,反而让学生更加放松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与了解,与实际愿望反向而行。
(二)形式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四风”中的形式主义抬头
在高校中,很多老师教育模式因循守旧,不仅不能提出新兴知识体系跟上时代发展潮流,更不能达到让大学生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的。另一方面,得过且过,睡觉、玩手机的,不认真听课的大学生不计其数,他们因为缺乏严格的自我监督,所以根本无法对思想理论政治课产生兴趣,更不能发挥思想理论政治课提高自身修养的作用。如果高校希望有效地快速提升教育效果,那么只有采取改革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手段,合理构建教育内容等措施。
(三)现有的教育途径千篇一律,缺乏创新
目前,为了有效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各个高校可谓是花样百出,比如说高校煞费苦心推广的党团课培训、主题教育、社会实践,思想政治理论课、校园网络传媒、
发行理论刊物等等。然而,我们能够看到是,这些教育途径也只是局限于学生对知识的被动接受,其单一化的教育形式往往会导致学生吸收程度的大幅下跌。我们要做的就是采用能让学生能身临其境的富有特色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
为此,我们进行了实地调查与访谈。为了分析现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路径的缺陷和不足之处,我们随机在湖南工程学院大一、大二和大三的同学中各抽取了10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有效问卷为258份,这些数据为构建新型教育方式提供一些客观的依据与有效参考。通过统计分析,调查结果显示如下:
1.调查表明,大部分大学生能够将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有效结合,具备运用理论指导实践和用实践来检验理论的能力。其中,68%的同学始终能在以马列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的基础上,全面认真贯彻落实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72%的同学能够结合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来指导自己的日常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活动,解决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与困惑。
2.把个人的理想、学习目标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统一起来的意识深入了大半大学生的内心。在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为基本点的条件下,80%的大学生仍然能立足于这一基本点制定自己的学习目标;70%的大学生认为应该要认真学习并大力支持国家的方针政策,认为“西部志愿者计划”、“支教活动”、“当村官”等计划能起到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作用,对早日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3. 87%的大学生认为爱国不仅要有浓厚的爱国热情,还必须要有具体的爱国行为。75%的大学生认为,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能够有效地培养自己改革创新的精神和能力。62%的大学生认为弘扬改革创新精神应该始终把祖国和人民放在心中最重要的位置,立足中国,远观世界,放眼未来,在不断地为祖国和人民奉献自己的力量中实现自己的崇高理想和人生价值。
4.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的大学生认为我国依旧需要通过加强宣传教育力度的手段来树立和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
综上所述,当前大学生不能充分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问题,他们对待核心价值观的认识还停留在最外层,远远没有深入到理论认识,且还存在着严重的知行脱节问题。为此,如何顶住压力,迎难而上,高校解决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与践行的研究就显得格外紧迫和重要。
一、了解认知和践行的辩证统一关系
鉴于实践与理论的不可分割性,认真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与践行就显得格外重要,在当前情况下,使大学生高度认同和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建立起相应的教育导引体系是我国高校的主要任务。
(一)深入认识核心价值观,提出具体践行路径
理性认知、情感认同、思想转化、心理调适和沉淀固化这五个环节是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经过程,,这五个环节环环相扣,紧密相连,缺一不可。每一个环节或者每一次循环都与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息息相关。要成大事,必须从小事做起,因此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认同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落脚点。任何事物的形成都需要经历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因此我们要明确任务的长期性与艰巨性,所以认同并且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它绝对不是进行一两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就可以养成的。大学生认同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知、情、信、意、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知是基础,情是催化剂,信是精神支柱,意是的体现,而行是一切的外在表现和最终结果。因此,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明了具体路径。
(二)认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践行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以社会主义的实践及其现实为根本基础并且服务于社会主义实现及其现实。马克思指出,以“实践精神”来把握世界是道德的最重要特性。大学生坚信马列主义,三个代表和共同理想、坚守社会主义荣辱观既是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是其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
二、拓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
由于我国高校有限的宣传途径,导致90后大学生在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过程中出现了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如在党团课培训、思想政治理论课等课堂教学中大学生易反感走神,新媒体并未全运用于课堂教学,社会实践不够贴近学生生活等。因此我们需要不断改进、拓展教育途径,同时也要有效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中,最终将其转化为90后大学生的自觉追求。
(一)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由于具有传统教学色彩毫无争论的成为了宣扬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最主要途径,同时受众面大,知识量大也是其显著优点。但是如果仅仅只是被动的教学还远远达不到效果,我们要创新的是将它与其他课程的相互结合,并从中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时,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
(二)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
氛围,着重突出校园历史、名人名事的景物建设。现如今“校史馆”和“名人堂”等建筑也已经出现在了许多高校的校园里,同时为名人建立雕像和雕刻名言警句也是一种加强学生的潜在文化素养和增强学校文化历史底蕴的有效举措,这些措施大力激发了全校师生的自豪感。另外,我们也要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良好的行为方式、价值观、集体舆论、校风传统等是一个高校做到学风纯正,催人向上的基本条件。为此我们可以通过凝聚优秀的校园精神文化,营造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有效促进学生焕发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
(三)践行各类的社会活动
为了能够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为贴近大学生,高校可以有组织性地策划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比如说在校内举办文艺汇演、知识竞赛、辩论、演讲、唱红歌、读经典、讲故事、听专家讲座,开展参观考察交流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这些都是喜闻乐见的实践活动,因其在形式和内容上的创新和更为宽阔的实践空间,所以能很好的让学生在活动中受教育、增见识、长才干。除此之外,组织大学生参加寒暑假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也是进一步促进其将理论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当中从而真正造福人民的一种有效方法。
(四)有效利用各类新兴媒体
校园传媒是学校开展新闻宣传工作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渠道之一。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信息科学的进步,新媒体,凭借其传播快速和用户面广泛的特点,毫无疑问地成为了高校用于传播思想和宣传文化的首选方法,而社
(五)学习榜样
为了最大程度上激发学生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观,高校可以开展榜样学习,同时通过这种活动把抽象的理论与相关的先进人物或事例相结合引起广大大学生的共鸣,激励他们努力去学习。这对教育者善于发现典型,实事求是地宣传典型的优秀事迹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同时,我们作为教育者也要规范自身行为起到模范作用,时刻关注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引导学生去发现榜样,正确对待典型,向先进人物学习,向先进事迹学习。
(六)与家庭教育有机结合
把学校、家庭、社会三种教育力量融为一体,形成以学校教育为主体,家庭教育为基础,社会教育为依托的强大教育力量,只有充分实现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一体化,才能最大限度实现90后大学生的社会主义价值观。首先,学校要详细地全面地建立学生的个人信息系统,利用邮件、电话和信件等通讯工具帮助学生家长充分及时地了解学生在校情况,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在家的基本情况和性格特点。学校还可以在网络教育平台为学生家长申请账号,让家长能更好地配合学校对在校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其次,加强社会教育。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各大新闻媒体快速且大范围地传播正面消息的优势,制造积极向上的社会舆论和营造健康良好的社会风气。
现阶段高校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加强90后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和教育,也是社会转型与教育优化升级的一大阶段,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做的必须是保护这一步伐能够有效的迈出,并且能够一直走下去,取得更加长远的发展。90后大学生未来发展的新生力量,也是国家未来发展的主力军,如何在强化能力教育的同时兼顾素质和思想政治教育,让学生拥有高尚的人格魅力和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在某些时候远远强于能力教育所起到的基础作用。所谓教书育人,其最关键的目标莫过于让人知道何以为人,只有懂得什么是人才能懂得如何做人。在加强90后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将使高校教育工作将面临一个巨大的挑战,同时也是机遇,这将成为高校教育工作的一个新里程碑。我们必须有意识的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成为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个有力载体,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学生管理服务全过程,寓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全方位,以此作为90后大学生充分理解、深入感悟、认真体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向灯,使其从生活到精神都充分融入90后大学生,进而加快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发展脚步。
(注:本文系2013年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13B13,课题名称:90后大学生的励志教育研究)
参考文献: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李忠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接受机制探析[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
[3]王学风,徐春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必要性及途径.
[4]刘峥.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在认同的现状分析与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0,(4).
[5]谢春妮,杜维彦.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现状调查分析[J].鸡西大学学报,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