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时间推进的相关研究综述①
2015-03-28饶宏泉
饶宏泉
(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安徽,芜湖 241000)
篇章时间推进的相关研究综述①
饶宏泉
(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安徽,芜湖 241000)
篇章时间结构;时间推进;叙述结构;前景;篇章表征理论
随着篇章语法的深入研究,人们逐渐重视篇章中的动态时间关系。文章以时间推进为切入点,厘清其概念内涵,系统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从叙述结构、前景、篇章表征理论等三个角度呈现英语等语言的相关研究态势,并结合汉语的相关研究展开述评,最后提供进一步的研究方案和建议。
0.引言
科学研究表明时间是一个特殊维度,人们一直致力于探究其本质和特征②Science杂志在庆祝创刊125周年之际,公布了125个最具挑战性的科学问题。在今后1/4个世纪的时间里,人们将致力于研究解决这些问题。其中就有“时间为何不同于其它维度”。。同样,时间范畴对于语言学来说也是意义重大,研究时间在语言各个层面的编码以及在各语言中的表达共性与差异,一直是语言学的重大核心课题,也是学界持续关注的前沿热点。近些年来,人们从篇章中时间的动态组织机制出发,探索句法、语义和篇章的时间编码互动,时间推进(Temporal Progression)研究体现的便是这种思路。但目前人们对时间推进的研究未能做到术语统一,学者们出于不同的研究需求,在不同框架下展开讨论。而且汉语的相关研究并不充分,篇章时间推进方面的类型特征还未得到有力的揭示。因此本文希望能厘清时间推进概念,系统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在呈现研究前沿的同时,提供进一步的研究方向和课题,引起汉语学界同行的关注,进而深化语言共性挖掘和类型比较的研究。
1.时间推进与参照时间
①感谢《华文教学与研究》编辑部及匿名审稿专家提出的宝贵意见,修改中还得到徐赳赳先生的指教,谨此一并致谢。
时间推进的概念与参照时间(reference time)密切相关。最早将参照时间引入语言学研究的是Reichenbach(1947),引入参照时间的主要目的是处理英语复杂的时制系统。此后,大部分研究以一种不同的方式来使用参照时间。学者们将参照时间在复杂句中的使用扩展到一系列句子(扩展最早出现在Kamp&Rohrer,1983;Partee,1984;Hinrichs,1986等的研究中),参照时间成为理解跨句时间照应关系的关键。篇章中参照时间形成了运动态势,运动的基本机制是:事件被包含在它们的参照时间内,而状态自身包含了参照时间。叙述篇章中,默认情况下前文事件的结果状态就是参照时间,当引入一个事件时,事件包含在该结果状态中,便推进了时间;而当引入状态时,由于它包含了该参照时间,所以并未形成时间推进。总的说来,研究中学者们逐渐达成了一致的共识,即时间推进应该用参照时间来
定义。
Smith(2003)的研究开拓了篇章研究的视野,将时间推进的研究上升到更高、更系统的层面。她指出在表达有界事件的句子中,参照时间推进了。在表状态和进行的句子中,时间就是前文已经建立的参照时间。
因此综合前贤的研究可以看到,时间推进本质上是篇章中参照时间的动态更新,是篇章发展的基本原则,或者更通俗地理解就是“时间顺序”,即后一个句子在前面句子的时间基础上往前推进,它体现了篇章中事件之间的动态时间关系。
2.英语等语言的相关研究
下面我们从叙述结构、前景和篇章表征理论三个角度系统梳理相关研究。其实还有些领域也涉及,如叙事学领域关注时间的经验建构研究;心理认知领域关注情境模型(situation model)的构建和时间顺序的感知研究;计算语言学领域研究篇章时间信息的抽取等。但由于它们与篇章语法的时间推进研究关联不大,所以本文不作为综述对象。
2.1 叙述结构角度
叙述篇章通过时间组织区别于其它篇章,这一共识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现代语言学意义上,Labov&Waletzky(1967)对叙述基本框架的分析引发了人们对叙述中时间顺序的重要性的认识。Labov(1972)认为时间顺序是“叙述骨架”。Smith(1980)采用“扩展的时间结构”来分析叙述的时间顺序。这些研究都提出了初步构想,随后有研究深入探讨句子的时体要素对时间推进的影响。如Caenepeel&Moens(1994)认为句子的体类型会影响参照时间:事件句引进新的参照时间,连续的事件句产生时间运动;过程句和状态句围绕当前的参照时间,并不产生时间推进。Almeida(1995)也指出如果是完整体事件,则会向前移动参照时间(他称为“叙述现在点”);如果是未完整体事件,则没有时间运动。再如Schiffrin(1981)发现叙述中使用现在时来描述一系列时间上排序的过去事件是很重要的一种方式。Ritz&Engel(2008)、Ritz(2010)探讨了澳洲英语现在完成体和“逼真的叙述运用”的关系,发现现在完成体可以作为叙述时制用于口语篇章,用在表达时间推进的系列小句中。Carruthers(2012)也讨论了叙述中的时制问题,尤其是未完成体(imperfect)与时间推进的关系。
此外,学者们还注意到叙述中时间组织具有变异性。尤其值得关注的是Tickoo(2003),该研究着眼于叙述的时间调整系统,详细探讨了时间推进的内部变异。作者基于哈代和毛姆的小说,区分出句子层面和篇章组织层面的时间推进。句子层面上有三类时间推进:
类型1:通过信息上为新的、凸显的事件来实现时间推进。如例(1):
(1)I collected my clothes from various parts of the house.They were already tidily stacked in piles of like items,so there was really little to do to get them ready.I pulled out a large,old travel bag from the back of my bedroom closet...
类型2:通过then来标记凸显事件,从而实现时间推进。如例(2):
(2)She had a girl.then she had a boy.
类型3:通过高预期和独立完成事件来实现时间推进,主要是指动词短语的直接关联,因而这种时间推进速度更快,如例(3):
(3)I pulled out a large,old travel bag from the back of my bedroom closet,and,dusting it off,took the piles of clothes one at a time.and stacked them tightly into the bag.
凭借这三类,叙述人就能以最适合他的叙述目的的方式来调控时间推进了。通常,叙述者习惯于在不同的时间推进类型之间做变换。篇章层面上时间推进的变异是通过将叙述分为一系列连续的时间/信息顶峰以及低谷来实现的,进一步可以根据“顶峰与顶峰的距离”、“峰高”、“峰谷差幅”等特征来建立时间推进的变异模式。
总的来说,从叙述结构角度展开的相关研究,关注的重点是叙述中时间推进的模式和变异与篇章架构的关联。人们充分认识到时间对叙述的重要性,正在逐步细化叙述类型并展开更加深入的研究。
2.2 前景角度
Hopper(1979)从类型学角度提供了前景(foreground)和背景的区别,认为主要与时间有关:前景事件一个接一个按照其在真实世界
中的顺序安排,形成时间线;而背景事件则偏离正常的时间框架,常常是对主要叙述事件进行评论或展开。Hopper&Thompson(1980)从及物性(Transitivity)的角度对前景作了进一步的深入阐述。此后,学者们对前景时间线展开了深入的研究:
Dry(1981)发现前景时间运动主要与两个因素有关:一是句子的体范畴;一是该句内容与前文之间的逻辑关系。Dry(1983)进一步区分了句子的体和时间图式,从微观层面探讨了触发时间运动的句法结构。指出触发时间运动的关键之一是指示连续时间点,只有指示起始点和终结点的结构才能推进时间,因此完整体句子、起始体句子和蕴含起始意义的状态句都可以推进时间,而非完整体句子则不会。
Hatav(1989)重点探讨状态和活动能否出现在前景时间线上。发现最直接的诱因是情状的终结点属性。他以希伯来语、法语和俄语的例子来展示,认为事件总是被包含在其参照时间内,因此具有终结点,能推动参照时间前进;状态和活动却未必总是包含参照时间,它们并不蕴含终结点。据此他提出参照时间运动的规则:只有当引入叙述篇章的小句指示一个在语义上终结点明确的情状时,才会引进一个新的参照时间。Seiki Ayano(1998)探讨进行体在什么条件下可以引发时间前进。他以日语为例,提出一个普遍原则:如果作为事件起始点而在心理上得到凸显的话,那么进行体也可以推进时间。要使进行体具有起始解读,通常有两种方式:一种方式是致使关系能触发非完整体句子实现时间上的前进;另一种方式是显示状态或事件变化的时间副词会触发时间前进。
也有些研究注意到前景理论的不足,并尝试作局部调整。Reinhart(1984)认为背景中也可能会包含时间成分。因此前景的标准包括:时间继续性、瞬间性、完成性,这其实是空间格式塔原则中图像和背景区分的时间版本。Fleischman(1985)详细讨论了前景的判断标准,并指出前景/背景二值对立的局限性,借此建立一个采用连续统方法的“设景(grounding)”理论。Couper-Kuhlen(1989)对前景/背景认识也提出批评,指出参照时间的推进可以更好地说明前景。Thelin(1990)也认识到问题所在,指出体的研究应该拓展到时间透视(temporal perspective)分析,重新定位篇章的三个层次:完全背景、当前背景和前景。从而揭示体在本质上是一种突显的篇章连贯载体。
20 世纪90年代末至今,学者们进一步从类型学角度,或通过跨语言比较或通过观察混合语来洞察前景和时间的关系(Bardovi-Harlig,1998;Youssef&James,1999;Good en,2008;Lee&Tonhauser,2010;Mayberry,2011;Mucha,2013),研究体、谓词结构和篇章语境对时间推进的影响。可以说,前景理论使人们深刻认识到篇章中动态的时间运动所关涉的句法、语义等现象,并展开了较为系统的研究,这无疑为时间推进的研究划出了广阔的研究范围。
2.3 篇章表征理论角度
篇章表征理论(Discourse Representation Theory,DRT)采用照应约束机制来探讨篇章中动态的时间关系。Kamp&Rohrer(1983)认为篇章表征结构中的事件或一个特定的时间被标记为“参照点”,通常这一参照点会转换到下一个事件,产生时间推进,而状态则覆盖包含该参照点的一个阶段。Partee(1984)指出时间照应和代词照应具有平行性,时间照应会形成参照时间链,时间推进本质上说是一种照应关系,是否推进叙述时间与事件的终结点有关。Hinrichs(1986)进一步指出主句的行为类型、时间连接词和定位副词等都会引入新的参照点,具有时间照应功能,它们的解读依赖于篇章中前文所建立的一个参照点。
Dowty(1986)归纳了谓语类型影响时间顺序的三原则:原则1:如果句子包含一个完结或达成谓语,但没有明确的时间副词,那么叙述时间前进了;原则2:如果第二个句子包含一个状态或活动谓语,那么通常被理解为与先前句子重迭,即叙述时间没有前进;原则3:如果第二个句子使用进行时制,那么无论其谓语类型如何,都没有时间前进。他进一步明确了相邻句子的时间关系主要由以下三者决定:(1)句子的体类型;(2)连续句子的篇章时间解读原则(the temporal discourse interpretation principle,TDIP):假定一系列叙述篇章的句子S1,S2,……Sn构成叙述篇章,
每个句子Si的参照时间(1<i≤n)可以有以下解读:当有明确的时间副词时,句子的参照时间就和它一致。如果没有,参照时间就是直接跟着前一个句子的参照时间Si-1;(3)基于世界知识的语用推理会影响TDIP。
Smith(2003)用“推进原则”来统摄所有篇章模式,其中最基本的就是时间推进。就叙述模式而言,依靠时间推进来展开文本发展,其时间解读可以用两个普遍原则来表达,那就是:继续原则和有限照应原则。随着叙述的推进,建立了一系列不同的参照时间,在表达有界事件的句子中,参照时间推进了,这便是继续性原则。在状态和进行事件的句子中,时间就是前文已经建立的参照时间,这便是有限照应原则。Lee(2007)探讨韩语中两个过去时标记(-ess和-essess)的篇章功能。前者能提供动态信息,因而能用一个新事件来更新已有语境,转换当前的时间视角,推进叙述时间。而后者则提供状态、背景信息,只是引入一个发生在参照时间之前的事件,触发倒叙,并不能推进时间。Altshuler(2010、2012)从俄语的非完整体切入,指出体标记在决定小句时间连贯上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体的二元关系分析,揭示了非完整体不能产生时间推进的原因。
此外,Lascarides&Asher(1993)在DRT的基础上发展出“分段式篇章表征理论(SDRT)”,SDRT采用修辞关系(rhetorical relations)来确定篇章的动态时间关系。在此框架下,Schilder(1997)指出时制、体信息、世界知识和修辞关系等因素提供的线索有助于明确德语叙述的时间关系。De Swart(2007)从跨语言角度探讨了英语、法语、荷兰语和德语中的完成体结构对时间推进的影响,发现完成体可以使用时间连接词、动词的词汇语义和表达时间前进的副词以及修辞结构来推进叙述。Ritz(2007)定量研究了澳洲英语,发现现在完成体的使用占56%,其中修辞关系为叙述(Narration)的占绝对优势(73%)。Caudal(2012)进一步从理论上探讨了SDRT中时体信息与修辞关系的互动。
总的来说,篇章表征理论从理论建构的层面为时间推进建立了一个整体框架,更加重视多种因素对篇章时间推进的影响,而且试图通过形式化推导来建构时间动态理解。以上我们从叙述结构、前景和篇章表征理论三个角度进行了梳理。尽管我们将这些研究成果进行了归类,但显然这只是为了综述的方便,这三个角度虽有各自的切入点,但彼此相互影响,在时间先后上也彼此交叉。可以说,时间推进的研究从传统的叙述结构研究中逐渐脱离出来,走向了篇章、语义、句法互动的研究。
3.汉语的相关研究
上面三个方面的相关研究都是以英语或者其它语言的时间推进为研究对象。下面我们分海外和大陆两部分对为数不多的汉语相关研究作简要介绍。
3.1 海外的相关研究
海外对汉语时间推进的相关研究基本上是从英语等语言的相关研究拓展开来的。
Li&Thompson(1981)提到完整体“了”用于小句间的前向关联,这种时间顺序的解读主要是通过“了”的有界意义推导的。Andreasen(1981)选择三个时期的11篇中国文学作品片段,在前景和背景的基础上区分出中景(middleground,主要是指引语和从句),采用定量和定性结合的方法,具体分析了小句内的动词、补语、量化宾语、时间短语、体标记、连词、方所短语等等成分的篇章分布及功能。研究显示,汉语倾向于采用多种完整化手段来建构前景。屈承熹(2006)在张武昌(Chang)等人的基础上提出“背景向前景推进(BFP)”原则,即如果不做特别标记,小句间的结合应是由背景向前景推进的过程。小句也可以通过从属结构明确地标记为背景,这样,其它的事件或者情景就更加明显地凸现为前景。屈认为,通过三种语用关系(事件线索、情景设置、降低权重)可以实现前景/背景的配置,因而前景/背景的配置具有梯度性,不再是以往的二分,而是更加灵活,更加具体可操作。
Smith&Erbaugh(2005)阐述了体信息在汉语时间解读中所起的关键作用。作者提出叙述动态原则:叙述以有界、完整体事件和明确的时间副词来推进,状态和进行事件除非附加了蕴含推进的信息,否则不能推进时间。汉语和英语不太一样,事件句不需要是非常明确的
完整体。叙述时间通过带有完整体“了”和结果性补足语(RVCs)的句子,或者是零标记的事件句来推进,并不需要新的机制。带有“过”的句子并不推进时间:它们是状态性的。带有非完整体“在”“着”的句子以及带有状态动词组的零标记句,也都不推进叙述时间。
李文丹(Li,2012)指出汉语的时间参照在很大程度上是篇章现象。在叙述篇章中,每个小句的时间推进都采用象似性两步程序:第一步,动词确定事件的动态性;第二步“了”或有界化表达编码了事件的终点边界,明确事件之间的时间接缝(temporal junctures)。这两步的交替对于促成时间推进不可或缺。
杨素英、黄月圆(2013)结合篇章结构,对体标记在语体中的分布作了实证考察。研究发现,“着”和“在”不出现在“叙述”动词/小句(即篇章中提供过去事件的前景信息,能够推进过去事件的进展等)中,“了1”绝大部分出现在“叙述”动词/小句中。
海外时间推进的专题研究是台湾地区学者吴俊雄(Wu Jiun-Shiung)的系列研究。Wu(2003)基于语料库详细考察了汉语四类篇章(评论、报导、小说和散文)中时间推进和体标记之间的关系,并探讨了体在决定汉语句子时间关系中的作用机制。作者的理论框架是SDRT,认为篇章中两个小句的时间关系是通过连接这两个小句的修辞关系决定的,而这一修辞关系是受到体标记的体属性的影响。具体来说,进行体“在”呈现一个事件在某一时点正在进行,因而通过“在”所呈现的事件在时间上不能推进。如(4):
(4)a山川沼泽是无机物,b草木鸟兽虫鱼是有机物,c但是不论有没有生命,d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性,e那就是都在不停地变化和运动。①例句中a、b等是小句编号,下同。
持续体“着”呈现一个事件在时段上延续,因而“着”所呈现的事件时间也没有被推进,除非指示事件终止或完成的动词被包孕在“着”所标记的动词之中。如(5):
(5)a他从瓦壶里倒了一碗热奶酪,b瞧着她喝下了,c又替她隆好被窝。
(5)b中“喝下”使“着”所呈现的事件得以终止,于是叙述时间被推进。完整体“了”明确了一个事件的显著点(SigP)并将其定位在参照时间之前,因而它可以推进时间。如(6):
(6)a他不能再听苏步这般哭叫,b于是回到了季老人家中,c从被褥底下拿出那张狼皮来,d看了很久很久。
经验体“过”小句的事件时间并不能被推进,除非得到时间定位短语的辅助。如(7):
(7)a实达健康中心原本设有餐饮卫教组,b由实达卫教系的学生执行,c 1989年就举办过类似的体重控制活动,d直到1993年才正式成立体重控制组。
Wu(2005、2009)进一步对汉语篇章中没有任何体标记的小句之间的时间关系作了深入探讨。结果发现,汉语中体标记不出现时,谓语情状类型会以类似于体标记的方式决定默认的修辞关系。Wu(2010)在此前一系列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理论提升,指出汉语中是由终结性(telicity)通过修辞关系间接影响时间推进关系,终结情状要么确定默认的修辞关系,要么施加时间限制,从而影响时间推进。
总的来说,海外的相关研究虽然数量并不算多,但整体上视野还是比较开阔的,既注重类型比较,也重视汉语个性挖掘,在这方面与国际的前沿研究保持着良好的接轨态势。
3.2 大陆的相关研究
自从上世纪80年代廖秋忠将篇章分析引入大陆语言学界以来,学者们主要关注的是篇章中的时间表达(时间词语、时体表达),涉及动态时间推进的研究较少。
时间表达研究方面,廖秋忠(1992)对现代汉语篇章中的连接成分进行了系统的分类和描写。他将时间关系连接成分分为两类:一类是序列时间连接成分,指一系列相关事件按先后顺序排列构成一个时间序列;另一类是先后时间连接成分,通常是连接两个事件或阶段,表示它们发生的时间是先后关系或共时关系。
郑庆君(2003)基于《骆驼祥子》指出在汉语的话语表达中,语句之间的时间以及时间关系的表达主要依靠潜性表达法和显性表达
法。前者主要依靠语序来表现时间顺序,是一种无标志形态;后者通过在话语组织中使用表示时间的词语来显示前后语句之间的时间关系。
丁建新(2004)认为时间顺序是由语言使用者所选择的作为“取向轴线”的事件决定的。公共时间表达(钟点时间和日历时间)在话语中一般可以安排事件的时间顺序,话语中的时间搭配可以使话语中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清晰化,并为话语的衔接与连贯做出贡献。
杨同用、谢淑芬(2005)研究了现代汉语表示时间顺序的位序词语(包括起始词语、承接词语和终止词语),研究了作用相当于位序词语连用的时间单位词语或时间名词,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现代汉语篇章中的时间表达模型:VP前……VP时……VP后,VP1时……VP2时。
金晓艳、马庆株(2010)认为时间连接成分反映了篇章中相关事件的时间先后关系,是篇章组织中时间顺序义的显性表达法。作者从狭域篇章的角度考察了时间连接成分的位置情况,并将时间连接成分进一步区分为定位和非定位两类。
孟建安(2010)从修辞行为和话语建构的角度,以《围城》为例,从静态角度分别交代了构成时间表达系统的要素,主要有时间视点、时间位置、时间方向、时间量度、时间情状和时间词语等;还从动态的表达序列角度阐述了时间表达的三个基本原则:坚持宏观时间表达的主导性、坚持零度时间表达的首位性、坚持准确性与模糊性表达的有机统一性。
动态推进研究方面,方梅(2000)指出“V着”的功能在于表现背景,从而探索体限制背后的篇章功能动因。武果(2004)也从篇章设景的角度分析“了”的前景功能。秦洪武(2005)从话语中体的意义和设景功能入手,认为体意义的分析有赖于话语,其设景功能可以运用Thelin的“时间透视分析”来作统一解释。叙述时间随表达已完成事件的语句向前流动,构成前景事件,前景事件链必定由时间有定并作整体透视的事件构成;否则事件在时间上就不确定,叙述时间因此无法往前流动,形成背景事件。秦洪武、崔蓉(2009)则探讨了不同话语模式中事件共指的连贯功能。他们依据Smith(2003)指出:叙述/报导模式中,概括式共指定位于过去,两个事件有先后关系,都负责推进话语时间。详述式共指也定位于过去,但活动情状句主要是为活动次事件提供细节,不负责话语时间的推进。
黄敏(2006)将“时”范畴视为篇章的范畴,详细阐述了它的篇章组织功能和表达功能,探讨了参照时间的动态解读对叙事推进的影响。她认为,在没有专门“时”形式的语言如汉语中,“时”的篇章表达功能就具体地反应于“体”、时间词、动词的时间性质、语序等表“时”的各种手段的篇章表达功能。
徐赳赳(2010)论述了现代汉语篇章中的推进结构,认为启承结构也是一种重要的推进方式。其中的顺序搭配指的是启后词和承前词是表示序列的,涉及到时间连接成分,还提到时间词、体助词的启后性功能。
饶宏泉(2011)基于汉语短篇叙事小说区分了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的时间推进,认为三个层面上影响时间推进的因素各不相同,涉及到时间词语、时间副词、修辞关系、体标记、动词情状和补语等因素,建立了一个初步分析框架。饶宏泉(2012)以时间推进的三个层面为视角,基于语料库实证考察体标记“了”的篇章功能。研究发现:宏观层面上,“了”能标示时间区间的边界;中观层面上,“了”能标记时间推进结构段的核心,并主要通过序列关系和阐述关系与其它小句关联;微观层面上,“了”能牵引出后续事件,其连用能快速推进时间,使事件关联更紧凑。饶宏泉(2015)基于参照时间规则来解读体标记“着”在时间推进小句中的作用,认为时间推进并非由“着”引起,但“着”会与事件类型互动来影响时间推进的速度和质感,“着”是速度调控器。
总的来说,大陆汉语学界的相关研究无论是深度还是广度都还很不够,缺乏系统性。近些年来学者们也越来越重视篇章时间推进及其相关理论问题,由以往单纯的分类描写走向多因素的系统比较,并试图以此为新视角拓展对体标记的动态研究,体现出良好的研究态势。
4.研究评述和趋势分析
从以上综述可以看出,学者们从不同角度选择不同的切入点观察篇章的时间推进关系。总的来说,叙述时间结构的研究不乏精辟的见解,但是研究相对零散,缺少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提及的因素很多,涉及时制转换、体类型、时间副词、时间词语、逻辑关系、修辞关系等等,但究竟哪些最重要、哪些次要等等,并没有一致的看法。前景/背景的研究比较笼统,理论架构很宏观,但有循环论之嫌,且前景/背景的操作标准历来受到诟病,尤其是面对复杂的篇章,学者们大多是从学理上进行论证,并未涉及到真实文本的实证操作。篇章表征理论的发展很快,是一种比较成熟的篇章分析技术,学者们也借鉴这一理论,重点探讨句子之间的时间关系。但这种思路的问题在于,名词照应和时间照应之间并没有绝对的平行性,而且其形式操作繁琐,对于时间推进的相关分析局限于相邻句子之间。汉语的相关研究尤其是大陆的研究,对海外以及英语等语言的最新研究成果和进展的关注度明显不够,近年来才开始真正涉及时间推进的专题研究,整体研究水平尚处于起步阶段。海外针对汉语的相关研究虽作了一些较为系统的探讨,但要么缺少基于语料库的实证分析,要么不能做到全面研究因素之间的差别。
因此,已有研究成果虽大大拓展了人们的视野,呈现出多样化态势,但整体上看尚存以下问题:(1)研究相对零散,对于影响时间推进的因素有哪些、它们的作用尤其是互动机制等一系列深层问题,还存在诸多争议,缺乏统一的操作性强的理论框架;(2)大多是从理论角度来定性研究,很少从语料库实证的角度整合定量和定性研究;(3)缺乏类型比较,没有揭示不同语言中时间推进手段的差异。尤其是汉语时间推进表现出哪些类型共性和个性特征,都有待详细调查研究。
我们认为时间推进研究的重点是:时间推进的篇章机制以及对语法、语义结构的影响。目前比较可行的研究方案是:理论上建构时间推进的篇章层级,揭示其本质和运作机制,同时基于真实篇章语料库的实证考察,定位多个语法因素的作用层面,进而提取多因素模型,探讨时间在不同层面的编码互动情况,再通过跨语言比较补充完善理论架构。当然,篇章中因素的析离非常困难,如何对影响因素进行准确定位并明确彼此间的互动关系是一大难题,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时间推进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也影响了人们对篇章中时间组织机制的理解,这是将来需要着力探索的领域。
丁建新2004话语中的时间、时间表达和时间连贯[J].外语学刊(4).
方梅2000从“V着”看汉语不完全体的功能特征[A].载语法研究和探索(9)[C].北京:商务印书馆:38-55.
金晓艳,马庆株2010汉语时间连接成分的位置考察[J].语言科学(3).
黄敏2006论语篇中现代汉语“时”的表达及功能[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廖秋忠1992现代汉语篇章中的连接成分[A].载廖秋忠文集[C].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孟建安2010小说话语的时间表达系统[J].汉语学报(4).
秦洪武2005话语中体的意义和设景功能[J].外语教学与研究(3).
秦洪武,崔蓉2009事件共指与话语连贯[J].当代语言学(1).
屈承熹2006汉语篇章语法[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饶宏泉2011基于汉语的时间推进分析框架[J].华文教学与研究(2).
———2012从时间推进的三个层面看体标记“了”的篇章功能[J].语言科学(4).
———2015参照时间规则与体标记“着”的篇章功能[J].世界汉语教学(1).
武果2004语篇场景设置与动态助词“了”的隐现[J].汉语研究与应用(2).
徐赳赳2010汉语篇章语言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
杨素英,黄月圆2013体标记在不同语体中的分布情况考察[J].当代语言学(3).
杨同用,谢淑芬2005现代汉语的位序词语与时间表达模型[J].语文研究(3).
郑庆君2003汉语话语中的时间表达[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6).
Almeida,M.J.1995Time in narratives[A].In J.F.Duchan,G.A.Bruder&L.E.Hewitt(eds.),Deixis in Narrative:A Cognitive Science Perspective[C].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159-189.
Altshuler,D.2010Temporal Interpretation in Narrative Discourse and Event Internal Reference[D].Rutgers University:Ph.D.Thesis.
———2012Aspectual meaning meets discourse coherence:a look at the Russian imperfective[J].Journal of Semantics 29:39-108.
Andreasen,A.1981Background and Foreground through Aspect in Chinese Literature[D].University of Stanford:Ph.D.Thesis.
Bardovi-Harlig,K.1998Narrative structure and lexical aspect:conspiring factor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of tense-aspect morphology[J].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20:471-508.
Caenepeel,M.&M.Moens1994Temporal structure and discourse structure[A].In C.Vet&C.Vetters(eds.),Tense and Aspect in Discourse[C].Berlin:Mouton de Gruyter:5-20.
Carruthers,J.2012Discourse and text[A].In R.Binnick(ed.),The Oxford Handbook of Tense and Aspect[C].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306-334.
Caudal,P.2012Pragmatics[A].In R.Binnick(ed.),The Oxford Handbook of Tense and Aspect[C].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69-305.
Couper-Kuhlen,E.1989Foregrounding and temporal relations in narrative discourse[J].Essays on Tensing in English(2):7-29.
De Swart,H.2007A cross-linguistic discourse analysis of the perfect[J].Journal of Pragmatics 39:2273-2307.
Dowty,D.1986The effects of aspectual class on the temporal structure of discourse:semantics or pragmatics[J].Linguistics&Philosophy 9:37-62.
Dry,H.1981Sentence aspect and the movement of narrative time[J].Text 1:233-240.
———1983The movement of narrative time[J].Journal of Literary Semantics 12:19-53.
Fleischman,S.1985Discourse functions of tense-aspect oppositions in narrative:toward a theory of grounding[J].Linguistics 23:851-882.
Gooden,S.2008Discourse aspects of tense marking in Belizean Creole[J].English World-Wide 29(3):306-346.
Hatav,G.1989Aspects,aktionsarten,and the time line[J].Linguistics 27(3):487-516.
Hinrichs,E.1986Temporal anaphora in discourses of English[J].Linguistics&Philosophy 9:63-82.
Hopper,P.1979Aspect and foregrounding in discourse[A].In T.Giv'on(ed.),Discourse and Syntax, Syntax&Semantics 12[C].New York:Academic Press:213-241.
Hopper,P.&S.Thompson1980Transitivity in grammar and discourse[J].Language 56(2):251-299.
Kamp,H.&C.Rohrer1983Tense in texts[A].In R.Bauerle,R.Schwarze&A.von Stechow(eds.),Meaning,Use and Interpretation of Language[C].Berlin:Mouton de Gruyter:250-269.
Labov,W.&J.Waletzky1967Narrative analysis:Oral versions of personal experience[A].In J.Helm(ed.),Essays on the Verbal and Visual Arts:Proceedings of the 1996 Annual Meeting[C].Seattle: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12-44.
Labov,W.1972The transformation of experience in narrative syntax[A].In W.Labov(ed.),Language in the Inner City[C].Philadelphia: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355-399.
Lascarides,A.&N.Asher1993Temporal interpretation,discourse relations and commonsense entailment[J].Linguistic&Philosophy 16:437-493.
Lee,E.H2007Dynamic and stative information in temporal reasoning:interpretation of Korean past markers in narrative discourse[J].Journal of East Asian Linguist 16:1-25.
Lee,J.&J.Tonhauser2010Temporal interpretation without tense:Korean and Japanese coordination constructions[J].Journal of Semantics 27(3):307-341.
Li,N.&S.Thompson1981Mandarin Chinese:A Functional Reference Grammar[M].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Mayberry,M.2011Synchronous narratives in Spanish:The simple present/present progressive aspectual contrast[J].Hispania—A Journal Devoted to the Teaching of Spanish and Portuguese 94(3):462-482.
Mucha,A.2013Temporal interpretation in Hausa[J].Linguistics&Philosophy 36:371-415.
Partee,B.1984Nominal and temporal anaphora[J].Linguistics&Philosophy 7:243-286.
Reichenbach,H.1947Elements of Symbolic Logic[M].New York:MacMillan Co.
Reinhart,T.1984Principles of gestalt perception in the temporal organization of narrative texts[J].Linguistics 22:779-809.
Ritz,M.A.2007Perfect change:synchrony meets diachrony[A].In J.Salmons&S.Dubenion-smith(eds.),Historical Linguistics 2005:Selected Papers
from the 17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istorical Linguistics[C].Amsterdam:John Benjamins.133-147.
———2010The perfect crime?Illicit uses of the present perfect in Australian police media releases[J].Journal of Pragmatics 42:3400-3417.
Ritz,M.A.&D.M.Engel2008“Vivid narrative use”and the meaning of the present perfect in spoken Australian English[J].Linguistics 46(1):131-160.
Schiffrin,D.1981Tense variation in narrative[J].Language 57(1):45-62.
Schilder,F.1997Temporal Relations in English and German Narrative Discourse[D].University of Edinburgh:Ph.D.Dissertation.
Seiki,A.1998The Progressive in Japanese and temporal advancement in narrative[J].Belgian Journal of Linguistics 12:1-19.
Smith,C.1980Temporal structures in discourse[A].In N.Rohrer(ed.),Time,Tense and Quantifiers[C].Tübingen:Niemeyer:355-374.
———2003Modes of Discourse:the Local Structure of Text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M.Erbaugh2005Temporal interpretation in Mandarin Chinese[J].Linguistics 43:713-756.
Thelin,N.1990Verbal Aspect in Discourse:Contributions to the Semantics of Time and Temporal Perspective in Slavic and non-Slavic Languages[M].Amsterdam:John Benjamins.
Tickoo,A.2003On variable temporal passage in storytelling:identifying constraints and evidencing constraint violation in the narratives of second-language writers[J].Text 23(1):129-163.
Wu,J.-S.2003Modeling Temporal Progression in Mandarin:Aspect Markers and Temporal Relations[D].The University of Texas:Ph.D.Thesis.
———2005Temporal relations in Mandarin:a pilot study of examples with no aspect markers[A].In M.Aurnague,M.Bras,A.Le Draoulec&L.Vieu(eds.),Proceedings of the First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the Exploration and Modeling of Meaning(SEM05)[C].Biarritz:ERSS-CNRS.
———2009Tense as discourse feature in Mandarin and its implications[J].Journal of East Asian Linguistics 18:145-165.
———2010Telicity and Temporal relations:A case of Mandarin Chinese[A].In Y.S.Kang,J.Y.Yoon,J.Hong,J.S.Wu,S.Rhee,K.A.Kim,D.H.Choi,K.H.Kim&H.K.Kang(eds.),2010 Lectures on Universal Grammar and Particular Languages[C].Seoul:Hankookmunhwasa.
Youssef,V.&W.James1999Grounding via tense-aspect in Tobagonian Creole:discourse strategies across a creole continuum[J].Linguistics 37(4):597-624.
��2012Temporal and aspectual
in Mandarin Chinese[J].Journal of Pragmatics 14:2045-2066.
A Related Research Review of Temporal Progression in Discourse
Rao Hongquan
(School of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of Anhui Normal University,Wuhu,Anhui 241000,China)
temporal structure of discourse;temporal progression;narrative structure;foreground;Discourse Representation Theory(DRT)
Along with in-depth study of discourse grammar,scholars gradually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dynamic temporal relations of discourse.With temporal progression as the key point,this paper clarifies the connotation of this concept,and systematically summarizes the related domestic and foreign research literature.Then it presents current research situation of the languages such as English from three aspects:narrative structure,foreground,and Discourse Representation Theory.Then combined with the review of related Chinese research,further research plans and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H04;H14
A
1674-8174(2015)01-0083-09
【责任编辑匡小荣】
2013-11-29
饶宏泉(1981-),男,安徽祁门人,博士,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汉语篇章语法和语言类型学研究。
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影响篇章时间推进的多因素分析”(11YJC740084);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篇章时间推进的模式和变异研究”(12CYY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