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本培训:学报编辑队伍职业化建设的新模式

2015-03-28王龙杰

河池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校本学报培训

王龙杰

(广西师范大学 学报编辑部,广西 桂林 541004)

校本培训:学报编辑队伍职业化建设的新模式

王龙杰

(广西师范大学 学报编辑部,广西 桂林 541004)

针对目前我国高校学报编辑队伍普遍存在的素质不高、人心不稳的情况,以及当前编辑集中培训存在的经费开支多、工学矛盾大、培训效果不佳等的突出问题,提出构建高校学报编辑校本培训体系,为学报编辑队伍职业化建设提供一个有效的培训途径。论述了高校学报编辑校本培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及学报编辑校本培训的实施策略。

学报编辑;专业发展;校本培训;队伍建设

高校学报是以反映高校教学科研水平、展示学校教学科研成果为主的学术刊物,是高校科研和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高校学报无论是办刊规模、办刊质量,还是期刊影响力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也应该看到,我国高校学报还存在很多问题,如缺乏个性,千刊一面,发行量小,出版时滞过长,大多质量一般,在国内具有较大影响力的高质量期刊还很少,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期刊更是几乎没有,与我国高校的地位极不相称。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主要原因是高校学报编辑人才缺乏、素质不高、工作不安心、队伍不稳定、结构不合理等。吴平指出:编辑是出版的灵魂。培养和建设一支专业化、职业化和高素质的编辑队伍是提高学报办刊质量,实现学报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和手段,高校学报只有认真地做好编辑培训工作,才能抢抓机遇,直面挑战,把高校学报做强做大,使我国高校学报屹立于世界期刊之林。[1]

一、学报编辑校本培训的必要性

高校学报作为综合性学术刊物,其编辑人员是高校教学科研队伍的一部分,既要具备一般教学科研人员的基本素质,又要具备作为学术期刊编辑的特别素质。

(一)学报编辑队伍的现状

高校学报编辑在高校中的地位较低,导致编辑队伍素质不高、人心不稳,现状堪忧。

首先,学校重视不够,人员配备不足。高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与科研,学报在高校中被视为非核心部门或辅助部门,长期得不到重视,经费短缺,缺编严重。如吴赣英对全国高职学报的调查表明,60.79%的学报缺编,学报作为一级学术机构单列的只占总数的26.79%,编辑享受科研人员待遇的只占17.65%。[2]《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编辑部办有1个月刊,2个双月刊,却只有9个编辑,缺编达50%。[3]姚远对全国220种高校科技期刊的调查表明,按系处级建制的只占50.91%。[4]同时,学报由于编制和人员短缺,不可能配齐所有学科的专业人员,一个编辑负责几个学科专业稿件的现象就变得很普遍,如我刊有一位编辑负责9个一级学科专业的稿件。

其次,社会地位和待遇低。学报编辑虽名为教学科研人员,由于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实则处于高校最底层,很多高校把学报编辑视为教辅人员或行政管理人员,甚至有些高校把编辑列入工勤技能岗位,把学报作为解决人员安置的地方,编辑的工资津贴等待遇与科研和教学人员相比有较大差距。

第三,职业发展受限,人心不稳。学报编辑人员多为“半路出家”,导致编辑评职称困难;加之学校师资培训经费和名额有限,一般只用于一线教学和科研人员,编辑很难争取到外出参加培训和学习的机会,导致编辑职业发展受限。调查表明,高校学报编辑常常是“身在曹营心在汉”,只把编辑当做自己万般无奈的选择,一有机会就会考虑转行,很少有人会心甘情愿把编辑作为自己的终身职业。

第四,学报编辑素质不高,能力有限。高校学报具有较强的学术性,编辑人员一般都要求具有深厚的专业背景,普通的编辑学专业毕业生很难胜任。目前我国高校学报编辑大都由硕士或者博士毕业的专业人员担任,他们有一定的专业背景,但仍有相当比例的学报编辑学历较低、专业背景知识不够、职称不高。加之大多数编辑人员在进入学报之前从来没有或基本没有接触到编辑学方面的知识,都是在学报工作的岗位上接触编辑业务知识,从来没有进行过系统的编辑学知识培训,全靠自己边工作边学习掌握,因此对编辑业务的理解和掌握肯定有较大的不足,编辑业务能力也就可想而知了。

(二)学报编辑现行培训的不足

我国目前的高校学报编辑培训还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进行科学规划和构建。

首先,工学矛盾大,组织管理弱化。现行的编辑培训一般都是集中脱岗式的短期和突击培训,工学矛盾大,经费开支多,制约了参加培训的编辑人数。[5]在培训过程中,参训编辑脱离了编辑部的监管,而培训组织者管理又不到位,全靠参训编辑的自觉,培训工作流于形式,培训效果不佳。

其次,培训形式单一,不重主体。现有的编辑培训大都以专家集中授课和理论灌输为主,编辑只是被动倾听接受,自主选择性和参与度较小,缺少动手实践环节和以编辑为主体参与的培训形式,导致理论学习与编辑实践脱节,不能解决编辑在专业发展和办刊工作实践中遇到的诸多问题和困难。

第三,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由于培训组织者师资力量有限,研发能力不足,培训之前缺乏编辑需求的调查,培训方案缺少组织论证,对培训目标、培训内容等缺乏清醒的认识,导致培训内容一方面简单重复,另一方面有些亟需的内容又很少,或者根本没有涉及,如一般的培训很少有关于编辑人员 的工作压力、职业倦怠[5]、职业理想、职业价值等精神层面的引导,以及自身迫切需要提升的自我时间管理、自我心理调节、自我形象塑造等方面的内容。

第四,缺少评价环节。目前的培训很少有对授课专家教学效果及参训编辑学习效果的评价,培训结束后也没有对培训效果进行跟踪评价及后续跟进措施,编辑的学习思考与行为改进脱节,削弱了培训对编辑工作的指导作用,降低了提高与改进培训课程的潜力。

第五,培训意识薄弱。尽管学报每年都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经费开展编辑培训,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也有明文规定编辑每年都要参加一定学时的面授,但编辑参与培训的面还不是很广,有些编辑还是不参加培训。这除了学报本身的问题外,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编辑自身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很多编辑“要我培训”的思想观念还没有转变过来。

二、学报编辑校本培训的可行性

学报编辑校本培训指在有关专家指导下,由学报自身发起、组织、规划并实施的,以提高学报编辑的业务素质和科研能力、促进编辑个人和学报共同发展为目标,通过编辑培训、学报出版活动和编辑科研活动等方式培训学报编辑的一种校内在职培训。[6]

(一)校本培训符合编辑培训的目标和编辑职业的特点

学报编辑不仅需要有大量的显性知识,还需要具有一定的隐性知识(或叫缄默知识),它不能以正规的形式(如学校教育、书本等)加以传递,也不是短短几天的集中培训就能掌握的,它只能由认识者在长期的实践中从自己的直接经验中去感悟、去体验、去升华,最好的学习途径是通过“师徒制”手把手的方式进行传递。[7]-[8]编辑校本培训以编辑为本,强调学习培训和编辑工作实践紧密结合,边工作边学习,工作、学习和培训一体化,以提高编辑的综合业务素质和专业发展水平为目标,较好地解决了编辑显性知识的学习和隐性知识的掌握,提高了编辑的实际操作水平。

(二)校本培训能有效提高编辑的能力和水平

目前的集中培训一般采取“先知而后行”的知识目标培训的思维方式,主张编辑知识、技能、情感的累积对编辑行为的促变功能,重在传授知识,极易造成培训所学与实际需求相脱节的现象。校本培训采用的则是“先行而后知”的培训理念,强调在工作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通过对编辑所在学报编辑出版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认真研究后加以解决,并把校本培训的成果放在学报编辑出版工作实践中加以检验,通过行动促进编辑专业发展,培养编辑的实践操作能力和水平。

(三)校本培训能有效实现学报编辑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建设

校本培训重在对学报编辑培训需求进行调查,开展培训组织和效果评估,尽力为编辑营造一个有利于自身能力提高和专业发展的良好环境,提高编辑的能力、水平和职业认同度,增强编辑职业荣誉感和职业归属感,践行职业理想,安心从事本职工作,确保学报编辑队伍稳定,实现学报编辑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提高编辑队伍的素质。

(四)校本培训能有效提高学报的质量

编辑工作是出版工作的中心环节,责任编辑的职业素质是保证出版物质量与水平的关键所在。[9]高校学报作为学术期刊界的一员,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紧密围绕高校学报的实际需求和编辑的特点,具有国际化视野和国际竞争意识,有针对性地根据学报编辑面临的实际问题,探索出适合学报编辑培训的模式,科学规划,合理安排,对编辑进行素质修养、能力水平、知识体系等全方位的系统培训,提高学报编辑队伍的质量和水平,而这些正是校本培训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五)培训组织管理便利,培训活动收益好

编辑校本培训以编辑所在学报为依托,以编辑所在学报和高校为培训基地,培训计划和课程安排均可根据学报和编辑的时间灵活制订,确保编辑工作和学习两不误,既减少了编辑的工学矛盾,又节省了编辑离岗培训的差旅费、学习费,降低了培训成本。同时,通过学报有效组织,受训编辑积极参与,变传统集中培训“外控式”管理为校本培训“内控式”管理,便于有效管理,保证培训效果。

三、学报编辑校本培训的实施策略

高校学报编辑校本培训是学报编辑专业发展及队伍建设的现实需要和较好的培训模式,学报必须高度重视,积极研究编辑校本培训与高校教师在职培训及其他培训方式之间的契合关系,开发与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要求相适应的编辑校本培训模式,促进编辑队伍更好更快地成长。

(一)建立完善的校本培训领导机制

从系统论的角度看,校本培训体系至少包括需求分析、培训内容、培训方法、师资储备、学习环境、支持体系、效果评估等几个方面,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建立一个专门的机构,如学报校本培训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校本培训发展规划的制定、培训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培训课程的开发、培训活动的组织和落实以及培训的考核评估工作,并代表学报对外进行交往与沟通,如与校领导及学校各职能部门沟通协调,争取学校领导及各职能部门的支持,保障培训所需场地和经费,聘请培训师资等。因此,校本培训领导小组组长可由学报主编或编辑部主任担任,副主编、副主任和校内其他职能部门领导担任副组长,学报骨干编辑和部分编委作为领导小组成员加入进来,学报主编及编辑部主任、副主任等负责对外的沟通协调工作,学报主编、副主编及编辑部主任、骨干编辑和部分编委等负责对内的业务培训活动和考核评估工作,使校本培训工作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二)更新培训内容,采用形式多样的培训方式

培训内容是培训的精髓和核心,直接决定着培训的效果;培训方式是影响培训质量、制约培训目标实现的关键因素之一。校本培训强调从学报和编辑的需要出发,为全体编辑提供菜单式培训内容,针对不同的培训目标和内容采用不同的培训方式,注重实践,强调工作、学习、科研一体化,提倡工作、培训和研究相结合,工作即学习、培训即研究。

1. 政治思想品德和编辑知识模块。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毛泽东思想、有关出版的方针政策、国内外形势政策等;编辑的职业道德修养、职业理想、职业价值及职业生涯规划等;编辑学理论知识、有关出版的法律法规、学术期刊编排规范、期刊装帧设计等;语言文字知识、语法修饰、计算机和网络基础知识等。由于共性较多,可采用集中学习、业务进修及汇报、专家报告、经验介绍、案例分析、个人反思、参加学术会议及汇报、模范人物先进事迹报告会以及个人自学等方式进行,着重培养编辑的政治理论修养、职业道德修养、职业认同度和业务素质,构建学报职业化编辑队伍。

2. 学科知识模块。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编辑负责的学科及相近或相关学科专业知识等。由于每个编辑的学科专业及所负责的学科不同,内容和要求自然也不相同,可采用旁听研究生专业课、课程进修、在职攻读学位、参加学术会议、自学、个人反思等方式进行,着重培养和提高编辑的专业知识和利用专业知识判断、鉴审稿件的能力,构建学报专业化编辑队伍。

3. 编辑能力提高和素质拓展模块。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人文知识、辩证法、逻辑学基础、计算机知识、英语知识、人际交往技巧、公关礼仪等;心理素质训练、团队精神、自我时间管理、自我心理调节、自我形象塑造等。由于是编辑素质提高的部分,不宜采用集中的、一刀切的培训方式,可以采用自学、分组合作、专题研讨、学术沙龙、个人反思、举办各种活动及素质拓展等方式进行,着重培养和提高编辑的人文修养、协作精神、身体心理素质及社会活动能力。

4. 编辑科研能力模块。科学研究和学术论文写作能够培养编辑的学术洞察力,提高编辑鉴审稿件的能力和水平,是编辑快速成才的途径[10]-[11]。编辑校本培训注重培养编辑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倡导工作、学习、培训和研究一体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导编辑从自己的工作实践和专业发展出发,在工作中学习,在研究中提高,从学报出版实践中遇到的制约因素和问题入手,通过调查研究、查阅资料及分析论证,提出问题解决之道,并付诸实践检验,修改完善,然后撰写学术论文[12]。同时,学报要创造条件,对获得科研项目和发表高水平论文的编辑给予奖励,并进行公开表彰,并鼓励编辑积极参与到其他老师的研究课题中,培养编辑的科研意识、科研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合作精神,构建学报专家化编辑队伍。

5. 学报特色文化模块。期刊文化是一个期刊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能够体现期刊特色的办刊理念、办刊宗旨和管理思想,是一种经过长期认同的集体价值观念、规范等的体现,是期刊的灵魂、发展的精神向导和核心竞争力所在[13]-[15]。学报特色文化的培育和内化是编辑校本培训的核心内容之一,关系着学报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学报的核心竞争力所在。校本培训要把培育先进的学报文化当成头等大事来抓,充分调研,积极征求各个方面的意见,认真听取编辑和编委、作者、读者的意见和想法,汇集全体人员的智慧,培育和创新具有时代特色的、积极向上的学报文化,把所有编辑的想法都统一到创办特色学报和精品学报上来;贯彻“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和“参与”的原则,让全体编辑都参与到学报规章制度的制定及学报重大问题的论证和决策中来,使规章制度内化为编辑自觉自愿的行为规范和习惯,既提高编辑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提高编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主人翁意识,增强学报文化的号召力、凝聚力和向心力,提高学报的核心竞争力。

(三)建设编辑培训的合作文化

合作既是校本培训取得成效的重要保障,也是校本培训的核心理念和基本方式。[16]编辑校本培训时时处处体现着合作,合作既有学报内部编辑之间的合作,又有学报与学校其他部门的合作,还有学报之间的合作,以及学报与校外其他单位的合作。首先,学报内部各编辑之间合作互助。同事之间由于受教育程度相近、工作经历相似、工作目标一致,共同话题多,他们之间交流合作,可以互相学习、切磋,共同分享成功经验;其次,学报要向学校积极争取,将学报编辑培训纳入高校教师在职培训体系,争取学校各部门的支持和配合,充分利用学校丰富的培训资源搞好培训;第三,同类或同一个区域内的高校合作进行学报编辑培训,整合利用各学报的培训资源,形成高校学报编辑出版和队伍建设实践的共同体,互通有无,共同提高;第四,与本区域内的出版社、杂志社等其他出版单位合作,借鉴它们编辑培训的成功经验,利用他们的培训资源;第五,与政府出版行政管理部门、期刊研究会及编辑培训机构合作,充分利用他们的培训师资,借鉴他们先进的培训理念。通过合作,可以迅速提高编辑培训的效果,提高学报编辑队伍的水平和素质。

(四)制定完善的校本培训考核机制

编辑工作是一种特殊的、复杂的创造性劳动,具有较强的隐匿性,因此学报编辑校本培训考核体系不能照搬教师教学和科研工作的考核办法,而是必须符合学报编辑工作的特点和实际情况,要能充分调动编辑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其潜能,为其职业发展和实现个人价值提供更好条件和更大空间。根据编辑工作的特点和实际,编辑校本培训考核评价体系应从工作业绩、业务能力、科研能力和水平、参加培训情况等方面进行综合考核和评价。(1)工作业绩主要考查编辑人员完成编辑工作的数量和质量,如编发文章的数量、组约稿情况、编发文章被引用情况、编发文章被文摘和数据库转摘收录的情况等;(2)业务能力主要考查编辑人员编辑加工稿件的能力,如编发文章审读情况、参加编校技能比赛获奖情况等;(3)科研能力和水平主要考查编辑人员在编辑学领域和自己专业领域的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如发表论文的数量和质量、在研及完成科研项目的情况、获奖情况等;(4)参加培训情况主要考查编辑人员是否积极参加校本培训、态度如何、有何收获等,如参加培训的出勤率、学习笔记、个人反思笔记、施训专家的评语、参训档案等。

四、结语

随着我国学术期刊数字化出版转型升级和出版改革进程的加快,我国高校学报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高校应充分认识到新时期学报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到学报编辑队伍建设在学报发展中的作用,以学报编辑校本培训作为学报编辑队伍建设的一种新思路,整合校内外资源,协同多种培训形式,有效提高学报编辑队伍专业化水平,促进学报可持续健康发展。

[1] 吴平. 2013编辑出版学的十大观点[J]. 编辑之友, 2014(1): 14-18.

[2] 吴赣英. 高职学报编辑队伍建设的调查与分析[J].编辑之友, 2010(7): 66-67.

[3]曹兵, 蒋伟, 咚建国, 等. 高素质的编辑队伍是科技期刊质量的保障——《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编辑部的编辑素质培养[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07, l8(1): 157- 160.

[4]姚远, 汤晰, 赵军平, 等. 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现状调查与分析[J]. 编辑学报, 2008, 20(1): 15-17.

[5]于红. 创新青年编辑培养途径及方法的思考[J]. 编辑之友, 2010(9): 78-80.

[6]王龙杰. 基于校本培训的高校学报编辑队伍建设——广西师范大学学报编辑校本培训探索和实践[C]//刘志强. 学报编辑论丛, 2014: 169-173.

[7]吴晓义. 国外缄默知识研究述评[J]. 外国教育研究, 2005(9): 16.

[8]崔波. 基于缄默知识观的全媒体编辑出版教育模式探究[J]. 中国出版, 2011(2): 39-42.

[9]孔艳. 探讨责任编辑的继续教育制度[J]. 编辑之友, 2010(4): 94-97.

[10]金伟. 写作: 青年科技编辑快速成才的一条有效途径[J]. 编辑学报, 2003, 15(5): 383-384.

[11]肖利宏. 学术期刊编辑应该具有学术洞察力[J]. 编辑之友, 2004(6) : 53-54.

[12]李彩, 王晴, 吴爱华. 科技期刊青年编辑撰写编辑学论文如何选题[J]. 编辑学报, 2009, 21(4): 359-361.

[13]何洪英, 王海燕, 刘东渝. 培植期刊文化·助力生物科学传播与进步——以《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为例[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1, 22(6): 921-923.

[14]何静. 论学术期刊“期刊文化”的构建[J]. 编辑之友, 2007(3): 70-72.

[15]于洪飞. 简论期刊文化策划的应对策略[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06, 17(3) : 360-363.

[16]周月朗. 高校教师校本培训的缺失与重建[J]. 湖南社会科学, 2006(3): 163-165.

[责任编辑 席战强]

School-based Training: A New Pattern Leading to University Journal Editors’ Professionalization

WANG Long-jie

(Journal Editorial Department,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Guilin, Guangxi 541004, China)

School-based university journal editor training system is a new pattern leading to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y journal editors.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cost-effective training system will serve the purpose of improving current editors’ expertise, resolving conflicts between editors’ work and study, and greatly improving the training effects. The thesis deals with the necessity, feasibility and the exact implementation of the training.

university journal edito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school-based training; professionalization

G238

A

1672-9021(2015)01-0124-04

王龙杰(1971-),男,河南汝南人,广西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副编审,主要研究方向:编辑出版。

2014年度广西高校科学技术研究一般项目(YB2014051)。

2015-01-10

猜你喜欢

校本学报培训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致敬学报40年
从五方面做好引导培训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
学报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