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生态活动中“知行脱节”问题探析*

2015-03-28李小梅张小军王荣加

关键词:文明环境生态

李小梅,张小军,王荣加,张 静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a.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b.欧美学院,c.党委办公室,河北秦皇岛066004)

大学生生态活动是指大学生群体对生态文明和生态问题的认知以及在这种认知支配下所采取的与生态有关的行为实践。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大学生生态观的主流是积极向上、适应生态文明发展要求的,但在其日常生态活动中,却存在着普遍的“知行脱节”、“言行不一”的问题。能否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对于大学生主力军作用能否充分发挥,甚至对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成败,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为此,揭示大学生生态认知规律,探讨其生态活动“知行脱节”问题的成因,寻求有效的解决对策,已经成为一个必须正视的现实课题。

一、大学生生态活动“知行脱节”问题的表现

当前,大多数大学生树立了相对理性的生态观念,能够认识到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但在践行生态行为时,却与人们的期待有较大差距,很难做到知行合一。

(一)知而不愿行

毋庸置疑,人类社会已经步入生态文明时代。作为思想最活跃的大学生,受各种积极因素的影响,基本上树立了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正确生态观,但是在其生态活动实践中,却相当普遍的存在着“知而不愿行”的现象。调查显示,尽管大多数人表示支持国家实施“限塑令”,但平时生活中,仅有5.57%的大学生表示“很少使用”、39.48%的大学生表示“偶尔使用”新的塑料袋,其余大多数人仍然经常使用。再比如,在认知上大学生都知道应该保护环境,不乱扔垃圾、不践踏草坪,应该节约资源,不让灯长明、不使水长流等等,但调查显示,仅有30.13%的大学生表示“从不踩踏草坪”、24.85%的大学生表示“会随手把垃圾扔进垃圾箱”,所以在大学校园里,乱扔垃圾、践踏草坪、长明灯、长流水的现象却屡见不鲜。以上这些现象,不是不能为,而是不愿为,这也是生态活动中典型的“知行脱节”现象。

(二)想行而不能行

在大学生生态活动“知行脱节”现象中,还有这样一种情况,即并非大学生“知而不愿行”,而是因为客观环境中不良因素的影响与制约,使大学生生态观念层面的“知”与生态实践中的“行”产生了矛盾,进而使大学生想行而不能行,或者不好意思行,从而使知与行产生脱节。比如在校园里捡起地上的垃圾担心被别的同学视为“出风头”,想制止某些破坏环境的行为又恐怕被斥为“管闲事”等;再如一些大学生想将废旧电池扔进专用回收箱,但却苦于找不到回收箱,只好顺手丢进普通的垃圾箱。在一项关于“您是否将废旧电池扔进电池回收箱?”的调查中,有35.77%的大学生选择了“根本找不到电池回收箱”。这一选择的比例虽然不是很高,但却充分说明了一些大学生生态活动中“想行而不能行”的遗憾。

(三)虽行却属伪行为

在现实生活中,常有一些大学生,其生态行为自始至终具有浓厚的表演性和功利性;或者其在进行生态保护活动的同时又兼着破坏者的角色,并且破坏性更强。这种生态行为,可称之为“伪生态行为”。比如一些大学生热衷于参加到海边、广场等公共场合拾垃圾之类的环保志愿行动,但却不屑于弯腰捡起眼前的废纸;一些大学生可以对流浪的小狗小猫喂以食物,施以怜悯,但却对一些珍稀动物肆意挑逗,甚至伤害,如清华学生刘海洋“硫酸泼熊”事件。调查显示,有85.77%的大学生不同意“我国水资源丰富,取之不尽,不用担心”的观点,也有75.46%大学生表示,看到正在滴水的水龙头会“立刻上前关紧水龙头”,但却仅有31.55%的大学生表示,会“经常”对用过的水进行二次利用。这一比例差额的背后,说明一部分大学生对节约资源的理解还不深入,还没有认识到重复利用、循环利用也是一种节约。这样,其节约用水的生态行为也就属于“伪行为”的层次。

(四)不知而不行

尽管多数大学生树立了正确的生态观,并积极响应国家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政策,但是却有一部分大学生缺乏必要的生态知识和生态理论,从而在生态行为上与大学生主流相比有较大差距。比如,因为对含磷洗涤剂对水的污染认识不到位,有41.44%的大学生不在意是否使用无磷洗涤剂;因为对节约用电认识不深,12.89%的大学生在关闭电脑主机后,很少关闭显示器等等。这种“不知而不为”的现象,尽管比例不高,但同样给人以“知行脱节”的印象。

二、大学生生态活动“知行脱节”问题的原因

大学生生态观转化为生态行为,是一个从认知到实践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大学生主体受自身因素和外部因素的影响,其生态认知转化为生态行为的程度会与预期出现差距,从而产生生态活动知行脱节问题。

(一)大学生生态认知水平还比较低

是否“真知”是知行能否统一的关键,大学生的生态认知水平是决定其生态实践行为的根本性内因。

1.大学生生态知识相对缺乏

生态知识掌握的多少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对生态文明的认识,并进而影响其对文明生态行为的认可程度。根据调查结果,大学生对“生态文明建设”这一概念,表示“了解”的仅占20.00%,表示“听说过,了解一点”的则占70.93%,表示“没听说过,不了解”的占9.07%。这充分说明,生态文明建设还远没有深入到大学生心中。不仅如此,大学生对国家关于生态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也同样缺乏深入的掌握和理解。在关于“您周围的大学生对有关保护环境的法律、法规了解的程度如何?”的调查中,选择“非常了解”的占4.85%,选择“比较了解”的占41.34%,而选择“不了解”的则占了53.71%。大学生生态知识的缺乏,直接导致了他们在日常活动中很少从生态文明的角度、用生态系统理论进行分析和思考,这必然会影响其生态活动的践行。

2.大学生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感相对较弱

生态文明建设人人有责。尽管多数大学生都能认识到个人的生态责任意识对整个社会的重要性,但调查显示,仅有26.39%的人认为当前大学生的环保责任意识“很好”或“较好”,剩余73.61%的人都认为当前大学生的环保责任意识“较差”或“很差”。这说明,大学生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感较弱、缺乏集体认同。而在一项关于“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比较重要的影响因素(可以多选)”的调查中,选择“政府政策”和“经济支持”的分别有53.92%和51.65%。这也恰恰说明大部分大学生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对政府、他人的依赖性较强,而这种较强的依赖性容易滋生自身惰性,不利于大学生自身生态文明素质的提高和生态文明行为的养成。

3.大学生生态价值取向较多个体功利性

生态价值取向是否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生态行为文明与否。根据调查,大学生日常生态行为更多倾向能够给自己带来看得见、摸得到的“实惠”。如多数大学生能够卖掉废旧的书本、将剩余饭菜打包、经常双面使用纸张、购买物美价廉的消费品等等。但调查同时显示,大学生在具有潜在、长远和社会性生态效益的环境保护方面践行不佳或缺乏坚持。比如,只有12.16%的人选择“经常”将废旧电池扔进电池回收箱,15.77%的人选择“经常”参加环保活动等。大学生在生态价值取向上的明显功利性,是形成伪生态行为的主要原因。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环境尚未发展成熟

大学生生态认知转化为生态行为,除受其自身因素的内在影响外,外部因素——社会环境的支持也是必不可少的条件。尽管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环境的发展是滞后的。也正因为如此,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明确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从目前看,当前的社会环境尚不能很好地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在有些方面可以说是相差甚远。这也是大学生生态活动知行脱节的重要原因。

1.建设生态文明的社会物质环境发展滞后

良好的社会物质环境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必要条件。日常活动中,一些大学生表现出的不文明生态行为,有时因为缺少必要的物质环境支持。比如,校园里没有足够的位置摆放合适的垃圾桶,学生乱扔垃圾的行为就会相应多一些;而如果没有设置分类垃圾箱,那么当然也就谈不上丢弃垃圾时的分类处理。前述35.77%的大学生选择“根本找不到电池回收箱”的调查结果,正说明了当前物质环境的建设还不能满足生态文明的要求。不仅如此,适应生态文明要求的社会物质环境还可以对人的消极生态行为起到约束限制作用。比如在干净整洁的候机大厅,人们总会自觉不自觉地约束自己乱扔乱弃的不良行为;而在环境脏乱的小站候车室,可能会随手丢弃果皮纸屑。

2.建设生态文明的社会制度环境还不完善

健全完善的制度是良性生态行为得以产生的重要前提,良好的制度环境对人的行为有着积极的约束和引导作用。如果没有适当的社会制度环境,因为有着改变旧有习惯的惰性和被动性,很多时候人们即使知道是不正确的行为,也不愿去改变;知道是正确的事情,也较少主动去做。在一项“您认为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存在哪些与科学发展观要求不相适应的地方(限选三项)”的调查中,选择“公众对生态文明了解不多”的占58.97%,排在第一位;选择“保护生态环境的政策规章不够完善”的占47.53%,排在第二位;选择“领导干部生态文明建设意识淡薄”的占46.80%,排在第三位。这不仅说明生态文明的社会制度环境建设的重要性,也说明了目前我国生态文明的社会制度环境还有待加强。

3.建设生态文明的社会文化环境还未形成

社会文化环境是一个人行为处事的重要依据,营造一个全民生态的社会文化环境,是实现大学生生态活动知行统一的重要保证。从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看,当前社会文化环境还远未形成。一是生态文明教育势弱。我国生态文明教育在中、小学基本处于被无视的地位,在高校同样处于绝对的弱势地位。根据调查,大学生生态知识、信息的获取,70%以上来自网络、电视、电台和书报,来自学校相关教育教学的较少。由此,造成大学生生态知识缺乏、生态理论基础薄弱,生态行为时有失范也就不难理解了。二是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观的影响根深蒂固。调查显示,对一些企业以牺牲环境换取高经济效益的做法,有50.93%的大学生表示“能容忍”或“一定程度上容忍”,这充分说明,扭转这一观念,显然不是短期内就能解决的问题。

三、大学生生态活动“知行脱节”问题的对策

“知行脱节”问题是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一个难点问题。综合以上现象和成因分析,认为应该针对大学生生态活动“知行脱节”的具体表现,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以进一步推动大学生文明生态观及生态行为的良性互动发展。

(一)加强生态文明教育,促进大学生“真知”

1.建立系统的生态文明课程体系

由国家教育部门统筹考虑,统一协调,将生态文明教育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小学的品德课、初中的思想品德课、高中的思想政治课和大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并结合不同学习阶段学生的特点,由浅入深,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充分发挥课程教育的主渠道作用,让生态文明观念从小开始入脑入心,使青少年从小接触生态知识、养成生态文明习惯。

2.发挥高校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作用

大学是个人生态观养成的关键时期,高校课堂教学应该成为大学生生态观教育的主阵地。为此,一方面,要将生态观教育课程切实纳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帮助大学生真正掌握生态文明理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观念,提高生态文明责任意识;一方面,要将生态观教育的内容适当融入到各门专业课程中去,通过各门学科课程的学习,辅助实现生态观教育的目的与目标。

3.构建大学生生态教育综合体系

要在课堂教育的基础上,不断地丰富和拓展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逐步形成校内校外、课上课下的综合教育体系。比如建立生态文明网络信息平台,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传播生态信息;积极邀请校内外专家开展生态文明学术报告、专家讲座和研讨会等,以此不断丰富大学生生态知识和生态理论,提高生态文明素养和生态认知能力。

(二)加强社会环境建设,推动大学生“真行”

1.加强生态基础设施建设

要在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设计中贯彻生态文明理念,融入生态性结构要素,满足生态文明需求,为人们的生态活动提供潜在引导和物质保证。具体到高校,就是要加强校园环境建设,在日常教学、生活设施中处处体现节能环保的理念,比如安装节能灯、节能水龙头,设置分类垃圾箱、废旧电池专用回收箱等;在绿化美化中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比如景观设计上的回归自然、绿地与硬化路面的协调兼顾等等。

2.加强生态文明法制建设

要把生态文明法制建设纳入依法治国总体方略,一是要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进一步建立健全生态文明法律体系,结合实际修订完善相关法律条目;二是要大力提高全民生态保护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三是要切实加强生态文明方面的执法监督力度,做到严格公正司法。具体到高校,要加强生态文明法制宣传教育,健全完善大学生生态文明行为规范、活动标准及管理规章制度,使大学生日常生态活动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3.加强生态文明舆论宣传

一方面,要在全社会加大对生态文明的宣传力度,营造全民生态的浓厚舆论氛围,从社会层面影响和刺激大学生做出维护生态文明的行动;另一方面,要大力加强高校生态文化建设,包括充分利用宣传栏、校报、校园网等媒介大力宣传生态环保知识和案例,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生态文化氛围,使学生在和谐的校园生态文化环境自觉改正不良生态行为。

(三)提高生态实践能力,实现大学生生态活动“知行合一”

1.积极组织开展生态文明实践活动

要积极搭建各种平台,通过各种形式,组织开展大学生生态实践活动,如利用学生社团,组织大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开展生态文明政策宣讲、生态保护宣传、低碳节能技术推广等活动;定期组织低碳减排、节能环保方面的校园科技创新活动,鼓励大学生将所学生态文明知识和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等等,以此提升大学生投身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大学生生态环保实践能力。

2.建立大学生生态文明评估体系

在注重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养和实践能力提升的同时,还要通过一定的考核评价来刺激、引导大学生遵循生态文明建设的正确方向。因此,高校要逐步将生态行为表现列入大学生日常考核,倡导建立评价主体多元、评价项目丰富、评价方式多样的生态文明评估体系,从而推动着大学生生态文明“知”与“行”的相互转化。

3.鼓励扶持大学生进行生态创业

从大学生就业现状来看,大学生自主创业正逐渐成为一股潮流。作为未来生态社会建设的骨干力量,大学生生态环保实践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未来低碳经济、低碳社会发展的质量与速度。因此,要制定出台各种扶持政策,鼓励毕业生进行生态科技创新与产品开发利用等方面的创业活动,号召大学生以实际行动投身国家生态文明建设。

[1]蒋爱林.低碳”视域下大学生生态观现状调查与分析[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95-98.

[2]屠佳.试论高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途径[J].中国德育,2008(6):62-71.

[3]刘建伟.高校开展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必要性及对策[J].教育探索,2008(6):17-18.

[4]石迪.大学生生态意识及其培养[J].高校辅导员学刊,2001(3):32-36.

[5]奚玲.构建大学生的文明生态观[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5):56-58.

猜你喜欢

文明环境生态
请文明演绎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生态养生”娱晚年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漫说文明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环境
对不文明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