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农村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2015-03-28韦晖
韦 晖
(河池学院 教师教育学院,广西 宜州 546300)
在构建“专业化、综合化——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热爱山村教育”[1]的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培养模式中,对小学教育专业(语文方向)的学生而言,除了对他们进行一般意义的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能力训练以外,还有必要立足于山区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实际需要,有意识地培养和提高学生对农村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能力,彰显农村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特色。
一、农村小学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紧迫性
在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下文简称《语文新课标》)关于“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建议”一节中明确指出:“各地都蕴藏着多种语文课程资源,各学校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认真分析本校本地的特点,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积极开发潜在的资源,特别是人的资源因素和课程实施过程中生成的资源因素等”。[2]34这一论述就如何因地制宜利用好教学资源提出指导和建议,对农村小学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很有启发意义。
2015年5月,在吉林省长春市召开的第三届“中国农村教育论坛”发布的《中国农村教育发展长春共识》中倡导:“充分发掘农村教育的独特优势,让大自然成为农村教育的活教材,让生活成为农村教育的大课堂;为每个农村青少年儿童提供适合的教育,让他们拥有田园般的心灵和春天般的创造力!”[3]因此,在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语文教学能力和素质培养中,关于农村以及农村教育问题探究意识要着力培养,有效提高师范生将来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适应性。
当然,农村小学由于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加之在任老师因袭的教学方法定势等主观因素,要开发利用好农村语文课程资源困难肯定不小。那么,农村小学语文课程开发与利用的实际情况如何呢?借助2013年暑期广西“区培计划”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培训项目在河池学院举办的机会,我们对来自河池市7个县(市)共135所农村小学(含教学点)参加培训的150名语文教师开展问卷调查,并面对面与30多位教师代表座谈交流。调查汇总后的情况显示:除语文教材(课本)外,常在教学中以农村的人、事、物举例进行教学的,比例为35%;了解农村语文课程资源类型,以及有效利用这些资源的途径与方法的,比例仅为10%;有意编写语文课程辅助教材的,比例仅为5%。调查表明,很多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在使用课本以外的课程资源时大多带有随意性,有自觉意识、较为系统思考过课程资源开发利用问题的老师人数极少。由此看来,语文教学局限于课堂和教科书的问题普遍存在,其他语文课程资源能有效参与到语文教学中的成分很少,即使有也是内容单一,形式单调,学生缺乏实践机会,语文教学与现实生活关系严重脱节。上述农村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短板问题,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农村小学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问题很有现实紧迫性。
相较其他科目而言,语文课程具有综合性、人文性、实践性等性质。课程资源对语文教学尤为重要,而农村小学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又非常薄弱。因此,在当下及未来农村小学师资培养过程中,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一定要重视和培养师范生具备一定的农村课程资源发现视野,掌握必要的教学资源开发利用的方法,充分发掘农村中有利于实现语文教学目标的课程资源,并能够把那些隐性的、散见的语文资源有意识地、系统地、有机地融入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农村学生原已储备的生活知识和生活经验,引导他们切身去感受自身生活的周围环境,让语文课堂变成生动有趣的生活课堂,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善于利用家乡的人、事、物等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描绘乡村世界的喜怒哀乐以及社会的变迁。通过此途径,有效地促使农村学生的语文学习成为一种有意义的生活实践和生命体验的过程,促使农村学生语文综合素养不断提高。只有如此,山区农村小学老师“下得去,教得好,留得住”的目标才能实现。因为,理解了农村世界和热爱农村生活,“下得去、留得住”便有了感情的基础;同时,作为一个有发现眼光、用心的语文教师,就能把农村世界的教学资源为己所用,促使语文教学脚踏实地,生趣盎然,将使语文教学效果如虎添翼,“教得好”自然不成为问题。
二、农村语文课程资源及其类型
常言道:想不到比做不到更可怕,所以教学资源发现意识的培养具有先导作用。要提高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教学资源发现意识的培养,他们头脑中首先要有什么是教学资源的意识;其次就是要进一步明确语文课程资源具体对象是什么。《语文新课标》针对课程资源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相关配套教材资料……自然风光、文化遗产、民俗风情、方言土语,国内外重要事件,日常生活话题等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2]33其中对语文课程资源对象范畴进行了界定和说明,明确了教科书、配套教学资料、书刊报纸、各种媒体、各种会议、各种演出、生成劳动场所、图书博物馆所、广告报廊等,包括自然风光、文化遗产、民俗风情、方言土语,国内外重要事件,日常生活话题等等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教学资源。而事实上,上述列举到的很多教学资源类型,在农村小学是根本无法拥有的,农村教学资源有其特殊性,表现为隐性和零散的状态,需要花费更多的心思去发掘。
那么,何谓农村语文课程资源?《语文新课标》仅对语文课程资源的内容与范围作了界定,并无明确的定义。对农村语文课程资源的概念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较为认同苏兰芳综合施良方、宋乃庆、郭元样、吴刚平等学者的观点,概括出的农村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定义,即:农村语文课程资源,是指在农村学校能实现语文课程培养目标的、富有教育价值的、能够转化为语文课程或服务于语文课程的各种因素和条件的总称;是小学语文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编制过程中,可以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4]根据农村语文课程资源的定义,除了教科书、配套教材、学校、教师等城市、乡村相似的因素外,农村特有的语文课程资源归纳起来,主要有自然资源、人文资源、民俗资源、历史资源等四种主要类型。
1.自然资源。在农村语文教学资源中,自然资源占据重要地位,也是我们需要加以重视的内容。广大的农村天地,自然资源丰富多样,可以纳入语文教学的自然资源很多,其主要包括山地丘陵、湖河溪流、森林花草、禽鸟走兽、雾霭霞光、雷电雨雪等自然风光或自然现象;也包括沟田阡陌、稻梁庄稼、牛羊禽畜、湖库沟渠等人化的自然;还包括矿产资源、特色物种、地方特产等地域特色资源等。
2.人文资源。农村社会由于居住分散,交通相对闭塞,文化生活相对贫乏,跟城市快速的生活节奏及光怪陆离的生活比较,农村社会的慢节奏、单纯的生活,造就了淳朴的民风和闲适自得的生活状态,也造就了农村特有的人文资源。如生活环境:其乐融融的农家小院、质朴明丽的篱笆院墙、诗情画意的小桥流水,鸡鸣狗吠的乡村小景、点播耕种的劳动场面等;农村民众的情感世界:淳朴的民风,好客的情怀,友善的邻里,以及村人的喜怒哀乐、农人的生活智慧等;农村世界独特的文化现象:多元风格的民居建筑、多姿多彩的服装服饰、摇曳生姿的民歌民谣,以及方言土语、民间传说、家族祠堂、社神小庙等,还包括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世代传承的技艺等等。
3.民俗资源。在城市化明显加快的今天,很多民俗在城市面临消亡,而相对闭塞的农村则是民俗资源的富矿。以桂西北地区为例,这里世居着壮、汉、瑶、仫佬、毛南、苗、水、侗等8个民族,形成了小聚集、大杂居的分布局面。由于我们国家一贯以来优越的民族政策,各民族文化正越来越获得保护和传承,为我们获取各民族的民俗资源提供了便利条件,同时也为农村的民俗文化的传承发展发挥积极作用。农村民俗资源,如跟劳动活动密切相关的二十四节气、饮食风俗、节庆习俗、婚丧嫁娶风俗、祭祀风俗、民族信仰、村规民约、农村禁忌、交往礼节、拜祖做社、舞龙舞狮、敲锣打鼓、笙箫唢呐等等。
4.历史资源。在农村,凡属一切旧有的存在、故人活动的遗迹,均算此类资源。如旧民居、老祠堂、社神庙宇、古墓碑刻、古商道、古桥梁、名人故居等物化的历史资源;还包括重要事件遗迹、革命遗迹、英雄故事、名人活动遗迹等历史资源;还包括民族故事、民族史诗、民间传说等民族历史资源等。
三、善用课程资源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
在农村小学教授语文课程,语文教师要善于充分利用自然、人文、民俗、历史等多方面的教育资源,积极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这完全合乎《语文新课标》关于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理念,即让语文教学贴近现实生活,联系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开展学习活动,在实现语文学习目标的同时,提高对自然、社会现象与问题的认识,追求积极、健康、和谐的生活方式,增强在与自然、社会、他人互动中的应对能力。[2]24基于此,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的意识,通过多种途径提高语文素养。那么,如何才能发挥好农村语文课程资源在语文教学中的效用呢?大致说来,语文教师应当具备开放课堂、整合优化、讲究实用、尊重差异等4个方面的资源运用的方法或技巧。
1.努力构建开放性语文课堂
语文教学活动不是也不应该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在学习环境资源相对贫乏的农村,教师们更应当面对生活、社会、乃至对学生个体努力构建一个开放的系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用好教科书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农村学生的知识积累与生活经验,引导学生们把语文学习贴近现实生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上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文《种子》一篇课文,农村小学的老师事先可发动学生们上学路上采集所能见到的植物或庄稼的果实。课堂上拿来展示,引导学生们与课文所列种子比较找出彼此种子的异同,理解种子的多样性;同时还可比比看谁采集的种子种类多,既能考察学生们的生活经验的多寡,又能看出学生们对待老师作业布置的用心程度,可谓一举多得。如此一来,农村的学生就要比城里的学生有了更为直观和切身的体验,感受到学习语文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更易于理解课文内容。
2.运用整合手段化散乱为系统
农村具有集成性的教学资源载体或设施很少,不像城市里有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文化馆、艺术馆、书店、公园、网络等相对集中的教学资源可资利用。农村社会地广人稀,居住分散,文化设施很少,信息交流也相对滞后。因此,面对农村教学资源较为散乱、多属于隐性的潜在资源时,教师们确实要比城市学校的教师多动心思、多用心去发现和利用课程资源。需要运用建构主义教育理论方法,借助现有的知识与经验,对潜在的教学资源进行科学梳理整合,建立起课内与课外的联系,使资源对教学活动的关联性和利用价值能被开发出来,启迪学生们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形成新的知识增长点。
以桂西北地区农村的农作物为例,教师可以通过整合归类的手段将农作物进行适当分类,强化资源的系统性。如(1)谷物类:有水稻、玉米、小米、荞麦、高粱、小麦、鹅掌米等;(2)豆类:有黄豆、饭豆、绿豆、豌豆、扁豆、豇豆、四季豆、篱笆豆等;(3)蔬菜类:有白菜、包菜、菠菜、萝卜、大蒜、韭菜、红薯叶、芥菜、茼蒿、莴苣、茄子、马铃薯、番茄、空心菜等;(4)瓜类:有南瓜、黄瓜、冬瓜、西瓜、香瓜、丝瓜、苦瓜、水瓜、木瓜、节瓜等;(5)果类:有李子、梨子、桃子、柿子、葡萄、龙眼、芭蕉、枇杷、甘蔗、杨梅、稔子、枣子、核桃等;(6)其他类:有板粟、红薯、毛薯、花生、木耳、竹笋等。通过归类,让学生们善于用系统的方法去观察自己生活的周围环境,既了解了家乡丰富的物产,又能激起对家乡浓浓的热爱之情,让他们在语文学习生活中有着说不尽、道不完的话题,更能启示他们找寻生活的乐趣,打开农村学生想表达、能表达、喜欢表达的心结,那么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就一步步实现了。
3.充分体现教学资源的实用性原则
语文教学资源跟其他科目的教学资源相比,贴近生活是它突出的特色。因此,语文教学资源运用于教学要充分体现其实用性原则。具体的做法是:第一,课文教学要联系实际,尤其是涉及农村、农业、农民、自然风光类的课文,结合地域特点,延伸到农村广大天地,使课文学习呈现立体多元的状态,使语言文字的描述转化为具体可感的具象,培养语言想象力和语言美感。第二,口语交际中以课程资源丰富语料库。口语交际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们想说、能说、会说。那么,口语交际训练时师生平时共同苦心经营的教学资源就大大派上用场了,农村学生讲自己熟悉的生活总能头头是道,讲出自己对生活的观察和感受,讲出亲切可感的内容,乃至讲出家乡美的自豪感。第三,作文教学要善于打开农村题材资料库。写眼中所见、心中所想、脑中所悟等农村学生熟悉的事物,这要比向壁虚构、无中生有的方法要好得多。比如,以《生活在变化》为题练习写作文,城市的学生可能选择互联网、高铁、信息化、国际化、大数据等在社会发展变化中较为前沿的事物,而农村学生不可能有这样的认知条件,自然不可能如此写。但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们通过观察家乡某种变化,也一样能体察出社会与时代的进步,如住房从瓦房到楼房的变化、自行车到摩托车乃至汽车的变化、收音机到电视机的变化、村里小学校园的变化、乡间泥路到沙路乃至水泥路的变化等等,这样农村学生的作文同样有着丰富的内容可以表达,一样写得精彩感人。如江苏省江都中学高三学生潘山在2015年高考农村题材作文《农之月令》获得满分,扬州大学附属中学语文骨干教师陈中老师点评说:“这位考生应当来自农村吧。但是农村考生千千万万,为何他能写得出。因为他站在汪曾祺先生(作文借鉴之)的身边回望,站在陈斌老师(考生语文教师)的身边回望,用审美之眼、欣赏之心回望农村生活,自然就写出清澈活泼、晶莹剔透的佳作了”。[5]潘山高考作文满分案例虽跟他天资禀赋有关,但其受乡村教学资源滋养是显而易见的,这对农村语文教师的启示可谓是意味深长!
4.注意资源地域性差异并能灵活应用
农村语文教学资源既有共同之处,也存在着地域和民族差异性。一方面,教师要适应资源在地域上的差异性,在教学中能够变通加以运用;另一方面,我们要尊重这种教学资源呈现出来的差异性,差异用得好往往就能体现出某种特色。比如在教学中,可以设计《家乡的节日》《我的爸爸妈妈》《我最喜欢的风景》《我家的菜园》《家乡的四季》《家乡的水果》《比比家乡美》等能体现出差异表达时空的题目,引导学生们进行写作训练或口语交际训练,鼓励学生们实话实说,大力表扬那些能写出或讲出与众不同的学生。经常开展这样教学学习活动,不仅能避免了同一话题千人一面的同质化表达,还能增强语言表达的丰富性,凸显出学生的个性。
农村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在小学教育(语文方向)专业人才培养、农村小学语文教师的职后培训中,要注意不断强化他们的课程资源意识培养,提高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能力,化劣势为优势,使农村小学语文课堂变为丰富多彩的人生课堂,提高学生自我认知的存在感和获得感。有语文教材作基础,辅之丰富的语文课程资源作支撑,语文学习必定成为学生们学习语言知识、掌握语言表达的过程,也必将成为学生们感受生活、体验生命的奇妙历程。
[1]郎耀秀,黄白,韦晖.地方高校培养山区农村小学教师的模式重构与创新[J].贵州师院学报,2014(11):71-75.
[2]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陈帆波.第三届中国农村教育论坛发布《长春共识》[N].吉林日报,2015-5-24.
[4]苏兰芳.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D].甘肃:西北师范大学,2007.
[5]邵伟.江都理科小伙高考作文拿满分[N].扬子晚报,2015-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