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A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分析
2015-03-28尼占洪
尼占洪
(驻马店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 河南驻马店 463000)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心脑血管疾病类型,主要采用介入治疗,如何准确判断狭窄血管的部位并将药物准确送达是影响临床疗效的关键[1]。本次研究通过对驻马店市第一人民医院近年来收治的75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DSA对该类患者介入治疗的临床价值,为临床研究提供可靠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驻马店市第一人民医院2012年4月至2014年7月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65例,38例男性,25例女性,年龄25~67岁,平均(52.1±10.4)岁,所有患者均符合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相关诊断标准,并经由MRI或CT确诊,包括41例前循环障碍,24例后循环障碍,其中46例患者首发症状为偏瘫或单侧肢体乏力,12例视物旋转且头晕,7例失语。所有入选患者均已排除肝肾、心肺、免疫性疾病或其他严重器质性疾病。
1.2 研究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行DSA检查:选取德国西门子公司提供的Neurostar Plus/T.O.P双C臂血管造影系统,采用Leonardo图像处理工作站实施三维图像重建。在患者升主动脉置入5F猪尾导管,并注入对比剂,之后进行头颅正位脑部图像采集,采集速度为6帧/秒,直至取得清晰的静脉窦期图像,然后选择DSA灌注图像的脑实质期。图像采集完成后,实施三维重建,从而得到重建影像,以对患者血管的具体情况从各个角度进行清晰观察。在对患者血管狭窄程度进行测量时,可选用直径为10 mm的正圆形钢球,将其摆放于目标血管的同一平面之上,并根据不同病变情况和图像类型调整钢球位置。
1.3 评估标准 ①未通:介入治疗后患者血管腔再通程度<35%;②部分再通:经治疗其血管腔再通程度达到35% ~75%;③完全再通:经治疗其血管腔再通程度在75%以上[4]。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定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65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DSA检查显示包括54例血管异常,11例血管正常;血管异常者中,包括9例脑动静脉畸形,3例后交通动脉瘤,36例大脑动脉狭窄和6例大脑动脉闭塞。42例脑血管狭窄或闭塞患者经介入治疗,与治疗前比较,其病变血管的面积、直径狭窄程度明显降低,病变长度和最小直径明显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其中1例未通,21例部分再通,20例完全再通。
3 讨论
当前临床主要通过影像学检查对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诊断,包括MRA、超声、CT和DSA等手段,同DSA相比,其他检查手段受到设备、操作者经验和技术原理等因素的影响,均无法避免出现较大误差[2]。DSA主要是通过在目标部位直接注入对比剂,根据脑部血管的血流特点进而对静脉期、动脉期等各个时期的图像进行采集,之后通过数字减影处理得到最终图像,并对患者病变部位的血管信息进行全面反映,因此近年来逐渐被作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金标准[3]。
表1治疗前后病变血管狭窄程度变化情况(¯x±s)
通过DSA的辅助,可将介入治疗药物准确送至靶位,达到快速治疗的效果;同时通过DSA灌注技术可对患者脑部血供情况进行总体反映,为脑缺血状况的判断提供客观证据,并为介入治疗提供明确的缺血责任区数据,节省治疗时间[4]。本次研究中,65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通过DSA检查42例被诊断为血管狭窄或闭塞,符合介入治疗的临床指征;且介入治疗术后,通过DSA有效反映出患者治疗前后血管病变程度的改变情况,为临床疗效判定提供客观依据。
综上所述,对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实施DSA检查,能够为介入治疗提供全面可靠的依据,有助于对该类患者的病变性质进行准确判断,有利于全面评估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为治疗方案的调整提供有效的数据。
[1] 冯慧玲,杨冠涛.阿司匹林联合缓释型双嘧达莫防治急性缺血性卒中后脑血管缺血事件的临床评价[J].实用预防医学,2012,19(11):1689-1690.
[2] 程雪,王刚,张祥林.CT灌注成像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J].广东医学,2012,33(17):2647 -2648.
[3] 王本国,林棉,杨楠,等.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合并脑微出血的临床特征研究[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11,10(3):284 -288.
[4] 王金龙,凌锋,李慎茂,等.DSA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J].介入放射学杂志,2008,17(2):80 -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