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腊危机背后的地缘政治牌局
2015-03-28思理
□思理
希腊危机背后的地缘政治牌局
□思理
英法德三国各怀鬼胎?
战后经历了分裂和统一和经济振兴,以如今欧洲最强势的经济实力,德国事实上已问鼎欧洲,现在还与法国结成了神圣同盟。英国当不了欧洲的盟主,但也决不允许其他人当盟主,如今已发出了要退出欧盟的吼声。如此局面下,将希腊赶出欧元区的决心委实难下。
希腊太小了,若出局,只要不演变为欧元危机,德国依然可以高枕无忧,欧元区也可高枕无忧。但怕就怕希腊出局引发后续连串效应,动摇世人对欧元的信心。欧元区成立之初,说好棒打不散,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现在却要把小兄弟希腊推出门外。这样做的后果如何,谁也无法预料。
而从另一方面看,债务达国内生产总值约180%的希腊确实沉疴缠身,难以救治。在今天的希腊就业者中,有三分之二的人少报或不报税。希腊地下经济占到经济总量的24%,而该比例在欧洲国家平均为19%。雅典政府所征收的各种费用,占到希腊劳动成本的43%。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估算,希腊在未来三年需要欧洲伙伴提供360亿欧元资助,方能免于破产。其实,当初欧元区接纳希腊时,对希腊的经济实情,各方其实心知肚明。既然如此,当初为什么还要拉希腊入伙呢?这既有盲目乐观的情绪,而更重要的是德国有想当欧洲霸主的算盘,至少是想当欧盟的盟主。
所以,对希腊危机,德国的态度是最强硬的。法国经济学家托马斯·皮克迪认为德国是“最没有资格教训他国的国家”。皮克迪的依据是,根据1953年签署的伦敦债务协议,英国、美国等20个签字国同意勾销德国半数以上的债务,他据此认为,这份协议应该能作为希腊和其他欧元区负债国家的蓝本。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德国的负债额达到其国内生产总值的200%以上,在之后的十年里,由于通货膨胀,加上对私人财富征税和债务减免,这个比率降低至不到20%。德国随后得以发展为欧洲经济大国。
除德国和法国之外,历史上英国也想当欧洲的霸主。这回英国人似乎是有先见之明,没有加入欧元区,所以置身希腊危机之外。但即便没有希腊债务危机,即便英国当初知道希腊不会有危机,英国也不会加入欧元区。英国的既定国策是,欧洲哪个国家强大,英国便与之为敌:拿破仑意欲称霸欧洲时,英国便组织反法联邦;德皇威廉意欲称雄欧洲时,英国拉上法国和俄罗斯组织反德联盟。总之,英国当不了欧洲的盟主,也决不允许其他人当盟主。今天德国和法国执欧盟牛耳,英国就要搅局:伦敦已发出了要退出欧盟的吼声。
希腊与俄罗斯“眉来眼去”
欧洲的大国博弈中,俄罗斯举足轻重。俄罗斯打败过拿破仑,苏联打败过希特勒。这次希腊也与俄罗斯“眉来眼去”,尽管还不至于“另寻新欢”,也要吓吓欧盟。从另一方面说,希腊也必须与俄罗斯周旋。俄罗斯总统普京在不久前参加完金砖领导人峰会后表示:“俄罗斯和希腊有一种基于精神血缘、宗教和历史关联的特殊关系。”
希腊在欧盟内是小兄弟,但在巴尔干半岛也想当霸主。在阿尔巴尼亚、塞尔维亚、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等国的一些银行中,希腊持股可达到15%至20%。巴尔干岛居民大多是斯拉夫民族,俄罗斯也是斯拉夫民族,而且历史上就以斯拉夫国家的保护神自居。如果说拉丁美洲是美国的后院,那么巴尔干半岛就是俄罗斯的后院。希腊想在巴尔干半岛称大,不能不与莫斯科搞好关系。
欧盟知道希腊退欧的后果之一就是俄罗斯将会在希腊的经济和政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随着俄罗斯与西方的关系恶化,希腊倒向俄罗斯能够有效帮助其在欧洲站稳脚跟。
对中国的警示意义
到目前为止,希腊债务危机引发的“蝴蝶效应”基本是在欧洲内部显现,但并不是说与中国毫无关联。除了经济影响,希腊债务危机对中国还不无警示意义。
其一,对于债务问题可能引发的系统性危机需要保持高度警惕。中国也局部存在较为严重的地方债务问题。不同的是,希腊是以国家信用为担保的对外欠债,中国则是对内欠债,而且国家主权信用足以保证债务问题不致失控。希腊危机提醒我们,金融体系建立健全严密的风控体系、对地方债务及时跟踪监管是涉及宏观经济健康发展的大问题。
其二,希腊债务危机从一个侧面告诉我们,在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必须把风险控制放到突出位置。“一带一路”、互联互通、亚投行等战略的推进,除了强调互利共赢的前景,也需要在风险控制方面作出缜密设计。
同时也要看到,希腊债务危机固然给中国带来了直接或间接的负面影响,但客观上也改善了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环境。出于对中国资本的需要,近来英国等国放宽中国资本的准入条件,积极与中国开展货币互换,加入亚投行为代表的国际金融体系建设等,表明中国与欧洲的战略合作关系正在升级。
有危即有机。不管希腊债务危机今后如何演变,控制其风险因素,抓住其中蕴含的机会,中国就能保证经济继续稳定发展。
(摘自《思想理论动态参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