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十大趋势
2015-03-28陈宗胜
□陈宗胜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十大趋势
□陈宗胜
一、最明显的趋势性变化是,经济增长率正从高速转向中高速
我国经济自本世纪以来从2007年14.16%的最高速,逐步降低到2010年的10.4%,2014年则再降至7.4%。这是我国调整经济结构提高经济发展质量的主动作为。当然新常态并不意味着低速度。在质量改进、效率提高、结构均衡的基础上,我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发展是符合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国情的。
二、经济增长的动力正从出口/投资拉动,逐步转向投资/消费双推动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为特征的经济体,必然会有一个庞大的内需市场。但是国内潜在市场的深层开发,需要坚实的经济基础,即人均收入的持续增长。这样的基础正在形成中。近些年全球经济疲软致使出口对我国GDP的贡献没有走出负数的阴影。随着GDP增速降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放缓也是不可避免的,这就为消费需求的占比上升提供了空间。随着社会财富更加公平合理的分配,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中等收入群体,中产阶层将会不断壮大,成为稳定内需的主体。中国经济正由要素拉动型转向消费需求驱动的持续增长型。
三、我国出口产品结构高端化,但出口增速将持续减缓
在出口产品构成中最初占主体初级产品的比例已经逐步下降至不足1%,工业制成品出口额相应提高,其中一般加工品比例持续降低,而新技术产品比例逐步上升,文化产品出口也有一定比例提升。由于我国出口量大,贸易摩擦时有发生,特别在全球经济疲软,失业率高启,经济增长减慢,导致各国不断设置贸易壁垒,使得我国一些产品的出口受阻,出口增长缓慢逐步成为一种新常态。今后我国必须在积极扩大内需的同时,加速调整出口结构和出口区域。
四、对外投资开始超过引进外资,我国已经成为资本净出口国
中国成为资本净输出国,意味着我国改革开放发展格局发生重大改变。我国资本走出去,扩展其在全球范围的配置,意味着中国有能力参与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构,培育和发展国际竞争新优势。目前结合“一带一路”战略、丝路基金、亚投行的设立和运作,我国需要主动把握机遇,推进新一轮开放,推动国际分工向高端迈进,促进人民币国际化和中国资本输出、产能输出相结合,争取全球配置资源的更大空间。
五、劳动供求状况正在发生根本性改变,劳动过剩正在转变为供不应求
发挥剩余劳动优势和“人口红利”是我国近三十多年发展的基本动力之一。但目前一方面我国总体劳动力数量持续下降。另一方面,我国城市化、工业化及信息化在持续推进,又需要大量劳动力。劳动力短缺、招工难和用工成本上升,外企“出逃”,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在我国经济结构转型的关键期,必须及时将经济增长动力从传统劳动消耗型转向人力资本提高型,依靠技术进步,加快创新驱动,以替代和弥补劳动力缺口。
六、三产增加值逐步超过二产,产业结构高级化进入新阶段
我国2013年第三产业的增加值为26.22万亿元,首次超过二产的增加值24.97万亿。目前一产与二产就业人数基本相当,唯三产就业数量最多。这里产值比和就业比的变动都是重要标志,标志着中国经济已经从生产型转向服务型。过剩产业加速出清,使产能从失衡走向优化,产业链向高档化迈进。
七、我国城市化人口比例超过50%,进一步的城市化速度将减缓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人口逐步接近和超过50%的均衡点,城镇规模效应开始发挥作用,城市化上升速度开始减缓。我国城市化远没有完成,但是进入到持久缓慢发展期。抑制城市化快速扩张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城市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有限,因此在持续推进城市化过程中,应全面进行城市发展规划。
八、城乡间居民收入差别持续下降,但进一步下降的速度将减缓
我国城乡差别终于在本世纪初由持续扩大转而呈现下降趋势。但是目前城乡差别仍然较大,为此应该加快改革二元体制,建立城乡综合统一的社会福利体系,提高国家统筹的城乡医保、养老等福利体制,鼓励乡镇企业发展,探索农村经济发展新路径。
九、居民总收入差别进入公有经济倒U曲线的下降阶段,但下降速度迟缓
目前总的收入差别程度虽然还相对较高,但已经在稳步改善之中,事实上我国总差别的缓慢下降是与公有经济特点紧密相关的,除了由两种公有制决定的二元体制导致的较大城乡差别呈下降趋势外,我国公有经济中城镇差别低于农村差别必然在一定比例人口城镇化后导致总体基尼系数的下降。另外近些年我国主要通过打击腐败、减少权力寻租等打击非法非正常收入而整顿了分配秩序。但仍要理顺社会分配关系,打破行业垄断门槛,推动地区间要素流动。
十、单位GDP能耗及含碳量继续下降,但下降速度减缓,环境问题仍很严重
二氧化碳排放量反映了我国环境污染的严峻现实,即虽然单位GDP污染减少,但总量上呈现出污染范围广、程度高的趋势。近些年来,我国围绕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加速促进环保节能产业发展,加快产业改造升级,改变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增长模式,真正实现绿色增长。
(摘自《天津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