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剧的新闻性
2015-03-28周梦晓
◎周梦晓
广播剧的新闻性
◎周梦晓
广播剧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多年来一直深受广大听众的欢迎和喜爱。在广播节目中,广播剧以声音作为唯一的工具来展现生活的形式,是一种听声见人,听声见景,听声想事,听声有情的特殊艺术。20年以前,在很多上了年纪的听众心中,广播剧是一个时代的印记,是一种美丽的回忆,那时候我国每年录制的广播剧就有上千部,每天拥有数以千万计的听众。经历了一段快速发展后,由于多种因素,广播剧创作越来越少,高质量的更是凤毛麟角。但近几年来,一批以新闻人物为原型的广播剧的兴起给广播剧的创作带来活力,也给广播剧产业的发展带来一缕希望之光,一股清新之风,而与时俱进的新时期广播剧其新闻特性也越来越明显,具体表现为:
一、主题的新闻性
广播剧创作是一个艺术化的过程,与西方广播剧多注重个人和社会情感宣泄不同,我国的广播剧创作历来重视导向性、贴近性,不同时期会有不同的现实主题,而这些现实主题不少就取材于现实生活,改编小说,重读历史人物,宣传革命英雄人物,宏扬改革的先进人物等等都是结合现实需求进行选材。近几年来各地电台创作的广播剧主人公则有许多是以生活中涌现的各行各业的英雄模范为原型,而这些英模都是当地的著名新闻人物,是对现实新闻人物的提炼和升华。
2014年由驻马店广播电视台出品,著名剧作家周明理等创作的广播剧《希望的田野》就是以当地著名新闻人物、河南省扶贫办副厅级巡视员、驻村扶贫干部、河南省新蔡县大吴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吴树兰为原型创作的。作品将吴树兰的感人事迹以广播剧的方式深度传播,将新闻性与艺术性充分融合,多角度、多层面的讲述了主人公吴秀兰的人生经历和高尚情怀。这种广播剧的播出在听众中引起的反响是巨大的,良好的,因为它走进了最基层,弘扬了主旋律,歌颂了真善美,传播了正能量。该广播剧自播出后,许多听众纷纷反映说,这样的广播艺术作品既有生动的真实的人物原型,又有有理有据的事实支撑,令人信服,加上优秀播音员深情并茂的演播,配上音响和音乐场景,营造出了颇具感染力的听觉效果,真的是一个好的形式,是一部好的作品。
二、内容的时效性
有人说新闻是易碎品,广播剧也是一样。合适的题材、合适的时机、合适的形式,才会有好的广播剧作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这是由新闻媒体的功能和职责决定的。该广播剧是否弘扬了主旋律,反映了时代精神和舆论导向,是判断节目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尺,也是广播剧节目新闻性的首要体现。因此,广播剧创作人员必须熟悉当前舆论导向,对本地区发生的重大新闻事件了然于胸,同时要有强烈的听众意识,找准切入点和结合点,根据当前宣传重点和时下听众的审美情趣做节目。而实践证明,将选题与社会或时代紧密联系的广播剧,更容易出彩,也更有新意。从近年来各级广播文艺创优获奖作品来看,获奖节目大多融入了新闻事件或者新闻人物,是新闻性与文艺性有机结合的成功之作。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广播剧的时效性。
三、创作的真实性
对于新闻来说,真实性是其生命。广播剧虽然是艺术品,但同样离不开真实性。广播电台是体现本地域特色的一个重要窗口,录做播出一部反映能本地英雄模范人物和经济文化状况的广播剧,往往成为该电台的重要任务。正是因为这种题材或主题源自本地,是群众熟悉的身边的事,在创作上就不能太脱离现实,这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贴近性。
我们创作的广播剧《希望的田野》入选河南省“五个一工程”奖,并被评为河南省广播剧一等奖,播出后在社会上广受欢迎,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它的真实性。为创作好这部作品,我们的创作人员到吴树兰任职的村委进行一个月的采风,用编剧周明理的话说就是比新闻记者采访得还要细致。正是这深入的采访,保证了作品的贴近性。播出后,当地群众说这就是俺的吴书记,听众反映说这就是自己身边的好干部,评委们一致认为这是一部有血有肉、感人至深的好作品。
当然广播剧毕竟是广播剧,不同于新闻,现实题材的广播剧最多也只是具有新闻性的文艺作品。广播剧中的艺术形象和新闻报道中的人物无论从叙述手法或是表现方式上看,都是截然不同的。前者是经过典型化用到剧中的情节,重在展现人物的心理活动。后者是生活中的原素材,重在描述事件的客观发生发展过程。一定的新闻性可以让作品可听性、时效性和创新性更强,也会带给听众新鲜感。如果在创作这类广播剧时没有以艺术性为主,而过分突出新闻性或新闻性痕迹太重,就会显得不洋不土、不伦不类,限于了说教的尴尬,起不到娱乐引导的作用。因此,创作广播剧时如何在突出文艺性的同时兼顾新闻性,也是当下现实题材广播剧创作中必须正视的问题。
(河南省驻马店人民广播电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