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自然的语言》一课的教学体会

2015-03-27刘举

甘肃教育 2015年4期
关键词:说明文学案语文教学

刘举

【关键词】 语文教学;《大自然的语言》;说明文;学案

导学;文本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 04—0121—01

《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传统的说明文,在学案教学模式中,如何科学有效地编写说明文的导学案,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会概括要点、学习和运用语言,如何从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的选择有效地实施导学,如何有效挖掘说明文阅读的价值内涵等,都是本案例探讨的问题。

一、从学案导学的内涵预设定标

“学案导学”倡导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致力于引导并促进学生进行有效地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为此,它注重“学什么”和“怎样学”的研究,要求把教学研究的重心从研究教法转变到研究学法上。

在《大自然的语言》导学案中,“学什么?”我的教学预设目标是:①了解什么是物候、物候学以及研究物候学对于农业丰产的意义。②学习说明文语言的生动优美和严谨准确。③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钻研科学,有探索自然奥秘的热情和志趣。

“怎样学”,我的预设目标是:①掌握快速筛选信息,概括文章内容和要点的方法。②语言学习,要抓住易错点,要注重应用。③懂得广博的知识,求真务实的态度,是探索科学奥秘的不二法门。

在“学法”上,学习目标①②的达标,完全可以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教师要放手、放权、放心,教师只是做好交流过程中的倾听者、组织者、引领者;学习目标③的突破,可能需要采用合作探究的学习策略,只有这样,对作品的内涵和阅读价值才能挖得深一些,多一些,这个过程中,教师可能需要从幕后走到台前。

二、从学案导学的原点去解读文本

一篇文章教学生什么,为什么教,怎样教,这些基本的问题应该说是我们老师在上课前要弄明白的,它需要我们从文本的“原点”切入。

《大自然的语言》是八年级语文(上)第四单元的首篇文章,也是一篇事理说明的传统课文。全文思路清晰明了:“描述物候现象——作出科学解释——追究因果关系——阐述研究意义。”这种从现象到本质的认知方法和行文思路值得我们学习,在培养学生语文基本能力的同时,也渗透着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思维方法的教育。

八年级学生对说明文应该说已经不陌生,因为,初一阶段就已经接触说明文了。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也是说明文单元,只不过是事物说明文罢了。所以对于事理说明文而言,只是说明的对象和说明的顺序,相比事物说明文有一些不同之处。如,事理说明文说明的不是“物”,而是 “理”,重在剖析某个抽象事理的成因、关系、原理等;从说明顺序说,事理说明常采用逻辑顺序去说明。

就这样,搞清楚教学内容,选择好教学策略,深入理解了文本阅读价值和内涵之后,文本的解读才算告一段落。

三、从学案导学的主体激“趣”和导“法”

在“学案导学”的课堂教学中,“讲得精彩”已经不再是教师的最大成功。教师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编导”、“引导”和“指导”上,要致力于探索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有效办法。课堂教学也不再是传统的知识讲解与传授,而是学习过程的编排,解决问题方法的示范,以及思维的点拨。

在《大自然的语言》教学中,我采用了这样的导入方法:“同学们,现在已是深冬时节,走进自然,到处呈现出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最近大家你有没有 登过五泉山或白塔山?可曾留意到山上的树木比山脚下的树木落叶早?……”

这种从学生身边的现象谈起,巧妙设疑,激趣引题的方法是成功的,成功的原因就在于通过设问,有效“激趣”的策略选择上。

从学法而论,学生完成目标①、②,应该说难度不大,但在学生交流过程中,教师还需要通过有效追问,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教学中,在学生回答课后练习一四个问题的过程中,我追问:“这些物候学的科学知识,你是怎样概括出来的?能和大家分享你的读书经验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學生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当老师让学生尝试用“口诀”总结时,学生的小手变成了森林。

四、从语文课程的性质和基本特点学习运用语言文字

在《大自然的语言》字词教学中,在学生独立识字、积累语言、重点交流的基础上,我特别强调“语言的运用”过程,在导学案中设置这样的练习:①“我”学会运用的词语;②“我”的仿句、造句、写话。在品味欣赏文章第一、二段语言的基础上,我又设计了这样的课堂练习: 完成写话练习(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一项完成。)①用上排比、拟人等修辞。 ②至少能运用1、2段出现的5个四字词。③综合练习,注意用词、修辞、句式、描写角度、描写顺序等。

编辑:刘於诚

猜你喜欢

说明文学案语文教学
说明文阅读专练
乡愁导学案
如何提高自述型说明文的颜值
“比例尺(一)”导学案
说明文中相似、相反与因果联想的运用
导学案不能沦落为“习题单”:以“中位数和众数”的导学案为例
学案“三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