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赏识中快乐成长
2015-03-27汪海涛
汪海涛
(江苏省淮文外国语学校, 江苏 涟水 223400)
让学生在赏识中快乐成长
汪海涛
(江苏省淮文外国语学校, 江苏 涟水 223400)
“教育本身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以唤醒其促进自身发展的欲望。广大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关注每一个学生,而“赏识教育”正是因应这一要求的一种教育方式。
赏识教育;教师;学生
0 引言
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本身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以唤醒其促进自身发展的欲望。广大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关注每一个学生,而“赏识教育”正是因应这一要求的一种教育方式。每一个学生,尤其是那些“后进生”,迫切需要给予关爱和尊重,渴望得到来自各方面的赏识。笔者认为“赏识教育”对转化“后进生”非常有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对“赏识教育”进行了如下一些探索。
1 寻找闪光点——“赏识教育”的开始
在当今大力推进教育均衡的形势下,每一个班级都会有一些带着这样或那样明显缺点的,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即所谓的“后进生”。面对这些学生,许多老师总以为“绷着脸,目光严厉,声色俱厉地逐一指出其身上存在的缺点,然后训斥一番,要求其改正”的教育方式应该是行之有效的。但事实证明,结果往往是适得其反,许多学生依然“死不悔改”,于是乎,教师们的教育手段便升级为“谩骂”甚至“体罚”,而这又使学生产生敌对心理,变本加厉。无奈之下,许多教师便对这部分学生采取了放弃的方法,听之任之,使他们最终要么辍学,过早地进入社会;要么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笔者在教育实践中的探索是,每接手一个新班级之后,利用半个月左右的时间,细心地观察、了解每一个学生,寻找他们的优点、特长,为“赏识教育”寻找突破口,积累素材。在平时的教学中,适时地捕捉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为“赏识教育”做好铺垫,创造契机。因为,“赏识教育”是从寻找闪光点开始的,有闪光点,老师方能鼓励,以示赏识。
2 抓住契机,用心赏识,及时跟进——“赏识教育”的关键
“赏识教育”并不是简单地说几句溢美之词,或者简单地表扬一番,它要求教师能够适时地,发自内心地对学生加以赏识和赞美,以点燃学生内心上进的火花,激发他们健康成长的潜能。所以,实施“赏识教育”的关键,就是要及时发现并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发自肺腑地给予鼓励,真诚地与学生分享成功的喜悦;同时,对学生要进行跟踪,真诚地与其谈心,巧妙地为其设定进取的目标并予以激励,切不可让这一被激发的欲望一闪而逝。在这里,细心地观察、了解,真诚的赏识、帮助,显得尤为重要。曾经有一名学生,学习习惯非常不好,成绩很不理想,读书经常走神,注意力集中通常只有五分钟左右。经过观察,笔者发现他有一个优点,课堂上发言非常积极,当然,准确率不高。于是,笔者抓住他一次课堂发言比较精彩的契机,给予了鼓励:“某某某同学的发言非常精彩,语言规范而精当,分点明确,同学们应当向他学习。”在给予鼓励的同时,向他投去真诚的赞许的目光。课后,笔者及时找到他,同他谈心,对他在课堂上的表现给予鼓励,趁势委婉地指出:“如果你课堂上能够集中注意力听讲,积极思考,发言一定更加精彩。”经过这次鼓励和谈心,他注意力比以前集中了,于是笔者又利用几次机会,给予赏识,及时与他交流谈心,使他养成了较好的学习习惯,进步很大。
3 把握分寸,找准方式——“赏识教育”的技巧
赏识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赞扬、鼓励的语言,也可以是爱抚、友善的动作,或者是欣赏、赞许的目光。要因人、因事、因地、因时而异,灵活机动,切不可千篇一律,否则,会使学生认为老师是虚伪的,是在耍弄自己。例如,在笔者的班级中,有一名学生常违反纪律,自我约束力差,但他对物理很感兴趣,物理成绩非常出色。为了表示对他的赏识,笔者就经常找一些较难的题目或值得探讨的物理问题与他共同探究、讨论,使他从解决问题的成功中体验成就感,从笔者对他真心赞许的目光中让他感受到自己的这种能力被老师赏识。经过多次努力,他无论是学习还是其他方面都有了惊人的进步。有时,在特定的环境下,师生之间也许不适合用语言来交流,或者用语言交流达不到效果,这时用一个动作或一个表情也许就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例如,笔者曾遇到这样一类学生,每当他们做好一件事后,总会用一种渴望的眼神期盼得到老师的好评。这时我会向他们投去一个非常真心的赞许目光,或露出一个发自内心的满意微笑,使他们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肯定和赏识,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激发他们内心的进取欲望。另外,当学生遇到不开心的事或痛苦时,笔者会用一些得体的安抚动作予以安慰,使学生尽快走出困境。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深切地体会到:“一句温馨的问候,一个灿烂的微笑,一个激励的眼神,一次关爱的抚摸,在学生心中会激起涟漪,在他们成长的道路上会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教师应当毫不吝啬地把它们奉献给每一位学生,尤其是那些有着这样或那样缺点的“后进生”,因为他们都渴望着被关注、认可和赏识,只要我们做到了真心赏识,就能为他们搭建起走向成功的桥梁。
4 培养自信,激发潜能——“赏识教育”的归属
从心理学角度上讲,渴望赏识与关注是每一个学生的心理需求。学生只有得到赏识,才能获得自信,拥有了自信,才能尽展所长,健康成长。长期的教学实践告诉我,“赏识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赏识中培养自信,激发潜能,促使身心和谐健康发展。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适度地给予赏识,使他们在老师的赏识中感受到自身的能力,增强自信心,激发出内在的积极进取的潜能,使得他们健康成长。这就是教育的归属。
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工作中,笔者关爱所有的学生,关心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不断地探索“赏识教育”,力争使每一位学生在赏识中获得自信,不断超越自我,快乐成长,健康成长。
[1] 菲利普·W·杰克森.什么是教育[M].吴春雷,马林梅,译.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李 强]
2015-07-08
汪海涛(1964-),男,江苏涟水人,主要从事中学思想品德教学、中小学生心理教育研究。E-mail:zlmwht2009@163.com
G63
A
1671-6876(2015)04-035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