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潍坊市海洋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2015-03-27张春禹宋永杰

环渤海经济瞭望 2015年11期
关键词:海洋发展

■张春禹 张 峰 宋永杰

海洋是潜力巨大的资源宝库,是支撑未来发展的重要战略空间。海洋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沿海各国高度重视发展海洋经济,力争抢占海洋科技和产业发展制高点。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习近平总书记在就建设海洋强国研究进行第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发达的海洋经济是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支撑,要加强海洋产业规划和指导,优化海洋产业结构,提高海洋经济增长质量,培育壮大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海洋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努力使海洋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是我国第一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战略,战略实施对建设海洋强国具有重要示范意义。

潍坊市区位条件优越,是东西连接沿海与内陆、南北承接环渤海湾与长江三角洲的枢纽城市,全域纳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这是潍坊市最大的发展机遇,也是最重要的战略空间。超前谋划、加快发展海洋产业,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举措,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路径。分析潍坊市海洋产业发展现状,针对制约海洋产业发展的问题,研究提出相应的对策,有利于把海洋产业打造成为潍坊市经济增长新引擎。

海洋产业发展现状

海洋产业,是指利用海洋资源和空间所进行的各类生产和服务活动,以及与其构成技术经济联系的产业。国际国内现已发展成熟的海洋产业,主要包括海洋渔业、海水增养殖业、海水制盐及盐化工业、海洋石油工业、海洋装备制造业、海洋娱乐和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业等。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潍坊市深入实施“蓝黄”战略,举全市之力突破滨海,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努力培育海洋优势产业,全市海洋经济发展迅速,海洋产业初具规模。

(一)海洋产业体系初步形成

潍坊市已形成以盐化工、精细化工、海洋装备制造为主,滨海旅游、海洋物流、海洋生物医药为重要补充的海洋产业体系。2014年实现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1435亿元,是2010年的1.77 倍,海洋经济生产总值达650 亿元。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由2010年的14:46:40优化为13:45:42。青州市海洋装备产业园、昌邑海洋精细化工产业园、诸城海洋食品特色产业园列入首批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特色产业园,3个特色产业园入驻企业217 家,2014年完成主营业务收入643.5亿元。海洋产业已成为潍坊市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二)优势产业特色突出

海洋化工产业优势明显。已建成亚洲最大的以两碱和溴系产品为主导的海洋化工产业集群,形成了4条相对完整的产业链,规模以上企业500多家。海化集团是国内最大的氨碱法纯碱生产企业,纯碱、溴素、氯化钙产量均居全国第一。山东默锐科技有限公司的溴系阻燃剂、溴系中间体产量居全国第一,金属钠产量居全国第三。寿光富康制药有限公司的TMB、TMP产量居全国第一。海洋装备制造业发展迅猛。到2014年底,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过200亿元。培育了潍柴重机、豪迈科技、康跃科技、富源增压器、山起重机、墨龙石油机械、青能动力、迈赫机器人等一批特点鲜明、优势突出的龙头企业,船用柴油机及发电机组、海上钻井平台用汽轮机和起重机、海洋工程船舶、海上风能发电装备、海洋矿产资源开发装备、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装备等主导产品的市场知名度不断提高。海洋生物医药业发展加快。大批医药生产企业主导产品向海洋生物医药转型,寿光富康制药的化学原料药、山东天力制药的原料药、山东信得科技的海生素、山东盛泰生物科技的海洋红酵母、山东东晓生物科技的植脂末等海洋生物医药产品生产初具规模。华辰生物、康地恩生物等一批中小型药企,以蛋白质药物、动物保健品、维生素原料为核心产品,市场占有率不断扩大。

(三)传统产业发展迅速

海洋渔业。海水规模养殖,已形成30万亩浅海筏式扇贝养殖带、40万亩底播贝类增殖带、15万亩池塘虾蟹参养殖带、120万立方水体名贵鱼工厂化养殖带,培育了10个过亿元的主导品种,拥有22个水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居全省第一。建成规模以上渔业龙头企业14家、17个省级现代渔业园区,创建市级水产品质量安全生产示范园区60个。寿光林海创建为全国休闲渔业示范基地。全市具有涉外生产能力的大马力渔船403艘,162艘渔船获得涉外生产资格。2014年,全市实现渔业总产值311.4 亿元,海洋捕捞量达17.6万吨,海水养殖30.8万吨。海洋物流业。交通运输支撑能力不断增强,到2014年底,全市海运船舶运力达到95.9万载重吨,水上运输货运量1403万吨,潍坊港完成货物吞吐量2603万吨,集装箱吞吐量17.3万标准箱,鲁辽陆海货滚甩挂运输大通道开通试运营,集聚效应已经显现。森达美临港物流园区、山东高速临港产业园区等海洋物流园区建设实现新突破。滨海旅游业。以滨海旅游为重点,与中心城区文化民俗游、南部山区山水风光游互动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滨海旅游业。目前已形成以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为核心区,以寿光滨海经济开发区域和昌邑滨海经济开发区为联动区的滨海特色旅游产业带。依托海洋资源优势,连续多年举办中国潍坊滨海国际风筝冲浪赛等赛事,滨海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高。2014年,滨海旅游接待人数300万人次,同比增长11.5%;旅游总收入12亿元,同比增长13.5%。

(四)产业环境日趋完善

潍坊市拥有海域面积1374平方公里,海岸线长165公里,海洋资源丰富,具备海洋产业发展的地缘资源条件。潍坊是山东全省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区位和交通优势明显。潍坊港是国家一类开放口岸、地区性重要港口,2014年吞吐量突破2600万吨、集装箱17万标箱。鲁辽陆海货滚甩挂运输大通道,开通了潍坊-营口-满洲里-欧洲国际班列运输线路,为连接中蒙俄经济走廊搭建了重要通道。潍坊是全国重要的科教职教创新基地,国家应用型海洋人才培养基地,山东半岛和环渤海地区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职业教育规模大,培养出了大批海洋经济实用人才,呈现出了“潍坊职教现象”。2012年3月,教育部和山东省政府签署了省部共建合作协议,依托滨海科教创新区,建成了潍坊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试验区。开放型经济体系基本形成,为海洋产业开放式发展、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奠定了坚实基础。“一带一路”、“蓝黄”战略和“突破滨海、提升市区、开发两河”战略的实施,为潍坊市振兴海洋产业、推动海洋经济跨越式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开辟了广阔空间。

存在的主要问题

潍坊市海洋产业发展快,有特色,潜力大,但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是:

(一)产业集约化程度不高,产业结构有待优化调整

2013年潍坊市三次海洋产业增加值比值为14 ∶44 ∶42,与全国(比值为5 ∶46 ∶49)、山东省(比值为7 ∶49 ∶44)及省内其他沿海城市相比,潍坊市海洋产业结构层次偏低。在海洋产业体系中,传统产业占比偏高,基本化工原料产业占主导地位,高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慢、规模小、智能化水平不高,产业结构亟待优化。产业集约化发展水平偏低,没有形成有效的资源消耗与产生效益的制度约束机制,卤水、盐及盐化工系列产品,特别是溴素及溴系列产品生产企业集约化程度偏低,市场竞争力较弱。产业结构的单一化以及对优势资源的过度依赖,导致潍坊市海洋产业抗风险能力弱,同时无法保证产业的持续发展。

(二)产业基础相对薄弱,产业化水平亟待提高

除滩涂资源和卤水资源外,潍坊市在海洋自然条件、海洋生物资源、海洋矿产资源和海洋新能源方面均不占优。潍坊市的海域面积、海岸线长度、水质、水深等海洋自然条件在山东省各沿海城市中处于落后地位,制约了海洋产业的发展。产业链条不够完整,高附加值的终端产品相对较少。部分重要产品、前瞻性产品处于研发试制阶段,尚未真正实现产业化。特别是,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化水平较低,难以支撑现代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

(三)产业规模优势不明显,龙头企业转型带动作用急需加强

2013年,潍坊市实现海洋经济生产总值568.3亿,占全市GDP比重仅为12.9%,威海市海洋产业GDP占比高达32.6%,日照市为24.4%,在山东省各沿海城市中,潍坊市海洋经济贡献度占比最低。海洋装备制造、海洋物流、滨海旅游、海洋渔业等产业整体规模偏小,产业融合发展不足,规模优势不突出,特别是龙头企业的规模效应、转型示范带动作用不强。以潍柴重机为例,在30多家主要配套企业中,本地企业仅有10多家,许多零部件仍依靠外地企业配套生产。

(四)基础设施有待完善,城镇化水平较低

尽管这几年潍坊市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规模,但与青岛、烟台、威海等地区相比,港口、铁路、交通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起步晚、档次低、进展慢。港口规模较小,功能尚不完备,配套能力不强,对海洋产业发展的支撑带动能力不够。北部沿海缺少疏港铁路及与周边区域连接贯通的干线铁路,内联外接的高速公路网络有待进一步完善,制约了区域一体化发展。海洋物流、滨海旅游、海洋渔业等产业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基础设施之间衔接、配套不够完善,承载能力不足。北部沿海地区城市功能不健全,对海洋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五)要素制约较为突出,发展支撑有待强化

土地指标紧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企业搬迁入园、招商引资企业落户难度加大,滨海地区空间优势逐步缩小,已没有多少成方连片可供开发的土地。能源缺口较大,如果外电入鲁受阻,净增用电量无法保证。企业融资难问题突出,多数银行贷款利率较基准利率普遍上浮,中小企业融资门槛高、成本大幅增长。资本平台构建相对滞后,资金利用效率低,难以有效地吸引社会资本,也无法高效发挥财政资金的政策引导和带动作用。风险投资刚刚起步,现有创业投资机构中,尚没有专门针对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和企业孵化的天使基金和种子基金,一般性海洋产业发展基金严重不足,中小型海洋企业的融资渠道较为单一。此外,由于投资机制尚不健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金融资本流向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的积极性。

(六)自主创新能力较弱,高端专业人才和创新平台不足

海洋科技资源布局分散,海洋科技力量缺少跨部门合作与统筹协调的有效机制和平台,难以形成合力,缺乏整体优势。海洋技术创新能力不强,特别是高端海洋装备制造、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新材料等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依托的技术体系尚不完善。比如,高端海洋装备制造业中,部分企业尚未建立技术研发和设计部门,现有设计部门仅负责施工设计或施工进度跟踪,最关键的工程基础设计和结构设计都是由国外承担或委托国内研究所进行的。海洋科研机构数量较少,目前全市只有海科院一所专门海洋产业研究机构,没有院士和国家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基础研发条件还不完善,缺乏比较优势,竞争力不强,难以吸引到高层次海洋人才。职业教育海洋产业学科设置有待进一步优化,海洋产业技术人才缺乏,在海洋工程、生物技术、海洋可再生等应用型海洋科技人才以及既懂专业、又懂经营的复合型人才匮乏。

国内其他城市发展海洋产业的经验启示

国内其他城市也高度重视发展海洋产业,在规划布局、发展方向、推进措施、体制机制等方面,对潍坊市的海洋产业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一)天津市

2014年天津市海洋经济生产总值5027 亿元,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8.39%,占全市生产总值的31.97%。天津市科学优化海洋产业空间布局,着力强化滨海新区核心地位,积极构建沿海蓝色产业发展带和海洋综合配套服务产业带,重点打造南港工业区、临港经济区、天津港主体区域、塘沽海洋高新区、滨海旅游产业区、中心渔港六大海洋产业集聚区域,推进形成“一核、两带、六区”的海洋产业总体发展格局。拥有海洋油气、海洋化工、海洋工程建筑、海洋交通运输、滨海旅游、海水利用等11个主要海洋产业,形成了门类齐全的海洋经济产业链条。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天津海洋经济工作全面对接国家提出的“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等重大战略,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海洋经济发展格局。深化海洋经济体制机制改革,坚持创新驱动海洋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引导涉海企业探索产业新模式,促进海洋传统产业向中高端发展,完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二)青岛市

2014年青岛市实现海洋生产总值1751.1亿元,占GDP比重超过20%,对GDP的贡献率达到29.5%。青岛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核心区的龙头,全力打造蓝色硅谷、西海岸经济新区、红岛经济区“一谷两区”三大平台,促进海洋三次产业在更高水平上协同发展。优化发展海洋第一产业,提升水产苗种、海水养殖、远洋捕捞等产业的发展水平,积极发展滨海特色农业,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和水平;突破发展海洋第二产业,突破海洋生物、海洋高端装备制造、海洋新材料、海洋新能源、海洋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现代海洋化工、海洋工程建筑、水产品加工等优势产业,打造带动能力强的产业集群;提升发展海洋第三产业,着力发展港口物流、海洋文化体育、滨海旅游、涉海金融、涉海商务服务、休闲渔业等产业;统筹海陆产业联动发展,在大力发展海洋产业的同时,加快发展汽车机车及高端装备、石化化工、食品饮料等优势产业,推进海陆产业联动发展。完善人才规划和海洋高端人才引进培养政策,有目的、主动地吸引人才,全力打造“蓝色人才高地”。瞄准“蓝色、高端、新兴”产业发展方向,制定实施“海洋+”计划,加快引进新项目,培育新产业,形成新业态,加快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构建体现青岛特色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对策建议

以建设海洋强国战略部署为指导,以潍坊滨海海洋经济新区发展规划为引领,以推进海洋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为重点,以重点园区、重大项目和龙头企业为载体,以海洋科技为支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为目标,打造潍坊海洋产业升级版和未来经济发展重要的增长极,建设山东半岛沿岸及海域乃至环渤海地区具有较强区域竞争力的现代海洋产业集聚区,具有全国先进水平的海洋科技职业教育示范区,全国重要的海洋循环经济试验区,全国重要的产城融合示范区。

(一)科学规划产业发展布局

按照海陆一体、优势集聚、重点突破的发展原则,加强海洋产业布局宏观指导,优化海洋产业空间布局。潍坊滨海海洋经济新区(包括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寿光滨海经济开发区域和昌邑滨海经济开发区域),重点发展海洋化工、海洋装备制造、海洋物流、海洋生物医药、滨海旅游等海洋产业,打造全市海洋产业发展核心区。潍坊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重点发展海洋装备制造、海洋新材料、海洋生物医药等海洋产业,打造全市海洋高技术产业创新核心。高密、诸城、青州等市,重点发展海洋装备制造、海洋物流、海洋新能源和海洋食品加工等海洋产业,安丘市、临朐县重点发展海洋新材料等海洋产业,其他县市区、市属各开发区发挥各自优势,促进海洋产业竞相发展,形成规划有序、定位明确、各具特色的海洋产业新优势,构建潍坊海洋经济发展新格局。

(二)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

转变传统资源兴海的发展思路,依托雄厚的工业基础优势及潍坊港能级提升两大核心优势,形成陆域经济与港口双轮驱动的陆海联动发展模式,实现陆海资源优化配置,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按照集约提升、重点突破的原则,统筹产业布局,实现错位发展,规划建设一批重点园区。重点实施大企业带动战略,支持企业向海洋领域拓展,大力培育海洋产业龙头企业。建立龙头企业包靠服务制度,及时发现和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突出困难和问题,实行“一企一策”、“一事一策”,帮助企业发展壮大。围绕产业链条完善、核心技术研发及产业化,重点推进建设一批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产业链条长、辐射带动力强的海洋产业项目,加速产业集聚发展。

1.海洋化工业。大力扶持盐化工横向延伸至特色石化盐化一体化循环经济产业链,生产经济附加值高的有机产品,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将潍坊打造成为特色盐化石化一体化示范基地。推进传统盐化工产业链纵向延伸至建筑新材料、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高端领域,并重点探索在海洋防腐、防水、防辐射等新材料产品的突破,形成海洋新材料产业集群。鲁北绿色化工基地,以滨海开发区为核心,进一步优化化工产业布局,推动化工产业链集聚、上下游配套和高端化发展,打造国际知名、全国重要的绿色化工基地。

2.海洋装备制造业。依托潍坊市现有机械装备雄厚基础,重点发展海洋平台动力装备、海洋配套装备、海水淡化装备、海洋专用智能装备以及海洋新能源装备。依托潍柴重机船用柴油机及船用发电机组等产业基础,重点突破柴油机安全和自动控制、全自动无人机舱管理智能化、互联网远程诊断和维护等关键技术领域,推动船舶动力装备向海洋平台动力装备升级。环渤海地区重要的智能装备制造基地,以“互联网+”机械装备相结合为突破口,以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为支撑,突出机器人及核心部件产业化和数控机床高端化两大重点,加快提升智能装备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

3.海洋物流业。完善物流服务体系,加快临港物流园区建设。以滨海经济开发区的海港物流园、交通物流园、森达美港物流园及昌邑临港物流园为依托,聚集仓储企业、运输企业、货代企业、加工企业、配送企业及相关配套企业,尤其利用港口资源,引入大型专业化海洋物流产业,实现园区业务的一站式服务,为临港产业发展提供坚实的物流服务保障。港口经济区,整合潍坊港、潍坊渔港、羊口港、下营港等港口资源,加快海洋物流和临港产业融合发展,促进港口向大型化、综合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建设环渤海地区亿吨级大港。加快推进潍坊综合保税区北区的申报和建设,将潍坊港建设成为功能升级的保税港区。推动综合保税区及北区、港口经济区(潍坊港)、中国食品谷三区联动、协同发展,全面提升综合服务和一体化发展水平。积极培育鲁辽陆海运输市场,依托营口—满洲里—欧洲的海铁联运“新丝路”,实现与亚欧大陆的连通和延伸,开辟对外开放新通道。

4.海洋生物医药业。依托潍坊市生物医药产业园的产业基础和孵化服务能力,提升海洋生物天然活性物质的提取和研究能力,拓展不饱和脂肪酸、多肽类、氨基酸及海洋生物酶等活性物质的研究,重点关注抗肿瘤、抗心脑血管疾病、抗神经系统疾病海洋药物研究开发;海洋保健品方面,应引进国外高品质海洋生物原料和先进技术,由现有甲壳素类产品为主向高品质鱼油、藻类、水解蛋白等产品拓展,重点关注鱼油、鱼肝油、藻类产品的多剂型研发,丰富海洋保健品品类。

5.滨海旅游业。以滨海经济开发区建设为重点,形成滨海、寿光、昌邑协同发展的产业格局。从产品开发层面,推动旅游项目从自然观光向休闲旅游产品转型;从路线设计层面,推动旅游路线从大众游向主题游过渡;从开发范围方面,推动滨海旅游开发从近岸开发向海洋延伸;从发展模式方面,充分整合旅游资源,推动滨海旅游与陆地旅游的融合发展并加强滨海旅游与海洋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的联动。

6.海洋渔业。转变传统渔业发展方式,调整渔业产业结构,加快建设综合实力较强的现代海洋渔业。鼓励渔业一产“以养代捕”,继续推进“海洋牧场”建设。培植远洋渔业捕捞产业,扩大外海生产规模。提升渔业产业层级,大力发展水产品加工业,鼓励渔业一产生产企业向二产转型,建成一批水产品加工基地,培育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知名产品。加快推进渔港建设,促进渔业流通业发展,运用现代化的贸易手段扩展市场渠道。积极发展休闲渔业,建设休闲渔业示范基地。

(三)加强创新与研发平台建设

按照海洋经济转型发展要求,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打造一批布局合理、创新能力强、带动作用大的研发平台,为海洋产业发展提供强力支撑。

1.加强企业创新平台建设。依托龙头企业、重点项目,组建提升一批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省级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提升产业创新能力。集中扶持海洋工程公共研发平台和创新型企业研发平台建设,将山东省海洋化工科学研究院打造成为海洋科技领域国家级创新平台。

2.大力推进平台协同创新。引导海洋化工及石化盐化一体化省级技术创新示范联盟、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化工产业联盟、海洋动力装备产业联盟等与国家级海洋经济研究院所合作,承接国家科技计划海洋技术领域和先进能源技术领域重大专项、国家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区域示范项目和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项目,不断增强海洋产业技术研发能力。以重点园区、重点企业、重点项目为核心,推动院企、校企合作,鼓励企业之间、企业与科研院所之间联合建立技术研发平台、技术转移中心和中试孵化机构,加强海洋化工、海洋装备制造、海洋生物医药等共性关键技术的联合攻关,促进企业与科研院所间的知识流动和技术转移。

3.优化技术研发环境。鼓励现有孵化器引入相关涉海企业,共享实验环境、实验设备及企业培训、技术转让、贷款担保、融资中介、市场营销和管理咨询等方面的专业服务,形成陆海企业共享资源、联动发展的产业发展格局。全面实施节能减排,推动船舶岸电项目实施,为海洋产业发展提供良好发展环境。

(四)扩大产业招商

按照构筑大平台、招引大项目、集聚大产业的要求,围绕招商重点,创新招商方式,优化服务环境,形成招大引强、招新引优的海洋产业招商新格局。

1.突出产业链招商。围绕海洋化工、海洋装备、海洋生物医药、海洋物流等产业的关键环节、技术和部件,大力开展产业链招商,引进一批龙头企业和项目,努力打造系列海洋产业集群。同时,积极引入科技含量高、生产周期短、推进速度快、经营效益好的短平快项目,以及保税加工等税源企业。

2.推进区域合作招商。加强与京津冀在产业、技术、人才、文化、教育等领域的对接,着力引进科技、智力、产业资源,加强同环渤海地区在海洋科技、海洋资源、海洋产业等领域的合作。加强同长三角地区在经济、科技、教育和人才等领域的交流合作,推进同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舟山群岛新区、苏州工业园等重点经济园区的对接。积极融入“一带一路”战略,引导和支持潍柴动力、福田雷沃重工、圆友集团等重点企业走出去,扩大与东南亚、南亚、中东欧等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合作,加大对外产业投资力度,大力开拓国际市场。

3.深化重大节会招商。借助潍坊风筝会、潍坊鲁台会、潍坊(寿光)菜博会等节会,推介潍坊市海洋产业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开展海洋产业定向招商。引导鼓励企业积极参加广交会、津洽会、投洽会、高交会等国家(地区)节会,开展海洋新材料、海洋新能源、海洋生物医药等领域招商。组织参加西洽会、西博会、渝洽会,开展展览展示和项目对接活动。举办中日韩产业博览会,深化海洋产业国际合作。

(五)推动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

抢抓国家发改委开展产城融合示范区建设的重大机遇,按照产城融合发展的理念,加快产业园区从单一的生产型园区经济向综合型城市经济转型,为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探索新路径,促进区域协同协调发展。

1.创建全国产城融合示范区。以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依托,创建全国产城融合示范区。全力做好向国家发改委和省发改委的汇报对接,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充分发挥滨海区良好的区位交通、空间资源优势,特别是全国重要的海洋化工基地、海洋动力装备制造基地、环渤海地区重要的智能装备制造基地、国家级生物基材料基地等产业优势,坚持以产兴城、以城带产、产城融合、城乡一体,同步配套建设生态生活小镇,实现产业发展、城市建设和人口集聚相互促进、融合发展,全力打造工业主导、城镇支撑、滨海特色、现代水准的宜业宜居宜游现代海洋新城。

2.促进产业集聚发展。依托现有国家级和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等,发挥产业集聚优势,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以新产业、新业态为导向,大力发展海洋装备制造、海洋化工、海洋生物医药、海洋物流、滨海旅游等海洋产业,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集聚创新资源,壮大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加快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建设,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平台。

3.大力提升城镇化水平。促进各类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快推进对外联系的跨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城乡基础设施连接,推动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城乡联网、共建共享。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管理制度,加快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建立健全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

(六)加强资金支持

拓宽海洋产业融资渠道,搭建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以金融信贷、上市融资和票证融资为主体,以创业投资和风险投资为补充,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并重的多元融资模式,不断增强海洋产业发展后劲。

1.争取上级专项资金扶持。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区域示范项目资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海域使用金、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专项资金。重点支持海洋产业技术研发、产业化、重大项目和平台建设、产业集群和市场培育,推动海洋高技术等涉海产业发展。

2.加强财政和税收支持。加大地方财政投入。设立海洋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海洋产业发展。发挥政府性引导基金作用,以股权或债权形式撬动金融、社会资本加大对海洋产业重大项目投入。市级再担保公司支持有融资担保需求的海洋重点项目建设,给予政策性担保服务。加快建设市、县两级众创空间,重点支持海洋产业科技研发、中小企业、产业集群等领域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大税收优惠力度。对列入国家重点扶持和鼓励发展的海洋产业和项目,按规定享受国家统一的税费优惠政策。落实海洋产业中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对涉海科技型创新企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费用,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加计扣除,对符合条件的固定资产,可缩短折旧年限或采取加速折旧办法。

3.创新融资支持方式。加强信贷资金支持。推进海域使用权抵押等金融创新,建立针对海洋产业的银行、保险和政策性担保联动机制。支持金融机构对海洋产业提供贷款、保险和担保等金融服务,鼓励综合运用银团贷款、金融租赁等方式为涉海企业提供融资支持。支持企业上市和债券融资。支持和培育有条件的涉海企业上市融资,支持符合条件的涉海企业发行企业债、公司债。支持金融机构和企业设立海洋创业投资基金,研究设立各类涉海产业引导基金。争取国家产业投资基金和省创业投资引导支持基金,加大对海洋产业重点项目、重点园区和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以海洋产业为重点,推动产业资源资本化、资产资本化、知识产权资本化和未来价值资本化,实现海洋产业与金融融合互动和一体化发展。

(七)强化人才支撑

统筹规划各涉海部门人才队伍建设,整合优化多学科海洋科技人才资源,引进和培养海洋产业高端高技能人才,建设高素质海洋人才队伍,为海洋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1.引进高层次产业人才。深入实施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计划,重点引进海洋领域技术团队,打造海洋高端人才聚集地。认真组织实施泰山学者蓝色产业领军人才团队支撑计划,研究完善海洋产业领军人才团队扶持政策,大力引进产业领军人才。加大对海洋高层次人才来潍开展科研、成果转化和创业的资助力度,实施人才安居工程。

2.培养高端技能人才。加大本地海洋高端技能人才培养力度,优化现有涉海学科专业设置,鼓励本地高中等院校规划发展海洋实用学科。选派重点海洋领域优秀人才出国学习,提升服务产业发展的实际本领。加快山东海洋科技大学园建设,落实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省部共建协议,更大力度引进院校和科研院所,打造特色海洋科技职业教育集群,建设应用型海洋人才培养基地。

3.建立专家智囊库。邀请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重点企业等方面的专家建立海洋产业专家库,充分发挥其在技术开发、人才引进培育、项目论证等方面的指导作用,为海洋经济发展提供智力和技术支持。

猜你喜欢

海洋发展
出发,去看看未来的海洋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爱的海洋
第一章 向海洋出发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海洋之歌》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携手同行 共建共享:怎么看我国发展不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