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海峡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的路径选择——以泰安-台湾经济交流与合作为例
2015-03-27邢忆鲁
■邢忆鲁 樊 昕
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和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要“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主题的提出,不仅标志着今后两岸关系的发展方向与目标,更标志着对台政策的重大创新与深化。同时,确立了以发展两岸关系来维护与推动两岸的和平。而发展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是当前两岸关系的热点,备受关注和重视。我们应该从经济和政治两个层面认识和理解对台经济工作的特殊重要性,站在政治和全局的高度对待和抓好开展好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
充分发展海峡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意义
(一)深化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民族的强大与复兴是两岸华夏子孙矢志不渝的追求目标,而这一目标的实现,首先有赖于两岸经济的共同繁荣与发展。因此,高度重视和抓好对台经济工作具有极为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两岸可以实现互通有无、互惠互利、优势互补,促进共同发展。台湾可以凭借祖国大陆巨大的市场容量、丰富的物产与人力资源、较为雄厚的工业基础和研发能力,来弥补自身资源不足、市场容量小等弱点,而台资企业在资金、技术、管理水平、市场营销、海外市场拓展能力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化、市场化方面有优势。两地间各种经济要素的相互流动与相互补充,可以加深两岸经济的相互依赖,对台湾经济和大陆区域经济发展都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推进两岸经济合作,有利于两岸企业提升应对各种风险的能力,对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会产生重要影响。由于两岸在自然条件、资源状况、经济技术水平等方面存在的差异,使得许多产业的关联性与互补性较强。通过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可以把双方已有的相对优势组合成整体优势,逐步建立具有比较利益优势、产业规模效益高、市场竞争力强的优势产业,共同抵御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回避的困难和风险。因此,两岸企业谋求市场多元化发展的同时应进一步团结起来,加强合作,共同发展。
(二)经济因素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最重要的动力之一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我们全面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构想,也是新时期对台工作一贯坚持、孜孜以求、不懈努力的目标。实现这个目标,政治的和经济的手段无疑是最主要、最直接的方面。但是,海峡两岸毕竟已经分割多年,由于政治制度不同,长期不相往来,再加上台湾当局故意歪曲的宣传,使台湾人民对祖国大陆了解甚少,隔膜甚多。在这种形势下,从经济方面入手,大力加强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强调中华民族共同的经济利益,为两岸人民造福,就成了广大民众特别是台湾同胞最容易理解、最愿意接受的方法。一方面,只有保障和促进台湾经济发展,维护台湾人民的福祉利益,台湾人民对祖国大陆才会有认同感,进而形成“人心向我”的局面,加快祖国和平统一的进程。另一方面,祖国大陆经济的飞速发展,两岸经济实力的增长,也已逐渐成为影响两岸关系发展进程越来越重要的因素。邓小平同志早在1981年10月谈到反对霸权主义、台湾回归祖国和发展经济三大任务时就强调,“这三件事的关键是发展经济”,“完成祖国统一大业,使台湾回归祖国,也需要使自己壮大起来,发展起来。这样希望和可能就更大了”。
(三)加强两岸经济合作是“做台湾人民工作”的重要途径
“寄希望于台湾人民”是我们解决两岸问题,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本方针。2300万台湾人民是台湾前途命运的决定力量,也是我们开展反“台独”、反分裂斗争的主要依靠力量。但是,由于岛内“台独”势力的大肆鼓噪,不少台湾民众对“台独”的极端反动性和极大危害性认识不足,对祖国大陆的对台政策存在模糊认识。我们有责任引导和帮助他们认清形势,分辨是非,坚定立场,反对“台独”,不做“台独”分子和分裂者的牺牲品。当前,加强经济交流与合作,无疑为两岸人民的交往搭建了一条跨越海峡的桥梁,为我们越来越多地接触台湾人民并顺其自然地做他们工作提供了广阔平台,其重要意义是显而易见的。
(四)大力开展对台招商引资是实现“以经促政”、“以经遏独”的重要手段
由于台湾在经济发展方面的自身局限,使其具有强烈的对外依赖性,属于典型的“外向型”经济。因此,从上世纪60年代,台湾经济就走上了一条“出口替代、加工贸易”的发展道路,极大地促进了台湾工业的发展,也使其对世界经济的依赖日益加深。在当今经济全球化大趋势面前,国际产业转移的潮流不可阻挡,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不可改变,台湾与亚太区域经济加速融合是唯一出路。祖国大陆与台湾同文同种,骨肉一家,血脉相连,交流对接非常容易,而且经济互补性很强。虽然台湾当局一直阻挠两岸经济合作,特别是在大陆通过《反分裂国家法》以后,台湾当局对到大陆投资的台商台胞进行监控,对大陆赴台团组进行政策性限制,但始终没能阻挡住两岸经济交往与合作的浩浩大势。大力开展对台招商引资,密切两岸经济关系,不仅可以促进大陆经济发展,而且可对加深台湾经济对祖国大陆的结构性依赖,削弱“台独”的经济基础,达到“以经促政”、“以经遏独”的目的,把反“台独”、反分裂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我们手中。
(五)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发展面临新契机
台商在大陆投资面临转型趋向。大陆从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随着经济的发展,近年来,大陆宏观经济环境也在发展变化,给台资企业带来了新的挑战。东南沿海地区土地、人力等生产要素成本上升,人民币升值,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税率,都对台资企业的经营造成一定影响;大陆国有企业改革经营管理体制,改造传统落后生产技术,不断取得新进展,民营企业迅速发展壮大,外国企业大举前来大陆投资,也对台资企业经营构成竞争压力;特别是相继出台的一系列加工贸易政策调整,使得许多从事加工出口贸易和传统产业台资企业的生存发展问题更加突出。因此,在新的经济环境下,许多台资企业,尤其是许多十几年前就进入大陆投资的传统制造业企业,面临企业转型和产业升级的趋向。
从投资领域看,第四波台商投资将转向服务业。在台商制造业投资日趋成熟的基础上,服务业将成为新的热门投资领域,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如物流、商贸、金融、交通运输、资讯咨询以及其他工商服务等领域将成为台商投资的重要行业。
从投资厂商看,台商企业联合投资将居主导地位。随着台商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先行一步投资的台资中小企业,主要是中下游企业,拉动了对台湾生产原材料及半成品的需求,从而促进供应原材料的台湾中上游工业生产企业也前来大陆投资设厂,提供配套、连锁的生产与服务。台湾许多大型厂家已在大陆生产电子咨讯产品带动相关配套企业在周边地区形成产业链,从而形成大企业主导投资的新格局。
从投资模式看,台资企业本地化趋势正在加强。在大陆投资的台湾厂商生产所需要的半成品、零元件及原材料有逐渐“就地取材”的趋势。台商在大陆投资投厂后,为因应市场激烈竞争的需要,越来越多地采取原料供应本地化的策略,以降低产品生产成本。
从投资区域看,台商北扩和内移趋势更加明显。台商对大陆投资的热点地区,将从过去东南沿海地区逐步向北部和西部扩展。当前,台商对珠三角、闽东南、长三角的投资步伐已明显放缓,投资热潮继续向北延伸,逐步发展到以京、津地区为中心,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为两翼的环渤海经济圈。从长远趋势看,台商对大陆的投资,将在环大陆沿海外的基础上,进一步由东向西、由沿海向内陆辐射,形成“遍地开花”的全方位发展格局。
新形势下泰安-台湾经济交流与合作的趋势
泰安作为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区位优势明显,产业基础扎实,人才优势突出,随着软环境的不断改善,具有承接台资“北移”的良好条件。自两岸开放交流20多年来,泰台经贸交流与合作从无到有,不断发展,为泰安市经济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截止到2014年6月底,全市累计批准台资企业121家,总投资额5.72亿美元,合同台资额3.71亿美元,实际利用台资额1.7亿美元。目前正常经营的台资企业45家,年产值6.7亿元。主要涉及电子信息、汽车零部件、机械加工、食品蔬菜、农牧养殖、建筑开发、商贸服务等产业门类。泰台间的贸易额突破5000万美元。吸纳劳动就业12000人,对全市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主要特点是:台资企业稳步发展,连续多年保持较高水平。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扩大和两岸形势的新发展,泰台间的经贸交流与合作进入了新的发展机遇期,全市各级、各有关部门不断加大对台经济工作力度,对台招商引资一年一个新台阶,台商投资企业稳定健康发展。据统计,2012年、2013年、2014年分别有14家、15家、18家台资企业落户泰安市,这3年的新增台资企业数占历年累计总数的41%。同时,台资企业的质量也有了明显提高,仅2012年,就有14个台商增资项目,增资额达2043万美元。投资行业由加工制造业向第三产业转移,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泰安市台资企业涉及机械加工、电子信息、食品加工、商贸流通、农牧养殖、建筑开发等行业。近两年来,台商投资服务业、农业项目日趋增多。经过认真细致调查,目前泰安市正常经营运转的服务业类台资企业12家,占27%,农业类台资企业9家,占20%。投资方式由合资经营为主逐步转向台商独资为主。目前在泰安市投资的台资企业,采用的投资方式主要有独资、合资、合作3种形式。因合资经营中合资纠纷时有发生,近几年来,独资已逐渐成为台商选择的主要投资方式。2014年,新增18 家台资企业中,独资14 家,占78%。台商以离岸公司形式的变相投资增多。为规避台湾当局对资金流向限制的政策,降低台海政策变化带来的风险,部分台商采取在维尔京群岛、开曼等第三地注册离岸公司,再以这些公司的名义在大陆投资设立企业。
(一)多措并举地开展对台招商引资活动
第一,精心策划组织经贸活动,搭建对台招商引资平台。组织经贸活动,搭建招商平台,是推进招商引资的重要手段和有效措施。要全力打好以“泰山牌”为主题的经贸活动。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没有一定的形式就没有相应的内容。近年来,通过组织开展“知名台商泰山行”活动及珠三角、长三角专项对台招商活动,收到了较好的成果,积累了许多好的经验。要在认真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继续办好有特色、有成效的招商活动。同时,不断加强与外地台协会的联系,有重点、有选择地组织参加他们相关的会议和活动,巧借东风,有针对性地开展招商活动。突出抓好台商邀请和项目提前对接两大主要环节,把对台招商引资活动办得既有影响又有实效,既起到宣传造势作用又获得实实在在的成果。政府要加强与企业的沟通,在招商主体上突出企业,以组织对台经贸活动为引导,真正把企业推到招商引资第一线,形成政府与企业互动的良好局面。
第二,实施“走出去”、“请进来”战略。“走出去”和“请进来”是对台招商的又一重要方法和形式,而且是针对性、实效性更强的形式。一是要精心组织入岛交往交流。一方面,要在赴台团组的数量和规模上求突破。要积极组织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各类入岛交流团组,只要符合条件,就要全力支持,从组团到成行提供全方位一条龙服务,特别是突出一个快字,提高办事效率,全力推动,快速办理。一方面,要精心策划,充分准备,提高赴台交流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针对不同团组确定不同的重点拜访内容和对象,做好与泰安优势相结合的文章,尽量使每一个赴台团组都突出一个方面,增进一份感情,结识一批朋友,达成一些意向。二是要广交朋友。与台商交往他们更注重骨肉情、兄弟情、朋友情,情感在对台招商引资上占据不可替代的位置,从某种意义上讲,感情比合同重要,友情比项目重要。情感是建立在相互了解、相互信任的基础之一上的。对重点台商要重点联系,盯上靠上,跟踪联络,经常他们保持情感的交流和沟通,日积月累,朋友多了,才能扩大信息联络渠道。三是每年计划邀请台湾20个以上重要行业公会和经济组织及一批有实力的经济界人士来泰考察,积极邀请境内台商协会组团来泰考察交流。对排名台湾前100名的企业和上市公司利用各种渠道进行重点“攻关”,促使他们来泰考察投资,提升泰安台资企业层次和水平。
第三,全力打造台湾园区,构筑对台招商引资有效载体。近年来,泰安市不断适应经济发展步伐,大力加强投资载体建设,相继建成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旅游经济开发区、新泰、肥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4个省级开发区。2007年创建了“山东宁阳(省级)台湾工业园”。根据两岸经贸新形势和新特点,承接台资西进北移,要着重发挥台湾工业园区的聚集、创新和辐射作用,打造了对台招商的新平台。一要加大对园区建设的政策支持。要积极争取国家及省有关部门的支持,给予税收、用地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如果政策问题解决了,会对整个台湾工业园区的建设产生很大的推动力,对台商产生极大的吸引力。二是要进一步加强园区的规划与建设,明确园区发展产业定位。要认真研究台湾经济结构及产业外移的规律,加强重点园区的规划和布局,整合各园区的功能,产业规划及布局要有利于产业集中,形成台商投资的聚集效应,更好地发挥“以台引台”的作用。三是要加强对台湾工业园的宣传力度。对台宣传重点向台湾工业园倾斜。除充分利用内地媒体宣传园区,还要发挥台湾媒体的作用,邀请台湾主流媒体记者采访,深入报道园区发展和建设,提升园区在岛内的知名度。
(二)依托产业优势积极推进泰台经贸合作
实践证明,无论是外商还是台商,他们到一个地区投资的意愿,绝不单纯是看好这个地方的优惠政策,其投资的核心是当地的资源符合其企业发展所需,符合其企业产业链的扩张,归根到底,招商引资其实就是当地优势资源与外围市场资本和技术的有机结合。因此,必须针对台湾企业的“产业网络”特点,发挥泰安优势,明确产业发展定位。特别要实施“以商引商”和“产业招商”政策,有市场运作的办法,着手产业整合和配套,发挥产业集聚作用。从打好泰山牌入手,重点宣传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势,积极寻求泰台两地的经贸结合点,大力发展龙头项目。
第一,引进台资上、中、下游配套企业,构筑台资企业产业链。台商在大陆的产业模式,呈现明显的集聚效应。20世纪90年代前,台商中小企业开始集体合作,上下游工厂共同参与,共同投资,在特定地区集聚,形成独特的“企业网络”。90年代后期,台商大型企业对大陆投资增多,形成了龙头企业为核心,大中小型企业分工合作、上下游联动、配套完善的台商投资产业集聚。如在东莞形成了大中小企业有机配合、密切协作的IT产业集聚。在苏州,台商投资也出现了“龙头”带“配套”,“配套”引“龙头”的发展势头,开成以电子产品为主的产业集聚。台商在大陆投资的产业模式表明,台商投资大陆重视的是产业群聚效应、完整的产业价值链以及快速的供应链。台湾工业园区就成为开展对台产业对接与合作的有效载体。山东(宁阳)台湾工业园位于磁窑经济技术开发区内,规划面积6平方公里,根据台资制造业转移特点,针对泰台制造业对接合作重点,并按照项目行业类别、科技含量等,将园区划分为电子、机械、食品、纺织、纸制品、化工6个产业区。为承接台湾电子信息、汽车及配件、机械等产业转移提供良好的发展载体,也为相关配套企业提供低成本集聚发展的良好平台。
第二,挖掘旅游城市资源,作“泰山”文章,加强泰台旅游服务业合作。随着台商大陆投资领域的不断延伸,台商投资开始把目光由制造业转向服务业,并以新兴高附加值的服务业为主。可以预见,两岸之间的往来会更加频繁,不仅实现了大陆民众赴台旅游,而且会出现台湾民众来大陆观光的人次飞速增长。如何应对这一难得的机遇,加快泰安旅游业发展,以适应台湾民众,乃至全球观光客的需求,是摆在每一个泰安人面前的一大课题。笔者有幸随团赴台考察,对台湾旅游业的发展现状有了一定的了解。认为,台湾旅游业的发展经验对泰安旅游业发展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两地旅游业合作有着广阔空间。首先,做好泰山品牌文章,加快旅游招商引资步伐,共同开发旅游资源。泰山东麓有天柱峰、大佛寺等景点;泰山西麓有灵岩寺、桃花峪等景区;泰城周边东有红色根据地徂徕山、“北方普陀”之称的莲花山,南有大汶口文化遗址,西有八百里水泊梁山遗址东平湖、腊山。将此资源加以整合,连成线、造成片,形成网络,把泰山旅游由一个点变成一个中心,形成泰安独具特色的旅游线路。其次,打造新的旅游景区,泰安旅游尽在其中。泰安7700多平方公里,泰山景区也有426平方公里,泰安的旅游资源分散在7700多平方公里之中,泰山景区的景点分布在426平方公里范围内,游客来泰安在一定时间内很难全面了解泰安、泰山的旅游资源、人文环境。在泰山脚下,京福或京沪高速公路出口,建设一个泰安旅游公园,像深圳锦绣中华那样,将泰安旅游资源浓缩在2平方公里左右的范围内,让游客来泰安时先游“泰安旅游公园”,整体了解泰安的旅游情况,然后再到各景区、景点观光,增加中外游客对泰安旅游的整体印象,进而扩大泰安旅游的知名度,以增加游客以及游客在泰安的逗留天数。再次,大力开发旅游产品,拉长旅游产业链。在台湾,由于他们采取了“一乡一特”的旅游产品策略,这种特色产品只有在这个景点才能买到。如:台北故宫的纪念品、三义的雕刻、台东的珊瑚、花莲的猫眼石等。我们可以借鉴台湾的做法,采取“一景一色”的发展旅游产品。同时,从价值上、体积上、材料上研究开发独具特色的旅游产品。最后,加强泰台旅游界的双向交流与合作。大力邀请台湾旅游行会、协会等组织来泰参访考察,并组织泰安旅游业赴台交流,加强联系,建立交流和合作机制,举办泰台旅游业合作论坛。
第三,引进台湾机电产业,推进产业和技术合作发展。经过多年的发展,两岸机电产品结构呈现出较强的互补性。大陆的计算机零部件、电工设备、家电产品和金属加工件是台湾的主要进口商品,而台湾的集成电路、微电子元件、数控机床、纺织机械等一直是大陆进口的大宗商品。由于大陆电子消费市场巨大,越来越多的台资企业将大陆作为生产基地和研发中心。近年来,由于“珠三角”、“长三角”等台商聚集区的发展受到竞争饱和、资源不足和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因素的制约,这些以机电产业为主的生产基地和研发中心开始“北移西进”。泰安,上接京津冀,下连长江三角洲,地缘优势明显,具有承接台资北移的区位条件。加之,泰安工业基础比较雄厚,目前已初步形成输变电设备、汽车及零部件、无机非金属材料、精细化工、仪器饮料、生物工程等六大优势产业,具有承载产业发展的巨大能力。同时,拥有以鲁能泰山、泰山集团、鲁能高开、华泰轮毂、泰安特车厂、起重机厂和专用汽车制造厂等为代表的全市机电工业规模以上企业100多家,其中产吕电力电缆、高压开关、汽车散热器等市场占有率全国领先。要立足于机电产业优势,扩大招商途径,转变招商模式,加强与台湾电电公会、台湾机器公会、工业协进会等行业组织的联系,积极寻求与台湾机电产业的结合点,推进产业整合,拉长产业链条,形成产业集聚,加快产业化进程。
第四,加强泰台农业合作,促进农业结构转型升级。台湾农业已基本实现现代化,农业集约化水平、外向度较高,特别是在种植、养殖等高附加值农产品生产技术及深加工等方面具有突出的优势。泰安自然资源丰富,是山东省重要的农副产品基地,目前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阶段,农业拓展的空间和潜力很大,两地农业不论是在资源、技术还是资金、市场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互补性。加强泰台农业交流与合作,对提升泰安农业产业化水平和农业现代化发展将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在现有的台湾三益集团投资兴建的泰安三益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基础上,创建“山东省(泰山)台湾农业园”,将园区规划为新品种繁育推广区、新品种种植示范区、特种畜牧养殖区、农业生产加工区、观光休闲娱乐区、台商居住疗养区等功能区。以各功能区为不同农业项目聚集的平台,为扩大泰台农业经贸合作与科技交流提供平台支撑。
(三)创新对台经济工作机制
第一,建立泰台经济合作信息发布机制,促进全市对台经济协调发展。按照经济学原理,资本要素、生产力向区域经济集中是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之一,也是台商投资形成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三大热点地区的重要原因。但是应当看到,目前山东省虽然处在“环渤海”新热点的核心地位,但各市间差异非常明显,整体优势还没有充分显现出来。事实上,在开展对台招商引资、承接台湾产业转移方面,山东省各地都有自己的优势和潜力。东部沿海各市由于其独特的区位和较好的经济基础,可能更被台商所青睐。但是,对于以产品内销为主要经营策略的台资企业来说,中西部各市在资源、劳动力、市场等诸多方面反而更有优势和吸引力。因此,应当重视相关机制的建设,使其在整合省内、市内资源、引导台资流向、促进协调发展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第二,建立泰台经济合作长效机制,促进对台经济工作长期、持续、健康发展。近几年,来泰参观考察的台商台胞明显增多,组团赴台人数也大幅上升。但总体上看,这种交流还处右松散、自发、单向和不稳定的状态。从深层分析,这是两岸关系现状的反映,但从我们的工作来看,也还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站在泰安全市的角度思考,我认为应当在认真总结过去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建立一种长效工作机制,使泰台间的经济联系与合作经常化、稳定化、互动化。
第三,积极探索建立泰台经济合作的政策保障机制。《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及其《实施细则》制定实施都已有10多年历史了。10多年来,为保护台商合法权益、促进两岸经济合作与发展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在当前新形势下,对台经济工作出现了许多新的情况和问题。中央提出“对台经贸工作的政策措施要点”,确定了对台商投资在政策上“同等优先、适当放宽”的原则。泰安市作为旅游开放城市,完全有可能在贯彻这一原则,细化和完善台商投资的特殊政策方面做得更好一些,并争取有所突破。
第四,建立台胞投诉协调工作机制。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台独’势力越是想把台湾同胞同我们分隔开来,我们就越是要更紧密地团结台湾同胞。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我们都都尊重他们、信赖他们、依靠他们,并且设身处地的为他们着想,千方百计照顾和维护他们的正当权益”。客观、公正、及时、有效地处理好台胞投诉,是保障台胞合法权益、争取台湾民心,维护对台工作大局、贯彻中央对台战略部署的一项政治任务。台胞投诉牵扯部门多、涉及社会诸多方面,只有通过机制建设,形成完备的工作网络,使工作规范化、程序化、制度化,才能调动各方参与的积极性,加大问题的解决力度和成效。
(四)营造优良的投资软环境
环境也是生产力。一个好的投资环境本身就是最有效的招商机制,招商引资不可能一蹴而就,但好的投资环境和氛围,是长期的、永续的招商动力。在招商引资竞争激烈的情况下,资本流向对于投资环境的整体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必须积极创造良好的投资软环境,全力打造“投资泰安,稳如泰山”的环境品牌。
第一,扩大开放,营造激励发展的政策环境。制定财政支持、投资核准、融资服务、土地使用、对外贸易和经济技术合作等一系列优惠政策;清理废止部分审批和收费项目;建立健全封闭式管理、重点台资企业挂牌保护制度。
第二,强化监督监察,营造规范公正的法制环境。坚持规范执法行为,凡是法律法规没有禁止的,各级行政管理部门不得干预;加强行政执法监督,严格执行错案责任追究制度,坚决惩治损害发展环境行为;制定《泰安市规范对企业检查行为办法》,凡到企业检查必须经纪检部门同意,对企业的收费、罚款标准,依据向社会公布,对到企业乱集资、乱摊派、乱罚款的不法行为予以严惩。
第三,规范市场秩序,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市场经济秩序是外来投资者非常关注的问题,其核心是要实现公平竞争。要严厉打击经济领域中的不法行为,保护依法经营,公平竞争,维护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要从完善法律、法规,健全中介组织等多方面入手,建立规范、诚信、公平的市场秩序。
第四,多措并举,营造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搞好服务是做好对台招商引资工作的又一重要方面。政府各职能部门要增强服务意识,提供“一站式”服务,减少审批环节,提高工作效率。在执法和执行政策时,认真做好服务工作,努力树立良好的政府形象。牢固树立“亲商、安商、富商”的意识,对前来考察洽谈的台商,坚持马上见、马上谈、有事马上办,从挑选合作对象,到项目选址、洽谈,提供周到的一条龙服务。为让台商在泰投资放心、安心和顺心,认真监督执行《台胞投资企业保护法》及其实施细则,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进一步增强他们投资泰安的信心。
第五,强化宣传,营造和谐文明的社会环境。鼓励外来投资者组建商会、协会,创造交流信息、反映意见、联系业务、增进感情的平台。开展“金卡”服务活动。对引进的重点项目(企业)法人代表,由市政府统一颁发服务“金卡”,在投资服务、交通、医疗保健、居住、旅游、子女就学等方面提供优先、优质、优惠服务。加大对引资企业周边环境的整治力度,积极推行治安承诺制,保护外来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为其提供安全稳定的社会治安环境。
参考资料
1.刘震涛.招商引资.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8.
2.唐宜红.外资进入行为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张敦富.区域经济学原理.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6.
4.王鹏.“入世后台湾产业转移大陆的新趋势”.海峡两岸,2002,8.
5.令文.招商引资300问.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8:68.
6.海云.台商大陆投资转移及对策研究.宏观经济研究,2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