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情境,达成目标
2015-03-27余婷
余婷
创设情境,达成目标
余婷
从事初中生物教学近十年,对课标中情感与价值观教学目标要求一直感到难以驾驭。十二三岁的初中生,已经有了独立的思考能力,教师一味地摆道理或是讲故事,实际上都不能达到良好效果。那么,到底怎样才能让学生打心底里爱上大自然,学会和自然界中的生物和谐相处呢?
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中设计了一个角色扮演环节,让三组学生分别扮演当地农民、政府负责人和野生动物保护专家,一起辩论和协商如何保护白头叶猴。以前,因为我认为这个环节只是课程内容的一个简单延伸,所以一般是播放视频给学生看。后来,随着对课程内容的思考加深,对学生学习情况了解更多,我发现,原来这一节安排最巧妙的就是这个环节。在课文前面,虽然有很多图片和数据展现了各种生物面临严重威胁的现状,但学生并未真正意识到每一种生命存在的重要性,更不会了解生物消亡对人类生存的威胁是一种远期效应。于是,我决定把这个环节好好运用起来。
课前,我一直在思考课文后面的分组是否合理。如果让三组学生分别扮演当地农民、政府负责人和野生动物专家的话,那么他们辩论的前提还是人类必须保护白头叶猴,他们的出发点还是站在人类一边。这样,辩论的组别太多会不会让学生忽略重点呢?怎样才能激发学生深入思考呢……
反复思考后,我决定将全班学生分成两组,一组扮演当地农民,一组扮演白头叶猴。我引导学生创设情境,没有科学家的参与,也没有政府部门的协商,而是回到自然界最原始的状态。白头叶猴和当地农民争夺资源,怎么办?白头叶猴要吃植物的枝条和嫩叶,当地农民要砍柴烧水、做饭和取暖……我刻意将矛盾激化,好让两组学生更容易进入自己的角色。
果然不出所料,学生很快进入状态。一开始,“当地农民”想方设法要把“白头叶猴”迁走,采取关进动物园、人工合成猴子食物等办法,一心想守住自己的一分三亩田。可是“白头叶猴”组也不是“吃素”的,作为当地的“原住民”丝毫没有让步的意思,甚至还搬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当然同样也建议“当地农民”举家移民到别的地方去,毕竟人的适应性可比猴子强多了。就在两组代表争得面红耳赤的时候,我觉得该是我出场的时候了。
“你们说的都有道理,猴子和人都不适合搬迁,有没有让双方都能留下来的办法呢?”
学生们愣了,思考了一会儿,他们开始出谋划策。“山上的居民主要是用木材烧饭和取暖,换成煤气或者天然气不就可以了。”“对了,我们曾经学过沼气池,将作物的桔梗等发酵,就可以产生沼气了,不仅可以做饭、取暖,还可以照明呢!这样居民就不用去跟猴子抢树木了,还有电灯用!”“我们还可以对外宣传这个县城,有珍稀物种,现在不都流行生态旅游吗?让外面的游客来这里参观旅游看猴子,顺便发展当地的经济!”“那要先跟游客约法三章,可不能破坏当地的环境啊!垃圾什么的都要带走,还不能伤害白头叶猴!也不能乱给猴子喂吃的!”……
一个棘手的问题,就这样在大家的辩论和交流中解决了,双方不仅达成共识,甚至还互促互进,和谐发展了。在整个辩论的过程中,我仅仅引导学生去思考双赢的方法,最后也只是鼓励他们总结思想。在整个角色扮演过程中,学生主动想措施,想方法,相互交流,为自己考虑的同时也考虑对方的利益。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去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如何与自然相处,这些答案都深深地印在了孩子们的心中。
(作者单位:黄石市第十四中学)
责任编辑 严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