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五元”,元元相生
——以《祝福》教学为例

2015-03-27刘先海

湖北教育 2015年36期
关键词:祝福祥林嫂探究

刘先海

“五元”,元元相生
——以《祝福》教学为例

刘先海

“五元五步”健康课堂中的“五元”既指智力元、思维元、能力元、情感元、价值元五个学习元的协调发展,也指问题创设情境、讨论激活思维、举例引导应用、训练生成能力、规范养成品质五个单元的相辅相生。本文以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一单元第二课《祝福》教学为例,谈谈五个学习单元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一、问题创设情境

一节课能否真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问题的设计十分重要。“五元五步”教学模式中,问题既可以是主问题,也可以是问题群,但都要有思考价值,有梯度,能深化或拓展学生的认知。

执教《祝福》时,教师对学生提交的问题进行了梳理归纳,形成了如下问题群:①文章为什么以“祝福”为题?②谁是害死祥林嫂的真凶?③“我”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我”能不能拯救祥林嫂?④电影版《祝福》增加了一个情节——祥林嫂在捐了门槛之后仍然不能参加福礼的准备,愤怒之下,她拿起砍刀跑到庙宇里砍起了曾经捐过的门槛。针对这个情节,你如何看待祥林嫂的反抗精神?

这几个问题都是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生成的问题。教师以问题群的形式,按由浅入深的顺序呈现给学生,既能使学生的思维条理化,又有利于学生自主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二、讨论激活思维

“五元五步”教学中,问题是课堂探究的主线,讨论则是探究的核心。

教学《祝福》,在引导学生探讨祥林嫂的悲剧命运时,教师先引导学生发现祥林嫂两次丧夫是在春天,被迫改嫁是在春天,丧子是在暮春之时,丧命是在迎春之时,接着追问,“祥林嫂是一个什么样的女人?”

生1:是一个克夫的女人!(有女生笑。)

生2:是一个克春的女人!(众生笑。)

生3:是一个失春的女人!(有生窃笑。)

生4: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众生默然沉思。)

师:正值春季,荆州古城樱花灿烂,垂柳摇曳,桃花含笑,碧水泛舟。春天给你们什么样的人生体验?

生5:春天是希望与生命的象征,是万物勃发的季节,一切都是那么美好。

吸引一批文化工作者、黄河文化演艺人员、手工艺者扎根黄河景区,提升景区文化活力;吸引旅游经营和管理类人才、创新型人才进行旅游创业,完善本地居民参与黄河全域旅游的发展机制;培养一批景区专业讲解人员;目的地建设还要本着全域生态优先的原则,保护旅游生态环境,推动全域旅游可持续发展。

师:鲁迅把祥林嫂的命运全部安排在春天,有什么深刻的意味?

生6:让接二连三的不幸都发生在春天能够形成对比,构成巨大的反差,增添小说的悲剧意味。

片段中,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时间”这个线索进行深度追问,不仅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对祥林嫂的不幸命运有了真切的认识,而且让他们直观地认识到了鲁迅先生笔力的深刻。

三、举例引导应用

应用就是用知识解决问题。它既能检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又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应用知识的形式,可以是回答一个提问,可以是动手实验,可以是课外观察解决疑难问题,还可以是完成课堂(外)练习。

教学《祝福》时,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文本中描写祥林嫂眼神的句子进行鉴赏,将读写有机结合起来。

师:鲁迅曾说,“要极俭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请大家在文本中找出刻画祥林嫂眼神的地方并赏析。

生1:在祥林嫂遇见“我”并问“我”人有没有魂灵的时候,“她那没有精采的眼睛忽然发光了”。这里的“发光”不是对生的期盼,而是渴望死后灵魂能免除痛苦的最后一丝希望。

生2:初到鲁镇时,祥林嫂“只是顺着眼”,表明她善良、本分,恪守封建伦理。

生3:再进鲁镇的时候,也有类似的描写,只是多了一句“眼角带着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师:为什么多了这一句?

生3:祥林嫂再次遭遇丧夫之痛,又痛失爱子,她的精神与意志已开始动摇,这是祥林嫂走向颓废的拐点。

生4:还有一句。再进鲁镇,祥林嫂照常去帮四婶准备福礼时,却屡次遭到阻止。祥林嫂感到“疑惑”,“直着眼睛”走开了。

师:这个“疑惑”后来解开了吗?

生4:解开了。听说捐了门槛就可以赎罪时,她花十二千钱捐了一条门槛,然后“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然而,当她“坦然的去拿酒和筷子”时,四婶的断喝比先前更强烈,更严厉,这让她明白了自己是一个被彻底抛弃的人。她人生的最后一丝希望破灭了,完全成了一个“木偶人”。

师:祥林嫂最后一次呈现在我们面前是怎样的神态?

生5:“……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这是一个从肉体到精神完全垮掉的劳动妇女形象,说明她已经沦落为名副其实的“精神乞丐”了。

师:通过以上讨论,请谈谈在写法方面的收获。

生6:刻画人物时,要围绕人物的性格特点和人生命运进行富有个性的展示。

师:请运用神态描写刻画一位你最熟悉的人物,限时15分钟,300字左右。

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运用。这个教学片段,教师抓住眼神描写这条主线,运用归纳的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分析讨论,感知到了刻画人物性格的基本方法,然后让学生迁移运用。这样教学举一反三,收到了触类旁通的效果。

四、训练生成能力

针对性、及时性、有效性是训练的总体原则。针对性强调训练时要精选题型,不能求多求全,打“题海战”;及时性强调当堂训练,即时训练,不能在学生已经对所学知识遗忘时放“马后炮”;有效性强调训练要适度适量,让学生跳一跳摘桃子。

例如,在品析了祥林嫂眼神的句子后,教师要求学生根据学到的方法写一个片段。大约一刻钟之后,学生完成了任务。精彩之作很多,仅举一例:

爸爸工作十分辛苦,经常熬夜。虽然刚过四十,可是跟同龄人相比,已显得比较“前卫”——原先浓密的头发纷纷“下岗”,弃他而去。尤其是前额,现在几乎成了“不毛之地”,那最后几根“独傲霜雪”的“忠诚者”显然已撑不住台面,一眼望去,“中间溜冰场,四边铁丝网”,滑稽极了。

这段即兴之作凸显了父亲脱发后的特点,读来滑稽可笑,有清风扑面之感。从中不难看出,学生已经领悟到了深度描写技巧:不是直白地进行外貌刻画,而是融入人物甚至作者的情感。

五、规范养成品质

课标强调,语文教学既要关注人文性,又要关注工具性。培养学生规范答题的能力既是工具性的重要体现,又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重要手段。

围绕“五元五步”教学研究,笔者总结出“自主探究”鉴赏式阅读答题的两种方式:一是观点探究式;一是诠释探究式。下面结合《祝福》教学作简要介绍。

观点探究式要求阅读主体自主选择观点和理由,并按“引——议——联——结”的结构形式进行论述。如,针对“你认为祥林嫂到底死于什么原因?并说出理由”这一问题,有一名学生做出很规范的表述:(引)我认为祥林嫂死于封建社会里吃人的社会制度。(议)祥林嫂向我打听人死之后有没有魂灵,柳妈主动向祥林嫂谈起人死之后要遭丈夫分割,在鲁四老爷及家人的眼中,祥林嫂是不干净的、不吉祥的,不能上前台准备福礼……祥林嫂就是在这些无形的重压之下背负着沉重的十字架走向自己的坟墓。(联)鲁迅在《狂人日记》中写道:“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这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鲁迅用“吃人”两个字深入揭露批判了封建制度与封建礼教的反动本质。(结)在这样的社会中,祥林嫂受迫害致死虽让人心痛,但也顺理成章。

诠释探究式指教师呈现观点,让学生进行条分缕析的阐述。比如,教师引导学生梳理完《祝福》的情节之后,提出这样一个诠释性探究题:文章在情节叙述中采用倒叙的方式有什么妙处?有一名学生是这样整理的:①造成强烈的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②给人物的出场笼罩了悲剧意味,为全文奠定了悲凉的基调;③突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之间的矛盾,直奔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作为“五元五步”课堂教学模式中的核心板块,“五个学习单元”既遵循了教育学与心理学的规律,又落实了当前高中新课程改革的现实要求,具有很强的课堂张力和发展前景。

(作者单位:荆州市江陵中学)

猜你喜欢

祝福祥林嫂探究
深挖文本
——祥林嫂的悲剧原因解读
基于祥林嫂称谓感知其人物形象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从女性独立人格缺失出发,解读《祝福》的悲剧
柳妈的善良是把刀
祥林嫂与二姑姑之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