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文悟情读中感悟
——谈《写给异国弟弟的信》一课教学设计
2015-03-27李光
李光
会文悟情读中感悟
——谈《写给异国弟弟的信》一课教学设计
李光
《写给异国弟弟的信》体现了一个中国小朋友给予身处战乱中的异国小难民的无私援助,表达了小朋友们渴望和平的美好心愿。全文语言朴实,文字流畅,感情真挚感人。
一、以读为本,凸显主体,感悟探究
1.让学生充分与文本对话
阅读教学“读”是基础,人是根本。本课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落实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保证他们能多次自主阅读,让学生独立、充分地与文本对话。教师整体入手,紧扣中心,抓住“绣”、“泪”带动全篇,在学生读通课文、了解课文脉络的基础上,通过自主学习、勾画圈点批注,抓住关键词、重点句展开教学,通过朗读、品味、想象画面等方式理解、感悟语言,语言训练落实,课堂上,教师的“教”更多表现为一种组织、帮助、参与、支持、引领。
2.紧扣课题,质疑问难引发探究
在教学中,语感的养成,全靠多读、熟读,舍此而无他途。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倡导学生主动质疑、发现问题,开课让学生针对文题《写给异国弟弟的信》这个课题提出质疑,这封信是谁写给谁的?这封信写了什么内容?作者为什么要写这封信?有了疑问就产生了读书的兴趣,推敲之时也同时唤起阅读期待。还有第二自然段学后的存疑:“到底是一种怎样的想法让他坚持‘七八个晚上、笨手笨脚’地‘自己绣’?我们学习了课文后面的内容可能会有更深的体会!”只有让学生在语文课堂真正经历一个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语文教学才有味道,语文课堂才有张力。
3.有层次地读,搭建学生展示平台
本课教学,可设计读的三个层次:读通——读懂——读好。把印象最深,读来令自己感动的语句勾画下来,三言两语做上简单的批注!读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用“生理视线”和“心理视线”去接触文本,引领学生带着自己的情感、思维方式和内心体验,亲历阅读过程,尽情地诵读,玩味、揣摩,读入文本,与文本、与作者直接对话。
二、品词析句,感悟语言,积累语言
1.千针万线“绣”中悟情
教师要紧扣住文中的关键词“绣”品味语言,“衣服上绣的是什么?看似绣的是一个简单图案,其实他绣的是什么?”让学生体会到这绣的是和平的心愿!其次这绣的过程让人感动。让学生将绣和画进行比较:“什么是绣?和画一样吗?他是怎么绣的?他在绣这个图案的时候会遇到什么?会想到什么?”从而读出这一针一线绣的是最真挚的情谊!
2.阅读积累“泪”中悟情
阅读中,一切都以文本的原生态在对学生产生阅读期待,尊重学生个性化的解读。文本中内涵丰富的文字描写了战争的残酷,难民的艰辛,这惟有靠阅读者自己去感悟方能领略,原汁原味的整体感知就是引导学生自己读懂文本,领略文字背后的情感。先教给学生品读的方法,引导学生反复读,多想象,多感悟,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和自己课前搜集的难民营相关资料想象战火过后孩子们的生活是怎样的。然后紧扣文中的词句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形成自己独特的体验。
3.对比反衬“幸福”“辛酸”
当学生在视频中看到了难民营孩子悲惨的生活后,教师适时动情地描述∶我看到有的同学眼眶已经湿润了,深深地触动了你们的内心,此时你再来看看这段话,我们从他们一天中最幸福的时刻读出了他们最不幸的生活!陈刚是用他们最幸福的时刻反衬出最不幸的生活啊!从“一天中最幸福的时刻”背后学生读出的是难民营孩子的苦难!
品词析句中,采取师生、生生互动形式,将“来自他人的信息为自己所吸收,自己的既有知识被他人唤起了,这样就能产生新的思想”。使学生充分悟,增强主体体验,强化自我感受,明晰文理认识,实现人文理解,促进文学积累,并启迪多元感悟,形成独特感受和理解。
作业环节拓展了课程时空,使学习不再局限于一堂课所学的内容,坚持“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的大语文观,这样的作业设计,加强了课内课外的联系,沟通与融合,努力促进教学向学生开放,向生活开放,向未来开放。作业重视学生从实践中获得感悟,从感悟中得到提升,也独具匠心,学生也很感兴趣。
(作者单位:武汉市育才可立小学)
责任编辑 刘玉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