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美术鉴赏》课程教法新探

2015-03-27杨晓飞林翠芳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美术鉴赏美术作品美术

杨晓飞,林翠芳

(1.合肥滨湖职业技术学院 建筑工程与设计学院;2.安徽三联学院 艺术学院,安徽 合肥230601)

高校《美术鉴赏》课程教法新探

杨晓飞1,林翠芳2

(1.合肥滨湖职业技术学院 建筑工程与设计学院;2.安徽三联学院 艺术学院,安徽 合肥230601)

目前高校《美术鉴赏》课程教学多是沿袭传统的教学路线,以介绍美术作品和作者生平为线索展开教学,更多的还处于一种浅层的鉴赏状态。要想进一步深化鉴赏内涵,创设深层鉴赏情境,急需构建新的课程教学模式,教师要结合作品的美学、图像学、美术考古学、美术宗教学等交叉学科意义进行多角度的解读、赏析,以及配以适当的创作练习,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手段,进行深度鉴赏剖析,最终将课堂主导权交还学生,真正实现美术鉴赏课程目标。

美术鉴赏;课程;教学模式;交叉学科

高校《美术鉴赏》课程旨在以美术鉴赏方法为指导,以具体美术作品和现象为载体,以美术批评为手段,以学生为主体,帮助大学生获得基本的美术理论素养,进而实现对美术作品和现象进行理性的分析这一教学目标。

一、教学原则

美术鉴赏课程教学应坚持以下原则:第一,课堂教学注重增强学生对美术常识性知识的积累和学生对于美术的鉴赏方法,使美术知识内化为学生的综合审美素养,帮助学生建构科学的审美心理;第二,课堂教学注重激发学生对美术作品和现象的感悟和分析能力的培养,采取流动式教学,鼓励全体同学积极参与,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路;第三,要重视美术学科与边缘学科间的渗透与互补;第四,积极创设第二课堂,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学生去美术馆、博物馆参观展览,采取体验式教学,直面现实艺术,再布置相关主题性任务,形成感言或者心得并互动交流讨论,让学生在互动中获得成长。

二、教学内容

美术鉴赏课程结构是否优化,教学脉络是否清晰,梯度是否合理,是否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特征,起决定作用的还在于美术鉴赏课程的内容设置。

美术鉴赏教学过程中,对于作品的解读不能局限于浅层的解释或是对奇闻轶事的介绍,而要贴近作品本身,关注形式、内容、法则、风格、特征和价值等,使他们掌握批判性的观看图像、解读图像的方法,从而形成敏锐的视觉识别判断能力,提高审美能力。

学生不仅要学习解读美术作品表层的方法,同时对于美术作品的背景知识和交叉学科知识也要涉猎,譬如涵盖在宗教学范畴的美术作品意义、人类学范畴的美术发生嬗变进程、考古学范畴的美术作品层位学和类型学的整体观照、管理学范畴的美术市场流变、心理学范畴的美术心理特征等,这些都是深度挖掘美术作品涵义所不可或缺的,只有这些内容的介入,才不致使鉴赏变成空中楼阁。

学生的美术鉴赏力不是先天就具备的,而是需要经过后天的专门训练才能获得的。这种鉴赏力的形成有赖于对不同美术种类中艺术语言的认知、理解、体验和感悟,这需要长期的专门训练和实践。适当的去尝试创作或制作美术作品,对于单学理论的学生也是一个很好的补充,在创作过程中,学生能够切身去体会美术的特征和规律,不至于纸上谈兵而流于肤浅。因此,美术鉴赏课程教学中,对于一些具体的技法的分析和练习是必不可少的,如:中国画里面有“十八描”、“斧劈皴”、“披麻皴”等等,缺少这些技法的讲解和实践,学生对于作品的理解和分析也会是苍白无力或者浅尝辄止的。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学方法的采用其实就是教会学生鉴赏美术作品理论和方法的过程,通常可概括为以下几种方法:

(一)体验式教学

学生鉴赏美术作品与情感体验是同步过程,不同的鉴赏主体因各自的文化背景、活动区域以及生活阅历等方面的差异,其对美术作品的感知、理解和体验也会不同,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针对不同人群的心理特点选取不同的作品,以增加鉴赏的情感实效性,当然在选取同一作品也可能出现对不同人群所产生的“一千个读者心目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效应,这都是体验式教学所需要的。例如对中国画笔墨、章法、气韵的鉴赏和体验会让很多学生感觉到意在像外,寓意含蓄朦胧等等,但是每个人感触的不同又是那么的微妙,其中的中国传统儒释道文化底蕴和中国古代美学精神在教学中是扮演着重要角色的,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引导学生对于美术作品的视知觉能力和感悟。

案例:笔者在教学中选取德国画家阿尔布雷希特·丢勒的作品《母亲》做体验式分析,只有少数学生认为这是单纯的素描作品,他们对于画面的线条、结构给予很高的肯定,大部分学生第一印象则是画面母亲形象并不美丽,甚至是丑陋的,但是这种形象又是那么震撼人的心灵。很多来自农村的孩子对于这种形象感触很深,认为这一形象虽不好看,却深层的揭示出作为社会底层人物的内心苦痛以及对于生活往往表现出的那一份难以相处、斤斤计较等女性性格。在他们认为,这是一幅以丑为美的经典作品,使他们不自觉的联想到自己的母亲,想到母亲的伟大。

其次,美术鉴赏竞赛、辩论活动的开展也能有效调动学生参与鉴赏的积极性,在参与的互动过程中学生能体验到鉴赏的快乐。再有就是可以通过外部资料的辅助解读帮助学生进行体验,譬如对中国画上面的诗词题跋等进行阐释,可以使学生更深层次理解画面信息以及作者创作背景和心境。美术史学界往往存在着一些难以定论的课题,主流观点的确立很大程度上是需要依赖众多外部资料的辅助与支撑,换言之,一种佐证材料。

案例:笔者曾开展唐寅其人其画辩论,参与辩论的学生对唐寅生平做了详细了解,收集了大量的作品资料,学生对唐寅作品的评价有褒有贬,正反双方在辩论的时候很多都结合了唐寅绘画中的诗文题跋,在感性的体悟基础上深层次地透析其在不同时期所面临的境遇以及在画面中想表达的深层内涵,这种方式可谓是一种良性的体验式鉴赏。

(二)读图式教学

这种教学方法对于鉴赏美术作品是最直接有效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通常是先通过美术作品表层结构与形式上的分析,借助形式、线条、色彩、材料及技术手段,再结合作品知识性的解释,挖掘作品背后的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意义,以此获得对作品本身视觉品质、图像信息和文化意蕴的理解,在理解的过程中加入个人的情感以及判断事物价值的取向。所以,读图能力实质上可以理解为视觉判断能力,或者理解为视觉审美素养。

案例:在介绍文艺复兴时期扬·凡·爱克作品《阿尔诺芬尼夫妇像》时,笔者将鉴赏过程分为三个阶段或者三个层次,先让大家就作品本身的视觉品质分析图像,它包括画面形式、线条、色彩、材料及技术手段,这一阶段的体验使学生获得了对作品最表层的体悟。接下来帮助学生获得艺术品图像的知识性解释,这就涉及到画面中人物身份、故事内容、历史背景和传统脉络,以及某种表现方式的某种约定俗成的规范,以此来进一步揭示人物站立姿势的含义和画面中不同事物所具有的不同象征意义。第三阶段是挖掘作品潜在的政治、社会、文化意义,艺术作品不是独立存在的,从《阿尔诺芬尼夫妇像》这幅画中我们可以了解十五六世纪尼德兰所处的文化环境和背景,作品展示了当时人们现实的生活景象,侧面印证了当时正处于中世纪禁欲主义开始破除,人文主义观念开始萌芽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这个层次的分析目的在于,从文化、政治、经济、宗教、社会惯例与风俗等方面,把艺术家与作品置于具体的文化环境,实现意义的互证,证明作品所从属的特定世界观,同时也从作品的意义上返回到对整体历史条件的认识。通过这三个阶段的解读,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也由表及里发生着递进。

(三)人类学式鉴赏教学

美术人类学主张文化多元及互补,试图建立一种以网格状的时空、地域文化理想来诠释人类美术行为和存在的必要性和必然性,此种研究范式对于理解和观照人类的美术事像和各民族民间艺术是大有裨益的,任何民族民间美术的产生都有其母体根源和历史必然性,从风土人情到历史渊源再到文化传统,都是在特定的情境下产生、发展,它承载着不同民族区域文化的审美理想以及美术存在的多样化。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很大程度上是可以映射以及影响那一民族特有的心理和性格,教学过程中融入美术人类学的方式方法,能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多元文化植被下美术存在的多元和异同,尤其是对于有着广阔生存土壤的民间美术而言。

案例:在学习民间美术章节中,笔者介绍了滩戏面具,结合傩戏面具实物和面具图像,解读傩戏面具被赋予的宗教与民俗含义,最主要的,作为一件艺术品,傩戏面具它本身就是一种造型艺术,它遵循着自身的艺术规律与原则。傩戏面具的各种艺术造型、质料选择、色彩运用、功利目的、民俗意象等等,都因地域、民族、文化、审美等方面的不同而有差异。通过这种人类学式鉴赏教学,学生能更好地理解艺术的形成与发展内在的客观必然性。

(四)比较式教学

比较式教学是建立在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基础上的,在美术鉴赏教学过程中,将美术信息和内容加以整合与优化,通过空间维度的比较使不同国家和区域的美术进行横向梳理,实现历史文化背景、美术种类、美术流派、艺术家、艺术家创作过程、美术作品的比较,帮助学生客观理解异质文化语境下的美术作品异同及影响,把握民族文化基本特质,升华学生审美情感和共鸣,以此达到区域文化的传承、借鉴和创新;亦可通过时间维度对不同历史时期的美术发展变化进行纵向比较,从中找出美术作品和现象的演变规律或轨迹,最终引导学生对美术作品和现象进行分析、比较、判断。

案例:比较式教学的运用是非常普及的,尤其是针对美术史课程内容,笔者曾将达芬奇与达利作品《最后的晚餐》让学生进行比较,“最后的晚餐”这一题材众多画家都先后创作过,其风格面貌、内容涵义区别非常之大,将这些作品提出来进行比较是非常有意义的。达芬奇与达利二人的作品在表现形式、思想意蕴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正是这种差异使得艺术作品具有了独特品质甚至是唯一的。学生面对这两幅作品,不可回避的问题聚焦在两幅作品有什么不同或相同?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或相同?两位作者在各自所处时代背景及环境下创作该作品初衷以及动因是什么?因此,学生自觉的都回归到对艺术家们各自生活的社会文化背景、政治制度和生活环境、艺术发展状况的解读上,最终形成比较式的结论。

(五)批评式教学

无论是面对传统美术作品还是现当代这个良莠不齐的美术语境,鉴赏过程中批判性思维必不可少,批判性思维的缺失,学生很容易迷失在多元文化和艺术形式中。美术批评最终的落脚点必然是对美术的终极认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融合形式主义批评、文化学批评、精神分析批评、女性主义批评、社会学批评等视角,使学生对艺术作品及其艺术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等方面做进一步理解和判断,当然这种批评并非完全是否定的,合理的批评对于对象的理解以及批判性思维的形成有着催化作用。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教学中应当避免以自己既定的评判标准或结论影响到学生甚至是强加给学生,要给学生留足批评的空间而不至于受到先入为主倾向的毒害。

案例:笔者在现当代艺术章节中介绍了8幅非常有争议的作品,以徐冰的《文化动物》为切入点,鼓励学生对其进行艺术批评,发表各自的观点。有学生认为这件作品暗示出“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强奸”,意义深刻,也有学生认为艺术家的这一行为充斥着低俗和恶劣,是对艺术的践踏和亵渎,各自都阐述出各自的理由。当然,对于艺术作品我们还是要怀着一种包容的心理去面对和审视,不同的批评视角会有不同的批评结论,这也是我们对待艺术作品应有的态度,这便是艺术作品之所以称为艺术作品的本质原因。

总之,通过以上几种方法和手段学生能够获得对美术作品自律性和他律性的认识,从形式特征、社会背景、文化意蕴由表及里的认识,能够多角度、多层次的感悟、剖析出一幅美术作品。

在宗教美术里学生如能理解宗教宣扬的人性的崇高和伟大,就能更好的去体悟作品中透发出来的崇高的人道主义宗教情感,以及对现实生活真实性理解和人生价值的肯定,因为二者有着本质上的一致性,也就是以情感人。在人类学范畴对美术发生的研究主要包括还原美术发生的历史原型、自然环境的异化以及与美术相关的人类文化现象,这种研究方法,对于处于日新月异的我们去调适自身身心状态有着积极意义。考古学上的某些发现对美术的作用有时候是震撼性的,它往往会填补美术史上某一研究领域的空白,或者是某一论断决定性的论据,亦或者是推翻、颠覆以往某一得到大家共识的重要资料。所以,考古学方面关于美术的最新信息也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四、教学程序

具体而言,《美术鉴赏》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步骤或程序来进行:

首先,教师要在课程开设之初教授学生关于鉴赏美术必要的艺术方法和角度,这同时涉及到图像学、宗教学、考古学等学科知识的介绍,如果没有对这些学科或者与美术相关的边缘学科深层意义的探寻,我们是无法获得对美术作品形式与内容方面的整体认识,更加无法深刻的体会美术的本质。突破单一学科知识体系,构建美术边缘学科资源优化与整合课程体系,对于美术课程改革以及现代美术教育的发展是有积极意义的,也是哲学观念、生态观念关于系统论、局部与整体思想的延伸。

其次,在课程教学中期,采用理论讲授和美术作品欣赏相结合的教学形式,此阶段的理论讲授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对于不同美术类别的艺术语言的介绍,只有了解和掌握了不同美术类别的本质特征,才能提高学生关于美术作品的理解能力及审美意识。作品欣赏可通过教师讲授为媒介,亦可选取优秀的影像资料,使学生获得更加直观的感悟。

再次,必要的动手实践活动能有效提高学生的体验和感悟,学生或者教师动手完成的作品具有实体性,在分析上更加直观和有说服力。

另外,教学内容以单元形式组织和编排,教学设计过程要针对每一教学单位合理安排主题和侧重点,再整合、优化好必要的美术理论知识,构建好完备的美术鉴赏基础平台,单元课程结束时,学生有必要针对某一特定的美术作品或者现象定期开展主题性探讨和总结,这样,课堂的主导权就交还到学生手中,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以调动,其知识面和视觉表达能力亦得以延展。教师最后可结合学生观点和课堂效果给予点评,通过多层次、多角度的比较和分析,探寻其深层意蕴和内涵,使学生更加深刻的把握时代审美意识、文化特征及美术的本质。以上各环节直接相互衔接构筑为一个动态而完整的闭环,即主题目标设定-知识平台搭建-审美引导拓展-审美活动执行-审美评价反馈。

鉴于以上所述,高校美术鉴赏教学模式的转型有赖于交叉学科知识的介入以及教学内容的优化和整合,鉴于笔者对于外文资料的涉猎、美术鉴赏单元课程设计及美术专题研究深度不够,使得本论文在实践教学案例的举证和教学效果的评价上存在着许多的不足,此为笔者今后学习和研究的方向。

New agen t on the teaching app roach of A r t Connoisseu rship in college

YANG Xiaofei,L IN Cuifang

Currently,the traditional low-level teaching approach of Art Connoisseurship is still widely applied in college,which focuses on introducing artworks and the authors'lives.To deepen the understanding and establish a high-level connoisseurship,teachers need to app ly a student-oriented teaching method,integrated with artworks'meanings of other cross discip lines such as aesthetic,iconology, archeology,and religious studies,and to analyze the artworks from various angels while giving appropriate practice,thus allowing students to take the initiative and to achieve the ultimate goal of art connoisseurship.

A rt Connoisseurship;teaching approach;cross discip lines

G652

A

1009-9530(2015)04-0136-04

2015-04-27

安徽省2014年度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高校美术鉴赏课程与边缘学科整合及优化研究"(SK2014A351)

杨晓飞(1982-),男,合肥滨湖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与设计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中国美术史、设计教育。林翠芳(1976-),女,安徽三联学院艺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艺术设计。

猜你喜欢

美术鉴赏美术作品美术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美术作品
高中美术鉴赏课中的师生互动的探究
中国现当代绘画鉴赏对高中生读图能力的培养
高校通识课程《美术鉴赏》双语教学实践与研究
美术作品
职业中学美术鉴赏课教学探微
美术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