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支持:师范院校毕业生就业压力之诉求

2015-03-27庞秀艳刘恩民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师范类师范院校师范

庞秀艳,刘恩民

(淮南师范学院,安徽 淮南232038)

社会支持:师范院校毕业生就业压力之诉求

庞秀艳,刘恩民

(淮南师范学院,安徽 淮南232038)

师范院校的办学特色在于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教师教育类人才,但在社会需求总量增幅不大的情况下,师范院校毕业生与其他类型高校毕业生之间就业竞争愈发激烈,体制内、外就业压力增大,急需从政府、高校、用人单位、毕业生自身等多层面构建社会支持体系,做到师范生就业政策有保障、信息有传递、技能有培训、情感有依托,帮助毕业生顺利就业。

就业压力;师范院校;毕业生;社会支持

“就业压力是一种心理感受,它起因于能被个体感知到的外部或内部刺激,通过个体的认知评价,对个体产生一定的心理影响”①申艳敏:《大学生就业压力的现状分析及其对策研究》,《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9期,第218-219页。,进而表现在行为上。毕业生处在从学校到社会转变的重要时期,就业过程中容易产生应激和压力,特别是在就业较困难的情况下,更容易使其呈现明显的应激和焦虑水平。就业压力大时,个体的就业行为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偏差,新时期,师范院校毕业生(本文师范院校含开设师范专业的其他本科高校,毕业生特指师范专业毕业生)由于多种原因导致就业压力增大,急需动员全社会关注其就业问题。因此,在严峻的就业压力下,构建师范院校毕业生就业社会支持体系显得尤为必要。“社会支持是指一个人从社会网络所获得的情感、物质和生活上的帮助”②李虹:《健康心理学》,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336-445页。,可分为物质性社会支持和情感性社会支持,本文侧重将社会支持分为正式支持和非正式支持两类进行讨论,两个层面互相支撑,共同构建师范院校毕业生社会支持体系。

一、问题的提出

(一)宏观环境的影响

宏观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我国教育环境的大变革带来就业环境的变化。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同时,“象牙塔”内的“天之骄子”被推到了社会竞争的洪流中,大量的高校毕业生站在就业体制的边缘线上。尤其在师范院校,当无法更好进行体制内就业时,“毕业意味着失业”的情绪在庞大的毕业生队伍中滋长。当毕业生无论是对现实的还是对自我期望的就业没有合理认知时,来自自我的、家庭的、社会的等多方面的就业压力与尚未形成的社会支持体系之间产生了冲突,这时,就需要构建毕业生社会支持体系来缓解压力、调和矛盾。

(二)中观环境的压力

中观环境的压力主要来自于不同类型高校毕业生对教师岗位的挤占,即师资来源多样化冲击既有的就业市场。表现为:时代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现代大学生的功利性择业心理,以“实用”作为自身职业发展的原则和标尺,就业时考虑较多的是现实利益。传统观点认为体制内教师教育职业是“铁饭碗”,对个体未来发展会更有保障。基于此,一方面,非师范类毕业生看准教师岗位的优势,在校期间未雨绸缪,从多方面锻炼自身的教师教育技能,以备择业时,顺利进入教师岗位。另一方面,一些重点综合院校也抓住此心理,利用其自身条件,纷纷开办多种教师教育培训中心等;再一方面,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存在唯学历论的观念,倾向于选拔重点综合院校非师范类毕业生进入教师行业。三方合力共同挤占教师岗位,使即将饱和的教师教育类岗位供大于求,师范院校毕业生就业压力雪上加霜。

(三)微观环境的现状

微观环境的压力表现为师范类毕业生从事教师教育岗位就业率1就业率的计算公式为:毕业生就业率=(已就业毕业生人数÷毕业生总人数)×100%较低、岗位与专业相关度较小的现状。笔者以安徽省部分师范院校(含开办师范专业的高校)为例,综合省内12所高校(2所师范大学、4所师范学院、6所开办师范专业的综合院校)2014届师范类毕业生就业情况可知:2014届师范类本科毕业生16078人,截止当年8月31日,平均就业率为92.28%,就业行业分布集中在其他教学单位(中小学)、其他企业(非公有制中小企业)和升学,其中到其他教学单位,主要是到基础教育系统工作的毕业生占总人数的37.23%,其他企业就业人数和升学占总人数的49.5%,其他岗位就业人数占毕业生总人数13.27%;截止2014年12月30日,师范类毕业生签约率为54.15%,在签约毕业生中,主要从事其他教学单位(26.5%)和升学(41.3%)两项合计占师范类签约毕业生总数的67.8%。以上统计结果证明:一、师范类毕业生签约率较低,仅到就业的半数,灵活就业和暂时性就业比例高;二、师范类毕业生就业时,岗位与专业相关度较小,大多选择了其他岗位或考研深造。这表明,在新形势下,师范类毕业生就业,其专业与就业之间的关联程度不是太高,学非所用现象较普遍,就业压力大。(以上数据来自12所院校2014年毕业生就业工作年度报告数据加以计算并取平均值)。

二、就业压力和社会支持的负相关

(一)因子确定

为更好地研究高校师范专业毕业生就业压力与社会支持之间的相关性,对症下药,笔者根据因素分析方法(即将复杂的实测变量归结为少数几个因子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分别确定了师范专业毕业生就业压力的4个因子,分别是生理反应,指承受压力时出现的生理变化;认知评价,指承受压力时对就业的正确或错误认识;心理反应,指承受压力时积极或消极的心理体验;意志体现,指承受压力时的意志品质等。社会支持的3个因子分别是物质支持,即他人给予的物质帮助;情感支持,他人给予的精神或心理支持;信息支持,即他人给予的信息援助。

(二)实证路径

根据相应因子制定了问卷一:《师范专业毕业生就业压力调查问卷》,问卷根据四个因子,分别设置生理反应、认知评价、心理反应和意志体现四个维度,以电子问卷的形式向安徽省内4所师范院校和开设师范专业的2所综合性院校师范毕业生发放调查问卷300份,收回有效问卷287份,其中男生104名,女生183名;城市生源地学生74名,乡镇生源地学生213名,独生子女学生106名,非独生子女学生181名。制定了问卷二:《师范专业毕业生社会支持调查问卷》,问卷根据3个因子,分别设置物质支持、信息支持和情感支持3个维度,同样对以上受众发放问卷,收回有效问卷292份,其中男生106名,女生186名;城市生源地学生74名,乡镇生源地学生218名,独生子女学生106名,非独生子女学生186名。并制作《淮南师范学院师范专业毕业生就业压力访谈提纲》,访谈淮南师范学院师范专业文理科毕业生10名,使用SPSS16.0对调查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三)结论分析

通过工具对调查的数据进行统计后发现:在就业压力方面,师范专业毕业生在“认知评价”维度上的平均值高于其他3个维度,表明师范专业毕业生就业压力首先来源于对就业是否有正确的认识。在“生理反应”和“心理反应”2个维度上,非独生子女或生源地为乡镇(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的毕业生要显著高于独生子女或生源地为城市(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毕业生,其余维度差异不明显,这说明经济条件好的家庭能够为子女提供更好的物质和信息帮助,子女在“生理反应”和“心理反应”上的就业压力表现要小。在社会支持方面,师范专业毕业生在“信息支持”、“物质支持”维度上的平均值明显高于“情感支持”维度,其余维度差异不显著,这表明师范专业毕业生承受就业压力时更多希望获得信息方面和物质方面的支持。因此,通过研究可知:师范专业毕业生就业压力的4个维度与社会支持的3个维度呈现显著的相关性,表现在师范专业毕业生得到信息支持和物质支持越多,对就业压力的认知评价、生理反应、心理反应就越小,即师范专业毕业生得到的社会支持越多,则体验到的就业压力就越小,二者呈现负相关。

这一结果与国内对此课题的研究结果呈现出相似性。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应用心理研究所在全国选取4所理工科院校和2所普通高等师范院校等6所高校,对大学生就业压力与社会支持的现状及关系进行调查,发现师范院校毕业生就业压力更大,大学生就业压力与社会支持存在显著的负相关;盐城师范学院等采用《大学生就业压力问卷》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师范院校大学生就业压力与社会支持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师范院校大学生就业压力和社会支持呈负相关,表现在师范院校大学生就业压力与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对支持的利用度以及社会支持总分存在显著负相关,师范院校大学生就业压力与社会支持有密切的关系,社会支持对就业压力有一定的缓解作用,社会支持越高,就业压力就越小。”1杨小晶,李德勇:《师范院校大学生就压力与社会支持的调查研究》,《中国成人教育》2012年第10期。

由此可见,依据多因子研究成果,就业压力与社会支持之间关系呈现负相关,二者的负相关为师范院校构建和完善师范生就业社会支持体系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的可能性。

三、师范院校毕业生社会支持体系探索

从前面的研究可知,师范院校毕业生社会支持体系应该有这样几个要素:政府、高校、用人单位(企事业单位)、群团组织、家庭、朋辈及毕业生自身等。可以表述为:以政府、高校为主导,有政府、用人单位、群团组织、家庭、朋辈和个人社会网形成合力的,在工具、信息、技能和情感等方面提供综合支持的体系。本文从社会支持的发力点角度进行研究,将其分为正式社会支持层面和非正式社会支持层面。

(一)正式社会支持层面

正式社会支持层面是指政府、高校、用人单位和群团组织等要积极构建毕业生社会支持体系,四者犹如四个“点”构成师范院校毕业生社会支持体系,互相影响,发挥作用。

1.政府要做好制度设计。政府对师范院校毕业生就业的社会支持主要体现在社会支持的工具层面,即对毕业生就业工作进行顶层设计,提供政策和制度指导。这里尤其强调政府要和高校、用人单位和群团组织进行互动和交融。一是要提供社会公共服务为大学生就业提供制度和政策保障,给师范院校毕业生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就业环境,让他们不仅能在制度内自由流动,更能享受制度带来的社会成果;二是加强对师范院校和综合大学办学方向的指导,避免不同类型毕业生一起争抢“同一块蛋糕”情况。三是拓展更多就业领域,强化配套措施,为用人单位提供政策支持。要大力发展经济,拓展毕业生就业领域,引导师范类毕业生进入城镇、基层、农村、非公有制经济领域以及自主创业。要对用人单位进行政策扶持,创造尽可能多的就业岗位、必要的信息服务和就业指导,满足毕业生的就业需求。

2.高校要强化指导服务。师范院校作为社会支持体系的一个发力点,承担的主要任务是建立综合指导服务工作,多渠道帮助大学生提升专业竞争力、就业竞争力和发展竞争力。一方面是要加强师范生实践教学。尤其是要拓展共建基地,新时代背景下,优秀的师范生不仅要具有扎实的基本理论和教学技能,更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才能适应日益变化的社会需求,校地合作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更多具有创新意识和时代精神的优秀毕业生。另一方面是要构建多元化的就业指导体系。包括教学子体系、资金子体系、培训子体系、文化子体系等方面,要形成合力,全方位、多层面地搭建起师范类毕业生就业的桥梁。

3.用人单位要重在沟通。用人单位在社会支持体系中主要承担与政府和高校之间的沟通、互动、与毕业生之间的信息传递和转变用人观念上。用人单位要与政府进行及时联系,获取政府更多政策上的支持;要和高校建立起制度化的沟通和信息传递机制,定期和不定期进行信息沟通,为大学生提供更多就业实践的机会,并在实践中丰富原有的人际关系网络;要转变用人观念,选拔具有良好教师教育技能的师范专业的毕业生,摈弃性别、户籍、学历和经验等人为歧视等。

4.群团组织要强化培训。工会、共青团、妇联以及其他社会组织在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要充分利用国家政策,为师范专业毕业生就业提供多方面、全方位的帮助和扶持,开展各类技能培训,为师范生特殊群体提供就业指导帮扶,营造“人人关心毕业生,处处扶持毕业生”的良好氛围。

师范院校毕业生非正式社会支持主要侧重于指毕业生的家庭(亲戚)、教师、朋辈及毕业生本身所形成的个人社会网络。其重要特点是“情感第一”和“彼此信任和互助”。

1.家庭要积极帮助拓展社会关系。家庭是子女的港湾,家长是子女的依靠,是子女情感的寄托,尤其是在子女人生关键时期面临重大选择时,更要承担起关心子女,助力子女成长的义务。因此,在子女就业面前,家长要认准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就业难的现实状况,要对子女的就业压力感同身受,在尽可能的提供精神支持和物质支持之外,为子女拓展社会关系,帮助其顺利就业。

2.老师、朋辈要加大对大学生就业的支持力度。老师在已有的工作中,通过多种途径积累较多的社会资本,拥有比较丰富的社会资源,因此,高校教师要成为毕业生和社会的桥梁和媒介,把学生与社会联系起来,为毕业生提供有益信息,帮助其顺利就业。朋辈在毕业生就业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一方面可以通过自身经历为毕业生提供精神鼓励和方法指导,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现有资源拓展毕业生就业途径。

3.毕业生自身要积极准备和自我调适。就业的主体是毕业生,虽然毕业生自身作为社会支持的非正式层面,但并非是毕业生自身不重要,恰恰相反,毕业生自身的主动作为,会为以后的顺利就业垫石铺路。一方面要做好专业学习。掌握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具备教学转化的能力,将学习到的知识转化为进入社会顺利就业的重要资本;另一方面要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最好的老师”,要敢于在实践中探索走入社会的经验,扩大自己的社会资本,提高自己在就业过程中获得社会支持的程度。再一方面要广泛积累资源,拓展社交范围,这些都会成为未来就业的重要力量。

结语

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事关社会稳定、国家发展。一个毕业生是一个个体,但背后却是一个群体,承载着无数家庭的希望,唯有全社会形成强大的毕业生社会支持体系,做到政策有保障、信息有传递、技能有培训、情感有依托,才能把培养的毕业生顺利的推向社会,锻造成才,让无数家庭的梦想照进现实。

Social suppor t:need of the norm al university graduates em p loym en t p ressu re

PANG Xiuyan L IU Enm in

Characteristics of normal university is to improve the social demand of teachers,but when the total social demand is not growing,under the condition of normal university and universities in other types of the same level,and professional graduates emp loyment competition exceptionally intense,between growing emp loyment pressure,need from the aspects of policy,information,skills and emotions such as building a social support system,in order to broaden the emp loyment channels,promot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the emp loyment.

emp loyment pressure;normal university;graduates;social support

G647

A

1009-9530(2015)04-0124-04

2015-04-09

淮南师范学院2013年科研项目“社会支持共生体系研究:基于就业压力的思考”(2013XJ01)

庞秀艳(1980-),女,淮南师范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就业管理与创业管理。刘恩民(1980-),男,淮南师范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教育心理学、就业管理与创业管理。

猜你喜欢

师范类师范院校师范
郑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南昌市师范院校食育开展现状及促进策略
哈尔滨新区师范附属小学校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作品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美术作品
阅读与写作:高职师范类学生语文课堂核心教法初探
浅谈师范院校声乐教学中声乐作品的选择
浙江:中职非师范类专业新教师需进课堂下企业
师范院校毕业生就业观念对就业选取的影响
中小学师范类与非师范类教师的教学能力差异状况及成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