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清代安徽词人群体的词学贡献

2015-03-27李睿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词坛词话词学

李睿

(安徽大学 文学院,安徽 合肥230039)

论清代安徽词人群体的词学贡献

李睿

(安徽大学 文学院,安徽 合肥230039)

清代安徽词人群体是一个开放式的词人群体,它具有趋同性、松散性、流动性,体现了地域性与家族性的特征。清代安徽词人数量可观,名家辈出,推动了浙、常二派的形成与发展,对词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清代;安徽;词人;群体;贡献

清代词学一大特点是流派纷呈,地域性特征显著。除了一些大的词派之外,一些词人群体也十分活跃,不限于一时,地域较广,包容性较强,如临桂词人群体、广东词人群体等。安徽词人群体也是如此,它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流派,但对清代词学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清代词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清代安徽词人群体包括皖籍词人,即籍贯为安徽的词人,还包括本为安徽,后来寓居或寄籍他乡的词人。从清代前期到后期,安徽词人代不乏人;在每个时期内,群体成员尤其是子群成员在创作观念和风格取向上有一定的趋同性,但群体中的成员常常采用分散活动的形式,成员不十分固定,具有松散性、流动性、开放性。由于历时久、地域广,这类词人群体不像流派那样呈现较为明显的消长态势,他们与群体外的词人进行广泛地切磋唱和,形成自己的地域特色,更为持久、恒定、内在地对词坛发生影响,推动词史的进程。如果说从流派出发进行研究,把握的是词学发展的大势与基本脉络,那么对词人群体的研究,则有助于了解更为鲜活生动的词坛生态,描绘出更多元的词人群落与风气走向,勾稽出更详细的词学活动史料,在时间与空间的坐标上勾画出词学地图。安徽作为清代的学术重镇之一,在词学上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从群体的角度对其进行整体把握与深入研究,对建构完整的清代词学史具有重要意义。

一、清代安徽词人群体的划分与特征

清代安徽词人之所以能被称为是一个群体,是由于其体现了比较鲜明的地方性特色与家族性特征。这些特征,是促成清代安徽词人群体形成的要素,也推动了词人群体的发展衍变,是我们考察清代安徽词人群体的切入口。

首先,安徽词人群体的地方性特点较为鲜明,按照地域可以划分为一些子群,即较小的词人群落,如徽州词人群、桐城词人群、合肥词人群、全椒词人群、宣城词人群等。从词人数量的分布来看,徽州词人群首屈一指,其次是桐城词人群,合肥词人群。在地域上集中在皖南与皖中,皖北较少,呈现出分布的不平衡性。就皖南与皖中而言,又较多地分布在学术与文学兴盛之地,受到地域文化的滋养。

地域文化的浸润是促进清代安徽词人群体形成发展的有力因素,安徽词人群体有着鲜明的文学与学术底蕴,他们不是单纯地填词,而是在文学与学术上兼长并擅,为词学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安徽的文化、学术在清代与浙江、江苏并驾齐驱,地位举足轻重。徽州为皖派重镇,盛极一时的经学促进了词学的繁荣,此地出现了不少专力治词的名家,如汪森、凌廷堪、方成培等,他们将经学的研究方法引入词中,在词谱词乐的研究上颇有建树,推动了词学向实证性、专门性、系统性方向发展。此外,热衷于藏书与刻书是安徽尤其是徽州地域文化的特点之一,藏书家、刻书家代不乏人。寓居嘉善的徽州籍学者孙琮家有山晓阁,藏书数千卷,寓居桐乡的歙县人鲍廷博家藏古异书籍数千种,并精于校勘。侨寓钱塘的歙县人汪启淑,侨居淮安的歙县人程晋芳,寓居江苏昆山的歙县人徐乾学的传是楼、潘祖荫的小么望馆都藏书丰富。侨居扬州的祁门马曰琯、马曰璐兄弟的小玲珑山馆也有大量藏书,四库开馆,他们献藏书776种。丰富的藏书、刻书为词学研究提供了诸多便捷,为编撰词籍提供了丰富的参考书目,人们以更积极的态度从事词学研究。安徽词人不仅热衷于藏书、刻书,还亲自参与词籍的编纂。寄籍浙江桐乡的休宁人汪森的裘杼楼藏书丰富,为朱彝尊编撰大型词选《词综》提供了很大帮助。朱彝尊入京后一度无暇顾及《词综》的编纂,汪森则为此书倾注了大量心血,增补了十卷内容,《词综》最初便由汪森的裘杼楼刊刻。此外,安徽是清代最大的散文流派桐城派的发源地,桐城派作家遍布全国各地,其中不乏词坛名家,桐城籍的词人众多,词学发达,与该地为文学渊薮关系密切。

鲜明的地域性特点,也体现在安徽词人的作品中。描绘地域风光、展现乡土人情,丰富了词的内容与意境表现。徽州词学家方成培是一位布衣词人,他一生以乡居生活为主,其词善于描写江南山村的恬淡风物,如《念奴娇·过刘志山村居》上片:

野云飞处,见千峰惯与,繁阴争绿。古湔潆洄排麓去,萧瑟漱珠鸣玉。竹翠浮天,禾青盖地,深嵌三间屋。门当曲径,柳边闲卧黄犊。

再如《百字谣·冬日过秦潭山小憩僧庵作》:

行行且止,看疏林静锁,一泓清气。苔径通幽深窈处,禅室点尘不至。怪石生云,老松擎日,万境归吟思。划然长啸,天风吹下虚翠。 迎耳万木呼号,远洲依约,露碧粼粼碎。游客胸中尘十斛,尽被野光一洗。柳拂金丝,梅含玉蕾,暗洩东皇意。忽来飞鹭,数声点破萍水。

江南山村的秀丽风光历历在目,词风俊逸,意境高远,其中不乏隐居的宁静意趣,令人回味无穷。

咸丰时期的合肥词人王尚辰也于词中展示了合肥的历史文化。如《沙塞子·庚寅春暮亚白重来肥上喜赠》:

柳阴一曲蘸清波,城南角,草绿坡陀。谁识赤阑桥畔,白石行窝。 廿年足迹走关河,负奚囊,访旧重过。只赢得、别离滋味,甜少酸多。

《淡黄柳·秋晚寻赤阑桥遗址次白石韵》:

城阴巷角,疏柳青连陌。惹起西风心传恻。我亦江南久别,秋燕归来可曾识。暮喧寂,行吟自忘食。 二分水,半弓宅。看颓阳、淡闪寒鸦色。梦断箫声,小红何处,无那情思蘸碧。

《忆旧游·春晚过筝笛浦》:

奈飘来絮影,瘦损梅须,孤负春光。万绿亭如画,记传柑递酒,艳说埋香。阿侬昔年狂态,潇洒似垂杨。恁玉笛拏云,银筝沸月,判老欢场。 茫茫。啸歌地,又断镞沙沉,野水蒲荒。鸥鹭闲来往,问笑桃人去,谁识崔郎。但见夕阳残堞,风旋菜花黄。怪燕子真痴,衔泥犹自寻画梁。

赤阑桥、筝笛浦都是合肥的名胜古迹,赤阑桥是南宋大词人姜夔的寓居地,他在此与善于弹琵琶的歌女相识相知,留下了一段词坛佳话。这几首词于怀古咏史中透出深深的怀旧情绪与故乡情怀。这位被著名词学家谭献举为词学“同好”的皖中词坛名家善于展现本土风光,形成了独特的词风,呈现出安徽词的地域特色。

明清文学有着鲜明的家族性特征,清代的安徽一地围绕家族形成了一个个词学中心。徽州的家族词人群星罗棋布,如祁门的马曰琯、马曰璐兄弟,休宁的汪文桂、汪文柏、汪森兄弟、汪灏,歙县的金应珪、金应瑊、金式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为歙县寄籍江苏扬州、仪征的江氏家族词人,有江炳炎、江昱、江昉、江立、江尚质、江士式等,江昱治南宋张炎词用力最深,有《山中白云词疏证》、《蘋洲渔笛谱疏证》等。其词风俊逸舒徐,得张炎神韵。江昉与江立均为浙派领袖厉鹗高足,其词瓣香南宋,清远蕴藉,得到清代词学家的高度赞扬。冯金伯《词苑萃编》引陈玉几语云:“江研南(江炳炎)琢春词,艳艳如月,亭亭若云,萧然遇之,清风入林。程物赋形,而无遗声焉。至于审音之妙,錀合尺围,靡间丝发,昔人所称神解者非耶。”1冯金伯:《词苑萃编》,唐圭璋:《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1952页。又引赵秋谷语云:“宾谷(江昱)梅边琴汎一卷,追清石帚,继响玉田。”2同1。陈廷焯《白雨斋词话》云:“江宾谷(江昱)词,亦得南宋人遗意。虽未臻深厚,却与浅俗者迥别。”1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唐圭璋:《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3853页。《词苑萃编》引《淮海英灵集》云:“橙里(江昉)意境清远,慕姜白石、张叔夏之风,其词清空蕴藉,无繁丽昵亵之情,除激昂嚣号之习,可谓卓然名家。”2冯金伯:《词苑萃编》,唐圭璋:《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1953页。陈廷焯《词坛丛话》云:“同时春桥、荀叔、秋潭、圣言(江立)、对琴诸家,皆以词名东南。”3陈廷焯:《词坛丛话》,唐圭璋:《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3736页。充分肯定了江氏词人群体的成就与词坛地位,认为其词步武姜夔、张炎的清空蕴藉之风,自成一家。除了徽州之外,桐城方氏、姚氏、合肥李氏、全椒吴氏,均词人辈出。他们或倾力为词,或兼工填词,都是以家族为中心开展词学交流与探讨,同时也与外界的词坛联系,形成了酬唱频繁的词社。女性作家也在家族的文学氛围中耳濡目染,取得了不俗的成就。合肥词人群中,除了李经世、李经达、李国模、李国楷等李氏家族擅词之外,还有一系列的女性词人,如张娴婧、许燕珍、阚寿坤、周桂清、吴翠云、李淑琴、李道清、彭淑士、陈秉淑、吴琼华、李敬婉、陈秀珠、孔茜霞等,她们的词被选入合肥词人李国模编选的《合肥词钞》中,不乏佳作。

二、清代安徽词人群体的贡献与成就

在有清一代的词坛上,安徽词人群体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首先,数量可观,名家辈出。数量的多少是事物发展是否繁盛的重要标志之一。根据《全清词》顺康卷与雍乾卷以及《全清词钞》的著录,加上笔者搜罗的,安徽词人有160余人之多,数量可观,还涌现出不少名家,如前期的龚鼎孳、中期的马曰琯、马曰璐、方成培、凌廷堪等人,他们都以独特的风格在词坛自成一家,并在一定程度上引领了词坛风气。其中顺康时期的赵吉士与乾隆时期的方成培,一追求词格,一讲求词法,颇具代表性。

赵吉士生活的时代,阳羡派与浙派先后崛起,而阳羡派沉雄俊爽的风格主要集中在阳羡(江南宜兴)一地,对外的辐射力较小。赵吉士学习沉雄俊爽的陈维崧词,形成苍茫奇崛的风格,可谓阳羡派的派外名家。他作于陈维崧去世之后的《沁园春题迦陵词后》云:“疑有五丁,驱来双腕,重辟词家混沌天。”可谓同时代人对陈词的最高评价。赵吉士词以怀乡吊古、感慨时事为主,骨力劲挺,不作软媚之语。严迪昌先生在《清词史》中给予较高评价:“《万青阁诗馀》苍茫奇崛,介乎《迦陵》(陈维崧)与《珂雪》(曹贞吉)之间”。认为其“格高意深”,“最多感慨之作,长调更见清壮拔奇”。4严迪昌:《清词史》,苏州: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333页。《万青阁诗馀》数量之多达500余首,在用调上多用《贺新郎》、《沁园春》、《念奴娇》、《望江南》等清新刚健的词调,神似陈词。其腾挪跌宕的小令更与迦陵词同一机杼:

《虞美人·金陵怀古》

朝阳门外千章树,最是消魂处。孙郎事业已萧然,惟有断碑还记赤乌年。 秣陵宫殿长江锁,总付咸阳火。伤心莫道石头多,又见晋家荆棘卧铜驼。

《虞美人·大伾山》(在濬县,禹贡导河至于大伾,即此)

年来大好看山癖,此地刚相值。夕阳云树晚苍苍,指点山凹城郭是黎阳。 茫茫禹迹知何处,一派河声怒。行人马上说朝歌,惟有故宫烟草月明多。

咏怀古迹中透露出历史的沧桑感与现实的忧患感,在艳情词流行的清初,显得苍凉遒劲,格高意远。

再如《偷声木兰花·临洺关》:

邯郸古道临洺驿,回首太行青历历。极目苍凉,曾是中原旧战场。 可怜鬼火明如豆,一片西风黄叶走。听彻三更,呜咽城头冻角声。

试陈维崧名作《点绛唇·夜宿临洺驿》相比较:

晴髻离离,太行山势如蝌蚪。 稗花盈亩,一寸霜皮厚。 赵魏燕韩,历历堪回首。 悲风吼,临洺驿口,黄叶中原走。

两首词不仅所写地点相同,在意象、意境以及遣词造句上也如出一辙,是赵吉士瓣香陈词的有力例证。

乾隆时期著名词学家方成培则倾力研磨词艺,讲求词法,他善于在词中运用“折转法”、“层深法”、“回旋法”,在章法与结构上独辟蹊径。“折转法”如《忆王孙》:

信他花发最相思。春满天涯人未归。难道天涯未放枝。转堪疑。一种东风两样吹。

由“信”到“疑”,心理的转化,其间有多少情感的煎熬。寥寥数语,几层折转,将女子坚定又无奈、执着而哀怨的心情表现得曲折深婉。

又如《生查子·雨》:

红残陌上花,绿湿门前路。梁燕去还来,涩杀莺儿语。 分明点点愁,忆着无寻处。记得绣帷边,一带新桐树。

“分明点点愁,忆着无寻处”,愁是点点分明的,记忆中的影像却模糊不真切,化作若有若无的春雨。“记得绣帷边,一带新桐树”,雨中的这一幕至今还清晰难忘。短短四句,两次折转,愈转寓深。可谓运笔灵动,语淡情深。

“层深法”如《如梦令·梦中作》:

湖上翠深红浅,棹举水纹如篆。惊起两鸳鸯,隐隐歌声隔岸。不见,不见,莲月野风吹淡。

由清晰可感到听觉上的模糊不清,再到视觉上的、触觉上的消失不见,程度逐层加深,写出了曲终人不见的过程,也描摹出了梦境特有的迷离,可谓词心深细。

“回旋法”如《南歌子》:

浓绿辞梧叶,娇黄入蝶翎。远林无那渐秋声,借问天涯何处不关情。 香袅三更月,虫吟一点灯。西风应已到银屏,也信客中清夜梦难成。

这首词的上下阕之间遥相关合,彼此呼应,即常州派词学家周济在《宋四家词选》中提出的“两两相形”的作法。“蝶”与“虫”,“秋声”与“虫吟”、“西风”,“天涯”与“客中”,“不关情”与“梦难成”,写秋天是从“渐”到“已”,人的心理是由“借问”到“也信”。凡此种种,无不两两相形,相映生辉,如常山之蛇回旋往复,短幅之中情韵悠长。

其次,兼及词乐、词谱、词话、词籍编纂的综合性研究格局。

安徽词人群体致力于词乐的研究,在清代词学发展上有着独特意义。唐宋时期作为古代流行音乐脚本的词,到清代已俨然成为纯粹的案头文学,为广义的抒情诗之一种。由此词乐之学也遂成为“绝学”。歙县凌廷堪的《燕乐考原》开启了清代词乐研究的先河。他考证出燕乐二十八调出于琵琶,使得一向卑微的俗乐宫调之学由此进入学术研究的层面,而燕乐遂成专学。另一位徽州词学家方成培的《香研居词麈》也在词乐研究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在对燕乐与后世俗乐之关系以及演变过程的历史考察上,方成培作了全面而又清晰的描述。总之凌廷堪与方成培的词乐之学追溯源头,不仅厘清了词乐研究上的一些关键问题,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引导词学研究向实证性、专门化、具体化的方向发展。

安徽词人群体还在词谱的编撰上用力。万树的《词律》问世之后,成为格律的规范与写作的范本,但也还存在一些讹误与不足。方成培的《词榘》在词谱研究上卓有贡献,它对《词律》多有补正,后出转精,具有较高的词学价值。在清代众多的词谱中有着独特的地位。广义的词谱研究还包括词韵,词韵也是词体的形式规范。清人有感于明代人填词格律舛误严重,用韵混乱,对词韵进行了规范。江昉与吴烺、程名世合辑《学宋斋词韵》,倡导以宋人为参照。

词话是清代词学批评的重要组成部分,安徽词学家于此用力甚勤。西陵词派词人沈雄汇集前人词话编成《古今词话》,具有词论资料汇编的意义,其中引徽州词人江尚质的词论达十七条之多。安徽旌德人江顺诒的《词学集成》是一部规模宏大的词话著作,它对前人的词学观念与研究成果进行深入的反思与辩证,有着建构词学理论体系的显豁意识。江顺诒与著名词学家谭献有过交流切磋,谭献《复堂词话》云:“江君秋珊,旌德人,刻《愿为明镜室词》,来属论定,有婉润之致,不伧劣也。……词中一语曰:杨柳当门青倒垂,七字名隽。”并有小注云:“别十余年,秋珊词学大就,能求声音之原,又言词有衬字,辨相传又一体之非,有《词学集成》六卷。”1谭献:《复堂词话》,唐圭璋:《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3997页。对江氏的创作给予认可,并充分肯定《词学集成》的总结拓新之功。《词学集成》考辩评论的对象涉及汪森《词综序》、王昶《词综序》、万树《词律》、方成培《香研居词麈》、刘熙载《艺概 词概》、张惠言《词选序》、徐釚《词苑丛谈》、尤侗《词苑丛谈序》、刘体仁《词绎》、毛奇龄《西河词话》、丁绍仪《听秋声馆词话》、谢元淮《碎金词谱》、杨缵《作词五要》、毛先舒《填词图谱凡例》、杜文澜《词律校勘记序》、张綖《诗余图谱》、戈载《词林正韵》、张炎《词源》、吴衡照《莲子居词话》、邹祇谟《词韵衷》、郭麐《灵芬馆词话》、金应珪《词选后序》、诸可宝《词综续编序》、吴锡麒《露蝉词序》、毛大可《鹤门词序》、曹稼山《玉壶买春词序》、包世臣《月底修箫谱序》、杨芸士《洺州唱和序》、赵秋舲《花帘词序》、吴榖人《红豆词序》、蔡小石《拜石词序》,黄庭坚、沈谦、王士祯、张祖望、纪昀论词之语等。既有专门的词话、词学著作,也有词集序以及零散的词论文字,其涉及面之广,考辩之精,可见江顺诒在词学上的用力之深。他批评万树《词律》“舍五音而讲四声”,认为“一词有一词之腔,后之撰词谱者当列五音,而不应列四声。当分宫商之正变,而不当列字句之平仄。当列散声增字之多寡,而不当列一调数体之参差”。虽有失偏颇,但也代表了清代中期以还词谱研究的深入。江顺诒还在郭麐《词品》十二则、杨伯夔《词品》十二则的基础上作了《续词品》二十则,包括崇意、用笔、布局、敛气、考谱、尚识、押韵、言情、戒亵、辨微、取径、振采、结响、善改、著我、聚材、去瑕、行空、妙悟等方面,深入阐发了词的审美特征,丰富了古典词学理论的范畴。

在词籍整理上,汪森的贡献很大。他不仅参与《词综》的编撰并将其刊刻,还撰写了《词综序》,与朱彝尊的《词综 发凡》互为阐发,显示了词学的自觉意识,为浙派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成为浙派的纲领性理论。他将词的起源上溯到 《诗经》,虽不符合词之起源的客观事实,却是清人尊体意识的较早表达,发人深省。他提出“谓诗降为词,以词为诗之余,殆非通论矣”,1汪森:《词综序》,朱彝尊,汪森:《词综》,李庆甲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2页。较之朱彝尊在承认词为“末技”、“小道”的前提下对词提出要求,尊体的自觉意识更强,也更明确。他还推崇姜夔的“句琢字炼,归于醇雅”,树立起典范作家,建构了一个从姜夔到张翥的风雅词派的统系。

如果说汪森编撰的是古词选本,休宁人孙默则以搜集当代词为己任。孙默以扬州为基地,四处搜求,保存了所见清初名家完整的词集,编成《国朝名家诗馀》,该书是清代第一部当代词总集,共收17家,总数40卷。当时人评价道:“无言(孙默)之于词学之理与体也,信可谓劳苦而功高者矣!”2邓汉仪:《十六家词序》,孙默:《国朝名家诗余》,康熙刻本。最值得一提的是孙默不以地域为限,如实地汇刻当时的名家词作,起到了文献存录作用,显示出词学的中兴意识。清代安徽词人编撰的词选还有光绪年间李国模的编纂的《合肥词钞》,搜集合肥籍词人的词;清末徐乃昌关注女性作家,编纂了专门收录女性词的《小檀栾室闺秀词钞》,展现女性词人的风采,是收录明清女性词人最全面精当的一部词籍。他还编纂了《皖词纪胜》,搜集词人在安徽创作的词,直观地展现了皖地的山水景物与风土人情。

可见安徽词人群体在词乐、词谱、词话、词籍编纂诸多方面都取得了建树,形成了综合性的研究格局。

再次,安徽词人群体推动了浙、常二派的形成与发展,对词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清代安徽词人群体与浙派、常州派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在词史上有着独特而重要的地位。安徽词人群体是一个开放式的群体,他们与其他词人交往密切。这分为两类情况:外地的词人来到安徽,与本地的词人进行切磋交流;寓居他乡的徽州词人与江浙一带的词坛名家交往,融入主流词坛。尤其是徽州地区僻处山坳,走出去经商游宦、寄居江浙一带的大有人在。休宁籍的汪森寓居浙江桐乡,与朱彝尊订交并共同编撰大型词选《词综》,后来朱入京为官无暇顾及《词综》的编撰,汪森持之以恒、四处访书,为《词综》增补了十卷内容并将其刊刻。可以说没有汪森的坚持,就没有《词综》的最后成书。汪森的词学研究开创了徽州词学研究的传统,使徽州学人的词学研究一脉相承,绵延不断。乾隆时期,徽州祁门的马曰琯、马曰璐长期寓居扬州,马氏兄弟雅好文学,小玲珑山馆为延纳文学之士的场所。浙派代表厉鹗在此与马氏兄弟频繁交流唱和,扬州成为厉鹗的词学坛坫之地,他们共同举起浙派大纛,弘扬浙派理论,乾隆朝的词坛为浙派牢笼。可以说,清代中期浙派的兴盛,一定程度上得力于徽州词人的词学活动。此外还有寄籍江苏扬州、仪征的徽州江氏词人,江昉与江立均为厉鹗高足,其词瓣香南宋,清远蕴藉。可见,寓居江浙一带的安徽词人直接推动了浙派的形成与发展,是浙派发展壮大过程中的一支劲旅。

安徽词人群体还与清代中后期影响最大的词派——常州词派的形成息息相关。嘉庆二年(1797),常州籍学者张惠言到安徽歙县的“汉学”家金榜家中坐馆,由于金榜的子侄辈雅好填词,于是张惠言编撰《词选》,选唐宋词一百六十首,作为金氏子弟学词的教材,他还作了一篇《词选序》,阐发词的“意内言外”之旨,提倡古词的比兴寄托传统。金应珪又作了《词选后序》,指陈词坛“三弊”——淫词、鄙词、游词,批判当下词坛的不良风气,与《词选序》桴鼓相应,倡导一种新型的词学理念与创作风气。《词选》编成后,歙县词人郑抡元与张惠言探讨商量,选定黄仲则、左辅、恽敬、钱季重、李兆洛、丁履恒、陆继辂凡七位当代常州籍词人的词,再加上张惠言与其弟张琦、弟子金应瑊、金式玉、郑抡元的词,以赓续古词传统,这便是初期常州词派的基本阵容。

虽然《词选》在歙县编纂刊刻后并未立即产生大的影响,但它却成为徽州词人群创作上的指路明灯,郑抡元以及金应瑊、金式玉的词,以凄婉幽索之笔抒发寒士之悲,寄托深远,与浙派末流的空疏油滑迥不相侔,他们以创作实践印证张惠言“意内言外”的词学主张,形成别具一格的词风。虽然张惠言在编撰《词选》时并无明确的开宗立派的意识,但他与徽州词人群抓住这次聚合的有利时机,以鲜明的理论建树与独具个性的艺术实践,为词坛注入了新鲜的血液,预示着词运的转关。道光十年(1830)张琦将《词选》重刻后,影响日益增强,加之周济进一步发挥张惠言的理论,常州词派树帜词坛,张惠言被追奉为词派领袖。从常州词派的发展历程上看,词派虽以张惠言的籍贯常州命名,习惯上也以常州作为常州词派的发源地,但徽州作为常州词派的孳乳地,却是当之无愧的,可以说,徽州词人群有力地推动了常州派的生成。

综上所述,清代安徽词人群体具有地域性与家族性特征,是一个学人之词的群体。尤其是各个子群中切磋交流频繁,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安徽词人群体在词学研究与创作两个层面都取得了重要建树,他们与清代影响最大的两个词派浙派与常州派息息相关,推动了词学的发展,对清代词学演进作出了重要贡献。

On Anhui C i poets’con tribu tion to Ci in Q ing Dynasty

L I Rui

Anhui Ci poet group in Qing Dynasty was an open Ci poet group,which was characterized with convergence,looseness,and mobility and showed the combination of territoriality and familial nature. Anhui had a considerable number of Ci poets,many of whom were masters.They formed a comprehensive research pattern,promoted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both Zhejiang school and Changzhou school, thus significantly contributing to Ci’s development.

Qing Dynasty;Anhui;Ci poets;group;contribution

I207.2

A

1009-9530(2015)04-0076-06

2014-12-31

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清代安徽词人群体研究”(AHSK09—10D33)

李睿(1976-),女,安徽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安徽大学桐城派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古代词学。

猜你喜欢

词坛词话词学
增山词话
半梦庐词话
江顺诒《词学集成》的特点和意义
清代中后期词坛对蒋捷及其《竹山词》的接受——以常州词派为核心
半小时漫画宋词之振兴词坛温庭筠
新词话
词话三则
2016年山东词学理论研讨会在济南召开
论杨慎词学思想对其词创作的影响
南宋中期词学理论的拓展与新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