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中西文化的差异看习语翻译的异同

2015-03-27凌志华,张玉蓉

关键词:习语文化差异翻译

从中西文化的差异看习语翻译的异同

凌志华,张玉蓉

(合肥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安徽合肥238000)

摘要:习语是语言文化的精髓,它不仅反映出某一民族的文化特征,同时也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与传统。因此,各民族文化差异造成的意义传输的困难是习语翻译面临的最大困难。这些文化差异包括地域环境、气候条件、风土人情、宗教信仰以及历史典故等。

关键词:习语;翻译;文化差异

一、引言

所谓习语,就是人们日常生活中长期使用的一种固定而又独具特色的语言表达方式,广义上它不仅包括俗语、歇后语、俚语,还包括成语、谚语等(张培基,l979:3)。[1]由于它具有言简意赅、形象生动、寓意深刻等特点,因此在语言表达时常常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众所周知,语言是文化传承的载体并反映了与之相应的文化,那么作为语言表达方式的习语同样深受文化的影响。它不仅反映某一民族的文化特征,还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与传统。美国哲学教授H.P.Grice认为:话语的意义可分为自然意义和非自然意义,而非自然意义指的是人们意欲表达的意义,即人们在特定的场合下欲表达的语用隐含意义(H.P.Grice,1971:436-444)。[2]由于各国文化的差异,有时即使话语的字面意义是一样的,但在实际运用中却可能具有另外一层的隐含意义,而说话者所要表达的真实意义往往是这其中所隐含的意义。因此,由于各民族文化差异造成的意义传输的困难是习语翻译面临的最大困难。

二、文化差异的不同导致习语翻译的各异

我国著名翻译理论家王佐良认为如果不了解语言中的社会文化,那就无法做好翻译工作,因为翻译既跟语言有关也与文化有关(王佐良,1989:18)。[3]因此,习语翻译时就要求译者既要熟悉原文还要能准确把握不同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使译文与所要翻译的语言表达相一致。由文献查询了解到英汉两国文化差异主要受以下因素的影响:地域环境导致的文化差异的影响,气候条件导致的文化差异的影响,习俗和传统文化导致的文化差异的影响,宗教信仰以及历史典故导致的文化差异的影响等。正是由于这些文化差异的影响,导致中英两国人民有着不大相同的人生观、价值观、宗教观,所以这些差异也会反映在习语的翻译中。

(一)地域环境的不同导致习语翻译时的差异

由于四面环海,英国交通运输主要靠海运,由此英语中就产生了许多与海洋、水、航海等有关的习语。如as weak as water(弱不禁风),spend money like water(挥金如土),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奋勇拼搏),water under the bridge(无法挽回的过去),drink like a fish(豪饮),fishing in the air(水底捞月),to miss the boat(错失良机),bum one’s boats(破釜沉舟),all at sea(不知所措)等。而中国位于亚洲大陆,不仅地大物博、幅员辽阔,而且境内山川众多,因此产生了许多与山有关的习语,如“江山易改,禀性难移”,“这山望见那山高”,“青山不老,绿水长流”,“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等举不胜举的习语。另外,中国是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因此许多与土地、种植等有关的习语也相应而生,如“挥金如土”,“视金钱如粪土”,“面朝黄土背朝天”,“拔苗助长”,“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等。由于地理环境导致的这种文化差异,所以汉语中的“挥金如土”在英语中则译成“to spend money like water”(花钱如流水)。

(二)气候条件的不同导致习语翻译时的差异

由于地理位置不同,导致两国气候条件也不同。而这种不同气候条件导致的文化差异的例子也是不胜枚举的。单就春季所吹的“风“来看,中英两国习语描述就大相径庭。如(1)When the wind is in the east, it’s neither good for man nor for beast(东方吹,人畜悲);(2)When the wind is in the west, the weather’s at the best(西风起,气候佳)。[4]从所处的地理位置来看,中国位于东半球,大部分地区属北温带季风气候,而英国地处西半球,属温带海洋性气候。由于春天来临时,中国多刮东风,因此在汉语中,“东风”即指“春天的风”,所以古代的文人墨客都借“东风”来描写春天的景色:如“东风随春归,发我枝上花”,“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等;而英国恰好是来自大西洋的西风捎来了春天的气息,因此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在其诗歌Ode to the West Wind(《西风颂》)发出了“If Winter comes, can Spring be far behind?”(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的呐喊;而约翰·曼斯菲尔德(John Mansfield)的The West Wind(《西风》)中的诗句“It’s a warm wind, the west wind, full of birds cries.”(西风送暖,鸟语啾啾)进一步证明了这一差异。

(三)生活方式和传统文化的不同导致习语翻译时的差异

1.动物指代含义的不同

由于中英两国人民生活方式的差异,导致了两国在风土人情、传统文化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如在中国文化中,“凤凰”是百鸟之王,有着吉祥尊贵之意,如“百鸟朝凤”,因此在中国古代“凤凰”的形象常用于帝后的用具及衣物的装饰;而且“凤凰”在中国还含有“杰出人才”之意,如成语“望女成凤“、”以凤比德”等。而在西方,凤凰(phoenix)被认为是臆想中的一种鸟

儿,每活500年就会自焚,然后从灰烬中重新诞生出一只新生的凤凰,因此凤凰在西方人眼里是重生、复苏的意思,如“rise like a phoenix from the ashes”(像凤凰那样从废墟中升起)。同样在中国文化中“龙”被认为是能兴云唤雨、泽被万物的神奇动物,因此封建社会常用“真龙天子”来指代封建帝王;另外“龙”被认为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常跟表吉祥之意的“凤凰”联系在一起,如“龙飞凤舞”、“龙凤呈祥”、“龙跃凤鸣”等;同时“龙”在汉语中还有“优秀人物”、“杰出人才”之意,如“望子成龙”、“人中之龙”等;而在英语中“dragon”指一种“长着翅膀和爪子,身上有鳞能吐火”的动物,在《圣经》它被认为是邪恶的化身,如魔鬼撒旦就被称为“the great dragon”;“dragon”还常用来指凶狠的妇女,悍妇,如Casey’s new teacher’s a real dragon(凯西的新老师真是个母老虎)[5](汪榕培,2005:566)。另外在中国文化中,狗常常被用来指代人们所厌恶、所蔑视的物体,如“狗腿子”、“狐朋狗友”、“狗急跳墙”、“狗眼看人低”等,与狗相关的习语绝大多数含有贬低意义的;但在西方,狗却是人类最好的朋友是家庭中的一员,由此诞生了很多与狗有关的褒义的习语,如“Every dog has his day”(片瓦也有翻身时),“A good dog deserves a good bone.”(论功寻赏), “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He is a lucky dog”(他的一个幸运儿)等。

2.颜色指代的含义不同

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导致“颜色”在英汉语言中指代的内涵也不相同。在汉语言文化中,白色首先象征着悲凉萧瑟以及衰败死亡,最典型的如“红白喜事,素车白马”,所以中国人为逝者带戴白孝,送白花,因为白色是无血色、无生命的;另外在汉语中白色还象征着邪恶,如在京剧脸谱中,秦桧、赵高、曹操等奸臣的脸都画成白色;而在西方,人们认为白色代表的是圣洁,传统的西式婚礼中,新人结婚都身穿白色的婚纱,神话中的天使都有着白色的翅膀;而且西方人认为人死后进入的天堂是一个白色的世界,是个圣洁的地方,因此有很多与白色相关的习语,如“white wedding”(白色的婚礼),“white hands”(廉洁),“a white soul”(纯洁的心灵),“a white spirit”(正直的精神)等。由于中西方所处自然环境不同,也造成颜色词的不同用法与意义:在汉语中,黄色代表“权力”和“尊贵”,在古代只有帝王才配拥有此颜色,如习语“黄袍加身”、“飞黄腾达”等;而在英语中,表示”尊贵”之意由蓝色(blue)表示,如“a blue-blooded French duchess”(有贵族血统的法国女公爵),黄色(yellow)表示的意思则是“卑怯的,胆小的”,例如:a yellow livered(胆小鬼),a yellow dog(可鄙的人,卑鄙的人)等。随着文化的变迁,黄色在汉语还有了另一种含义:淫秽、粗俗,如黄色书籍等,但在英语中yellow books仅仅指封面是黄颜色的黄皮书。

(四)宗教信仰的差异导致习语翻译的不同

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宗教,其对中西方文化产生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因此作为语言文化精髓的习语,也同样深受其影响。在中国,人们主要信奉道教和佛教,经过长期的熏陶,道教和佛教文化已经深深地影响了人们的社会生活,也因此产生了很多与宗教相关的习语:如与道教相关的习语有“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等;与佛教相关的习语则有“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不看僧面看佛面”、“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等。西方人主要信奉基督教,基督教的教义认为上帝是万能的,因此有许多跟上帝有关的习语,如“God be with you”(上帝与你同在)、“God sends fortune to fools”(傻人有傻福)、“God help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自助者天助)等;而作为西方国家文化源头的《圣经》,对人们的思想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有许多源自于《圣经》的典故,如用“the apple of one’s eye”(眼中的苹果)来比喻特别珍视的东西:掌上明珠,用“doubting Thomas”(怀疑的托马斯)来比喻那些不肯轻易相信别人的人,而“old Adam”(老亚当)用来指人类固有的罪恶等。

(五)历史典故的差异导致习语翻译的不同

中英两国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而且还有着灿烂的文化,由此产生了许多与这些历史事件和文化典故相关的习语。只有熟悉这些历史知识和文化典故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这些习语的含义,翻译时才会得心应手。如汉语中的“刻舟求剑”、“买椟还珠”、“掩耳盗铃”、“郑人买履”等出自文学典故;“盘古开天”、“夸父追日”、“嫦娥奔月”、“精卫填海”等源自神话传说;“围魏救赵”、“纸上谈兵”、“鸡鸣狗盗”、“完璧归赵”等来自于历史故事。同样英语中有许多习语来自于文学典故以及神话和寓言等,如“a dog in the manger”(狗占马槽)指自己不做也不让别人做、身在其位而不谋其政的人;“Pandora’s box”(潘多拉之盒)常用来比喻灾难、麻烦、祸害之源,“an apple of discord”(纠纷的苹果)用来不和之因及争斗之源,“the heel of Achilles”(阿基里斯的脚踵)指唯一致命的弱点等均出自荷马史诗中的希腊神话传说;“sour grapes”(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比喻妒忌心理,“pull the chestnuts out of the fire”(火中取栗)则指替别人冒险而吃尽苦头等出自于寓言故事。这些习语都包含着特定的文化内涵,如果不了解其产生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渊源,那么翻译时很容易造成误解。

三、总结

作为语言文化的精华,习语有着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底蕴。由于中英两国文化之间的差异,导致习语在日常使用中表现出很大的异同,给互译工作带来了困难。另外,习语的翻译不是简单地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符号,翻译时不仅要理解其字面意义,还要其了解蕴含的文化内涵,这样才能忠实地表现出原文习语所要表达的隐含含义,使译文再现原文之美,真正做到语义等值的对应效果。

(注:本文系安徽省省级质量工程教学研究重点项目“面向岗位能力培养的高职护理专业英语教学改革”,项目编号:2013jyxm510)

参考文献:

[1]张培基.习语汉译英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3.

[2]H.P.Grice. Meaning[J].Philosophical Review,1971.436-444.

[3]王佐良.翻译,思考与试笔[M].北京: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9.18.

[4]江舟.论英汉互译中的文化失真现象[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5,(3):81-84.

[5]汪榕培.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辞典[Z].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566.

猜你喜欢

习语文化差异翻译
商务英语翻译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及其应用
文化差异对初入国际市场的法国中小企业影响分析
小议翻译活动中的等值理论
浅析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英语翻译的影响
对外汉语教材出版的文化差异冲突与融通策略
实用习语 话“鸟”
话“鸟”
习语自有WAR
习语自有W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