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应用型经贸俄语人才培养探索与研究
2015-03-27王婷
新时期应用型经贸俄语人才培养探索与研究
王婷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外国语学院,辽宁大连116052)
摘要:中俄经贸的迅速发展态势下,我国应用型经贸俄语人才的培养不尽人意,目前各高校的经贸俄语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有待进一步研究加以完善,以便为社会培养出懂经贸、语言能力高的应用型俄语人才。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经贸俄语;问题
一、中俄贸易发展推动应用型经贸俄语人才的培养
据2013年04月10日世界贸易组织公布的报告:2012年,中国的货物进出口贸易额已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中国货物出口2.049万亿美元,占全球货物出口的11.2%,居世界第一位;货物进口1.82万亿美元,占世界货物进口的9.8%,在美国之后居世界第二。目前,世界只有两个国家占全球贸易的比重超过10%,即中国出口占11.2%,美国进口占12.6%。意味着每100美元的世界贸易出口,其中就有11.2美元是中国出口的。在如此好的形势下中俄两国也确定了:“2015年前中俄贸易额提高到1000亿美元,到2020年两国贸易额提升到2000亿美元”的目标,中俄贸易的迅速发展态势下,近几年两国的贸易突显了如下变化:
(一)进出口商品结构呈互补优势:中俄贸易结构呈现以中方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和俄方的资源密集型产品为主的特点。
(二)贸易方式向规范化转变:易货贸易是中苏和中俄两国传统的边境贸易方式,现代化的和规范的现汇贸易在两国贸易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到2003年,以货易货贸易已基本退出中俄贸易。
(三)民营企业在中俄贸易中所占比重增大:在中俄贸易初期,国有企业是中俄贸易的主力军,但近些年来,民营企业在对俄出口中所占份额逐渐增大,发展速度很快。
(四)中方贸易差额状况逐渐好转:20世纪90年代,中俄贸易中中方始终处于逆差地位。2002年后,中俄贸易中中方由逆差逐渐向顺差转变。
(五)旅游购物贸易成为中俄贸易新亮点。
(六)卢布和人民币已成为中俄贸易中重要的结算货币。
(七)中俄两国(包括所有俄语国家)地方合作已从毗邻地区扩展到全国范围,广东、山东、浙江、江苏等省区已位列中国对俄贸易的前列。目前中俄两国双方已建立友好城市和省州71对。
(八)中俄贸易是中俄两国经贸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据中国海关总署和商务部的数据:2012年中俄双边贸易额达到了创纪录的881.6亿美元,同比增长11.2%,中国已经连续三年成为俄罗斯第一大贸易伙伴。
对俄贸易的可持续增长决定了企业对懂俄英双语外贸人才的可持续的增量需求,但就目前我国的俄语专业而言,无论是应用型本科大学还是学术型本科大学、同时包括高职和中职院校,首先在人才培养方案上,没有太多的差异,一直在沿用、效仿传统的学术型本科大学的教育模式,主要是侧重语言类的教学,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与提高,忽视实践技能的培养。其次,不同类型院校在人才培养规格上不明确,教学并未形成特色。
目前大多数企业需要的是能够直接进入业务状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因此,如果一再沿用传统学术型本科大学的模式,那么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就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同类型的院校培养不同规格的人才,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二、与时俱进,育人就业,培养社会所需的经贸俄语人才
那么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俄语外贸人才?首先,通晓外语是外贸人才能力要素中的第一要素。外语是和外商口头、书面交流的工具,英语和俄语是对俄外贸业务人员基本的能力要求。其次,目前对于企业经营者而言,在中俄贸易中对中俄贸易规则知之不多。而熟知规则是赢得生意的先决条件,参与中俄贸易交易的经营者参加过经贸知识培训的人不多,在与俄商打交道过程中,高薪聘请翻译,企业很难在贸易往来中行动自如,又是甚至会触犯规则。因此,中俄贸易要发展,需要熟知中俄贸易规则的专业人才。
现今根据社会需求将人才分为学术型和应用型人才,其中应用型又分为本科、高职、中职,作为同一层次的两种类型学校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衡量标准是不一样的,学术型本科强调的是本科教育的学术性与基础性。按照科学研究人才的培养目标建立课程体系,将本科教育与后续的硕士、博士研究生教育相结合,形成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完整过程。学术型本科采用的是学术标准,衡量主要指标是理论建树和原创性成果,注重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否全面、正确、精确。虽然学术型人才培养尽管也强调理论联系实际,但其目的是通过实践检验理论,最终成果是理论或技术原理;而应用型本科,强调的是本科教育的专业性与就业性。按照一线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建立课程体系,使受教育者具有必要的本科底蕴、一定的职业适应与应变能力,是为就业准备的专业教育。人才衡量的主要指标是能否运用相关理论解决实际问题而不是发现理论,其人才培养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是运用理论指导实践而不是验证理论的正确与否,最终成果是现实的社会物质财富。所
以应用型大学应紧跟市场需求,突出自身办学特色,以市场需求为教学目的,不再一昧效仿或全班照抄传统学术型大学的教学模式。曾有人打过比喻,学校如同公司,也有“进口”和“出口”,只不过是对象是“人”,在招收学生时对学生的未来就业有所规划,“出口”不好的话何谈“进口”呢?
外贸企业聘用业务人员的考核要点是什么呢?本人有幸结识了大连某集团人力资料部部长,一位从八十年代初在中国轻工业品进出口总公司吉林省分公司人事科,连续在外贸企业做人力资源工作30年,他们总结的对外贸业务人员需求的标准是:对于往届毕业生:以曾任职的公司、行业、具体业务、外语、业务能力及业绩为考核测评重点。对于应届毕业生的考核:以学校、专业、专业课成绩、在校表现是否有专业对口实习经历、外语能力、外贸专业课知识掌握程度、对家长老师态度、学习能力、家庭背景、五官身材、品行、思维、反应、口才、性格以及培养造就的可塑性等。采用的考核方式是笔试+面试+调研+其它。面试分为三次:第一次面试:口语能力和综合素质考核(由HR部长或专员+外语考官);第二次面试:业务能力、业绩、任职能力等再考核,薪酬待遇等协商(由分管的高管+HR总监或党委书记等);第三次面试:CEO或董事长的考核(考核后确定岗位、职务、薪酬、待遇等)。对于外贸业务人员的素质要求包括外语能力、专业知识、写作能力、业务能力、百科知识和证书六方面,企业对高素质的应用型经贸俄语人才是求之若渴的,其就业前景是十分乐观的。
三、经贸俄语课程目前存在的问题
但现时期对于应用型经贸俄语人才国内高校“经贸俄语”课程存在以下问题:
(一)无章可循,此课程虽然已经在高校中开设有20年,但至今在全国性的专业俄语教学大纲中并没有设置有关该课程的内容,并且大纲也是多少年前制定的,各校只是按照“地方性法规”行事。
(二)缺乏课外实践平台。“经贸俄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其教学目标的有效实现,离不开课外的实践活动。而从全国范围来看,目前只有在黑龙江、吉林、新疆、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区的俄语学生这种机会相对多一些,其它地区俄语学生的实践机会很少甚至完全没有。学生有种“英雄无用武之地”感觉,不知道课上的内容在何时、何地能用上。
(三)“经贸俄语”课程学时偏少甚至致使课程教学任务无法完成,未能做到“精讲精练”。据已经工作过的俄语毕业生们反应,经贸俄语课程对他们现今工作非常有用,经贸俄语教科书一直摆放在他们办公桌上,工作中经常用到。
(四)师资队伍的专业水平以及教学方法不能完全保障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现有的经贸俄语专业的教师可以分为3类,即纯俄语语言类教师、经贸俄语类教师、经济贸易类教师。俄语专业教学在我国有着很久的历史和较扎实的基础,因此,对于经贸俄语专业来说,有充足的师资来完成俄语语言教学。绝大多数的经贸俄语专业教学也都是由从事俄语语言教学的教师来完成的,他们都具备较高的俄语语言知识,但国际贸易知识却相对薄弱,因此造成重俄语轻经贸的现象。这些教师通常只是进修相关的几门经贸课程,并不具备系统的国际贸易知识。他们采用的教学方法与普通的俄语教学方法一样,基本上以教师为中心,进行机械地讲解,以传授语言知识为重点,课堂上仍采用大量讲解、填鸭式灌输的老方法,过分强调单词讲解和语法分析,而忽略了经贸俄语的特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只是被动接受。
还有有些教师并不清楚学生的未来工作需要什么样的语言知识和专业技能,教学往往具有盲目性。其结果是使得经贸俄语专业的毕业生俄语的基本功底较好,对国际贸易理论方面也有了解,但在经贸实践方面却很欠缺,毕业后不能够适应工作需要。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学生掌握了不少经贸知识,但是缺乏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的能力。因此,要培养出真正的高级经贸俄语的复合人才,必须引进既懂教学又有对俄贸易从业经验的教师,这样才能拥有一支专业过硬的教师队伍。
四、结语
为培养满足新时期应用型经贸俄语人才,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学业规划:在学校入学后及时进行新生学前教育,在大一上学期就要帮助学生做好职业规划与定位,按照学生从事外贸的职业定位有目的进行课程选择和目标定位。
(二)创造语言环境:学校可以人为制造各类俄语语言环境,如俄语角、俄语寝室、俄语小组等,以求实现将言语习得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激发学生学俄语、说俄语的积极性。
(三)精教精学外贸专业必修课(其中的价格条款等贸易规则需像记单词一样死记硬背)。应认识到第四学期开设的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重要性。避免造成在第五学期学习经贸俄语课程时贸易知识的断链。
(四)培养汉英或专业语种的写作能力(邮件、函电、工作报告等内容和规范)。要让学生认识到英语的学习重要性,并不是学了俄语,英语就没有用了。
(五)学校可以和多家外贸或工贸公司结成互为基地的合作关系,积极推行订单式培养,必要时可以支付实习费。要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探索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注重商务操作训练,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和综合素质。
(六)创新教学实习模式,学校自己成立外贸公司,实习、实训与外贸经营兼顾。同时完善校内实训基地,加强实践教学,加强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借助模拟工作角色等使学生可以在没有机会进入公司进行实习的情况下,同样可以在实训中接触到仿真的企业环境和真实的商务活动,达到提高商务应用能力的目的。完善实训教学体系,形成系统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训教学是从课堂理论到实际岗位的过渡,在设置上应该注重各职业核心技能课程的衔接和综合。教学针对性强,提高整个教学实际效益。
(七)结合中俄贸易特色,结合“十二五”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规划,将国际商务俄语考试、国际贸易职业资格证、国际商务单证员资格证、报关员资格证、报检员资格证书、会计资格证、导游资格证等融入俄语专业课程教学。课程标准与职业资格认证紧密结合,实行“双证书”教育,将职业资格认证纳入
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体系,使学生通过在校的学习,获得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围绕专业核心课与职业岗位对接,结合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制定完善的专业核心课。不断完善理论和实践课程标准。在课程标准中,借鉴相关职业标准,适当引入职业技能标准。根据学校自身办学优势和经验选择职业资格认证项目,从而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实现学校教育与社会零对接。
(八)在教学方面:进一步整合的课程设置体系,以理论教学够用为标准,突出实践教学,注重俄语语言交际和应用的培养,突出语言的应用型和实践性,在扎实的语言功底基础上,根据学院特色,选择方向(经贸、会计、旅游),将其融入俄语专业课程实践体系,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同时商务专业课程设置要和语言课程衔接好,互相融通,前后衔接。
(九)在教材方面:选择对应职业岗位标准的项目驱动化教材。教材应该是教师的好帮手。教学中怎样突出重点,怎样分散难点,怎样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获得真知,所以,在教材的选用上借鉴职业标准,将职业标准融入教材、教学资源中,避免教学、考证两张皮。
(十)师资方面:实现教师队伍的转变。从“双师”素质教师向“双师型”教师过度,已经成为高校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优秀的“双师型”教师,能够及时洞察预测行业发展变化,捕捉行业才人供求信息,适应国内外两个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双师型”教师是沟通社会实践与教学改革的桥梁,他们能够驾驭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手段,发挥先进的教学实验实训设施和场地的作用,实现双向互动式兴趣教学,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可尝试通过教师挂职锻炼实现,或邀请企业资深人士走进课堂,到校讲学,创造“供”“求”见面机会。
“发展中求生存”这是当代俄语界的心声,使我们更加认识到形势的严峻性的深化改革的迫切性。俄语专业的毕业生属于哪种类型是由该专业人才培养的观念所决定的。多年以来我国俄语人才培养的方向主要是语言文学研究型的人才,这与目前国内国际形势对俄语人才的需求有很大的差距。因此主动适应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的需求,就必须从培养纯语言、文学研究型的人才转变为培养既重视语言技能和掌握必要国际贸易知识,又重视实际应用能力的应用型俄语本科人才上来。作为应用型本科大学的俄语教育工作者,我们自身必须认识到改革传统俄语教学,进行创新和优化,与时俱进,提高学生的市场适应能力和岗位竞争能力,培养企业需要的应用型经贸俄语人才是实现育人和就业的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李德祥.关于“经贸俄语”教学中经贸知识及俄语知识的思考[J].中国俄语教学,2010-02,29(1).
[2]王庆.对高校经贸俄语专业人才模式的探讨[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2012-03.
[3]刘芳.改革俄语教学,培养高级俄语经贸人才[J].教育探索,2009,(12).
[4]张莉云.高职俄语外贸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职业技术,20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