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赵博弈与战国后期的历史发展
2015-03-27林献忠
林献忠
(武汉大学 历史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秦赵博弈与战国后期的历史发展
林献忠
(武汉大学 历史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战国时期,赵国与秦国拉锯战争主要集中在秦赵边界。随着秦赵在这一地区的争夺形态变化也显示出了秦赵国力的此消彼长。秦的崛起,赵国并没有给予足够的认识。赵国在赵武灵王时期的国力和军力几乎无可匹敌,面对秦的侵夺赵没有采取积极有效的打击,而是专注于伐灭中山、开拓北方边界,导致国力消耗,后继者不但不能守成,反而一步步衰落,最终被秦消灭。赵在战国时期地位举足轻重,赵与秦的关系影响着战国后期的历史发展。
秦国;赵国;关系
战国后期,秦与赵的关系由外交妥协而逐渐演变为生死存亡的战争,特别是秦赵之间的一系列大规模战争,最终决定着战国后期的历史发展。秦与赵领土本来并不接壤。公元前332年至公元前328年,魏、秦交战,魏败,把阴晋(今陕西华阴)、上郡(今陕西北部及内蒙古鄂尔多斯一带)15县等地区割给秦国。这样赵与秦就在南起壶口,北至延安、靖边一线直接接壤。
纵观赵与秦的关系,大致可分为两阶段。商鞅变法以前,赵国主要采取攻势;商鞅变法以后,秦国一跃成为强国,赵国则成防守的态势。
从赵成侯到代王嘉,史书所载赵与秦的战事有 32次,赵国战败达23次之多,胜秦仅7次,2次胜负不明(统计数据来自《史记·赵世家》,本文引用《史记》文献均出自该书,不再一一标明)。[1]2147-2218
一
秦献公二年(公元前383年),秦国迁都栎阳(今陕西临潼栎阳镇东北武家屯附近),开始进军中原。赵国在赵成侯时才第一次与秦国有战事。《赵世家》载:赵成侯四年(公元前371年)“与秦战高安,败之。”关于高安地望,朱活研究认为地在今山西省夏县西北。战国时,夏县西北属魏,在安邑附近,当时秦国还没有到达这一带,赵国不应该在此与秦交战。高安应该是在今山西省西境中部,近蔺(今山西离石西)、离石(今山西离石),[2]77这是秦国东侵部队与赵国的交火地带。
赵肃侯时,赵国在东南方向与魏、齐的争夺加剧,与秦国相对和平。这期间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国力大增。赵肃侯二十二年(公元前327年),秦国发兵侵赵,赵派赵疵迎战,结果赵疵兵败被杀,秦侵占赵的蔺、离石两地,不久又被赵收复。在这期间,赵国还参加六国攻秦,《楚世家》载:楚怀王十一年(公元前 318年),“苏秦约从山东六国共攻秦,楚怀王为从长。至函谷关,秦出兵击六国,六国兵皆引而归,齐独后。”但六国的行动无果而终。
二
赵武灵王时期,赵国面临的局势日益严峻。各国经过改革实力大增:秦“四塞之国,被山带渭,东有关河,西有汉中,南有巴蜀,北有代马,此天府也”,并且“秦,虎狼之国也,有吞天下之心”;燕“地方二千余里,带甲数十万,车六百乘,骑六千匹,粟支数年”;韩“地方九百余里,带甲数十万,天下之强弓劲弩皆从韩出”,“车六百乘,骑六千匹,粟支数年”;魏“武士二十万,苍头二十万,奋击二十万,厮徒十万,车六百乘,骑五千匹”;齐“地方二千余里,带甲数十万,粟如丘山”;楚“地方五千余里,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粟支十年”。而赵是四战之国,西有韩、秦、林胡、楼烦,北有燕、东胡,东连齐国,南有魏国,中山在其腹心。且赵国“东有河、薄洛之水,与齐、中山同之,无舟楫之用。自常山以至代、上党,东有燕、东胡之境,而西有楼烦、秦、韩之边,今无骑射之备”。赵在东南发展处处受阻,而秦在商鞅变法之后,对赵国的威胁越来越大。赵武灵王为了开拓西北,抗御强秦。进行了“胡服骑射”改革,以便利用西北部少数民族地区力量和资源增强国力。
这一时期,赵国拓展的中心虽然在北方,在西部也与秦国发生了几次战事,但多以失败而告终。赵武灵王时,赵与秦首次交战在公元前318年,韩、赵、魏、齐、楚五国联合攻秦,初战失利后。第二年,韩、赵、魏三国军队又集结进攻秦,三国联军在修鱼(今河南原阳西南)被秦将樗里疾打得大败,赵军伤亡达八万余人。随后几年,秦不断侵赵,赵损失惨重,失去了中都等地。之后,赵国为了进行改革、缓和与秦的冲突,于赵武灵王二十年(公元前306年),派遣楼缓出使秦国。赵国的改革,使赵国在军事上强大起来,还曾想奇袭秦国,《赵世家》载:在赵武灵“身胡服将士大夫西北略胡地,而欲从云中、九原直南袭秦,于是诈自为使者入秦。秦昭王不知,已而怪其状甚伟,非人臣之度,使人逐之,而主父驰已脱关矣。审问之,乃主父也。秦人大惊。主父所以入秦者,欲自略地形,因观秦王之为人也”。然而,事非所愿,沙丘宫变,赵武灵王功未成而身先死。
三
赵惠文王时,借助赵武灵王改革的余威,对列国还是有些威慑作用。赵惠文王十二年发动齐、魏、燕、韩等五国对秦的战争,但联军内部松散,最终不欢而散。赵惠文王二十年(公元前279年),赵与秦妥协,西部边境暂时稳定。而五年之后,“与魏共击秦。秦将白起破我华阳,得一将军”。四年后,在赵惠文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70年),赵国派赵公子郚到秦国作质子,并借机打算用焦、黎、牛狐交换被秦占领的蔺、离石、祁。赵国得到蔺、离石、祁等地时,竟然拒绝把焦、黎、牛狐给秦国。于是秦赵之间在阏与(今山西和顺)发生了一场大战,秦军大败。阏与之战后,赵将廉颇率赵军又在几(今河北大名东南)击败秦军。[3]188-189经过这几场大战,秦进攻赵的势头有所减缓,但这种状态并没有维持多久。到赵孝成王时,对于秦国的进攻,赵只剩下招架之功了。
赵孝成王元年(公元前265年),秦一举攻取赵国三座城池。而残酷的长平之战却使赵一蹶不振了。
长平之战起因于秦对韩的进攻。公元前 262年,秦攻取韩的野王(今河南沁阳),断绝韩上党(今山西长治地区)与韩本土的联系。韩上党守冯亭宁降赵不服秦。赵接受上党,并派廉颇率军驻守长平,以备秦患。秦昭王恼羞成怒,于公元前 260年派白起、王龁对长平发动猛攻。赵初战失利,廉颇采用坚壁清野的战术,不与秦军短兵相接,以疲弊其军队的斗志。秦、赵两军相持三个月,秦一无所获。后赵孝成王中秦反间计,以赵括代廉颇为将。这位纸上谈兵的赵括改弦更张,改变廉颇的策略,大举出兵直面秦军。白起利用赵括缺乏作战经验的弱点,让秦军正面佯败,再出两支奇兵,袭击赵军。
赵括见秦军败退,率军直追到秦军营垒,秦军坚守不出。而白起的两支奇兵迂回到赵军后,将赵军截为两段,赵军进退维艰,只好就地筑防,期待后援。此时的秦昭王,亲赴河内,收揽民心,赐民爵一级,征发15岁以上壮丁赶至长平,切断赵军兵马和粮食,鼓舞士气。赵军被困46日,饥饿交迫,为了突围,赵军分四队仍不能出,后赵括被秦军射杀,赵军降秦。白起将赵降卒40万人坑杀于长平谷口,只放走240人回赵报信。近年来的考古工作也证实了这一惨烈的战争。在今山西永录村周围,发现了十多处尸骨坑,当年在平整土地、挖房基的时候基本已被破坏。1996年,考古工作者对永录 1号尸骨坑进行了发掘,发现坑内埋藏尸骨个体大约有 130多个,均为男性,年龄大多在20—45岁之间。专家证实,这些就是长平之战中赵军死亡的将士。①山西省考古研究所、晋城市文化局、高平市博物馆.长平之战遗址永录1号尸骨坑发掘简报[J].文物,1996(6). 参见沈长云等.赵国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2000:第202-207页.
长平之战,耗时三年;赵秦共投入兵力达百万之众,赵军元气大伤,秦则“死者过半,国内空”。战争波及的范围,以今高平市城乡为主战场,扩至今沁水、晋城、泽州、长子、长治、壶关、陵川等县市。长平之战,是春秋战国时代一次持续最久、规模最大、战况最惨烈的战争,《后汉书·郡国志一》:“凡县名先书者,郡所治也” 刘昭注引晋皇甫谧《帝王世纪》“长平之战、血流漂卤”。[4]3387
四
长平之战后不久,秦国又用重兵攻赵。赵孝成王七年(公元前 259年)九月,秦昭王再次派大将王陵率军直逼邯郸。邯郸军民同心协力抵抗秦军,给秦军以重创,秦军伤亡惨重,《赵世家》载“陵战失利,亡五校”。秦军失利后,打算重新起用白起攻赵,白起则装病回避。于是秦昭王派王龁换掉王陵,围攻邯郸八九个月,赵军誓死坚守。而且赵军还间或小有收获,《战国策·中山策》载:“赵王出轻锐以寇其后,秦数不利”。[5]52在这期间,平原君赵胜还到楚、魏争取军事援助,共同抗秦。在赵、楚、魏三国军队的联合打击下,秦军大败,赵国取得了邯郸保卫战的胜利。考古发现也证实了邯郸保卫战的惨烈。1982年,考古工作者在河南省汤阴五里岗发现了一处阵亡将士墓群。经研究,确定该墓群年代为战国后期,而且该墓群从年代、地点和文化遗存的现象等方面来看,与邯郸保卫战极为相似。在战争中,楚、魏联军和秦军在此发生了激烈的战斗。该墓群密集分布在二十多万平方米的范围之内,东西排列的井井有条,总数约四千多座,死者多为男性青壮年,有的尸骨上还嵌有铜簇。[6]191该墓群反映了当年战争的残酷、延续时间之长,及双方死伤之重。秦攻邯郸失利,又转而攻魏,夺取魏新中(今河南安阳南),把它改名为安阳。后在赵、魏、韩、楚联军的反击下又收复新中。赵孝成王十年(公元前256年),赵国派将军乐乘、庆舍进攻秦信梁的军队,获得了小小的胜利。而在赵孝成王十八年,赵国一下子丢掉榆次等37座城池。
公元前246年,赵孝成王二十年,秦王嬴政即位,在这一年秦国攻下了赵国在西部的根据地——晋阳。公元前222年,秦灭赵。
五
综合上述,在秦对赵国西部的侵略战争中,赵国多以防御为主。而赵在赵武灵王改革后也曾有所还击,但总的来说是以防御和妥协为主。对于强秦的崛起,赵国并没有给予足够的认识,赵向北和西北地区的拓展,确实扩大了赵国的领土面积,也促进了民族地区的发展和交流,增强了国力,但赵国的目的或许在于灭掉中山,并没有花太多精力或实力抑制秦国的扩张,应对秦的放肆进攻也显得捉襟见肘,没有多大成效。但是赵国在战国七雄中的地位也不能小觑。秦与赵之间大的战争往往有多国参与,赵国的存亡,影响着其他国家抵抗秦国的信心,从而影响了战国后期的历史发展。
[1][汉]司马迁. 史记(修订版)[M].北京:中华书局,2013.
[2]雁侠. 先秦赵国疆域变化[J]. 郑州大学学报,1991(1).
[3]沈长云,魏建震,白国红,等. 赵国史稿[M]. 北京:中华书局,2000.
[4][南朝宋]范晔. 后汉书[M]. 北京:中华书局,1965.
[5][汉]刘向. 战国策[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6]杨育彬. 河南考古[M]. 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
(责任编辑:李俊丹 校对:苏红霞)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the Late Warring States Period
LIN Xian-zhong
(College of history of Wuhan University, Wuhan 430072, China)
During the period of Warring States, the war of Qin and Zhao mainly concentrated in the boundary. As for the morphological changes of Qin Zhao in the region also shows the strength of the shift. Zhao had not given the enough understanding of the rise of Qin. The reign of King Zhao Wuling the national strength and the military was almost unbeatable in the hijacking, Qin Zhao did not take active combat, but focus on the development of Zhongshan,north of the border. Zhao during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status play a decisive role, Zhao Yuqin's relationship with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in the late Warring States period.
Qin(秦国);Zhao(赵国);relationship
K231
A
1673-2030(2015)01-0041-03
2014-11-15
林献忠(1980—),男,河北内丘人,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