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太行山文书之《新政校士式六种》研究

2015-03-27李傲雪

邯郸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四书应试科举

李傲雪

(邯郸学院 文史学院,河北 邯郸 056005)

太行山文书之《新政校士式六种》研究

李傲雪

(邯郸学院 文史学院,河北 邯郸 056005)

《新政校士式六种》是适应清末新政时期科举制度改革需要而出现的应试必读类书目之一。士子们主要学习四书经义、历代史论、中国政治、外国政治、中国艺学、外国艺学等六个方面的知识,反映了科举改革变通时期士子学习内容的变化,有着这一时期应试必读类书籍的鲜明特点,是研究清末新政时期科举考试的重要史料。

《新政校士式六种》;太行山文书;中体西用

在清末新政时期的科举改革中,1901年废八股和1905年废科举是两个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大事件,学界对1905年废科举之后研究较多,而对1901到1905之间科举改革研究较少。在清废八股到废科举的几年时间里,这一时期的科举教育很值得关注,它上承戊戌维新时期科举改革,下继科举废除后新的教育局面的出现,有着其他阶段没有的科举制度渐行改革的特点,学界对此的研究显然还很不够。①多集中在对1902年壬寅学制和1903年癸卯学制的研究上,除此之外,关于从废八股到废科举期间的科举改革的研究就寥寥可数了,主要有:关晓红的《晚清学部成立前的中央教育行政机构沿革》(《近代史研究》1998.4),杨银权的《清代三次废除八股文的科举制改革及其对知识分子的影响》(《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05.1),魏晓栋的《废八股后考题的变化及对应试者的影响》(《知识经济》2010.16)。幸运的是,在邯郸学院珍藏的太行山文书中,一本编号为HTX01B240002的小书为我们认识这一阶段科举教育情况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这本小书不大,长16.7厘米,宽12厘米,约略手掌般大小,字数又小又密,双面印刷,不足七十页。作为科举应试必读类书目,它具备方便携带,文字信息量大的特点。此书封面贴有“应试必读”四字,扉页正中写有“新政校士式六种”,右侧注明是“嘉定秦绶章鉴定”,左侧有“书经存案,翻刻必究”,“自强斋编译”字样,似乎可以称其书名为《应试必读》,但结合同时期同类书籍成例,称其为《新政校士式六种》更为妥当。序言为秦绶章手书行书墨迹,颇有书法价值和美感,正文楷书也非常典雅清晰,属清朝刻印本中印刷质量上乘者。根据目录可知,《新政校士式六种》共八卷八册,此书为卷一《四书义》,载有时文102篇,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历史信息。

一、《新政校士式六种》成书背景及介绍

要了解《新政校士式六种》的成书背景,还得从戊戌运动说起。戊戌维新志士振臂高呼,揭开了废科举、废八股的思想飓风[1],光绪帝颁发了著名的1898年6月23日上谕:“著自下科为始,乡会试及生童学科各试,向用《四书》文者,一律改试策论”。不久,又根据张之洞、陈宝箴的建议发布上谕,详细规定了考试改革的具体内容:“乡会试仍定为三场。第一场试中国史事、国朝政治论五道;第二试实务策五道,专问五洲各国之政、专门文艺;第三场试《四书》义两篇,《五经》义一篇。”又规定“嗣后一切考试,均以讲求实学实政为主,不得凭楷法之优劣为高下,以励硕学而黜浮华。”[2]55-56随着戊戌政变的发生,变革科举制度的措施八股文又起死回生,1898年10月9日,清政府颁布诏令曰:“乡试、会试及岁考、科考等,悉照旧制,仍以四书文、试贴、经文、策问等项,分别考试。”②《清德宗实录》卷428[Z]。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结束后,慈禧太后痛定思痛,开始实施新政,在1901年8月29日颁发了改革科举考试内容的上谕,在考试中增考中外政史等策论内容,规定乡会试自第二年起,头场试中国史事论五篇,二场试各国政治艺学策五道,三场试《四书》义二篇,《五经》义一篇,其他考试均以此例,并不准用八股文程式。八股文走到了历史尽头。

在上述废八股、兴八股,旋即又废八股的过程中,出现了下面有意思的现象:随着科举取士标准的改变,士人所读之书也随之改变,“当废八股、考新学时,他们纷纷抢购新学书籍,而于《四书》、《五经》置之不用,当政变发生,八股复旧时,新学书籍又倍受冷落。”[3]可知,在八股文废止后,士子们趋之若鹜的是适应新的科举考试精神的应试必读类书籍。事实也的确如此。在科举指挥棒的影响下,一批应试必读类书籍应运而生。

出现在这一时期的应试必读类书籍很多,有俞樾“署检”的《精选新政应试必读六种》,邹福保撰写的《新政应试必读初集》,吴焜编著,俞樾校检的《精选新政应试必读六种》,顾厚焜鉴定出版的《精选新政应试必读六种》,还有《新政应试必读约抄》等等,不一而足。《新政校士式六种》即此阶段应试必读类书籍的范本之一。

这些应试必读类书籍一般由官方修订,如俞樾为河南学政,秦绶章为福建学政,邹福保为顺天乡试同考官,吴焜编著的《精选新政应试必读六种》要经由俞樾校检,是官方按照有关科举精神,适应科举应试需要而编撰的指导考试用书。

如经由秦绶章鉴定编撰的《新政校士式六种》,科举改革上谕颁布后,为士子编写相应的指导考试用书提上日程,但科举改革“风气初开”,如何为士子提供既“以四书五经为本”,又能“究心实学”的“楷模善本”呢?作为担负着“校士”,即考评士子职责的福建学政,秦绶章主持出版了此书,在此书序言中,他写道:

余今应间命试学闽中,校士之余,窃以为憾事,吾卿故友以新政校士式六种邮寄批阅之,凡新政中以之取士者也粲然大备。更乃严加选择,乃有目共赏之作五百余篇,以此为式,庶士之有志实学者不难知所适,洪蔚为国家召有用之人材![4]序1-2

秦绶章认为“有明以来,国家以制艺取士,而所取士者必有一定之程式,合式着曰才。”[4]序1故根据科考精神规定了考核士子的程式,于“光绪二十八年岁次壬寅仲夏之月上浣日”,即1902年阴历五月上旬亲笔作序,取名为《新政校士式六种》。

从名称来看,这一时期的应试必读书目多注明是六种,这是清末科举制度改革的要求,正如秦绶章在《新政校士式六种序》中说:“甲午以后,天子勤求新政,改八股为策论,策论之中,义以中西政治艺学益试之,而仍以四书五经为本。”[4]序1具体来讲,考生们需要掌握以下六个方面的知识:四书经义、历代史论、中国政治、外国政治、中国艺学、外国艺学,各种版本的应试必读书目都不出此窠臼,都按照这六个方面分类编辑成册。虽然卷册不尽相同,如《新政校士式六种》共八卷八册,俞樾“署检”的《精选新政应试必读六种》共六卷十二册,但大类都是分为上述六个方面。这是和1901年8月29日清廷上谕中改革科考的精神是一致的。

从作者来看,《应试必读》类书籍多为进士出身的学者名流和政府官员,在吴焜编著,俞樾校检的《精选新政应试必读六种》中,收录了李鸿章、张之洞、俞樾等知名人士的文章。在《新政校士式六种》卷一《四书义》作者为例,有:俞陆云,1898年进士、翰林院编修,曾任四川乡试副考官,著有《入蜀译程记》等;曹元弼,礼学大师、翰林院编修,曾主讲两湖书院和担任湖北存古学堂总教,编写《礼经校释》等;藏庸,清著名经学家;洪钧,清同治年间状元、翰林院编修,曾任湖北学政,主持山西、山东乡试并视学江西;刘传福,1892年曾任延平府知府;潘昌煦,1898年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国史馆协修、武英殿协修;廖寿恒,同治年间进士,历任湖南学政,国史馆篡修;孔昭晋,1903年进士;张茂炯,1904年进士,等等。俞樾、洪钧的文章也收录其中。清藏书家陈善有文章21篇收入《四书义》,是入选文章最多的。他们都是清朝科举考试中的佼佼者,是清朝的政治和知识精英,故而他们的策论文章也足以引起我们重视。作为精编文章入选《应试必读》供广大士子研读,其影响也不可小觑。

二、《新政校士式六种》内容

根据新政科举考试的要求,《新政校士式六种》全书内容围绕四书经义、历代史论、中国政治、外国政治、中国艺学、外国艺学六个方面选择和收录文章,共编辑了八个卷册,分别为《四书义》一卷,《五经义》一卷,《历代史论》两卷,《中外政治》两卷,《中外艺学》两卷。我看到的是《新政校士式六种》卷一《四书义》。虽然还不曾看到其他几卷,所幸的是《新政校士式六种》第一卷里有完整的目录,让我们对新政时期士子们的必读书目能有一个较完整的认识。

第一卷是《四书义》,主要对《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中的章句发表见解。如《大学》有《在亲民》《致知在格物》《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无讼》等9篇;《中庸》有《天命之谓性》《君子中庸》《此之谓自谦》《慎独》《宽柔以教》等 16篇;《论语》有《子曰学而时习之》《孝弟也者》《君使臣以礼》《子曰贤哉回也》《非礼勿视》《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勿欺也而犯之》《性相近也》等49篇;《孟子》有《孟子见梁惠王》《今之乐犹古之乐也》《交邻国有道乎》《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思邪说》等28篇。

第二卷是《五经义》,主要对《易经》《书经》《诗经》《春秋》《礼记》中的章句发表议论。如《易经》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释讼卦》《雷在天上》《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等22篇;《书经》有《正德利用厚生》《人惟求旧器非求旧》《不宝远物则远人格》等23篇;《诗经》有《猗傩》《载沉载浮》《舟人之子》《求民之莫》《我不敢效我友自逸》等19篇;《春秋》有《春王正月》,《考仲子之官》《公会戎于潜》《吴伐郑》等13篇;《礼记》有《母不敬》《天子曰辟雍诸侯曰泮宫》《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止声色》《麟凤龟龙谓之曰灵》等22篇。

第三卷第四卷是《历代史论》,有对人物的评议,如《汉武帝》《孙权》《蔺相如》《明成祖》《东方朔》《李贽》《贾诩》《列代贤相》等等,有的文章题目彰显了作者的观点,如《张良有儒者气象》《董仲舒有王佐之才》《驳唐鑑李德裕》等;有对事件的议论,如《秦穆公霸西戎》《武后改唐为周》《秦始皇灭六国》《迁都得失》等;有的文章题目辩论色彩浓郁,如《论王道霸功之异》《杜牧苏洵好谈兵事孰得孰失》《王霸辨》《唐宋辅臣优劣》等;还有读史心得,如《读史不宜轻下论断》《书王安石与司马谏议书后》《书徐文定农政全书后》《书史记滑稽传后》等。两卷共有策论127篇。

第五卷第六卷为《中外政治》,关于中外政治的议论约略可以分为两部分,从题目上可以看出,前半部分主要是对清末改革的思考,如《守旧不如创新》《国家维新之政业经次第施行,欲收效之速何为握要?》《论自来改政之不易》《学新法须有次第不可太骤》《选举》《停捐纳议》《中国以银钱购枪炮船只与铁路矿务学校耕农之事孰为有益?》,共有论文16篇;后半部分的议题范围甚为宽泛,有涉及军事方面的《炮台论》《民兵论》《勇营论》《额兵论》《慎战论》等;有关国家政治方面的《议院论》《公法论》《自立论》《自强论》、等;有有关舆论宣传方面的《编審论》《报馆论》;有关于经济方面的《水利论》《洋务论》《和籴论》《考工论》《商部论》《税则论》《铁政论》《利源论》等;有关于教育和人才考核方面的《太学论》《育才论》《书院论》《妇学论》《考绩论》等;有关于外交方面的《合纵论》《法美论》《东海论》《游历论》《朝鲜论》《使才论》等,还有科技方面的《天学论》《电学论》《格致论》《西医论》等。后半部分文章共76篇。

第七卷第八卷为《中外艺学》,与《中外政治》卷相比较,《中外政治》侧重于论,立意高远;《中外艺学》卷主要侧重于艺,讲求的是如何发展和掌握各门技艺以实现富国强兵的途径和方法。面对清政府立意改革的新政之举,士子们也是群情激昂,纷纷建言建策,有《开矿禁铜学》《创立商务说》《纠集公司说》《急修铁路说》《广通邮电说》《商改税则说》《创开银行说》《保险集资说》《酌增领事说》《博物开会说》《分建学堂说》《制机之工说》《光学电学说》《种桑育蚕说》等等共60篇文章。

以上列举了《新政校士式六种》的一些文章题目,从内容上能够看出,士子们既要熟读四书五经等旧学,还要熟知科学、史学、政教等新学,反映了这一时期取士标准鼓励新旧学兼通的特点。作为应试必读书目,其文章的选择既有对经典传统的学习,又有对社会改革的关注和思考,其议题之广足以使人惊讶,也激发了我们想要进一步研究的热情。由于条件所限,以下仅以《四书义》为例作进一步探讨。

三、《新政校士式六种》特点

(一)八股文程式虽废,八股文影响犹存

这一特点在《四书义》中有明显体现。《四书义》中每篇文章字数约在五百字到七百字之间,文章短小精悍,说理性强,题目都取自《四书》,这些都承袭了八股文的一些特点。八股文讲求对仗排偶,用词工整,在一些文章的行文中也多有体现。如唐才常在《交邻国有道乎义》写道:“谓齐带甲百万……驱山东之众以与邻国争,一军出淮北则楚之东国危,一军出河北则燕之南境危,一境出平陆则魏之大梁危。”[4]42此类用词比比皆是,不复列举。

研习八股文的士子长期浸淫于《四书》《五经》之中,服膺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的理论,接收儒家伦理道德的熏陶,秉承“代圣贤立言”的主旨著文,这一精神自然不会随着八股文的废止而中断,《新政校士式六种》卷一《四书义》中一些篇章继承了这一传统和精神。

圣人之言是不变的,而社会是发展的,新事物新问题层出不穷,士子们一方面用已认识的科学知识论证圣贤之言之凿凿,一方面又为现实中的变革行为找寻经典上的根据,有着明显的崇圣尚贤,“代圣贤立言”的特点。

前者如侯兆元的《格物致知义》用西方科学之理论证了格物致知的确凿无疑。文中这样论述:万物“一经格致家推本穷原,即能竭其才力聪明,以渐收富国强兵之效,然则由格致而及平治”,西方科学知识“其学亦无穷极焉,然则集小以高大,由浅以及深,非格致家所谓万物起源于点之明证乎?”[4]2

后者如孔绍晋的《市厘而不征法而不厘义》,作者畅言中国要改定税则,要“远师周礼,近仿泰西,设立市官,书之以法”,但又引经据典,搬出《周礼》、朱熹、郑玄、孟子等先儒为己说张本,并说:“使孟子而处今日,岂遂无酌古准今之策哉?”[4]44

陈善的《君子坦荡荡义》《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义》《君子不忧不惧义》《非礼勿视四句义》等文章阐述了要发扬和固守君子之德,恪守礼仪的思想。徐养源的《格物说》中写道:“夫程朱为理学正宗,则或问所载二程之说,一十六条,乃格物之正义,其余曲说,固可一扫而空矣。”[4]2推崇程朱理学,以他说为邪说。张茂炯在《能言距杨墨者圣人之徒也义》中说:“人不能一日无天地,即不能一日无君父;人不能一日无君父,即不能一日无圣人;人不能一日无圣人,即不能一日有杨墨……有圣人必不能有杨墨,有杨墨即不能有圣人。”[4]49高举孔孟之道而贬斥杨墨。这是当时士人对圣人之道的推崇,对儒家传统伦理道德的彰显和继承,这种精神和八股文熏陶下的士人是一脉相承的。

(二)“中体西用”思想的最佳注脚

虽然现在我们普遍认为“中学”之“体”不能承载“西学”之“用”,但在当时“中体西用”思想影响颇深,是清末同治、光绪、宣统统治时期学校教育的指导思想。[5]特别是1898年张之洞发表《劝学篇》,提出“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不使偏废”,获取广泛认同。清末新政是清政府主持的一次自上而下的改革,在意识形态领域把纲常名教作为决定国家社会命运的根本。《四书义》作为《新政校士式六种》第一卷,本身就有着明确“中学为体”的深意,正纲本,抑制“邪说暴行横流天下”的内容也很丰富。不具名的《息邪说义》一篇很能代表这一思潮:

从来邪正不并立也,邪立则正不能明,正立则邪不能胜,此必然之势也。是故宇宙间不能一日无正学。……孔子没,大道废,异端蜂起,圣学浸衰,百有余年,乃得一孟子出,而卒能正伦常,绍统绪者,未始非息邪息之力有以致之也![4]49

作者一面树正学,推孔孟,一面摒弃异端他说。但是追求富强的压力又使人们不得不变通,俞陆云的《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一章义》表达了这一看法:

嗟夫!天下之变,始于人心,正人心必端士习,端士习必复古学,复古学必首更全选,审时度势,折衷而变通之。[4]34

虽然“西学必先由中学”,“西学为用”已是不可避免,《中外政治》《中外艺学》卷中录入了大量主张“西用”的文章,但在体例上列为五六七八卷,《新政校士式六种》有着把“西学”纳入“中学”“格致诚正修齐治平”的架构之中的深意,既有维护“中体”之坚决,又有“西用”之热情,是清末新政教育改革中产生的有着鲜明“中体西用”思想和特点的新式应试指导用书。

(三)对变法维新思想的继承

清末新政内容多与 1898年的戊戌变法雷同,清末新政的科举制度改革内容也多依循戊戌维新时期,这也意味着它对维新变法思想的承认和接受,在《四书义》中就有着闪耀着变法精神的两篇文章。一篇是不具名的《作新民义》,这样写道:

窃以为今之为治,当以开创之势治天下,不当以守成之势治天下。当以列国并立之势治天下,不当以一统垂裳之势治天下。盖开关则更新百度,守成则率由旧章,列国并立则争雄角智,一统垂裳则拱手无为。言率由而外夷相迫,必至不守不成。言无为而诸夷交事,必至四分五裂。是故我不新其民,人将新之,我不作其新,人将新之。易曰:“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董仲舒曰:“为政不调,甚者更张。”乃可为理。及今而犹能作之新之,或可补救于万一。[4]4

另一篇是著名维新志士唐才常写的,他积极参与戊戌维新活动,在戊戌政变后组织自立会,建立自立军,并于 1900年领导自立军起义,失败后被张之洞杀害。其人已作为反清叛逆被杀害,其文仍为士子们颂读的经典,这一点颇使人感慨!他在《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义》中表达了他学习西方,力求变革图自强的观点:

然必先废时文贴括之业,广立天文算学武备舆地格致之科,以奔走天下士。民智乃能骤开,人才乃能崛起,国权乃能抵拒,而不蹈北洋前此有名无实之弊。呜呼!此救时之良法,保国保教保种之苦心,竟符孟子三宝之旨者也。[4]53

《五经义》中有些文章如《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旧染污俗咸于维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人惟求旧器非求旧》,仅从题目上就可看出其维新之意。《中外政治》和《中外艺学》中更是大量充斥了变法的议论和举措。总之,宣传变法维新的思想是《新政校士式六种》一书的又一特点。

四、《新政校士式六种》的史料价值

《新政校士式六种》无疑具有着巨大的史料研究价值:

首先,它是研究清代末年科举改革变通时期的重要史料。从士子要学习和掌握的这六个方面内容来看,科举取士的内容已较传统科举有很大变化,是戊戌维新时期科举改革精神“励实学而拔真才”,“讲求实学实政”的落实,秦绶章也在序言中申明要为国家招“有志实学者”“有用之人材”!科举取士的这一变化是有其积极意义的,体现了对科举的变通。科举考试作为中国沿用一千多年的选拔人才制度,骤然废止有很多弊端,会产生严重的社会脱序和社会整合危机。[6]180-186可惜这一对科举的变通期存在时间很短,短短三年即告结束。《新政校士式六种》蕴含着丰富的社会信息,它既反映了当时科举考试在制度、形式、内容方面的变革情况,也反映了当时士子们对科举改革及一些社会问题的见解,不仅是研究新政时期教育改革的一手资料,还引起我们对科举制度废止的思考。

其次,它是研究清末新政时期社会思想变化的重要史料。《新政校士式六种》议题广泛,包罗万象。当时的读书人,承受了亡国灭种、任人宰割的痛苦,经历了戊戌维新的思想启蒙,继承了中国读书人胸怀天下的优良传统,关心时政,积极建言建策。《新政校士式六种》中一些篇目反映了当时知识界保守和维新交锋、固守传统和追慕变革交织的一些社会思想的时代特点,对我们研究当时社会的一些问题、制度、思想等有着特有的价值。

再次,它为研究个别人物、个别议题提供了相关资料。《新政校士式六种》的作者多为学界名流和政府官员,其中不乏在清朝历史上产生一定影响的人物,他们的策论为人们进一步认识和研究他们的思想提供了相关依据。从他们的策论中,可以感知这些士人内心强烈的历史使命感。书中议题本身就是社会热点问题的折射,有些议题对于我们认识当时的一些问题有着极大的意义。如“格物致知”这个议题在书中多次提到,一些人用来论证圣贤理论的万古真理,一些人把它作为学习西学的门径,当时学界对“格物致知”还有着怎样的认识?这些认识对于学习西学又产生了哪些影响?等等,都是值得我们做进一步思考和研究的。再如“新民”在书中也多次提到,我们也可以结合其他史料做进一步研究,发现问题,探究历史。

由于《新政校士式六种》卷本的缺失,使得关于它的研究存在很多缺憾。但它所具有的独特的史料价值已经凸显,有待学界进一步挖掘研究。

[1]马勇. 从废八股到改科举,限于1898年的讨论[J].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5(1).

[2]汤志均,陈祖恩. 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戊戌时期教育[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

[3]杨银权. 清代三次废除八股文的科举制改革及其对知识分子的影响[J].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05(1).

[4]新政校士式六种:卷1·四书义[M]. 自强斋刻印,1902.

[5]杨天平. 晚清教育宗旨史论[J]. 教育研究,2001(12).

[6]萧功秦. 危机中的变革[M]. 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1.

(责任编辑:贾建钢 校对:朱艳红)

G275.2

A

1673-2030(2015)01-0102-05

2014-05-15

李傲雪(1970—),女,河北肥乡人,邯郸学院文史学院教授,主要从事赵文化研究和太行山文书研究。

猜你喜欢

四书应试科举
论陈普《“四书”讲义》中的“为学”思想
2021年高考《选修3—4》考点预测及应试策略
当代人如何读“四书”
《四书辑释》在朝鲜王朝的传播与影响*
体育课“大翻身”须警惕陷入“应试”误区
从《红楼梦影》看顾太清对科举仕途的思考
小小花钱看科举
分析磁场应试中的四个易错点
唐代科举的投卷与荐举之风
应试写作的文化视角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