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宜昌市旅游业发展方式转变探析

2015-03-27戚龙琦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宜昌市旅游业景区

戚龙琦



宜昌市旅游业发展方式转变探析

戚龙琦

(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旅游与教育学院,湖北宜昌 443000)

为适应宜昌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城市建设等方面的现实需要,宜昌市旅游业必须进行发展方式转变. 其转变既存在诸多优势条件,也存在一些制约因素,因此,文章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旅游城市;坚持龙头带动,优化产业布局;加强资源整合,创造旅游热点;汲取文化精髓,丰富旅游内涵;提升服务品质,打造旅游精品;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加强旅游管控等对策建议,以期为宜昌市旅游业的协调、健康、持续发展提供现实参考.

旅游业;发展方式;宜昌市

旅游业是一个绿色、生态产业,不仅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而且提供就业机会多,对其他产业辐射带动作用强,是我国经济结构转型的战略性产业之一. 2009年国务院在《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中要求“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发展质量,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1]转变发展方式是旅游业当前必须面对的事实. 宜昌市旅游业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成为第三产业的支柱产业,但也面临着自身发展的瓶颈问题,同全国其他同等规模、同等地位的旅游发达城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 因此,积极探索旅游业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宜昌市旅游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宜昌市转变旅游业发展方式的背景

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举措 旅游业综合效益强,乘数效应大,能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是我国第三产业之中最具活力的产业. 国务院在《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围绕小康社会建设目标和消费结构转型升级的要求,大力发展旅游、文化、体育和休闲娱乐等服务业”[2]. 在当前全球经济疲软、国内经济体制改革深入的形势下,转变旅游业发展方式不仅是加快旅游经济转型发展的战略举措[3],而且是缓解就业、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途径.

建设“既大又强、特优特美”现代化城市的良好支撑 “大”是指城市规模大,“强”是指产业强,“优”是指发展环境优,“美”是指城市形象美. 城市规模大离不开人口数量大的支撑,而旅游业正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之一,大力发展旅游业,可以提供众多的就业岗位,吸引更多的人来宜昌就业;2013年旅游业占宜昌市国民经济总量的9.2%,是宜昌市经济发展的领头产业和最具活力的第三产业之一[4];同时,大力发展旅游业,可以更好地展示宜昌市城市形象.

建设生态文明的迫切要求 生态文明是发展旅游业的价值取向和终极目标. 旅游业是一个依赖环境资源的产业,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旅游业发展的物质基础;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首选产业,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发展旅游业,可以挤压污染产业出局、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改善经济结构. 2014年7月,宜昌市被国家发改委等六部委确定为首批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区,加快转变旅游业发展方式是构建“九大支撑体系”之一绿色循环产业的重要内容.

打造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内在需要 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包括襄阳、荆州、宜昌、十堰、荆门、随州、恩施、神农架等8个市州(林区),圈内景点景区有“5A”级6家,“4A”级37家. 其中,宜昌市有“5A”级景区4家,“4A”级景区13家,在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4]. 目前,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旅游业发展,同样面临着发展转型的问题,宜昌市作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内的引擎城市,理应率先转变发展方式,为其他地区积累经验、提供示范效应作用.

2 宜昌市转变旅游业发展方式的优势条件

旅游资源 宜昌市拥有悠久的巴楚文化、土家文化,不仅是巴人的发祥地,还是世界古代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屈原的故里;是民族团结使者、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王昭君的故乡;是举世闻名的三国主战场故地,《三国演义》中有36个故事发生在这里,如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赵子龙大战长坂坡、张飞喝断桥梁水倒流、关羽败走麦城等三国遗址和故事. 宜昌市更有风景秀丽的山水资源,如长江三峡高山峡谷、清江山水等,共有747个旅游景点,对外开放重点景区49个,其旅游资源种类多,品位高.[4]

生态环境 生态旅游是当下旅游发展和转型的重要方向,良好生态环境是旅游业发展转型的优势之所在. 宜昌市拥有森林公园11个,自然保护区36个,森林覆盖率达64%;境内99条河流中I、II类水质占71%;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50天. 先后被评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国家森林城市”,具有优越的生态环境条件.[4]

交通区位 宜昌市东接武汉,西连重庆,素有川鄂咽喉之称. 焦柳铁路线、宜万铁路线、汉宜高速铁路均经过宜昌,还有高速公路、长江黄金水道、三峡机场,基本形成四通八达的立体交通格局. 而且宜昌已被列入了在建的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2020年前将建四条过江通道,同时,三峡枢纽港建设进一步加速. 这一切为宜昌市转变旅游业发展方式提供了有力的交通运输保障.[4]

社会经济 宜昌市是湖北省省域副中心城市,2013年全市实现GDP2 818.07亿元,人均68 846元、地方财政总收入320.82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 405.84亿元、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 106.96亿元、外贸出口额20.17亿美元,各项核心经济指标仅次于武汉市,位居湖北省第二. 扎实的经济力量是宜昌市转变旅游业发展方式的坚实基础.[4]

精神文明 宜昌市坚持“以人为本、人城共进”的理念. 经过近10年的建设发展,宜昌市于2011年12月被评为“全国文明卫生城市”. 此外,宜昌市委、市政府以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为龙头,大力实施文艺精品战略,在全国十三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评选中,宜昌市原创文艺作品有九届10次荣获全国文艺最高奖——“五个一工程奖”. 据统计,2012年以来宜昌市共获得16个国家重大文艺奖项.[4]

3 宜昌市转变旅游业发展方式的制约因素

宜昌市以创建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城市,建成世界水电旅游名城和全国一流的旅游度假目的地为目标. 目前,宜昌市良好的旅游资源、优越的生态环境、扎实的经济力量、较高的文明程度为此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同时也存在着各种制约因素.

旅游产业化方面 宜昌市旅游已基本形成了“游、食、住、行、购、乐”的产业体系,但是,旅游产业整体水平还处于较低层次,产业化程度不高. 其主要表现在未真正树立大旅游观念,旅游业对经济发展、城市的带动作用不明显,产业链不够完善,缺少具有地方特色的餐饮和旅游娱乐、具有吸引力的购物场所和旅游产品[5];旅游产品形式仍以观光为主,缺乏本地文化内涵,产品结构单一;旅游景区内的空间布局不尽合理;旅游从业人员整体素质较低、管理水平差,自2008年以来旅游投诉逐年增加.

旅游资源保护方面 在宜昌市,一些山区开发水电,对自然环境滥用已经严重超过国际公认的40%红线,那种只见河床、不见水流的现象比较普遍,生态环境和旅游资源破坏比较严重. 此外,有些地方采矿、工业企业生产对自然景观的破坏也相当严重.

景区接待、管理能力方面 部分景区管理松散,工作人员服务不到位,接待设施不齐备,跟不上游客数量的增长. 近年来各旅游景区投诉逐年增多,在长假、小长假、暑假旅游高峰期表现尤甚. 如2013年7月5日,宜昌市兴山县朝天吼漂流景区,来客超过了8000人的接待上限,售票大厅一度滞留千余人.

旅游目的地功能特色方面 一是城市特色不鲜明. 历史文化是一个地方发展的独特印记,古迹遗址是一座城市魅力的个性色彩. 宜昌市尽管有2000多年的文化历史,但在钢筋水泥的包围下,市中心及郊区已很少有见证历史的印记. 临“江”临“坝”是宜昌市的特色之一,却没有很好地承担起旅游休闲的功能,特色并没有成为优势. 二是餐饮、购物、娱乐特色不鲜明. 餐饮、购物、娱乐是旅游目的地必备要素,在餐饮方面,宜昌市只有西坝吃鱼一条街略具特点;在购物上有CBD、万达两大商圈,但缺少独具地方文化特色的商品以及购物场所;在休闲娱乐上,酒吧、KTV、住宿地比较分散,功能不强,缺少统一规划.

4 宜昌市转变旅游业发展方式的对策建议

近年来,宜昌市旅游业发展迅速,已逐渐成为宜昌市的支柱产业之一. 宜昌市以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为主线,加快旅游业发展方式转变,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旅游城市 一个优秀的旅游城市,应具备“宜行、宜居、宜游、宜乐”. 宜昌市临“坝”临“江”,城市山水相伴,在“四宜”方面得天独厚. 目前宜昌市对城东新区、西坝、紫阳、平湖半岛国际旅游区加快筹建步伐,加强星级酒店建设,规范旅馆、招待所管理,鼓励短租房、家庭旅馆发展,以方便游客居住;加速推进城区内城市快速公交的建设和公共交通服务品质的改进提升,进一步着力打造专属的旅游交通运输,让游客进得来、出得去. 同时,在“宜游、宜乐”方面,加强城郊旅游资源开发,以西陵峡口风景区、车溪风景区、三峡大瀑布、百里荒、中华鲟岛等景点为核心,加强官庄村等旅游名村、特色村建设,大力发展郊区农家乐、休闲游;以城东新区建设为抓手,加快点军五龙旅游新区、磨基山旅游综合体、奥体中心、点军文化旅游城建设,逐步建成都市生态休闲旅游中心;依托宜昌市临“江”临“坝”优势,加快西坝、平湖半岛、紫阳旅游功能区建设及滨江、绕库景观文化建设. 并且,为进一步丰富旅游内涵,在旅游记念品设计制作,餐饮、美食、小吃上融入鲜明的宜昌地域特色,规范酒吧、夜市的经营,发展具备宜昌市属性元素的演艺艺术. 同时,整合自然风光、民俗、宗教、红色革命及温泉等特色旅游,建设清江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支持柴埠溪、后河、武落钟离山、北纬30度岛、清江古城、天柱山打造“4A”级景区;推进巴国故都风景区、丹水漂流、盐池河温泉、麻池古寨“苏区红色体验之旅”的建设.

坚持龙头带动,优化产业布局 宜昌市将重点实施三大核心精品景区建设为增长极来带动全市旅游业发展. 三大核心精品景区是指三峡国际旅游区、清江风情文化区、三国文化旅游区. 三峡国际旅游区依托于三峡大坝“5A”景区、三峡人家“5A”景区,以“两坝一峡”精品路线为纽带,承接着来自重庆、神龙架、武当山游后的游客;三峡国际旅游区在打造标准化景区、智慧景区的同时,可嵌入屈原祠、昭君镇等名人文化,增加端午节龙舟赛、九畹溪漂流、朝天吼漂流等人水同乐的节目,增强对周边景区的带动辐射作用. 清江风情文化区以清江画廊“5A”景区为核心,同恩施无缝衔接,深挖巴人、土家族民俗风情游,建设长阳古城,打造宜昌市的“凤凰古城”. 三国文化旅游区要依托宜昌境内的猇亭古战场、关帝陵、长坂坡、珍珠泉等丰富的三国历史文化资源,在当阳附近建设三国影视城基地,从而打造三国文化旅游区,并与襄阳、荆州对接.

加强资源整合,创新旅游热点 宜昌市旅游资源丰富,有各种旅游景点747个,但是除三峡、清江等少数景点具有较大吸引力外,其余的则难以吸引游客消费. 因此,在整合旅游资源,盘活整体旅游布局的前提下,需要重点创新美丽乡村、农家乐、雾渡河悬棺、特色龙舟、猇亭汽车乐园等热点旅游项目,积极培育温泉、疗养、商务旅游等新业态. 以长阳盐池温泉为龙头,构建集温泉度假、康体养生、休闲娱乐、商务会议于一体的温泉旅游产业;以五峰柴埠溪、后河为核心,开发养老、疗养、避暑、养生旅游产品;建设商务会展新区、三峡国际会展中心,突破性地发展会展旅游业.

汲取文化精髓,丰富旅游内涵 宜昌市拥有2000多年的历史文化,不仅是巴人文化的源头,屈原、王昭君的故乡,而且拥有有国际影响力的土家文化、现代治水文化、三国文化等,这些都是发展旅游业的宝贵财富,应对其予以个性化地挖掘和呈现. 目前,宜昌城区的老街只有学院街、新民街、民主路和璞宝街等,它是宜昌城区变迁的历史印记,应尽快加以保护并妥善开发利用;修缮东山图画、西陵形胜、雅台明月、灵洞仙湫、三游雨霁、五陇烟收、赤矶钓亭、黄牛棹歌等八大胜景,它们留有不朽的名词佳句,如北宋欧阳修《冬至后三日陪丁元珍游东山寺》中“翠藓苍崖森古木,绿萝盘石暗深溪,东山之景物也.”形象地描述了“东山胜景”,这些都极大丰富了宜昌城市的文化内蕴. 同时,充分利用本地文化元素来创新节庆营销,筹办巴人文化节、大禹祭奠、关公庙会、秭归诗歌节、端午赛龙舟、三峡旅游节、中国水论坛、三国文化研究论坛等活动,充分展示宜昌市的文化魅力,增强旅游活力,丰富旅游内涵.

提升服务品质,打造旅游精品 以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城市建设为契机,与旅游目的地的个性特点相结合,加强“金色三峡”旅游品牌推广,突出“山水画廊”、“梦回三国”等旅游形象宣传,打造出金牌旅游产品. 提升服务品质的内在因素在于人,所以通过地方政府、旅游部门的共同扶持,加大地方高校对旅游服务人才的培养力度,培养高素质的旅游从业人员;加强同社会中介机构合作,建立旅游从业人员培训基地,完善导游继续教育制度;加大高级旅游人才的引进力度,提高旅游管理水平. 同时,依靠互联网平台,充分利用各种新媒介,实施智慧旅游工程,以此来实现游客自主规划旅游路线、吃住行娱自助预定、电子导游、景区智能管理、服务信息推送与查询等智能化服务,使标准化与个性化服务有机地统一起来.

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加强旅游管控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公共服务要便民. 因此,宜昌市还需要着力建设完善的涵盖城市旅游、旅游信息服务、旅游应急与救助、消费者权益保护系统的公共旅游服务体系;加强旅游行政管理体制与职能转变,进一步强化旅游部门在产业促进、规章制度保障、市场监管、资源整合、公共服务、区域协调、形象营销等方面的职能作用[6],实现管理服务、协调服务、信息服务、配套服务等,以此促进宜昌市旅游业发展方式的顺利转变.

[1] 国务院. 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DB/OL]. (2009-12-01)[2014-09-09]. 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09/content_1481647.htm.

[2] 国务院. 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DB/OL]. (2014-08-21)[2014-09-09]. 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4-08/21/content_8999.htm.

[3] 邵琪伟. 加快转变旅游业发展方式, 促进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DB/OL]. (2010-07-26)[2014-09-09]. http://news.xinhuanet.com/2010-07/26/c_12373305.htm.

[4] 宜昌市统计局. 宜昌市统计年鉴2013[M]. 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3.

[5] 马 波. 中国旅游业转型发展的若干重要问题[J]. 旅游学刊, 2007(2): 15-16.

[6] 赵 巧. 河南省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研究[J]. 天中学刊, 2012(2): 44-47.

Measures for Transforming Tourism Development Mode in Yichang City

QI Longqi

(School of Tourism and Education, Hubei Three Gorges Polytechnic, Yichang 443000, China)

Yichang City’s tourism development mode must be transformed. The article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measures, such as strengthening the infrastructure, building tourist city; sticking to the leading role of the main industries, optimizing the industrial layout; strengthening the integration of resources, creating tourism hotspot; learning the cultural essence, enriching tourism connotation; improving service quality, building tourist products; improving the public service system, strengthening tourism management and control, etc. It is an important reference for the healthy and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n Yichang City.

Tourism; Development mode; Yichang City

(责任编辑:陈 丹)

F592.3

A

2095-4476(2015)02-0071-04

2014-10-30;

2015-01-05

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4G575)

戚龙琦(1982— ), 女, 湖北宜昌人, 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旅游与教育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宜昌市旅游业景区
云南出台20条措施,加快旅游业恢复
云南发布一批公示 10家景区拟确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宜昌市举办中小学实验室安全管理培训班
重庆武隆:贫困人口依托旅游业脱贫
『摘牌』
“摘牌”
某景区留念
在旅游业转型升级中实现新引领
中国旅游业2017的风往哪吹?
务实创新 开拓奉献——湖北宜昌市第三批援藏干部援助西藏加查两周年扫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