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发展的现状及对策探析
2015-03-27窦素琴
窦素琴
(湖北文理学院 医学院,湖北 襄阳 441053)
作为高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的指导者、组织者和实施者,在开展常规工作的同时,参与并组织学生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社会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专业学习、生活指导、大学规划、心理咨询、实习就业指导等专业服务。要完成诸项工作,离不开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与辅导员工作相匹配的,必然是一支专业化明晰、政治思想素质高、责任心强的辅导员队伍。为了适应形势发展和实际工作需要,有必要研究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相关问题以及方法措施。
一、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现状
(一)学校定位模糊化
高校辅导员的工作职能是思想政治教育、党团组织建设、日常事务管理、应急事件处理、心理健康教育及咨询、学业指导、职业规划及就业指导、进行理论结合实际的研究,辅导员要具备为大学生成长成才提供全程服务的职能。“教育生态系统中,每个个体和群体在系统中都有自己特定的位置,与其他个体和群体有着不同的功能关系与作用,利用特定类型的资源”[1]。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成人成才的教育管理的引导者,在高校教育系统中有其特定的职能,并在与专业教师、其他管理人员的相互关联中凸显其专业特点,在大学生的各项素质培养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辅导员的工作性质决定了辅导员既是教师又是行政干部,既是家长又是朋友,多重身份模糊了辅导员在学校的定位,晋升资源的寄生性(既依赖专业教学的资源又依附于行政管理资源)也从机制上限制了辅导员的发展空间。
(二)职称晋升双线化
“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①,“实行学校和院(系)双重管理,可双线晋升”[2]。这种发展方向上的“两栖性”决定了辅导员晋升的双元化,这种既是机遇又是挑战的发展模式对辅导员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机遇就是辅导员可根据自身的能力向学生工作专家化发展,成为行政管理干部;也可结合专业水平向辅导员专业发展,成为专业教师,政策上的平台为辅导员提供的双重发展选择,完善了辅导员队伍结构,调动了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要“强调辅导员的价值和意义,尊重辅导员的潜能、经验、创造力和自我意义的实现,相信辅导员的积极性和建设性”[2]。挑战性就是增加了辅导员发展方向的不确定性,削弱专业性和独特性,在职称评定和级别晋升中优势不足。
(三)所用专业多元化
一是目前高校没有辅导员学专业,从事辅导员工作的人员来自多个专业。据统计,某个省属本科院校的辅导员专业多达69个,“辅导员专业结构的多样化不仅降低了人们对辅导员职业能力和专业知识的期待程度,更影响了辅导员专业化培养的实施和职业化发展的实现”[3];二是辅导员工作的专业性、综合性、实践性的特点决定了辅导员工作应有独特性,要求辅导员成为学生成长的引路人,能解决学生在日常学习和成长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包括思想、心理、交往、学业、就业等,辅导员成了“万精油、多面手”。从这些要求看,辅导员应该是高校高规格的应用型人才,不同于一般的专业教师和行政管理人员,这种专业的多元化对辅导员提出了较高要求,同时也失去了专业性,在目前辅导员没有明确分工的情况下,要做到专业化还有待长时间的努力。
(四)行使职责全能化
根据教育部24号文件要求,辅导员的工作职责是“认真做好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及服务育人工作”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第24号令: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S],2006.。但实际工作中,辅导员履行了行政人员和专业教师和科研人员的部分职责。一是辅导员除了负责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外,还承担了大量的行政事务工作,随着以二级学院为实体的工作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行政事务工作转移到二级学院,由辅导员具体负责落实,从某种意义上讲,辅导员己成为行政机关职能部门具体工作的执行者,只要与学生事务有关的行政事务都交由辅导员办理,“辅导员与机关行政人员在职责上重叠程度较大”[1]。二是在教学工作方面,一方面辅导员同样承担了大量的本应由专业教师完成的工作,比如课堂考勤、组织教学、考试监考以及学生专业思想的稳定工作等,辅导员成了教师的教学助理员;另一方面,辅导员为了完成职称评定所需的教学任务,承担了一定的教学工作量,造成了辅导员与专业教师在教学工作上重复较多。三是辅导员要完成部分科研任务,辅导员若要晋升职称,需完成一定的科研工作量,申报项目,撰写论文,付出大量时间和精力。这种全职全能的工作任务,内容繁多,耗时耗力,导致辅导员工作重心严重偏离思想教育的主渠道,同时也淡化了辅导员工作的专业性,模糊了辅导员的原本职责。
二、完善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设想
(一)确立辅导员专业化制度,健全推进机制
教育部16号文件和24号令为辅导员专业化指明了方向,为落实专业化建设提出了指导性意见,但一项制度的建立必须体现科学性、规范性,特别是执行的有效性。辅导员专业化制度的建立也不例外,它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辅导员岗位工作的高度综合性的特点,给专业化规范体系的建设带来很大难度。因此,健全辅导员专业化的推进机制,为辅导员专业化科学规范进行提供保障。首先建立“双线晋升”推进体制,为专业化提供制度支持,其次在专业化进程中不断探索和完善,并形成与专业化制度相适应的独立评价标准和晋升体系。
(二)规划准入渠道,完善考核体系
1.从事教师岗的辅导员,按照“辅导员教育”的主干课并结合大学生成长过程的需求,设立辅导员专业岗位,如就业指导岗、职业生涯规划岗、校园文化建设岗、创业就业指导岗、心理健康教育岗等适合辅导员工作的岗位。根据岗位职责和要求,制定准入标准。参照专业教师的考核办法,有针对性地规划辅导员的考核方案,根据辅导员所从事的专业岗位,制定有差异性的考评办法,如心理健康教育岗,注重从关心理健康理论研究和实践能力方面进行考核;就业指导岗,应从就业指导的理论知识和学生就业的实际成效两方面进行考核。
2.从事行政岗的辅导员,应“选拔推荐一批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进一步深造,攻读思想政治教育相关专业的硕士、博士学位,学成后专职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②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S],2004.。参照行政人员的管理办法,从德、能、勤、绩四个方面进行考核。在制定标准时,注重结合辅导员所负责学生的思想品德、政治素养等方面进行考核,特别要侧重在学生的诚信、学风、考风等方面进行量化考核,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完善科学的考核体系。
根据以上两方面要求,把辅导员从专业教师和行政人员中单列开来,既避免了工作职责和考核方面的重复性,突出了辅导员工作的差异性和专业性,又从考核体制上实现了辅导员工作的专业化。
(三)建立辅导员专业化的学科体系
1.确立从本科生到硕士生、博士生的辅导员的培养规格。
根据辅导员的专业化要求,结合工作性质,需要产生新的专业,名称可定为“辅导员教育”或“辅导员学”,以突出学科的差异性,分为本、硕、博学位的分级培养,结合辅导员的特殊工作要求,首先,制定培养规格,突出“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人才特点。其次,制定主干学科、主要课程,其中主干学科应包括基础理论和专业技能两部分,主要课程应包括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心理学、教育学、伦理学、政治学、社会学、管理学、法学等学科,同时开设实训课程,如大学规划、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校园文化建设、大学生社会实践指导、学生日常事务管理、危机事件应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等专业技能课程,在培养过程中注重理论结合实际,争取做到既能用理论指导实践,又能从实践中凝练总结经验并形成新的理论,逐步完善理论体系。此专业的人才,毕业之后,既可承担专业课程教学任务,又能指导学生开展活动,成为“能文能武”的新型人才。第三,规定毕业要求,在修完本、硕、博学位规定的必修课程之后,按照授予学位的条件准予毕业并颁发相应文凭。
2.搭建辅导员专业培训平台
首先,要把辅导员培训纳入教师培训计划之中,制定培训方案,确定专业培训项目,探索完善辅导员职后培训体系。其次,建立辅导员实训基地,以辅导员学会、学生工作经验交流沙龙的形式,召开工作经验交流会,定期举行专题培训班,如校园文化建设实训班、就业指导培训班等专业项目的实训。第三,要注重实效,对培训的内容进行调研,实时调整培训项目和方式,为辅导员的职业能力提升提供保障。
3.完善辅导员提升支持系统
依据教育部24号文件精神,落实辅导员的具体待遇,结合辅导员工作的特殊性,出台辅导员评聘文件,在职称评聘、级别提升方面,把辅导员从专业教师、行政管理人员中单列出来,按照配比给予一定的名额,确保辅导员晋升的连续性。
总之,辅导员专业化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个支持系统,才能从实质上实现专业化,充分发挥辅导员在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积极作用,让辅导员学往积极健康方向发展,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1] 李小虎.基于生态位理论的高校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建设[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6(5):75-78.
[2] 杨亚庚.辅导员双线晋升的机遇与突破[J].社会科学家,2014(5):121-124.
[3] 谢守成.当前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发展的几点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3(8):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