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外婆的日用家当》中迪的自由追寻

2015-03-27孙纪燕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15年10期
关键词:存在主义萨特白人

孙纪燕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涉外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0)

让-保罗·萨特(Jean-Paul Statre,1905—1980)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在二战后成为现当代人追求自我的心灵慰藉。萨特强调个体的自我意识和自由选择及选择之后的责任。作为美国当代黑人文学与妇女文学的重要代表,艾丽斯·沃克(1944—)的短篇小说《外婆的日用家当》被视为文化传承的聚焦,其中主要人物的心理与现实状态符合萨特的自由观和责任观。文中母亲、迪和麦吉的选择造就了她们不同的命运,这种选择反映出母女三人对现实和传统的态度。

一、萨特的自由观和责任观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在二战后受到西方青年一代的推崇,因为它向人们提供了新的精神指南:相信自己,瞩目未来,抛弃幻想,摆脱悲哀,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切实的行动与行为去创造人的价值,体现人的本质。[1]萨特也承认客观存在和客观现实世界,即“自在的存在存在,一个存在的现象永远不可能派生于另一个存在物,因为它是存在物。”[2]27人类的自然存在由客观世界决定,但人有主观意识,“自在的这种渐趋消失的不断的偶然性纠缠着自为。”[2]125“自为”就是自我意识,意识反作用于客观存在。意识自由——“自在”是人的本质,人拥有自我选择的权利,承担选择的后果。

萨特存在主义强调人生而自由,自由是人的本质。这种自由产生于人的意识,不受存在的束缚。[3]“人除了自己认为的那样以外,什么都不是,这就是存在主义的第一原则。”[4]8人的意识无拘束,人可以自由思考或相信任何行为并选择行动。意识自由,但选择之后所产生的行为后果需选择者为之买单。为此,萨特提出责任观作为此种自由的限制。总之,从“他被投进这个世界的那一刻起,就要对自己的一切行为负责”。[5]自由和责任互相牵制,使人类约束自我并实现自我价值。

二、《外婆的日用家当》中迪的自由观

萨特的存在主义强调人有选择的自由,人没有义务遵守某个道德标准或宗教信仰。要评价一个人,要评价他的所作所为,而不是评价他是个什么人,因为人的本质由他的行动来定义。[6]217从此种意义上讲,一个正常人的任何行为都应该从思想上被尊重,因为他的所作所为都是纯粹自我判断的结果,无善恶之分。

《外婆的日用家当》围绕由家里的两床被子引起的黑人母亲、小女儿麦吉和大女儿迪之间的冲突。迪的自由观和麦吉的责任观体现了迪对自由的追求以及麦吉为此所承担的无奈和成长阵痛。与萨特的自由观一致,迪拥有自由的思想和行为,不受母亲、妹妹及所有黑人女性意识的影响,她试图挣脱束缚自己“成功”的禁锢——黑人女性。迪离乡背井,孤身去奥古斯塔求学,几年后衣锦还乡。从文化知识、视野上讲,迪已然跻身成功者的行列,成了飞出黑人贫民窟的金凤凰。但迪的自由使其背离了黑人文化的传统,增加了她与母亲和妹妹之间的隔阂。

(一)迪的自我意识

萨特首先强调自我意识,自我选择的自由是存在主义的核心。迪强烈的自我意识符合存在主义的这一观点。首先,与一般孩子不同,迪年纪轻轻就自我意识强烈,自信心极强。“当我遇见白人时会随时准备逃跑,而迪却不同,她对任何人都不畏惧。犹豫不决可不是她的本性。”[7]56她不像自己家族中的亲戚一样害怕白人,虽然她的整个家族都很胆小,但迪自信,不怕任何人。她相信人生而平等并掌握自己的命运,就像麦吉想的那样,迪“真正是生活的主人,想要什么就能得到什么,世界还没有学会对她说个‘不’字”。成功强化了迪的自信心,自信使她总是势在必得。迪成就感极强,她总能做成自己想做的事。这是迪不受存在束缚的自由意识,因为存在的第一原则就是相信自己,并让别人看到这一点。

其次,迪的自我意识督促她寻求改变,争取自我改变的机会,甚或一意孤行。迪喜欢学习阅读白人书籍,知识和竞争使她争取到了上大学的机会。衣锦还乡后,迪一改昔日对家中旧物的厌烦态度,意识到黑人物品的影响,推翻自己之前的态度,重新寻找自我,自由选择的随意性在此体现得淋漓尽致。迪成功地将她所希望拥有的物件——搅乳器盖子、搅乳棒等紧紧地抓到了手心里,自由选择使她的信心再次膨胀,直至她企图争夺百纳被。自由意识使迪充分享受到被满足的喜悦,她希望拥有更多,甚或一些根本无法得到的,虽然母亲没有把百纳被让给迪,但她总归还是充满希望的。

第三,迪特立独行、性格鲜明。母亲有时看不惯,但这不影响迪我行我素。她的朋友是“在洗衣日放学后到处闲荡、穿粉红衬衣、鬼鬼祟祟的男孩子;是从来不笑的神经质女孩。”“她要什么东西时总是不顾一切地拼命要,不达目的不罢休。”“不到十六岁时她的言谈举止开始形成自己的风格。”自由给予迪的是无限的可能和自我满足,她享受这种与一般黑人不一样的生活。也许她认为这样就可以改变自己祖辈给自己带来的一切不幸,彻底挣脱命运的枷锁,使自己像白人一样自由地驰骋于生活之上。

在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南方农村,种族歧视依然很严重,黑人女性更是社会的弱势群体。迪在如此残酷的社会夹缝中挣扎着获得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摆脱穷困潦倒的家庭束缚,远离了破败不堪的生活环境。迪的成功是她不懈追求的印证。她的执着努力改变了自己成为像母亲和妹妹一样一辈子守着贫苦家庭的可悲黑人妇女形象,迪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她改写了约翰逊家庭的历史,有机会成为上流社会的一员,她用自己的努力改写着黑人女性的社会地位,执着帮助她提高了黑人妇女的社会地位。迪的独特性格造就了她,使她不会与一般黑人妇女一样默默辛苦却处于社会的最底层,过着受压迫受剥削的生活。自由无拘束的选择使她成为了家里的光荣。自由追求改变了迪的命运,一味的忍气吞声只会等来千篇一律的生活常态,所以迪的自由选择获得了的回报。

(二)迪的叛逆

首先,迪从小就与家庭环境格格不入,她讨厌自己的家。当麦吉被大火烧伤,家里的老房子着火后,母亲伤心难过,迪却显出轻松的神情,好似希望大火烧得越猛烈越好,看到熊熊烈火,“她脸上呈现出一副非常专注的神色。……她对那所房屋恨得要命。”气得母亲暗自责备她“为什么不在那堆废墟上跳个舞?”迪想脱离这个居所去寻找属于自己的安乐窝。在自己家里无法寻求的骄傲和幸福,她需要一个全新的环境去实现。所以在母亲想办法筹措资金去上大学之前,她只能希望旧房子在她眼前快点消失。这种想法是母亲和麦吉永远无法理解和原谅的;作为老实的质朴庄稼人,标准的黑人妇女也许只适合围着家庭和孩子转,家庭就是她们的一切。而迪就是和普通的乡下黑人妇女不同,她要追求自己的独立和风格,以此实现迈入白人社会的愿望。

其次,迪追求一切“美”的东西,即使行为不被亲人支持,她也要贯彻自己的风格。迪就是要与众不同,她要颠覆所有人的判断。迪爱好打扮,“到十六岁时她的言谈举止开始形成自己的风格,她也知道什么叫时髦。”为了参加中学毕业典礼,她费尽心思修改出一套搭配漂亮的衣服,并竭力搭配一双与之配套的皮鞋。迪的眼光独到、敏锐,小小年纪就拥有粉丝:一些游手好闲的小男生和一些不苟言笑的神经质女孩。另外,大学假期回家时的衣着也让母亲和麦吉大跌眼镜,“光鲜亮丽”。最让人瞠目结舌的当属迪的男朋友,那位名字巨长的穆斯林男孩时时处处让人心生厌烦,光是披头散发的模样就叫人觉得邋遢难忍,再加上虚情假意的寒暄握手,迪的反叛和独到眼光让人捉摸不透。

再者,迪只依照自己的性情做事,自私也可以算作其中的一部分。迪的母亲和妹妹都是普通黑人妇女,而迪却要挣脱这几辈人持续的生活模式。在母亲和妹妹认为无法理解的白人文化中,迪却自得其乐,每次挑选一些母亲听不懂的白人文化书籍读给她听。母亲不想听的时候她要读,等想听时她又停止阅读,让人抓狂。麦吉确是温柔体贴,选择母亲喜欢的书籍阅读,所以母亲在思想上是支持麦吉的。而对于故事中的矛盾冲突焦点百纳被,在迪上大学之前母亲就希望迪带着它们去用,可迪拒绝了。上了大学之后返回家中,当母亲已然答应把被子送给麦吉当嫁妆之后,迪又回来争抢。迪时时处处让人惊讶,她的行为似乎永远标新立异。

迪的叛逆是偶然的社会现象还是必然的历史结果?她用自己的不懈努力获得了在白人社会中的成就和荣耀,但自己追求的自由真是所谓的成功吗?她的成功在很多黑人同胞看来是无法理解的吗?难道只有通过对自己生活的全盘否定才能得到重生?对于黑人女性来讲,成功是更加富有挑战性的。成功应该是对自己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否定封建落伍的思想意识,重新选择具有进步意义的思想,但同时,也应继承发扬黑人文化传统的精华。迪应该成为黑人文化与白人文化的沟通桥梁。

迪拥有自由的思想,不畏艰险,努力争取自己光明的未来,她是有文化的黑人女性,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迪的自由精神启示黑人特别是黑人女性去追求自由,不可畏惧艰险和冷眼。迪的自由又需要代价,她的执着甚或任性使周围的普通人,包括自己的母亲和妹妹都无法理解。她要忍受孤独的煎熬,放弃别人的支持和理解,孤军奋战。但迪也应该反思并认识到自己的特立独行太过于自我,就像争夺百纳被一样,她并未真正理解黑人文化特别是黑人妇女文化的内涵,拿到被子之后只去展览是不够的,更应该应用于日常生活中,理解生活。

[1] 詹志和.萨特存在主义哲学思想的文学化阐释[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1-4.

[2] 萨 特.存在与虚无[M].陈宣良,译.北京:三联书店,1987.

[3] 高建为.偶然性、自由和责任:萨特文学创作中的存在主义思想[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3):69-75.

[4] 萨 特.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M].周煦良,汤永宽,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

[5] 朱 颂.苔丝形象的存在主义解读[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4):67-69.

[6] 李 钧.存在主义文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7] 张鑫友.《高级英语》(修订本)学习指南[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55-64.

猜你喜欢

存在主义萨特白人
白人的暴行是如何将昔日被奴役者在重建时期争取到的进步变革一手粉碎的 精读
自因还是自为?*——萨特自因理论探究
新西兰杀戮事件凸显白人极端主义在全球影响之广
影史上第一个黑人与白人接吻的镜头,是他剪辑的!
《归来》中的存在主义叙事
萨特的电影剧本创作与改编述评
存在主义思想下《蝇王》与《鼠疫》的比较
荒诞世界的生存之道——《他们》的存在主义解读
《在冰山里》的存在主义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