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郁达夫的文艺观与卢梭的影响

2015-03-27曹文刚

关键词:卢梭郁达夫人性

曹文刚

(淮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安徽淮北235000)

郁达夫的文艺观与卢梭的影响

曹文刚

(淮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安徽淮北235000)

五四时期特定的社会语境,以及相近的个性与内在气质,使郁达夫走近了卢梭。作为郁达夫最喜爱的外国作家之一,卢梭对郁达夫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主要体现为大胆的自我暴露、返回自然的思想以及情景交融的自然描写。郁达夫在接受卢梭影响的同时,又有变异。在表现自我与对自然的态度方面,他们既有一致的地方,又有差异。

卢梭;郁达夫;自我暴露;返回自然

卢梭是法国18世纪伟大的启蒙主义作家、思想家,是一个划时代的人物。他以非同寻常的文字和思想“深入了、改造了、革命了他那个世纪以及后一个世纪的社会”[1],他在法国文学史占有特殊地位,人们甚至认为:“要是没有他,法国文学就会朝另一个方向发展。”[2]他无疑是开法国18世纪思想文化一代新风的大家。作为启蒙思想家,卢梭曾经是中国革命斗争中的一面旗帜,鼓舞着中国资产阶级革命者向封建社会制度发起进攻。作为西方浪漫主义文学先驱者,卢梭成为中国新文学作者的榜样,对五四新文学的发生与发展产生了深刻而重要的影响。

郁达夫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作家,也是一位有颇多争论的作家。他接受过的外国思想文化滋养较为广泛,在众多的外国作家中,他推崇卢梭,有学人称郁达夫为“中国的卢骚”[3]。卢梭对郁达夫的文艺观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这主要表现在大胆的自我暴露,返回自然,对自然的诗情画意的描写。

一、自我暴露

在卢梭给予郁达夫文艺观多方面的启迪和影响中,突出的就是对自我的大胆暴露。在西方文学史上,卢梭是最早在文学作品中表现自我的人之一。在卢梭之前,蒙田在其《随感集》中写过自我,但那“名为自述,实为自赞”[4],真实的自我已被掩盖起来。卢梭在文学史上第一次大胆而真实地暴露自己的隐私,将自己的灵魂毫无保留地赤裸裸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既表现自己的德行又表现自己的丑行,从而达到惊人的人性真实。卢梭强调对自我的绝对真实,这一主张是对当时封建贵族文学中的矫饰和虚伪的反抗。他的《忏悔录》被视为文学史上的“奇书”,真实地记录了他毫无遮拦毫无顾忌的对自我的暴露和解剖,是一种表现自我的特殊方式。人们从《忏悔录》中看到了一个血肉丰满的活生生的卢梭。

郁达夫一向“信任感情中的自我”。卢梭那种真率而大胆的“自我暴露”的精神深深触动了郁达夫。五四时期中国特定的社会文化语境也为郁达夫接受卢梭的表现自我提供了文化空间。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推动下,中国的传统思想观念受到了西方各种思潮的冲击,个人主义的引入使长期受到儒道思想束缚的中国文人找到了释放自己被压抑的灵魂的途径。经过五四思想启蒙的中国人的自我意识大幅度提升,重新审视自己是自然而然的。此时的郁达夫将自我暴露当作自我向社会的表现形式。虽然他的创作受到了卢梭的直接影响,但郁达夫没有离开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氛围。

卢梭毫不避讳地描写自己卑鄙、丑陋的恶行,体现了他对艺术真实和人性真实的追求,这种追求深刻地影响了郁达夫的文艺观。郁达夫在文学创作中倾向于表现自我,也像卢梭一样以真实为文学的灵魂。自述传式的文体是郁达夫作品的一个突出特色。他写的故事的主人公就好像作者本人在对读者倾诉。他的作品大都既像小说,又像散文,这种行文和自传更为相近。郁达夫的大部分小说中都存在着一个抒情主人公,占据着小说的中心,从这个抒情主人公身上可以看到郁达夫的身影,这个主人公的爱国的情怀、忧国的愁思、爱情的失意、性欲的苦闷都是郁达夫本人的真实写照。郁达夫像卢梭那样将自己的所观、所感、所思、所欲大胆而真实地表现出来,像卢梭一样,他的创作成为了大胆的、惊世骇俗的自我暴露。郁达夫在他的作品里不加掩饰地把自己的喜怒哀乐、爱憎、荣辱、自私、猥亵,甚至性欲的苦闷,越轨的行为,都彻底暴露在读者面前。

卢梭和郁达夫的自我暴露绝不是“暴露癖”的驱使,而是一种自觉的个性追求,有着深刻的思想意义。在卢梭看来,人性本是善的,人性的恶是社会腐蚀的结果,要改变人性的恶,就要改变这丑恶的社会。这正是18世纪启蒙主义的思想主张。因此,他对人的灵魂污点的剖析,乃是揭露造成这种污点的不平等社会制度,他对人性恶的暴露与剖析,就成为一种深刻的社会批判,是控诉与谴责罪恶的社会制度。卢梭的自我暴露也是他深刻的人本主义思想的体现,他认为,自然状态是一种美德,是和装饰格格不入的。人具有自己的本性,包含了一切人的自然的需求,自然的人性需求是正常的、合理的。卢梭这种对人性的崇尚,对郁达夫构成了一种启示,卢梭的这种注重生命形态的人本主义,成为郁达夫进行自我暴露的精神支柱和思想武器。他们对人性恶不仅仅停留在丑行的展示上,而是进行了深入的挖掘。蒙田在其《随感集》中对自己的缺点采取文过饰非、轻描淡写的态度,卢梭对此表示厌恶,他坚决反对掩饰自身的缺陷。卢梭理直气壮地表现人性的“恶”,在某种意义上为这种“恶”做了有力的辩护,他暴露了自己“恶”的一面,但也写自己的优点。

郁达夫对人性恶的认识与卢梭并不完全一样,这就是,郁达夫对人性恶的揭示几乎始终围绕着性这样一个焦点来进行的。他笔下的人物的种种思想和行为,基本上都与性欲有关。这种描写是对“存天理,灭人欲”的封建礼教的大胆的反叛和挑战,也是对个性解放的追求。郁达夫敏锐感触到性的苦闷是一种时代的苦闷,它扭曲着青年的思想。但是,应该看到,与卢梭的作品相比较,郁达夫的作品对社会的批判局限在性的苦闷上,没有从多方面做深入的分析,题材范围显得狭窄,其思想深度也受到一定的限制。

郁达夫的自传中常伴有苦闷和彷徨,他的自我意识尚未达到卢梭那种对自我充分信任的程度,他渴求自我的完善,但不像卢梭那样能从自己身上寻找到足够的力量。郁达夫是一位深陷沉沦的名士,但他在沉沦中仍怀有期盼,希望看到民族振兴。他与卢梭一样通过自传进行了自我暴露,但他们的目的不同。郁达夫不具备卢梭那样的张扬精神,他的作品中没有卢梭式的自我崇拜,而是充满了悲观迷茫。他的大胆的自我暴露,暴风雨式打击了中国士大夫的虚伪,那些假才子、假道学被震惊得狂怒了。因为郁达夫露骨的直率,使他们感到难以作假。[5]卢梭因为毫无保留地自我暴露而被视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化的鼻祖之一。虽然郁达夫的自我暴露的力量不及卢梭,但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他是一位勇敢的探索者,以自己的文学创作冲破了一些传统禁区,抒发出了中国知识分子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心声。

二、返回自然

卢梭是近代西方浪漫主义文学的先驱,他将大自然引进了文学,这是他对世界文学作出的一大贡献。他提出了“返回自然”的口号,这是西方浪漫主义文学的一面旗帜。五四时期,中国新文学作家高举“返回自然”的文学大旗抒发理想、张扬个性。卢梭倡导的“返回自然”,除了是指回归美丽的大自然,还指回归人性的淳朴、本真状态。他认为只有在自然的状态下,才存在着一种真实的平等,他将大自然看作是与人类社会各种黑暗的对照,认为人只有在自然之中,才能和谐生存、正常发展。他利用大自然作为对抗社会的武器,将之作为躲避社会迫害的场所,大自然成为他整个生命的一部分。卢梭的自然观是一个复杂的体系,意蕴繁复,包括几个层次:对儿童教育的提倡;对城市文明社会的批判;对女子教育的重视;对大自然的颂扬;为野蛮人的人性辩护;自然崇拜与宗教的结合。[6]

卢梭富有激情地描写自然的美丽,他笔下的江河湖泊、山川草木、皓月繁星、丽日清风,都是他抒情的对象。他十分善于把笔下的人物融入美丽的大自然之中。在写《新爱洛绮丝》时,卢梭最后选定了莱蒙湖畔作为故事的背景,莱蒙湖位于日内瓦附近的华莱山区,这里悬岩巍峨陡峭,山腰在阳光的照射下形成明暗相间的图案,湖水波光粼粼,像蓝缎子一般,高耸的群山倒映在天蓝色的湖水上,灿烂的阳光使天空色彩绚丽,这里就像一个梦境,一个仙境。卢梭这样来描写景色,主要是为了表现作品中男女主人公那纯真的爱情。圣·普乐与朱丽泛舟湖上的那一段描写,大自然的旖旎风光与恋人之间缠绵悱恻的爱情浑然天成、天人合一,人与自然融为一体。大自然也是卢梭寄托感情的处所。在《忏悔录》中,卢梭写道,在他精神痛苦、饥寒交迫的时候,美丽的大自然能使他忘却烦恼,恢复内心的平静:露水滋润着花草,四周宁静,空气凉爽宜人,夕阳西下,深红色的晚霞洒满天空,映照在河面上,将河水变成了蔷薇色,树上夜莺成群,它们欢快地歌唱,歌声此呼彼应。陶醉在这样的美景之中,卢梭摆脱了尘世的纷扰,得到了一种与自然的和谐与内心的宁静。

郁达夫十分赞赏卢梭对自然的描绘,对卢梭笔下的自然,郁达夫也醉心不已。他感慨到,卢梭最大限度地开发了大自然的秘密,卢梭对大自然的礼赞在欧洲文学中具有重要意义,这是卢梭对于后世的文学的最大的贡献。郁达夫特别钦佩卢梭在《新爱洛绮丝》中“描写自然的沉着丰丽,和感动读者的深远奥妙”[7]。西方批评家虽然承认是卢梭首先把大自然引入文学,但并不认为卢梭已把人物情感与自然交融起来,以为这是在19世纪浪漫主义才完成的。而郁达夫不囿此说,他指出,西方小说自18世纪后半期开始注重背景的作用,而背景中最能感染读者的是对自然风景的描写,利用自然风景来抒发人物感情的作品,卢梭的《新爱洛绮丝》算是比较早的;郁达夫认为这部小说中的湖光山色与人物的情感交融在一起,这也是受到中国古典文论中情景交融说的影响。当然,郁达夫描写大自然并不只是受到卢梭的影响,应该说他们俩心有灵犀,文情相通。郁达夫天性迷恋大自然,他生在风景秀丽的富春江畔,从小就得到江山美景的陶冶,加之有关描写风光的中国古典诗词的熏陶,使他格外擅长表现大自然的诗情画意。

和卢梭一样,郁达夫也刻意追求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在早期小说中,他常以暗夜、落日、高秋来表现人物内心的悲哀、苦闷和绝望。到了后期,郁达夫的写景手法更趋成熟。在《迟桂花》中,郁达夫用清秋、弯月、钟鸣、桂花等意象,异常和谐地烘托出莲的纯朴高洁与“我”净化了的感情,字里行间又不着痕迹,真是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古人说:“一切景语皆情语”,郁达夫的创作正说明了这一点。

郁达夫深受卢梭“返回自然”思想的影响,也像卢梭一样,厌倦都市生活,向往大自然,大自然是郁达夫理想的所在,他在作品中不时流露出返璞归真的愿望。郁达夫像卢梭一样,将大自然作为自我与社会相对抗的武器,个性自由的王国,也是受压抑的情绪得以宣泄的场所。郁达夫说:“因为对现实感到了不满,才想逃回大自然的怀抱。”[8]

值得指出的是,郁达夫对自然的态度与卢梭有所不同。卢梭虽然主张回归自然,但他认识到这种回归实际上已不可能,因此,他写了《社会契约论》,提出了他改革社会的政治纲领。他之所以把大自然描写得那样令人向往,主要是为了与现实社会的丑恶与不公正相映衬,他写大自然的目的是积极改造现实社会。郁达夫却更多地将大自然作为不满现实的逃遁之处,体现了他消极遁世的思想,情调过于低沉。他接受出世的人生哲学,寄情于山水,固然有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清高,但在19世纪30年代的中国,未免太消极了,太不合时宜了,其作品的社会意义和思想高度受到一定的限制。

结语

卢梭对郁达夫的创作有重要影响,这种影响是与具体的社会历史环境分不开的。五四时期的郁达夫,身处剧烈的时代变革之中,在新文化运动的猛烈冲击下,中国腐朽的封建旧文化已经日薄西山、土崩瓦解,这种时代潮流推动着郁达夫把目光投向西方文学。郁达夫偏爱卢梭,主要是因为卢梭的全部作品都以反封建为宗旨,这正与当时中国的时代要求相契合。但时代的要求不是文学影响产生的唯一的原因,作家的个性也应受到足够的重视。郁达夫和卢梭在性格上很接近,他们俩自小生活在单亲家庭,缺少家庭的温暖,习惯于孤独,性格腼腆、自卑、懦弱,内心的感情却很热烈,对异性异常敏感。毫无疑问,这是郁达夫喜爱卢梭并受之影响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但他们俩在性格上并不完全一样。卢梭虽然孤僻、悲观,但他始终坚守自己的理想和信念。相比之下,郁达夫则过于自卑,他以“零余者”自比,回避政治,逃避斗争,没有卢梭那种积极进取精神。郁达夫性格上的这些弱点,妨碍了他在文学创作上取得更高的成就。通过比较郁达夫与卢梭,主要是为了更好地认识他们俩各自的意义。此外,通过分析卢梭对郁达夫的影响,以及郁达夫对卢梭影响的接受、变革及扬弃,以求得对中外文学关系中某种规律性的认识。

[1]罗曼·罗兰.若望—雅克·卢梭[J].罗大冈,译,世界文学, 1962(7,8).

[2]钱林森.法国作家与中国[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 105-106.

[3]静闻.忆达夫先生[G]∥郁达夫研究资料:上.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164.

[4]柳鸣九.忏悔录(第一部)·译本序[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13.

[5]蒋曾福.众说郁达夫[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6:2-3.

[6]黎活仁.郁达夫与私小说.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0(3).

[7]郁达夫.卢梭的思想和他的创作[M]∥郁达夫文论集.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85:388.

[8]郁达夫.忏余独白[M]∥郁达夫文论集.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85:465.

责任编校 边之

I206.6

A

2095-0683(2015)01-0091-04

2014-10-26

2013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13YJAZH025);2013年度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SK2013B452)

曹文刚(1971-),男,安徽六安人,淮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

猜你喜欢

卢梭郁达夫人性
“狗通人性”等十一则
逼近人性
人性的偏见地图
与卢梭的狮子相遇
贵人
跟着卢梭去看原始派
卢梭的思想实践及其争论
郁达夫:热烈的爱倩,却不能相守一生
功能与人性
卢梭《社会契约论》中的自由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