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审计的价值增值

2015-03-27敏,蔡

关键词:结题科研经费科研项目

李 敏,蔡 峋

(淮北师范大学 审计处,安徽 淮北 235000)

2014年1月1日颁布施行的《中国内部审计准则》(以下简称新准则)将内部审计定义为“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它通过运用系统、规范的方法,审查和评价组织的业务活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适当性和有效性,以促进组织完善治理、增加价值和实现目标”。以风险为导向、对风险合理管控、促进组织价值增加是高校内部审计独立发挥作用的具体体现。

近年来,随着教育科学研究项目层次的提高和项目数量的急剧增加,高校拥有的纵向和横向科研经费大幅增长,给高校科研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坚实的资金保障,与此同时,高校教育科研经费管理也出现了许多棘手的难题,甚至出现某些单位和个人套取科研经费等违法犯罪行为。高校内部审计部门如何开展科研经费管理审计,为管理层提供可靠的科研经费使用信息,促进学校内部管理,防止出现经济上的违法违纪行为,确保科研经费安全、合理、高效使用,是摆在高校审计部门面前的一个崭新、重要的课题。

一、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风险点

1.科研立项方面

主要指科研管理部门负责申报、立项等科研项目程序性管理工作。现实中,项目申报书及经费预算由项目申请人负责填报,科研管理部门的工作重点是争取项目的数量及规模,“关注科研到账经费是否按高校制定的《科研项目管理办法》提取5%的管理费”[1],对科研经费的去向一般不过问。有关资料显示,“科研管理部门计提的管理费结余过大,开支随意性较大”[2],多数用于招待费支出,少部分用于办公用品、差旅费等。

2.财务核算方面

(1)财务部门对科研经费的使用缺乏了解,目前财务只能做到票面真实,无法做到事实真实。在核查报账业务中,财务部门对科研经费的真实性无法把关,只能履行简单的报账手续。报账程序往往是查看报账单据、项目负责人及项目所归口单位负责人签字是否齐全、票据是否规范后核准票据金额即给予报账。遇到个别无法定夺的问题,财务负责人签字即可报销。审计实践中,曾出现票据显示某科研经费购买“笔”一支,金额6000元,无清单、无用途,然而,财务领导签字即予以报销了。(2)由于科研经费报销内容不明确导致科研经费支出中报销票据种类繁多,项目与科研活动无关的内容很多,办公用品、招待费、劳务费等支出比重过大,虚开发票、虚造劳务费发放单据等以各种明义挪用或套取科研经费现象屡见不鲜。据“2008年山东省审计报告中指出:高校科研经费虚报支出占经费总额约四成”[3]。(3)从事科研使用的租房费、水电费、设备折旧等未计入科研成本,而是在教育事业费中列支,造成科研项目研究成本不实,影响了科研项目成本核算的准确性和全面性。(4)科研经费购置的资产管理不规范。为了不入设备账,把固定资产拆分成材料开具多张发票,造成资产流失。科研人员工作调动时,没办理相应的固定资产移接手续,并将物品带走。

3.科研经费预算方面

科研经费预算编制随意性大,校级审核走形式。科研经费预算工作是由科研项目申报人编制,项目申报人主要考虑的是如何编排课题并能让评审专家满意,能让项目立项。在编制过程中,“有些项目负责人为了争取更多经费,存在一定程度上夸大开支的情况,甚至还会有意无意地将一些与课题研究无关的费用计算在内”[2]。再者由于项目申报人缺乏相应的财务预算编制知识,造成预算编制欠科学性、合理性、真实性。学校有关部门又没有认真审核,从而造成预算不真实,经费预算不详细,实际支出与预算有较大出入。

4.科研项目结题方面

科研项目结题不结账问题时有发生。据有关报道数据显示,“某高校2007年科研经费专项审计发现,373个结题科研项目中,有231个科研项目未结账,约占62%”[4]。结题未结账,再加上高校对课题的配套、科研奖励等,结题而未结账资金结余经费多,结余资金长期挂在账上,用于不属于该课题的其他支出,不仅给财务部门管理带来难度,结余资金得不到充分利用,也使财务数据不能真实反映学校的实际财务状况。

5.科研项目审签方面

目前高校内部审计部门实施科研经费管理审计并不普遍,笔者所在高校尚业未在实质上开展科研项目经费审计业务。许多人认为,科研项目经费是项目负责人的个人经费,是由项目负责人自主支配使用的项目经费,只是属于财务代管。许多课题经费支出从立项到结题都不需经过内部审计部门参与监督和确认,对于自然科学基金、社会科学基金类较大的课题项目在结题报告中有一栏需内部审计部门对科研项目经费使用情况进行审签,即对财务部门出具的决算加盖审计部门公章,现实中,“高校内部审计部门对此的工作方式一般是直接加盖公章”[5]。

二、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审计的着力点

1.准确评估科研经费管理风险

风险评估是内控的基础。做好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内部审计工作,必须以“新准则”为指引,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熟悉本单位的科研项目经费活动和管理情况的优势,拓展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审计的新途径。要坚持以风险为导向,以控制为基础,以治理为目标,以增值为目的的指导思想,“广泛采取‘参与性’的审计策略”[6],避免或减少科研经费的损失和浪费,防范风险,增加价值。首先,内部审计部门要对本校科研经费管理风险进行科学的评估,不定期地对高校科研经费的管理规定、使用情况等进行检查确认,预测可能存在的风险。其次,内部审计要会同科研、财务、国资等部门共同探讨,建立健全评价指标体系,重点关注项目申请、经费预算、项目结题、经费审签、财务核算等风险点,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率。第三,从经济性、效率性和效益性的角度对科研经费从立项到结题的全过程进行了科学、客观的确认和评价,对经费的使用提出建设性的咨询意见和建议,以利深化管理,堵塞漏洞,增加价值。

2.完善科研经费管理规章制度

机制建设是内控的重点。高校应协调科研、财务、国资、审计、监察、等相关职能部门,以风险为导向,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央部门所属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科研项目管理的意见》和《关于进一步规范高校科研行为的意见》,结合自身实际,完善科研项目管理系列制度,实行流程管理,明确科研经费经济责任、开支范围、开支标准、经费审批权限以及项目结题时间和结余经费的用途,避免出现“财务人员、科研管理人员都清楚科研经费发票造假的细节,却睁一只眼闭一只眼”[7]现象。严格控制课题经费的开支范围和标准,与项目研究无关的支出坚决不予报销,国家明确禁止的消费项目严禁在科研经费中支出,保证科研活动和经费使用的健康运行。

3.强化科研经费的预算管理

预算管理是内控的主线,也是内部审计指导思想的核心要义。按照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规定,高校取得的各类科研经经费,不论其资金来源渠道均为学校收入,必须全部纳入学校财务部门统一管理、集中核算,并确保科研经费专款专用。现实实践中,高校科研管理部门负责项目申报、立项管理,财务管理部门负责科研经费的会计核算,看似各有分工,多头监管,实际是直接导致科研管理部门不跟踪经费的使用、财务部门不熟悉项目的进展,双方谁都无法掌握项目及经费的使用全貌,这种科研管理部门与财务部门各管理一块的模式,造成高校科研项目管理与财务管理脱节,对科研经费缺乏综合管理和有效监督,造成科研经费支出“私有化“成了普遍现象。针对风险点加强管理,首先让风险处于可控状态。项目申请时,财务部门和科技管理部门应协助课题组编制科学、合理、详细、明确、切合实际的预算。不同的项目用不同的收支控制科目进行控制,审计部门配合科研部门和财务部门,对通过科研管理部门立项审批的项目经费预算进行审计,审计其可行性和合理性,这样既保证预算的严肃性,又使其具有可操作性。其次排除风险,规范程序。在项目执行过程中严格按照批准的预算执行,严格按批准的预算科目安排科研业务支出,只有真正控制预算,才能实现科研经费合规支出,杜绝利用科研项目贪污的事件。

4.提高科研经费财务管理水平

资金管控是内控的核心。学校科研经费财务管理水平越高,科研经费使用越有序,可能存在的问题就越少,风险也就越小。若财务管理状况欠佳,仅加强科研管理是不够的。为避免科研经费财务管理中经费实际执行与预算脱节,科研项目经费结题后用于其他支出,首先,财务核查报账时要比对预算等相关信息,在预算的范围内控制资金的使用,避免实际支出与预算有较大的出入,防止结题后长期不结项。再者科研项目中的各项成本要素支出要进行准确、科学的核算,经费运用过程中所占用的人员工资、水电费等这些间接费用应计入成本核算。高校内部审计要按照确定的目标对科研项目经费执行过程定期检查,通过对科研项目经费财务收支、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分析,并发表审计意见,将风险可能带来的损失及时化解和消除。

5.拓展科研经费管理审计新途径

价值增加是内审的目的。高校内部审计通过对科研经费管理活动的确认,及时向管理层反馈评价信息,对完善高校科研管理的治理结构,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审计工作自身在高校内部管理中的存在所带来的“威慑作用”等为组织带来了隐性价值增值,同时,通过对科研经费财务核算的查错纠弊、固定资产的保值增值、发现和弥补制度漏洞、保证经费的有效利用、减少损失、节约成本等,为学校实现了显性价值增值。

面对高速发展的高等教育和科研工作现状,要实现高校科研经费审计目标,必须大力拓展审计的新思路、新方法,广泛运用审计调查、审计分析、内部控制系统评价和风险导向等技术,对现有的审计方法进行改进和创新,并通过优化相关审计方式来提高审计效能。在思路上,要落实事前防范、事中控制和事后审计相结合的审计意识,开展以预算执行为主线的全程跟踪审计,充分利用ACL、IDEA等审计软件,对科研经费管理实施动态监控,重点对重大科研项目的经费使用的合法性、合规性进行专项审计;在方法上,可借鉴绩效审计方式,将结果导向、问题导向和过程导向有机结合起来。另外,在内部审计人员数量缺少、专业知识不足的情况下,可委托社会中介机构实施“第三方”审计等。

总之,高校内部审计部门应努力适应“新准则”的要求,围绕高校当前科研经费的管理与使用现状,从增值审计服务的角度提升审计功能,最大限度地确保科研经费的科学管理与合理使用,真正实现科研项目经费审计价值增值目标。

[1]刘云.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 提高财务服务意识[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3(2).

[2]钟灿涛.高校科研经费管理问题的深层原因与对策分析[J]. 研究与发展管理,2011(6).

[3]金蓓莉.高校科研经费内部审计研究[J].教育审计,2013(4).

[4]黄桐花.从审计的角度看高校科研经费的管理[J].会计之友(中旬刊),2009(9).

[5]郑勇.高校内部科研经费审计现状、困境和解决思路研究[J]. 教育审计,2013(4).

[6]李斌,李小波.增值型内部审计与传统内部审计比较研究[J]. 中国内部审计,2012(2).

[7]邱晨辉.管理漏洞致科研经费乱象频现[EB/OL].[2014-10-24].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3/1/274328.shtm.

猜你喜欢

结题科研经费科研项目
我校横向科研项目再创佳绩
我校徐卫红教授主持的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结题
我校4项省教育厅课题结题并通过评审
山西省中药材资源共享服务平台通过结题验收
航天科研项目评审工作的思考与探索实践
“纺织之光”应用基础研究两项目通过结题验收
浅谈高校科研经费的信息化管理
加强高校科研经费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申请科研项目,不应以职称论高下
基于精细化管理的科研经费财务管理流程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