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志愿服务活动提升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研究

2015-03-27刘晓莹

关键词:社会责任感创新大学生

创新志愿服务活动提升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研究

刘晓莹

(泉州师范学院,福建泉州362000)

摘要:文章简要概述了目前我国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现状以及社会发展对我国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新要求,并阐述了志愿服务活动对培育和深化大学生的社会责任认知、激发和丰富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情感、锻炼和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志、引领和促进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行动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传递志愿服务精神、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建设志愿服务文化、完善志愿服务体系等措施强化我国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关键词:创新;志愿服务活动;大学生;社会责任感

随着社会以及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对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是现代思想教育以及高校实践的重中之重,有利于大学生的成才,有助于社会文明的进步及发展。志愿服务主要是指完全出于自愿,将自身的技能、知识以及财富贡献给社会,不求回报的一种活动。[1]志愿服务是我国社会文明进步及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也是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有效途径。

一、我国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现状与新要求

(一)我国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现状

1.大学生缺乏对于社会责任感的准确认知

目前,在校大学生中独生子女所占比例越来越高,他们普遍缺乏独立生活的经验,对于人际交往中的团结互助方面缺乏足够充分的认知。因此,在努力追求完成自身目标的过程当中,有很大一部分大学生经常会忽视甚至是无视他人的存在,对他人缺乏应有的关心,这样的大学生比较容易形成极端个人主义,这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相关责任的履行,不利于大学生本身的学习以及生活,同时还影响大学生在进入社会后与他人之间的协调合作。此外,当评价自身的社会责任感时,近三分之二的大学生觉得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属于一般,三分之一的大学生觉得自己有着非常强的社会责任感,几乎没有大学生认为自己没有社会责任感或责任感比较弱,大学生们存在着比较理性的自我认识以及评价。[2]但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大学生群体中也出现了令人担忧的责任感缺失现象,诸如逃课、考试舞弊、论文抄袭等现象严重;在学校里比吃穿、比消费,不懂得感恩父母,将父母交之用来学习的钱浪费在请客吃饭、攀比穿戴、恋爱花销等方面;在网络和新闻中不断报道出来的个别大学生虐待动物事件、大学生开车撞人事件等都暴露出当代部分大学生公德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失的问题。

2.当前教育模式未能完全满足大学生对于社会责任感知识理论的需求

在大学的教学课程当中,主修课程以及辅助的一些课程基本都是各个学科的一些专业课程,并没有专门的课程来讲授社会责任感,不能形成比较整体的模块,仅仅简单地在思想政治的相关课程中有所涉及,所以,现在的大学生对于公益事业以及国计民生方面的事业都没有足够的认识。[3]除此之外,在21世纪,各个高校的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正在不断觉醒,自觉性也在逐渐增强,但是大部分大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却缺乏对大学生自主活动的积极引导,未能较及时地将社会热点问题融入课堂教学,难以唤醒大学生对于社会责任感的充分感知,因此目前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引领方面已经不能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当代社会发展对我国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新要求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新概括,也对我国大学生社会责任认同提出了新的要求。整体而言,当代多数大学生都应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要能胸怀祖国和人民,有很强的主人翁意识;要关注时事,能用自己的一言一行诠释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要真正把自己的命运同祖国的兴衰荣辱紧密联系在一起。此外,广大青年大学生应注重自身思想道德、理想信念、团结协作精神、感恩社会、帮助他人意识等社会责任感方面的养成,才能更好地投身于实现全体中国人民中国梦的伟大社会实践。

二、志愿服务活动对我国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提升的重要作用

(一)培育和深化大学生的社会责任认知

大学生的社会责任认知主要是指大学生对社会责任的认识与理解,它是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形成的前提和基础。[4]通过组织和引导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让大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切身体会社会问题,深化对社会的认知,并积极主动地去认识社会责任,领悟自身的社会责任感,促使大学生在具体的社会实践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地理解社会责任和掌握履行社会责任的方法,深化大学生的社会责任认知。

(二)激发和丰富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情感

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情感主要是指大学生对自身履行责任状况进行评价时所产生的情绪体验与愿望,它根源于个体的良心和对利益的需要,往往具有显著的情境性和感染性。[5]在志愿服务活动中,大学生通过关爱孤寡老人、走近福利院关怀孤儿和残疾人、走进社区与下岗工人的接触等行动,感受不同

人群的烦恼与疾苦,能激发大学生的爱心、同情心和责任心,这就是最朴素和最基本的社会责任情感的具体体现,也是大学生给予他人关怀、乐于助人的心理倾向。因此,志愿服务活动激发和丰富了大学生的社会情感,促使大学生们积极向上、乐于助人、勇于奉献,敢于承担更多的责任。

(三)锻炼和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志

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志是指大学生从思想到具体实现的心理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责任行为。[6]要锻炼和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志,必须在提高他们思想认知水平的同时,让大学生走出校园,深入到社会活动中去体验和感知社会,表现为履行社会责任的具体行动。而志愿服务活动就是大学生体验社会的重要方式之一,通过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对促进大学生认识社会、增长才能、锻炼意志、提升品质等具有重要作用,真正实现“知——情——行”的转化,促进外在责任要求内化为自我的需求,以实际行动自觉践行社会责任,进一步锻炼和增强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志。

(四)引领和促进大学生的社会责任行动

大学生的社会责任行动主要是指大学生通过实际行动履行社会责任,即是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面对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时所表现出来的负责任的具体行动[4]。而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是大学生自身社会责任感的具体行动,是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认知的外在表现,同时也进一步强化社会责任认知。因此,是否积极主动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将直接反映出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水平高低。高校大学生的先进积极分子通过参与志愿活动,塑造优秀榜样,带动广大大学生,实现引领和促进全体大学生社会责任行动的目标。

三、创新志愿服务活动提升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对策

(一)传递志愿服务精神,提升大学生的社会责任认知

“当有人需要帮助时,大家搭把手、出份力,社会将变得更加美好。”把志愿服务精神融入到实际生活中,让我们每个人从点滴爱心中感受慈善的力量,体会到“雷锋精神”并非高不可攀,只要我们心存善念,多行善举,就可以为他人奉献爱心,成为雷锋精神的传承者。举行以学习雷锋、孔繁森、焦裕禄等精神为主题的志愿服务活动,在开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中,通过向大学生进行雷锋、孔繁森、焦裕禄等事迹、雷锋精神和雷锋式模范人物的宣传教育,开展各种学雷锋实践活动和社会志愿服务活动等,不断提高大学生队伍的思想品德和大学生对社会责任感的正确认知。同时,各个高校还应该在校园内部大力宣传大学生志愿服务,有效增强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积极影响,进而吸引更多的大学生来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对于大学生志愿服务中积极乐观的精神进行充分的展示,营造出良好的社会氛围,让社会正确认识和对待大学生的志愿服务活动,进而促进广大的大学生积极主动参加社会的志愿服务活动,共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引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行动

组织大学生深入社区、街道或养老院等,大力普及环保、养生保健等知识,提高市民的环保意识、保健意识,引导市民积极参与绿化美化和环保实践活动,培养社区居民和大学生关注社会发展的责任感和热爱社会公益事业的品质,为构建文明、和谐的社会奠定有力的知识基础,进一步强化大学生的社会责任认知,引领大学生社会责任行动。

(三)建设志愿服务文化,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情感

大学生志愿者贡献个人的时间及精力,在不为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为改善社会,促进社会进步而提供的扶贫开发、社区建设、环境保护、大型赛会、应急救助等服务。我们要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传媒,宣传志愿服务文化,推动全社会共同努力和广泛参与完善志愿服务文化建设,积极引导广大群众弘扬扶贫济困、乐善好施的传统美德,营造全民慈善的良好氛围,传播正能量。它不仅包含金钱、物资的捐赠,更需要广大志愿者付出时间、劳动、技能等服务。志愿服务精神体现了我们社会所倡导的主流价值观,是当今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精神力量,能切实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情感。

(四)完善志愿服务体系,锻炼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志

我国应该对高校志愿服务体系进行完善,强化大学生的志愿服务意识,有效提高大学生对于社会的责任感。[7]高校应根据科学合理的理论,完善志愿服务的招募机制、激励机制和评价机制等,有效强化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意识,充分发挥出志愿服务提升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作用;应充分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根据我国的社会核心的价值体系,为社会营造出良好的志愿服务氛围,搭建更多的志愿服务实践平台,让大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到志愿服务当中去体验和感知社会,在履行社会责任的同时实现自我的成长。[8]志愿服务属于在实践中教育并培养人的一项事业,通过健全和完善志愿服务体系,对促进大学生认识社会、增长才能、锻炼意志、提升品质等具有重要作用,促进外在责任要求内化为自我的需求,以实际行动自觉践行社会责任,进一步锻炼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志,有效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四、结语

总而言之,志愿服务有效提高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极其重要的载体。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希望,应该通过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来实现自身社会责任感的有效增强。各高校应该顺应当今社会的新要求,认识当今大学生志愿服务的不足,采取有效措施,实现志愿服务活动的创新,有效提升大学生的责任感。

(注: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一般项目资助,项目编号:FJJKCG13-121)

参考文献:

[1]邓文英.论当代大学生志愿精神的培育[D].中南大学,2010.

[2]沈洁.“90后”大学生志愿服务动机与社会责任感实证研究[J].纺织教育,2011,(4):7-8.

[3]宁靖姝.在志愿服务活动中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16):142-143.

[4]魏进平,白星.浅论提高大学生社会责任感[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9):60-62.

[5]陈兰萍.论大学社会实践对提升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作用[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8,(6):60-62

[6]朱尚华.论责任感的形成与教育机制[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6,(5):69-71.

[7]李一承.提升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成效探究[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11):173-174.

[8]冯方.志愿服务重塑大学新生社会责任感之我见[J].科技资讯, 2012,(18):22-23.

猜你喜欢

社会责任感创新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及问题对策
基于大众文化的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途径研究
浅谈化学教学中德育思想的渗透
建筑师的社会责任感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