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认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执政理念的五个视角

2015-03-27汪鹏程

湖北行政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苏维埃政府工农

汪鹏程

(江西省赣州市公安局,江西赣州341000)

·党建研究·

认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执政理念的五个视角

汪鹏程

(江西省赣州市公安局,江西赣州341000)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时期,中国共产党为何执政?谁来执政?为谁执政?怎样执政?这是关系政权建立和巩固的重大问题。中共在中央苏区局部执政实践形成的“为民服务”理念,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执政理念的特质。“为民服务”这一特质,是中共以后各个历史时期执政理念的渊源,并且它始终是中共长期执政的价值取向。因而,阐明中共执政理念的渊源和特质,具有重大历史价值。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执政理念;历史考察;民主专政;为民服务

DOl:10.3969/j.issn.1671-7155.2015.01.011

执政理念是执政党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中,统帅执政实践的灵魂。它体现执政目标定位,凸现执政价值内涵,引领施政路径走向。中国共产党于1931年11月7日,在中央苏区的瑞金,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当时四周还仍然处于白色恐怖的险恶环境中,以国家政权形态的形式,开始了独立执政的伟大尝试。

中国共产党从局部执政到全国执政已经走过了80多年。本文通过历史回溯法,以中国共产党执政历史为逻辑起点,从“民主专政”的目标定位,“为民服务”的价值取向,“施政路径”的历史坐标,“战争状态”的执政环境为视角,对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执政理念进行多维度的历史考察,并分析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执政理念的特质及其蕴含的历史价值。

一、逻辑起点:树起国旗

在刚刚经历三次反“围剿”,仍然处于战争状态下,中共“为何要执政”?理论界讨论过此话题。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的时机,学术界有“成熟”,“基本成熟”,“不成熟”等几种观点。本文认为,既然临时中央政府已经成立,就必然按中共的宗旨执政,并能发挥其巨大作用。这个与国民党政权根本对立的实行工农民主专政的新型国家,在全国的广大工农大众面前,树起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旗,能鼓动民心,并为之趋赴,推动全国工农劳苦大众武装割据的革命斗争;有利于巩固和扩大中央根据地,领导根据地人民建设各级政权;有利于大规模开展经济、文化和社会事业建设,以壮大革命力量;并且方便统一指挥,进行激烈的军事斗争。中共通过苏维埃这个国家机器的运转,高效地对中央苏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社会资源全面整合、高度重组和有序优化,激发了中央苏区的社会活力和涌现巨大的社会创造力。特别是在残酷的反“围剿”战争中,能够举一国之力,号召、动员和组织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疆域内的兵民,为保卫红色政权,捍卫自己的国家英勇奋战。公开树起国旗,能起到凝聚民心、集结力量、鼓舞斗志的巨大作用。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执政理念,根植于临时中央政府和地方各级政府的运行之中。树起国旗,为之趋赴,保卫广大劳苦工农大众的各种已得利益,以求实现其执政本质和执政目标,是以武装反抗力量相当强大的国民党反动派,实施工农武装割据的激烈斗争中,中国共产党执政历史的起点,也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执政理念形成的逻辑起点。这也是在当时建国条件非常有限的历史背景下,中国共产党为何要以国家政权形式开始局部执政的根本原因。

二、目标定位:民主专政

创建怎样的国家政权?这是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必须解答的现实问题。中共领导广大工农劳苦大众进行广泛、深刻的土地革命,以推翻腐朽的国民党反动统治,追求的是取得执政地位,让广大工农劳苦大众翻身解放,当家作主,管理国家。但在当时敌我力量极为悬殊的情况下,为完成这样的政治抱负和价值追求,共产党必须动员和组织广大工农劳苦大众,形成巨大的革命力量为之奋斗。广大工农劳苦大众是革命的力量之源,是巩固苏维埃政权的力量之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工农劳苦大众革命的价值之所在。因此,中国共产党与广大工农劳苦大众之间的关系,就成了苏维埃政府执政实践中的核心问题。而苏维埃政府“谁来执政”?这是执政理念的内核。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苏维埃组织法》明文规定:“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之最高政权为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1](P6)苏维埃政权主要以工人、农民为政权基础,实行“工农民主专政”,工农劳苦大众当家作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是“工人和农民的民主专政的国家”,则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国体是“工农民主专政”。这从本质上规定了苏维埃政府执政的性质。同时,工农兵代表(苏维埃)制度的建立,“使苏维埃与民众的关系更加密切”,“使一切苏维埃工作的执行得着雄厚的力量”[2](P328)。这就从政权组织形式方面,规定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政体为工农兵(苏维埃)代表大会制度。各级苏维埃政权,都围绕这种国体和政体的性质进行全面建设。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庄严宣告:“苏维埃全部政权是属于工人、农民、红军兵士及一切劳苦民众的”,他们都有“苏维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直接选派代表参加各级工农兵会议(苏维埃)的大会,讨论和决定一切国家的地方的政治事务”[3](P464-465)。“工农兵代表大会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雏形,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对工农兵代表大会制度的继承”[4](P92)。这是中国历史上新型的国家,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最初尝试。中央苏区的瑞金成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发源地。而且各级中华苏维埃政府的建立、管理和监督,都“一切依靠人民”,这就从根本上回答了苏维埃政府“谁来执政”这个根本问题。这表明:中共领导的执政活动,与广大劳苦大众的根本利益相吻合。

三、价值取向:为民服务

政府“为谁执政”?是关系到政权巩固和发展的重大命题,关系到执政理念的终极价值指向。苏维埃政府把实现广大工农劳苦大众的利益,作为苏维埃政府制定政策时最重要的依据。苏维埃政府集中体现广大工农大众的意志和要求,坚决维护工农劳苦大众的根本利益。正如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主席毛泽东指出的:只要“真心真意地为群众谋利益,解决群众的生产和生活问题,盐的问题,米的问题,房子的问题,衣的问题,生小孩的问题,解决群众的一切问题”,“广大群众必定拥护我们,把革命当作他们的生命,把革命当作他们无上光荣的旗帜”[5](P61-62)。

历史证明:只有为民服务的政府,才能得到广大民众拥护和大力支持。苏维埃的各级政府努力做到“一切为了人民”,使苏区内的广大工农劳苦大众,“得到了许多中国历史上空前未有过的政治上、经济上、社会生活上的解放和胜利”[6]。在对工农兵实行民主和对敌人实行专政的基础上,各级苏维埃政府成为真正代表广大工农大众根本利益的政权机关。这就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执政理念的价值导向方面,非常准确地回答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各级政府“为谁执政”这个关键问题。

苏维埃政府在具体的施政过程中,从临时中央政府主席到普通的政府工作人员,为了实现和维护广大工农大众的根本利益,在日常工作中,自觉地、真心真意地为广大工农劳苦大众服务。正如毛泽东指出的:“我们应该深刻地注意群众生活的问题,从土地、劳动问题,到柴米油盐问题。妇女群众学习犁耙,找什么人去教她们呢?小孩子要求读书,小学办起了没有呢?对面的木桥太小会跌倒行人,要不要修理一下呢?许多人生疮害病,想个什么办法呢?一切这些群众生活上的问题,都应该把它提到自己的议事日程上。应该讨论,应该决定,应该实行,应该检查”[7](P138)。体察民情,关注民生,把实现广大工农劳苦大众的利益,作为苏维埃政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

从苏维埃政府具体工作中形成的“为民服务”的执政理念,起到了“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的巨大成效,赢得了广大工农劳苦大众的支持和拥护。苏维埃政府与工农劳苦大众形成了“同呼吸,共命运”的血肉关系,为夺取全国政权,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为民服务”的执政理念,在具体的政府日常工作中,表现为“为民谋利”。“为民服务”的执政理念,它不但起着凝聚民心的巨大作用,而且规范着政府工作人员的思想和行为。特别是还从深层次上决定着苏维埃政府的执政方略、执政机制、执政方式、执政路径和执政绩效,甚至还影响着以后的抗日民主政府,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执政价值取向,从而奠定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根基。

四、历史坐标:施政路径

如何执政?这是关系到各级苏维埃政府怎样服务于民,以及服务绩效的重要问题。服务于民的绩效大小,与选择正确的施政路径密切相关。施政路径又受执政理念引导。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等方面的施政路径,构成了记录历史的坐标系。苏维埃政府在施政过程中,逐步模索到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即遵循“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政府施政的历史轨迹中可看到:苏维埃政府已经形成了民主法制的政治理念、农商并重的经济理念、巩固割据的军事理念、普及提高的文化理念等一系列较为具体的执政理念。

1.民主法制的政治理念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创立了广大工农大众广泛享有民主权利的政治制度框架,这为工农劳苦大众当家作主,民主参与管理国家事务提供了政治保障。以普遍、平等、公开为基本原则的民主选举,是广大工农劳苦大众直接参与政治的重要形式。“苏维埃最广泛的民主,首先表现于自己的选举”[7](P65)。这是中国二千多年来从来没有过的,它开创了中国选举制度的新纪元。历朝历代的社会都是政府官员替民作主,为民作主,而苏维埃政府则是工农大众自己当家作主,直接参与管理国家,实践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原理。

当然,法制化的民主,才能成为真正的民主。苏区建立的监察制度,特别是党内监督和政府监督、群众监督、财务监督、舆论监督等反腐防腐的监督机制,开辟了中国民主法制建设的新天地。中央苏区较大规模的反腐防腐运动,为建设廉洁政府打下了扎实基础。苏区民主法制化建设,对巩固红色政权,保障民众权利,反腐防腐,起到了重大作用,在中国法制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

2.农商并重的经济理念

经济是巩固苏维埃政权的物质基础。中央苏区召开了两次经济建设大会,开展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一是把农业放在经济建设首位,以奠定发展苏区经济的基础。二是很重视商业,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私人经济,多元经济结构共存,同时并进,合作发展。

“农商并重”的经济发展理念,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较好地激发了苏区的经济活力。特别是经济合作社,有力地打击了投机奸商,有效地打破了敌人的经济封锁,稳定了中央苏区经济秩序,成了中央苏区经济建设的重要一环。中央苏区实行合作制经济,对于改善苏区人民生活,保障供给,支援革命战争,打破敌人的经济封锁,起了积极的作用;它所提供的经验,即使在今天,仍然有其积极的意义。中央苏区开展大规模的经济建设,着力发展经济,就是为了巩固苏维埃政权,服务民众,为反“围剿”战争提供物资需求。发展经济,以便更好地关注民生,更有条件解决劳苦大众的生产和生活困难,以提高中央苏区军民的生活水平,维护好广大劳苦大众的利益。中华苏维埃政府执政的根本,就是为了维护和实现广大劳苦大众的根本利益。因为,广大劳苦大众的根本利益能否实现和维护,它关系到人心向背,关系到苏维埃政权的巩固和发展。

3.巩固割据的军事理念

“人民军队的建设主要是在这个时期开始有了自己的一套经验。这时的工农红军既是开展土地革命的先锋队,也是苏维埃政权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柱石”[8](P80)。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政府下属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为巩固工农武装割据,领导了苏区军民开展军事斗争。一是中央苏区红军打土围,扫“白点”,把中央苏区建成稳定的根据地。二是开展第四和第五次反“围剿”战争,保卫苏维埃政权。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就是以武装夺取政权,又以武装保卫政权。在战争状态下执政,打仗和建设同时并举。反“围剿”是为了巩固割据,建设是积蓄割据的力量。

4.普及提高的文化理念

作为意识形态的执政理念,在社会文化的结构中,处于核心地位,它对文化的发展,起着导向作用。苏区民众的文明素养,道德水平,蕴含着无形的巨大社会力量。因为,它为苏维埃政权的巩固和发展,提供一种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无形地推动着社会前进。苏区要稳定、发展和壮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苏区军民的思想道德素质水准,以及形成共同的革命理想、坚定的信念和正确的价值观。因此,中央苏区制定了文化教育的方针和任务。政府非常重视苏区民众的思想道德教育,以及革命理想信念的培养。把普及和提高工农兵的文化知识,作为苏维埃政府的日常重要工作。苏区形成了夫教妻学、扫盲识字、学习文化的浓厚氛围和十分重视知识分子的良好风尚。经过两年多的努力,苏维埃政府就“把革命前文化十分落后,人民愚昧无知的偏僻山区,变成一个到处充满琅琅读书声,个个精神抖擞喜形于色的‘自由光明的新天地’”[9](P84)。中央苏区的宣传和娱乐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既普及了文化,又提高了民众的思想和觉悟。

这些较为具体的一系列执政理念,引领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施政的路径走向,构成了记录苏维埃政府如何施政的历史坐标,开创了中共执政的历史先河,回答了“怎样执政”的问题。

五、执政环境:战争状态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是在经过三次反“围剿”战争后建立的。中央苏区集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三位一体”。中国共产党既然公开建立与国民党反动政府相对立的工农民主专政的红色政权,且与之分庭抗礼,这必然会受到力量强大的国民党反动军队的“围剿”。

毛泽东指出:“十年以来,从游击战争开始的那一天起,任何一个独立的红色游击队或红军的周围,任何一个革命根据地的周围,经常遇到的是敌人的‘围剿’。敌人把红军看成异物,一出现就想把它捕获。敌人总是跟着红军,而且总是把它围起来”[7](P192)。而且,在建国一年后,蒋介石在中央苏区周围,陆续调集了近20个师40万的兵力,进行第四次“围剿”中央苏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处于战时状态。蒋介石在第四次“围剿”中央苏区失败后,又调集50多万人,又第五次“围剿”中央苏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又处于紧张的战时状态。这正如石仲泉指出的:“中央苏区时期是党领导的民主革命历史上受的艰难困苦时间最长的一个时期。中央革命根据地从基础的奠定,到建立、发展至鼎盛,再到最后丧失,横跨上个世纪20年代末到30年代前期。在民主革命的28年中,其时间占1/4,在空间上,是异常残酷的中国土地革命战争中的核心地区”[8](P79)。这从时空方面高度概述了当时极为恶劣的执政环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领导的工农红军反“围剿”战争,“其困难之严重,生活之艰苦,斗争之紧张激烈,实为中外战争史上所罕见”[10](P201)。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就是在这样非常严峻的战争状态下,建立起工农民主专政的各级苏维埃政权,实实在在地为民谋利,执政为民。

通过对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执政理念的历史考察和简要分析,我们可以从中清楚地看到:民主法制理念,凸现了“为民立国”的宗旨;反腐防腐建设,有力地体现了“俭政护国”的信心;农商并重的发展经济理念,表明了“经济强国”的信念;全心全意为工农大众服务的理念,体现了“勤政兴国”的优良作风;巩固割据,打破“围剿”的理念,展示了“武装卫国”的坚强决心。特别是“为民服务”的执政理念,其“为民谋利”的内在品质,在具体的工作中形成了共产党人的独特风格,成为了苏区干部的好作风。在80多年后的今天,它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共在中央苏区的局部执政实践,形成了以“为民服务”为特质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执政理念。“为民服务”,成为中共以后各个时期执政理念的渊源,具有重大历史价值。80年多来的实践表明: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始终是中共执政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追求。

[1]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法律文件选编[C].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4.

[2]毛泽东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7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

[4]钟华.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政权建设实践的现实意义.[J].江西社会科学,2001(,5).

[5]毛泽东著作选读(上)[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6]毛泽东.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对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的报告(1934年l月)[A].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党史教研室[C].中共党史参考资料:第6册中卷.

[7]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8]石仲泉.中央苏区与苏区精神.[J].中共党史研究,2006,(1).

[9]赖华林,傅乐.论中央苏区的文化建设[J].江西社会科学,2003(,8).

[10]徐占权,徐婧.中央苏区军队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叶剑锋)

汪鹏程(1972—),男,江西省赣州市公安局章贡分局办公室主任,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赣南师范学院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兼职教授,主要研究中共党史。

D261

A

1671-7155(2015)01-0055-04

2014-08-15

猜你喜欢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苏维埃政府工农
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促进城乡融合
耒阳工农兵苏维埃政府劳动券
从抑制到相对宽松:苏维埃政府对富农政策的转变
湖南省第一次工农代表大会何时何地召开
中华苏维埃代表大会制度中的协商民主探析
朱德:“抚育部曲亲如子,接遇工农蔼如风”
访三合区苏维埃政府旧址
试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商业贸易政策的意义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统一发行的流通货币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政府成立与撤销的历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