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书评信息分析看近五年图书情报学学术评论

2015-03-27南爱峰

河北科技图苑 2015年3期
关键词:情报学书评图书馆学

南爱峰

(烟台大学图书馆 山东 烟台 264005)

学术与学科的发展,需要高水平的评论。书评是评论的重要形式之一,一篇好的书评,须深度剖析所评对象,指出其精髓、要义和不足之处,进而提出改造之法和发展之道,这是繁荣学术创作和理论研究的正确途径[1]。图书情报学如同其他学科,需要大量高水平的学术评论(包括学术批评)。本研究试图通过图书馆学书评分析目前图书馆学术评论的现状与问题。

1 统计结果

在CNKI全文数据库中进行检索获得2010年1月至2014年10月发表的图书情报学书评文章共计34篇,其中19篇发表于10种核心期刊,15篇发表于非核心期刊。横向上从书评发文量占比来看,在五年间发表的海量图书情报学论文中,书评只有34篇,核心期刊每年发1篇或不发为普遍现象,发文量最多的《图书情报工作》五年间也只有4篇,说明了书评在图书情报学整体研究中处于可有可无、极其边缘化的现状。

纵向上看,2001-2003年三年间仅《中国图书馆学报》、《大学图书馆学报》、《图书情报工作》、《图书馆杂志》的书评发文量就有58篇[1],而2010-2014年五年间所有核心期刊书评发文只有19篇,上述四大核心期刊仅有6篇。通过这两个时段的比较,可见近年来书评文章无论在发文量、发文水平上,与之前比都处于萎缩的状态。

2 基于不同侧面的书评分析

2.1 书评作者

从作者的学界认知度来看,书评作者中既有图书情报学专家、教授,也有普通研究者,但后者所占的比例远大于前者。从书评作者发文量来看,34篇书评中,除刘雯、陈希亮两人各发表一篇核心和非核心书评外,其余皆为单人单篇作品,无一人发表两篇以上核心期刊书评。这说明目前图书情报学书评写作尚处自发状态,未能形成稳定的书评作者群,书评作者的书评质量也有待提高,尤其缺乏专事书评、长于书评的图书馆学专家。

2.2 书评对象

总的来说,这些书评对象分为个人著作和集体著作两种,大部分是评个人著作,只有少数几篇论文评集体著作。被评的个人著作一般为知名图书情报学学者的作品,如柯平的《图书馆知识管理研究》、《社会公共服务体系中图书馆的发展趋势、定位与服务研究》、《图书馆战略规划研究》、《图书馆战略规划:理论、模型与实证》,分别成为岳修志、张静、李庆红、肖希明的书评对象。蒋永福的《图书馆学通论》一书被洪伟达、王明慧两人分别撰写书评。从目前掌握的资料看,对知名学者的书评中,知名学者互评的有两篇(即肖希明论柯平,王锦贵论王波),其余皆为普通研究者论名家。专家学者的著作成为书评研究的主要对象,这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和验证了这些专家的研究实力及行业影响力;另一方面这些书评也能够对所评著作和著者产生反作用,彰显学术价值,使这些著作者和著作更广为人知。

2.3 书评题目

绝大部分书评从题目上鲜明地显示出对所评图书的肯定倾向,核心刊书评中有7篇使用了“力作”或“佳作”一词。另外19篇核心刊书评全部都是正面评述性书评,无一篇反论性、批判性书评。这突出显示了我国图书馆学术评论以内容阐述和正面评价为主流、缺乏争鸣的评论方式,说明我国图书馆学书评在某种程度上缺失了其“批评”的学术意义。

2.4 书评内容

学界一般将学术书评按内容构成分为三类:介绍性、述评性、评论性,根据书评对原著内容的转述和书评者自身评论这两部分内容的权重比例来进行种类划分。偏重对原著的叙述为介绍性书评,如是夹叙夹议为述评性书评,如评论远大于叙述为评论性书评。但大部分书评文章因其“评”的文体实质,一般不可能全部用叙述的方法,因此大部分都是用夹叙夹议式论述,这一点毋庸置疑。笔者认为,关键是这“议”字的涵义,究竟如何“议”大有可商榷之处——是对原著之“功”之议,还是对其“过”之议,这一点才是书评的本质区别。即应依据对原著之“过”的分析权重,作为书评是否具学术批评性的评判依据。

本研究中的图书馆书评文章,根据对原著不足之处论述的权重大小,可分为三种:(1)基本上不提“不足”,如罗昊的《理发师能为自己理发吗?》[2],徐湘波的《以史为鉴 面向未来》[3];(2)提“不足”,但一笔带过,不展开论述。这类书评占大部分,如刘雯的《公共图书馆史研究的力作》[4],王明慧的《十年磨一剑》[5],岳修志的《图书馆研究的超越与复归》[6];(3)对原著不足之处详加论述,进一步提出对应或改进策略。如陈希亮的《重建教会大学图书馆真史》[7],谢欢的《传前人之精蕴,启后人之研究》[8],李庆红的《图书馆战略管理研究的佳作》[9]。而目前第三种书评所占比例远弱于前两种,可见,图书情报学书评目前仍主要集中在以下两种,一是不涉及任何关于不足之处评析的单纯内容介绍性书评,二是提及不足之处但展开论述研究有限的评述结合性书评。以“不足”为研究立意和要点,真正体现书评的本质意义和价值性——“批评性”——的书评则严重缺乏。

3 书评研究对策

3.1 净化学术风气,还原书评的学术批评功能

通过分析发现,目前图书情报学书评中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大部分图书情报学书评采用肯定式评论方式,谈优点的多,谈不足的少,即使谈及原著的不足,也多为一笔带过,不展开论述。这种现象,其实反映出的是我国图书情报学界整体学风与学术态度问题。有一部分研究者不以科学和真理为唯一标准做严谨的科学研究,而倾向于在学术中掺杂利益与人情因素,因此就避免不了在论文写作中出现形式主义、学术机会主义[10]等不良风气。第二,普遍缺乏反论、批判性内容,更缺少真正体现学术评论实质功能与价值的书评作品。而实质上,书评作为学术批评的一种重要形式,其存在意义与本质价值应该体现在建立于对原著深度解读之上的批评性内容。书评之“叙”与“评”的价值功能是由其“不足”致其“足”的推动性上才得以体现。因此,笔者认为,能够发现并指出原著的不足,并能够随之提出自己独到见解的书评,才是真正意义上具学术价值的书评。第三,原著鸿篇巨著,而书评浅显、潦草,很多书评有未通读、精读原著,而仅仅摘抄原著的序言、后记、章节题目或摘要,拼凑写就书评之嫌。这深刻地揭示了目前图书馆书评写作中态度不严谨、学术风气不端正的现实。

因此,今后要繁荣图书情报学书评,就必须从学术意识和态度的净化开始,还原书评本质的学术批评功能,以健全的学术批评推进图书馆学多样化发展。这需要以科研为主的学界、掌握舆论与科研导向的专业期刊、注重实践工作的图书馆、有志于图书馆学研究的图书馆人,这四个层面的共同努力。希望今后能够摒弃那些非学术因素,单纯的从学术价值、学术角度评论著作,这种态度应成为书评作者坚守的学术规范。

3.2 提高对学术评论的重视,为书评发展创造条件

长期以来,图书馆界存在“重论文,轻书评”的倾向,认为书评不上档次,算不上科研成果。这一认识对书评研究长久被漠视产生了直接的负面影响。因此,繁荣书评首先要从学界认识上给予足够的肯定,从图书馆实践层面给予有力支持和制度保障。比如把科学评论工作列入工作和科研规划,并在职称晋升、评奖中给予学术评论成果与科研论文同等的甚至更高的评价;适时召开图书馆学术评论工作研讨会,对科学批评工作给予指导;重视营造有利于图书馆学术批评工作正常开展的自由、民主、开放的学术环境等等。

3.3 加强图书馆书评队伍建设

书评要形成气候、发挥其学术影响力,须形成自己稳定、成规模的作者队伍,而目前图书情报学书评还没有形成规模,也没有核心作者群,要改变这一现状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首先,要在图书情报学专业教育中开设相关课程,如书评学概论、书评写作等,使学科从业者通过规范的渠道,接受正规的书评写作教育与培训,树立正确的书评写作理念。或者在图书情报学课程学习中,设置对学科名著的阅读与书评写作要求,并配备相应的评价制度。现有部分书评文章缺乏书评写作规范,缺乏基于原著的客观评价与描述,使用过度渲染性、文艺性的表达方式等问题屡见不鲜,这暴露了书评写作者学术基础不扎实的问题。要从根子上解决这些问题,须从学科专业教育阶段就开始书评相关教育。其次,图书情报学专家学者应起到先导作用。图书馆学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应依托其权威性、先导性影响力,提高知名学者写作书评比重,尤其知名学者之间基于科学性、公正性的互评,比之普通研究者的书评,有更大知识含量、权威性和学术意义,能更好地发挥书评对著作的解读作用和对读者的导读作用,同时对学界整体学风的净化也起到模范性引示作用。

3.4 充分发挥图书馆学专业刊物的作用

专业期刊作为学术发展的重要阵地和呈现者,理应发挥重要的监督、推广、导向性作用。但是,目前图书情报学专业刊物对书评研究重视度相对较低。因此,图书馆学专业刊物要为学术批评提供足够的阵地,如设置固定的书评栏目、提高书评发文比例,发展书评写作核心作者,定期或不定期开展针对某种目标著作的书评征文等。目前各图书情报学核心期刊中,在投稿须知或栏目说明中涉及书评相关内容的有不少:如中国图书馆学报(学术书评)、图书情报工作(书评)、图书馆杂志(书刊推荐)、图书馆(书林清话、书刊博览)、国家图书馆学刊(书林史话)、图书馆工作与研究(阅读书评)、图书馆论坛(读书与人生)等,但明确设置固定书评栏目的较鲜见。另外各期刊还应对书评文章严格把关,鼓励争鸣、反论式书评,以学术刊物的舆论影响力和专业高度匡正图书馆学术风气,营造自由思辨的学术氛围。另外,今后可争取在条件成熟时,像出版业的《中国图书评论》一样,创办图书馆界专门的书评刊物,使之成为图书情报学界学术评论的主阵地。

4 结语

实际上,纵观学科发展历程,书评一直在图书馆学术研究中占有一席之地,刘国钧、马恒通、于鸣镝、程焕文、陈卫华等几代图书馆学人对书评有所关注,并亲身实践书评写作。但近年来图书情报学书评在质与量上低迷不振、书评的学术批评作用不明显,是不争的事实。希望今后从各方面因素入手,提振我国图书情报学书评事业,充分发挥书评的学术评论功能和学术价值,繁荣我国图书情报领域学术评论。

[1]陈卫华.从书评看图书馆学术批评[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5,(3):68-70.

[2]罗昊.理发师能为自己理发吗?——《图书馆这一行》浅评[J].图书馆杂志,2010,29(4):10-11,5.

[3]徐湘波.以史为鉴 面向未来——评新出版的《湖南省图书情报事业志》[J].图书馆,2014,(5):140-141.

[4]刘雯.公共图书馆史研究的力作——《宁夏图书馆志》[J].图书情报工作,2010,54(23):141-143.

[5]王明慧.十年磨一剑——浅评蒋永福《图书馆学通论》[J].图书馆学研究,2010,(4):95-97.

[6]岳修志.图书馆研究的超越与复归——《图书馆知识管理研究》书评[J].图书馆,2011,(2):138-140.

[7]陈希亮.重建教会大学图书馆真史——《近代中国教会大学图书馆研究》读后[J].图书馆,2011,(2):14-143.

[8]谢欢.传前人之精蕴,启后人之研究——《中国图书馆学著作书目提要(1909-2009)》评介[J].图书情报知识,2013,(6):122-125.

[9]李庆红.图书馆战略管理研究的佳作——评柯平教授的《图书馆战略规划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4,62(6):143-146.

[10]张瑜.部分图书馆学研究者的学风亟需改变[J].图书与情报,2012,(2):120-123.

猜你喜欢

情报学书评图书馆学
书评
开放与融合:公安情报学进入情报学方式研究*
书评
书评
构建中国特色的情报学
《重读〈石头记〉》书评
国内图书馆情报学的发展现状与趋势探索
卷首语
寂寞与喧嚣:当代图书馆学研究现状剖析
中国图书馆学之当下:反思与瞻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