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中国山水画的空间营造思维对现代景观设计的启示
2015-03-27陈希
陈 希
(宿州学院 美术与设计学院,安徽 宿州234000)
引 言
近年来,景观设计作为建筑外部环境的有效提升因素和良好人居环境的判断标准,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而目前我国现阶段的景观设计整体风格较为雷同,缺少新意和特色,对于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的继承比较缺乏。中国画是蕴含着丰富民族文化的宝藏,深入分析中国山水画的空间营造手法,且将其与现代景观设计较好的融合,对于打造新风格的现代景观设计将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一、独树一帜的中国山水画空间营造思维
纵观人类文明的艺术史,绘画一直伴随着整个人类的成长,无论何种时代,何种肤色,何种地域,绘画一直在人们的精神领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世世代代,笔耕不辍。当人类的绘画水平不断升高,画面表达越来越丰富且审美意识不断高涨,越来越多的绘画技艺被发现被总结,基于此,二维的平面画作必然要面对的一个问题就是画面的构图形式,即空间营造。
对待这个问题,中西方的绘画领域有着截然不同的处理方式。由于轰轰烈烈的现代绘画,其酝酿、开端、发展、高潮、变化都是以西方绘画为代表,整个西方绘画体系完备,且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成熟丰满,加之中国近代的落后,改革开放以前的封闭,改革开放以后相当长阶段的对西画风靡推崇,因此在现代艺术这一范围内西画在世界舞台上表现的较为强势,西方绘画的空间处理技法也成为了争相学习和模仿的对象。
然而充满智慧的中国人发明的一套东方式绘画法则,包括空间营造观念和思维,是独具特色的,区别于西方绘画体系,它处处流露着人与自然、人与宇宙的互动契合精神,充满着浪漫和感性色彩,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关注和推崇,像一颗珍珠一样,正在世界舞台上散发着古老优雅而又迷人的光辉。
二、山水画的空间营造思维之内涵对现代景观设计的启示
中国山水画的空间营造概念是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的,古时谢赫《六法论》称之为“经营位置”,又称布局、章法、构图,指的是画面上各个主体素材的摆放位置及它们之间的形式关系问题,是在作画之初,下笔之前就要经过深思熟虑的,这是古代山水画中非常重要的一项技艺,受到历代画家的重视。
(一)散点透视,移步换景
中国画的构图最大的特点就是运用散点透视的法则,整个画面中没有一个固定的视点,皆是按照人物游览的不同方位和视角来描画景物,仿佛作画者自己置身画中,从此处到彼处,移步换景,处处生情,身临其境一般。究其根本,乃是作者凭借自身的经验感受对山川游历的美景进行描画再创作的过程,这些美景不是一张张静态的定格画面,而是根据作者的思路,按照一定的顺序被串联起来成为动态画面。当作者的思路从纵的方面发展的时候,便产生了立轴的构图;当作者的思路从横的方面发展的时候,就产生了长卷的构图。[1]
因此可以说中国山水画是活动的富于变化的,在动态的画境中追求与自然的融合互动,是感性且浪漫的。西方绘画属于焦点透视,即在一个固定的视角观察外界,客观的再现世界,力图表现真实的自然空间概念。中国山水画的散点透视和西方绘画的焦点透视,实质上是哲学与科学的对比关系。
将这种散点透视的空间思维运用到现代景观设计中,可以在景观节点的设置和安排上进行把控,处理好各个景观之间的时空序列关系,根据游客赏景的流线,从起景开始,在恰当的位置安排景点,同时考虑到游览中人的感受,在不同的视点下有景可赏,步步是景,处处美景。
同时还有景观节奏的把握处理,前后两个景点之间要保持适当的距离,既不能太过密集,也不能太过稀疏。过于密集会带来赏景者的拥挤和不便,过于稀疏又会影响赏景趣味,不利于形成完整的赏景流线。
(二)层次深远,起伏错落
提及中国画的空间层次,较为经典的当属郭熙的“三远”理论: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三远”法将空间层次进行了归纳,指出了在人的仰视、俯视、平视三种不同状态的视角下,画面构图应有的变化。这里也指出了画面景物的空间进深变化,而不应平铺直叙没有景深。此外还有石涛提出的著名的“三叠两段”式构图,将传统山水画的绘画表现题材分为平沙和远山、树木与房屋、土坡和山石三组,在画面的上中下三个部位安排放置,是为“三叠”。若是在画幅的下边画一些土坡或山石、树木与房屋,然后在后面画一些山峰,在山峰与树木、房屋之间留出空白,表示江水或白云弥漫,[2]这就是“两段”式构图。“三叠两段”仍然是对景物空间关系的总结,道出了在二维的平面上如何表现空间的前后、上下变化。
景观设计中,景点的规划布局可以借用中国画的空间构图方式,强调空间层次的增加,通过安置景观建筑和景观植物,使之迂回错落,来加强景深,丰富视觉。同时在处理地形地貌的起伏变化,置石造山时,可以充分考虑到“三远”构图法所表现的空间关系,群山及小面积小体量的一丛山石都要有层次变化,前后层次表现远近,上下的层次表现高低。[3]28
(三)虚实相生,相映成趣
虚实关系的对比和处理是中国画在空间关系上的又一特色,所谓虚实关系指的是画面的空白处和落笔处,虚就是留白,实就是落笔。虚实既是一对对比关系,同时也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虚处搞好,必然能够衬托实处,有力的表现和突出画面主体,摆实布虚,以虚显实的精妙之处就在于此。
园林景观设计中讲求的“藏”和“露”就集中体现了虚实关系问题,好的景观场景设置不是把美景直接摆到面前,一览无余,而是欲扬先抑,先运用障景法,设置景物屏障,使视线受到阻隔,把美景遮住,似乎“山重水复疑无路”,又或是半遮半露,让美景隐约可见却又不清晰完整,充分调动赏景兴致引人遐想和憧憬。而后改变空间引导方向,逐渐展开园景,达到豁然开朗的“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3]78或是经过一番行进,越过几个“屏障”,终将远处观望本不清晰的美景尽收眼底,“曲径通幽”说的也正是这个道理。
进行景观设计的时候,还需要多方面观察,充分利用场地周边的现有景观资源,形成借景,达到近处的实景和远处借来的虚景相结合,丰富了自身场地景观设置的视觉可观性,加强了景观欣赏范围的深度和广度。如身处颐和园中,可以观望到远处玉泉山上的玉峰塔,使得玉峰塔即使不在园中,却能够成为园中游客可观赏的美景之一。
还有些美景的处理可以借助人体的感觉系统,加以丰富和深化景观体验。如远处寺庙的暮钟之声,会带来心灵的涤荡;山泉小溪的潺潺流水之声,有着无法言语的浪漫景致,还有雨打芭蕉,桂花飘香等等,看不到的美景,但可以通过听觉和嗅觉感受到,与视觉下的景观融为一体,形成整体丰富的景观感受,如此又成为虚实结合的另一种方式。
(四)疏密相间,宾主相宜
中国画的疏密关系不同于虚实关系,虚实指的是画面表现对象的有无,而疏密是指画面中表现对象之间排列组合的距离关系,远或近,画面整体布局安排上的稀疏或密集。疏密关系的处理也是营造空间表现的一种方法,会影响到画面的构图和美感。
宾主关系是中国画构图形式里面的另一对对比关系,是对画面表现主体和副体之间的关系问题进行的描述。潘天寿的一段话对于宾主关系的分析比较透彻:构图要有宾主,画面要通情达理。画面上只有一个东西,不能成为一个画面。…有了宾主,大家谈谈,热闹起来了。如果客人来得太多,分不出宾主,又感到太烦。…主人有能力者,可以多请客,主人能力小者,只有少请客。主人本领大小,在画面上表现为主体本身之大小,空白之大小…总之画幅上物象的宾主关系很重要,是决定大局的关键。…有主无客、客多主少、有客无主、主多客少,都是不妥的。[4]
在园林景观中,叠石造山是常用的造景手法,对石材放置的疏密关系的把握至关重要,能够影响整个假山的效果。不论是颇有气势的群山,还是形态简洁的小景,在进行布景置石时,都要做到疏密有致,最忌的就是过于整齐,没有对比和变化,平淡无奇,令人乏味。同样在宾主关系的处理上,一般要有一个表现主体,其余均为副体,也就是“宾”,辅助主体形成景观,主体可体量稍大,宾的体量要小于主体,这样才能宾主分明,视觉清晰有条理,而不会喧宾夺主,杂乱无章。将这种营造思路进一步的扩展到整个视线范围之内,可观之景均要如此。
疏密关系对于景观植物的栽种布局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有景可赏或附近有景可借之处,植物之间就要栽种的较为稀疏,如此能够不阻隔视线,不影响游客赏景。若是在一些环境不够理想或景观杂乱的区域,可将植物栽种的较为密集,尤其采用高大乔木和中低型灌木组合密集栽种,可以阻挡视线,形成屏障,分隔空间,达到遮蔽劣质景观,扬长避短的目的。
(五)四季皆景,意趣盎然
景观设计不仅具有三维的特性,同时还具有时空的概念,将时间概念引入景观设计,就是四维空间的变化。中国山水画中就有关于四季景象的描绘,比较著名的是王维在《山水赋》中提及:凡画山水,需按四时,春景则雾锁烟横,树林隐隐,山色堆青,远水拖蓝,夏景则树林蔽天,绿芜平阪,绮云瀑布,近水幽亭。秋景则水天一色,霞鹜齐飞,雁横烟塞,芦渚沙丁。冬景则即地为雪,水浅沙平,冻云匝地,酒旗孤村,渔舟倚岸,樵夫负薪。这里基本概括了山水画里关于四季变化下的每一个时令中常见的绘画表现对象,可谓全面深刻。同时关于四季整体景观感受概括描绘的还有郭熙,在《临泉高致·山水训》中写道: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四季之景在他的笔下呈现出不同的情趣和意境之美。
联系到景观设计中,常利用不同植物在四季之下呈现的不同特性来表现四时的变化和时空概念,这称为植物的季相特征,力求达到四季之中皆有美景,四时之下皆是情趣的景观效果。利用园林植物来表现时序景观,需要充分了解植物的特性,在进行景观设计之初始,就已有一系列的规划和安排,根据植物的季相特性,不同季节呈现不同的色彩,同时表现出不同的景观情趣,春天着力表现花卉植物,春之萌动,一派生机盎然,繁花似锦的景观效果,夏天着力烘托绿树成荫,鸟鸣山幽,溪水淙淙的景观效果,秋天能够表现满眼金黄,硕果累累,枫叶秋叶的美景,冬季是草木凋零,四处萧索寒冷之色,是悲壮沉寂的,但是腊梅傲雪,松柏常青又在这灰色的世界中带给人们无限冬日的生机。
结 语
中国山水画的空间营造概念独具特点,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饱含东方艺术美,形式优美,内涵丰富,不论是运用动态的活的画面透视关系,遵循人的游览特点,营造出人在画中游的写意空间;还是富于变化的虚实对比关系,颇具趣味;再或者是画面表现的疏密关系,呈现出形式上的韵律感和趣味性;又或者是宾主关系的选择和处理形成了均衡的视觉效果;此外还有其对时间概念的思考所带来的更加饱满的艺术意趣,这些都是中国山水画空间营造思维的集中表现和精华所在,将其与现代景观设计相结合,对于现阶段我国当代的景观设计发展大有益处,必定能够给现代景观设计带来新的设计方向和设计思路。
[1]倪贻德,林文霞(编).倪贻德美术论集[M].杭州: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1993:130.
[2]杨成寅.中国书画名家画语图解·石涛[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148.
[3]徐哲民.园林规划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4]杨樱林.中国书画名家画语图解·黄宾虹[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