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范畴化理论与英语名词可数性转化

2015-03-27

关键词:可数句法范畴

李 伟

(安庆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安徽 安庆 246011)

引 言

在传统英语语法教学中,名词的可数性问题一直是一个难点。传统语法将名词分成可数名词与不可数名词,众多语法学家并对此做了很多研究,如Quirketal.[1]、张道真[2]、章振邦[3]。本文并不是要继续对可数名词与不可数名词的定义及用法进行研究,我们的关注点是可数名词与不可数名词在使用中,名词的可数性发生转化,出现了一些传统英语语法无法接受的语言事实。例如下面的语言实例:

(1)want to have a beer and two waters;;

(2)The best wines are from Chile;

(3)There is chicken in the soup;

(4)There was squashed spider all over the road.

对于上述语言实例,依据传统语法,“beer”“water”和“wine”都是不可数名词,无法接受不定冠词和数词的修饰,也没有复数形式。“chicken”和“spider”都是可数名词,使用时应该需要冠词或者数词的修饰,可以有复数形式。对于上述这样的用法,我们说名词的可数性已经发生了转化。历来学者对于可数名词与不可数名词的异动用法,从不同的层面和角度给予了解释。

Pelletier[4]提出了著名的两个概念装置,“万能粉碎机”(Universal Grinder)和“万能包装机”(Universal Packagers)。这两个概念装置都是人们主观对名词可数性强加的一种异读,而且主要适用于表示个体的可数名词和表示物质的不可数名词,对于抽象名词无法做到解释。Nicolas[5]认为名词可数性的转化纯粹是属于语法范畴内的词性范畴的变化。Michaelis[6]从构式语法的角度,强调句法环境对于词汇意义的一种压制作用,在构式压制之下,名词的可数性发生了转化。Langacker[7]从人的认知能力出发,认为名词可数性转化源于概念上的灵活性,是对事物有界性与无界性一种主观识解的体现。Falkum[8]则从词汇的多义性角度考察,认为名词的可数性转化是一种系统性多义现象,是名词语义扩展的结果。

随着认知语言学流派的发展,更多的语言学理论框架涌现出来,对于语言现象展现出极强的解释力。本文拟从非范畴化理论的研究角度出发,探讨名词可数性转变的内在认知机制及其语用动机,以从一个新的角度,寻求对这一语言现象的合理解释。

一、非范畴化理论与名词可数性转化

非范畴化理论是基于认知语言学研究范式内的范畴化理论基础之上提出来的,是对范畴化理论的重要补充。根据刘正光[9](P61)对非范畴化理论的描述,在语言研究层面上,非范畴化是指在一定条件下范畴成员逐渐失去范畴特征的过程。范畴成员在非范畴化后,重新范畴化前处于一种不稳定的中间状态。也就是说,语言实体经历了一个丧失原有范畴的部分典型特征,同时也获得新范畴的部分特征的过程。根据这一理论的描述,我们认为名词可数性转化是在非范畴化作用下完成的。可数名词与不可数名词是名词的次范畴。范畴具有动态性,可变性,这也为非范畴化过程的实现提供了条件。名词的可数性转化,主要是可数名词转化成不可数名词的非范畴化过程和不可数名词转化成可数名词的非范畴化过程。语言层面的非范畴化过程主要是研究词汇——语法接口的问题,处理语言实体语义层面上和语法层面上的衔接。接下来分别来研究可数名词与不可数名词非范畴化过程中的句法特征和语义特征。

1.可数名词的非范畴化

可数名词在非范畴化的作用下丧失了其部分典型特征,同时扩展了部分句法特征。可数名词在非范畴化后,已经不能被不定冠词、数词修饰,也不具有复数形式。但是获得了部分不可数名词的特征,可以以光杆名词的形式,出现在句法结构中。比如:

(5)have two oranges..

(6)have got orange on my clothes.

(7)went to a hospital to see a doctor.

(8)Yesterday he went to hospital.根据传统语法规则,“twooranges”、“ahospital”体现的是可数名词原型的基本用法,在语义上呈现出可数性、有界性和内部构造的异质性,是有清晰界限的概念体。而在(6)和(8)中,“orange”“hospital”以光杆名词的形式出现在语言表达中,表现出部分不可数名词的句法特征,此时在语义上出现泛化或抽象的特征,主要是转喻在微观层面上的认知操作。(6)中“orange”是通过“物体转指物质”的转喻操作实现的,在语境信息支持下,指代的是“orange”内在的构成物质。(8)中“hospital”微观的转喻操作是通过“物体转指特性”,指代的是“hospital”所具有的抽象的功能性,比如“医院有医生给病人看病”。可数名词非范畴化以后,在语义上已经不具可数性,失去了原有界限,内部构造具有同质性。

可数名词在非范畴化的作用下,在句法特征上丧失了部分特征,扩展了部分不可数名词的特征,在语义上呈现出不可数名词的语义特征,因此实现了名词由可数名词范畴向不可数名词范畴的转化。

2.不可数名词的非范畴化

与上述可数名词的非范畴化过程相比,不可数名词的非范畴化过程则是一个逆向过程。不可数名词在非范畴化后,可以被不定冠词、数词修饰,能够具有复数形式。比如:

(9)This beautiful vase is made of glass.

(10)Here is two glasses full of water.

(11)I have no difficulty in making myself understood.

(12)We have run into difficulties with the new project.

在(9)和(11)中,“glass”是物质名词,表示“玻璃”,“difficulty”是抽象名词。两者都是典型的不可数名词,在语义上具有不可数性,无界性和内在结构的同质性,描述的是内在没有界限的概念体。在非范畴的作用下,(10)和(12)中的“two glasses”“difficulties”已经获得了部分可数名词的句法特征,在转喻的微观操作下,语义出现了泛化。在(10)中,“two glasses”通过“物质转指物体”,指代的是用玻璃制造的个体性的“玻璃杯具”,(12)中“difficulties”通过“特征转指物体”,指代的是“具有困难特征的具体事件和情况”。此时,不可数名词非范畴化以后,在语义上已经具有可数性,凸显了概念体潜在的界限,内部构造具有异质性。

不可数名词在非范畴化的作用下,在句法特征和语义特征上,逐渐实现了名词由不可数名词范畴向可数名词范畴的转化。

二、转喻与语义拓展

在第2部分论述了可数名词与不可数名词在非范畴化之后,句法特征和语义特征上都出现了转化,而这其中转喻的认知操作具有重要作用。刘正光[9]指出非范畴化理论的工作机制包括隐喻和转喻,二者共同起联合作用。转喻主要在微观层次起作用,当语言实体在语境条件下获得新意义时,同时其范畴属性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而当语言实体进入语用过程之后,必然产生一定的语义和语用指向[10]。非范畴化后的可数名词与不可数名词,其语义与语用指向,我们可以通过转喻加以解释。众多研究已经表明转喻作为语言表达的一种认知思维,有助于通达我们对使用中的语言实体的语义理解。Gibbs[11]29认为转喻表达在语用影响下具有三种认知效果(cognitiveeffects):(1)语境隐含义增加新信息;(2)强化已有的假设;(3)对已有假设的的反驳或消除。因而转喻有利用推进对语言实体的认知处理和语义选择,建立和加强话语和语境的相关性,凸显语言实体的语义指向。

(13)I want abeer.

(14)The rewasdogalloverthe

street.

当“beer”非范畴化后,具有可数名词的句法特征时,“不定冠词+MassNoun”的句法环境催生我们对“beer”的可数性解读。这种解读建立在转喻对“beer”的认知处理和语义选择上。在语境的影响下,此时“abeer”转指“aservingofbeer”,用“整体指代部分”的转喻解读,凸显的是“beer”有限的量,消除对“beer”表示无限量意义的语义假设,以此对“beer”表达可数意义的选择能够与语境建立相关性,增强了语言表达的信息性和关联性,使语言使用者(说话者和听话者)能够在语义编码和语义理解上形成对接。同样,当“dog”非范畴化后,以光杆名词的形式出现在“therebe+光杆名词+分散位置状语”句法环境中,催生“dog”的不可数意义。此时转喻建立对“dog”不可数意义的语义选择,用“物体转指组成成分”,凸显与“dog”有关成分的不可数意义,与语境建立相关性,确定语言实体的语义指向,促成语用交际的完成。

三、英语名词可数性转化的研究价值与意义

非范畴化理论对英语名词可数性转化的理论研究和解释给了我们对于语言异化使用一个有效的研究思路,也体现了非范畴化理论巨大的理论价值和语言解释力。对于英语名词可数性转化的研究,加深了对语言本质和语言使用特点的理解,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意义。

1.语言的创新性与认识的创新性

语言的创新性体现在语言的异化使用,是语言使用者以现有的语言资源来创造性地表达特定的思想内容的认知思维方式。可数名词与不可数名词在语言层面上发生非范畴化后,可数性发生转化,进入了不平稳的中间范畴,各自突破了自己原有的语义范围和语用指向,这体现了语言的创新性。语言上的创新性则根源于人的认识层面的创新性。刘正光[9]62认为非范畴化不仅存在于语言层面上,在认识方法层面上,非范畴化指的是一种思维创新方式和认知过程。可数名词与不可数名词,在认知操作上,以转喻的方式扩展了其原有的意义,改变了其原有的范畴属性。这就体现了人类善于用原有的概念作为基础,拓展认知发展,以创新思维的方式来扩展人类的知识。因而可数性的转化反映了非范畴化在语言与认识层面上的创新性。

2.语言表达上的经济性

英语名词可数性在语言和认识层面的创新性的外在语用驱动力是语言表达上的经济性,简单来说,即以最少的语言资源去表达最多的概念内容。人类的语言资源是有限的,而需要用语言去表达的概念系统是无限的。怎样利用现有语言资源表达无限的主观与客观的实际需要,既是一个认知问题也是一个实际运用问题[9]70。当可数名词与不可数名词非范畴化后,在转喻认知操作机制下,语义和功能都得到拓展,能够在原有的基础上去表达更多新的意义和功能,体现了语言表达上的经济性。这也说明非范畴化理论在语言和认识层面上有利于解决语言资源不足与概念表达之间的实际运用问题。

结 语

英语名词可数性转化的现象是个常见的语言现象。非范畴化理论在语言变化层面和认识方法层面对这一现象给予了解释。在语言层面上,分析了可数名词与不可数名词在非范畴化的作用下句法特征与语义特征的游离和扩展,转喻思维成为非范畴化过程中的工作机制,促进了可数性转化过程中的语义拓展和选择。名词可数性转化体现了非范畴化是语言创新的重要方式,是认识方法层面上创新性的重要表现,是获得语言表达上的经济性的重要途径。

[1]Quirk, R. et al. A Comprehensive Grammar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M]. London: Longman,,1985.

[2]张道真.实用英语语法 [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

[3]章振邦.新编英语语法教程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4]Pelletier, F. J. Mass Terms: Some Philosophical Problems[M]. Dordrecht: D. Reidel,1979.

[5]Nicolas,D.2002.Semantic and pragmatic factors in the interpretation of conversions of count nouns into mass nouns in French[EB/OL].http://jeannicod.ccsd.cnrs.fr/docs/00/28/55/ 26/PDF/Nicolas-Conversions.pdf(accessed30/10/2012).

[6]Michaelis,Laura A.Entity and event coercion in a symbolic theory of syntax[M]//J.-O.Ostman&M.Fried(Eds.)Construction Grammars:Cognitive Grounding and Theoretical Extensions.Amsterdam: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2005:45-87.

[7]Langacker, R. W. Cognitive Grammar [M]. Oxford: OxfordUniversity Press,2008.

[8]Falkum, I. L. Systematic polysemy and the Count- Mass Distinction [J].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Working Papers in Linguistics,2010(22):17-40.

[9]刘正光.语言非范畴化——语言范畴化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10]刘正光,崔刚.非范畴化与“副词+名词”结构 [J].外国语,2005(2):37-44.

[11]Gibbs, Jr., Raymond. Experimental tests of figurativemeaning construction [M] //G. Radden, et al. (Eds.) Aspects of Meaning Construction .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2007:19-32.

猜你喜欢

可数句法范畴
批评话语分析的论辩范畴研究
述谓结构与英语句法配置
正合范畴中的复形、余挠对及粘合
Clean-正合和Clean-导出范畴
可数一致连续偏序集的序同态与扩张
句法二题
汉语名词的可数与不可数
诗词联句句法梳理
界性识解与可数性使用——对中国英语学习者名词可数性误用的认知解读
信息结构与句法异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