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晚清民国安徽语言文字学研究概观

2015-03-27陈娟

关键词:文字学安徽语言

陈娟

(淮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安徽淮北235000)

晚清民国安徽语言文字学研究概观

陈娟

(淮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安徽淮北235000)

晚清至民国时期是我国语言学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安徽学者在语言文字学领域一方面继承朴学传统,坚持考证、校勘、辨伪的实学道路,对文字、音韵、训诂的研究愈加深入,另一方面积极吸纳新的理论和方法,总结规律,探讨汉语的特点及其演变规律,拓展了语言文字学的研究领域。本文主要对这一历史时期安徽语言文字学研究的成果及研究现状作一梳理。

晚清民国时期;安徽;语言文字学

作为清代朴学的中坚力量,安徽学者贡献殊多,语言文字学研究更是其学术研究的重镇之一。道咸以降(1840-1910)至民国时期(1911-1949),安徽学者在语言文字学领域或坚守榘彠,或今古兼采,既发展出了自己的特色,且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馀风所向,甚而波及至现当代。今天我们厘清这一段历史时期语言文字学的材料并进行客观评价,从中总结语言学的规律和方法。

一、晚清民国安徽语言文字学的研究内容及相关主要著述

晚清到民国时期,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带来了思维方式与研究方法的革新,近代人不再把小学看作经学的附庸,1906年章太炎将“小学”改称“语言文字之学”,中国的语言学研究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1919年“五四”运动,被公认为现代学术史的开端。受此影响,安徽学者一方面继承朴学传统,坚持考证、校勘、辨伪的实学道路,训诂精密、考据详审,对文字、音韵、训诂的研究愈加深入,另一方面积极吸纳新的理论和方法,总结规律,探讨汉语的特点及其演变规律,拓展了语言文字学的研究领域。这一时期语言文字学研究的内容在传统小学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的基础上既各自有所拓展,如文字学领域的文字学史研究、汉字与文化的研究,汉字拼音化问题、现代文字符号使用的探讨等,同时发展出了专门的语法学研究等。

(一)文字学的研究

这一时期的文字学研究仍以“《说文》学”为主体,除此以外还涉及文字学史、古文字研究及其它类。

首先,“《说文》学”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校勘、考证类。清代考据学的兴盛促进了校勘学的发展。通过对《说文》的校勘以获得可靠的文献是“说文学”研究的前提。这类著作主要有:江有诰《说文质疑》《说文系传订讹》,石秉壬《说文考》。

2.引文类。《说文》引文材料丰富,包括儒家经典、通人之说和方言俗语。对《说文》引文进行研究的著作主要有江顺诒《说文经典异同》。

3.义例类。“许书隐括有条例”,《说文》的许多条例没有明确写出,而要靠后人细心发掘、体会,学者们在探求《说文》义例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主要著作有:何容心《说文体例》。

4.文字、音韵、训诂类。“《说文》之为书,以文字而兼声音、训诂者也”(王念孙《说文解字注序》),汉字形、音、义三位一体,《说文》是一部根据汉字的形体和结构分析字义的著作,传统文字学的研究与音韵学、字义学有着密切的关系。主要相关著作有:胡肇昕《说文经字考疏证》、吴云蒸《说文引经异字》、李宗莲《说文经字录》、朱珔《说文假借义证》、朱祖振《说文假借引申义略》、马寿龄《说文段注撰要》、吴承仕《说文略说笺识》《说文讲疏》《说文韵表》《读说文随笔》等。

5.六书理论研究。这一类主要著作有:马文蔚《六书类释》、方履中《六书通说》、吴承仕《六书条例》、胡朴安《六书浅说》等。

6.《说文》与文化史的研究。主要成果有吴承仕《从说文研究中所认识的货币形态及其他》《从说文研究中所认识的交换形态之史的发展》《语言文字之演进过程与社会意识形态》等。

其次,文字学史的研究。主要著述有:吴承仕《语言文字之演进过程与社会意识形态》、胡朴安《文字学ABC》《中国文字学史》《中国文字之发生与变迁》《古文字学》。

第三,古文字的研究。甲骨文的重现,给文字学研究带来了活力。安徽在这一时期出现了少数但有一定影响的古文字研究大家,如徐中舒、丁山等人。主要著述有:丁山《说文阙义笺》《数名古谊》《释梦》、徐中舒《金文嘏辞释例》《陈侯四器考释》《从古书中推测之殷周民族》等。在金石文字的收集整理上,一些收藏家作出了一定努力,如歙县吴云的《两罍轩彝器图释》著为图录,定远方浚益《缀遗斋彝器款识考识》则将“款识”与经学、小学的研究结合起来,胡朴安则有《泾县石刻纪略》。

第四,不在上述范围内的其它类。主要著述有:靳铭新《字体发明》、吕锦文《文选古字通补训》、朱文玉《字典标志》、吴承仕《读说文随笔》、胡朴安的《文字学研究法》《史记汉字用书考证》、陈独秀《干支为字母说》《字义类编》《实庵字说》《中国拼音文字草案》《小学识字教本》等。

(二)音韵学研究

此期的音韵学研究涉及古音学、等韵学、今音学,主要著述有:江有诰《音学十书》、许惠《等韵学》、徐卓《声韵合表》、方林辰《字汇从声》、郑福照《音学杂述》、汪宗沂《五声音韵论》、胡朴安《声韵学》《声韵略论》、胡适《入声考》、陈独秀《中国古代有复声母说》《晋吕静韵集目》《荀子韵表及考释》《屈宋韵表及考释》《连语类编》《古音阴阳入三声互用例表》《广韵东冬钟江中之古韵考》、江谦《说音》等。

(三)训诂学研究

这一时期的训诂学研究以字书、辞书形式出现的专门训诂著作不多,主要如胡肇昕《尔雅补郭》、王贞《小尔雅补义》。在辞书编纂方面出现了胡朴安的《俗语典》《中华全国风俗志》等著作。

学者们主要以训诂为手段研究儒家经典,重视经籍的注释工作,通过对语言文字的考释训诂,强调领会经典的本义,以阐发个人思想和经世致用的主张,出现了一大批以解释古籍为目的的传注类训诂著作。

这一类的著述非常丰富,在此只作择要列举。其中注释研究儒家经典的传注类训诂著作如:

胡培翚《仪礼正义》、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马其昶《三经谊诂》《毛诗学》、吴汝纶《〈易〉说》《〈尚书〉故》《〈夏小正〉私笺》《六经问答》、姚永朴《群经考略》《十三经述要》、徐敖《诗经广诂》、胡绍勋《四书拾义》、方铸《论语传》《三经合说》、吴承仕《经籍旧音辩证》《经典释文叙录疏证》《三礼名物》、胡朴安《诗经学》《诗经文字学》《诗经音字释》《周易学》《尚书今古文说》等。

注释研究史部、子部、集部古籍的著作如:

马其昶《老子故》《庄子故》《屈赋微》、姚永朴《诸子考略》、胡肇昕《左传集注》、胡澍《素问校义》、胡朴安《墨子补注》《墨子解诂》《荀子学说》《庄子章义》《周秦诸子书目》《离骚补释》等。

除此以外,其它还有洪恩波《圣门名字纂诂》。

训诂学史的研究主要著作是胡朴安的《中国训诂学史》。

(四)方言学研究

方言研究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承袭扬雄《方言》,以钩稽书面材料为主对《方言》进行补充、注解,主要著作如:胡肇昕《方言补注》、徐乃昌《续方言又补》。

另一类以某地活语言词汇为收集对象,反映某地方言特色,主要著作如:胡朴安《泾县方言考》《泾县谚语考证》等。

此外,这一时期还出现一大批保存至今的手抄本乡音字汇著作。仅“徽州地区被称为‘乡音字义’的韵书不下三十种”。如歙县黄宗羲《古歙方音集证》、休宁胡松柏《海阳乡土音音同字异音义》、黟县范尚文《黟音便览》、婺源伪托朱熹《新安乡音字义考证》、程仲庭《婺北乡音》、江湘岚编《婺北十二都东山乡音字汇》、胡义盛记《休邑土音》、王仲勲书缄《环川乡音字义考证》,还有诸多不明作者的著作如《乡韵集要音释》《婺北麟清字汇》《乡音释义》《新编乡音韵字法》《乡音字汇》《乡音集要音释》等。这些字汇著作在当时为方言区学习官话以及辅助教学用,现在则成为研究古代汉语的有效材料,从中可以发现和总结古音演变的线索和例证。

值得关注的是,这一时期的语言研究出现了专门的语法研究著作,如胡适的《国语文法概论》《国语文法的研究法》,并开始探讨确定标点符号的使用问题,如胡适《论句读及文字符号》《论句读符号》等。

二、晚清民国安徽语言文字学研究的特点

综合以上研究成果,晚清民国时期的安徽语言文字学研究主要体现出两个特点:

一是成就大,涉及面广。学者们的语言文字学研究除了传统的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外,在方言学、语法学、古文字、学术史方面也均有突出建树。文字学领域如朱珔《说文假借义证》广罗先秦两汉魏晋等诸多时代典籍之假借通假现象,包括了文字音韵训诂诸多领域的诸多问题,兼收清代小学大师们的成果,集成一家之言,有很重要的实用价值,不仅可印证清代小学家的理论成果,更为当今仍有争议的问题提供了丰富的语料和宝贵的证据。训诂学领域如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与胡墨庄《毛诗后笺》、陈硕甫《毛诗传疏》同为清代解《诗》的三部名著。吴承仕的“三礼”研究,资料的收集、研究的规模、得出的结论“并世殆无第二人可及。”音韵学领域如江有诰的古音学研究被学界公认为清代古音学研究的集大成者,兼诸家之长,审音胜过江永,考古不让段、孔,其成就集中了清代古韵学研究的精华。在学术史研究方面如胡朴安的《中国文字学史》《中国训诂学史》均被学术史定为该领域的开山之作。

二是总体上呈现出我国这一历史时期语言学研究的“过渡性”特点,即上承传统的语文学研究,下启现代语言学研究。一方面承乾嘉余绪呈现出传统语言学研究的特色,晚清到民国之初语言学研究的主要范围和主要对象仍以儒家传统经典典籍为主,传统学风继续发挥作用,语言研究仍然与经学有着密切关系,表现出传统语言学的面貌。如朱珔、马瑞辰、胡培翚、胡肇昕、吴云蒸、马寿龄等人的小学研究;另一方面,由于受到西学的影响,观念变化,新的材料的发现,新的理论和方法的影响,又呈现出现代语言学研究的特点。如胡朴安的《诗经》研究,其《诗经学》一书被认为是“以现代学术研究方法研究《诗经》的开山之作。”尤其是“五四”以后,以拼音化、提倡白话文的言文一致、国语统一为标志的现代语文运动促进了现代汉语的形成,确立了白话文作为书面语的地位,中国的语言文字研究出现了重大转移,不仅是单纯地分析有关文字、音韵、训诂的素材,而是旨在揭示并综合这些因素所构成的体系、结构和规律,传统语言文字学渐转型为现代语言学。如在文字学研究领域徐中舒将古文字的研究于民族学、社会学、历史学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的科学方法;胡适在语言研究中对文法的重视,对文字符号作用的重视,都对语言的科学化起到了推动作用。

三、晚清民国安徽语言文字学研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晚清民国安徽语言文字学著述存世的主要形式有单行本、合刻本,收藏在别集、总集、丛书、史志等资料中,经查访得知,这些资料主要收藏在安徽省图书馆、省博物馆、黄山博物馆、国家图书馆、南京图书馆等,部分没有版刻者流落民间,需要进一步搜寻。纵观清末民国一段,学界对此期的安徽语言文字学研究非常薄弱,究其主要原因在于大量语言文字学著述未被系统整理,不被人识。整体考察前修时贤们的研究,目前对清末民国时期安徽语言文字学的研究现状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关注点主要集中在总结整理少数有影响的学者及其学术成就。如朱珔、江有诰、马瑞辰、胡肇昕、马其昶、吴汝纶、姚永朴、胡绍勋、吴承仕、胡朴安、丁山、徐中舒等,其研究成果代表了安徽语言文字学研究的成就,是我国近现代语言文字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此期语言文字研究的时代高度。诸家一直是学界研究的关注的重点,文集、专著已被整理出版,学术成就大多数已得到公认的评价和认可,多已被列入学术史。但就目前研究现状来看,对此类著述的进一步研究应重点全面辑录成果,不仅出版专著,更重要的是思考今天的语言研究应当如何正确解读、运用他们的理论。

(二)忽视了诸多流传不广、多散见于文集、方志的著述。如方林辰《字汇从声》、许惠《等韵学》、郑福照《音学杂述》、洪恩波《圣门名字纂诂》、何容心《说文体例》、朱祖振《说文假借引申义略》、汪宗沂《五声音韵论》、吴云蒸《说文引经异字》、马寿龄《说文段注撰要》、靳铭新《字体发明》、朱文玉《字典标志》、江谦《说音》、吕锦文《文选古字通补训》、徐卓《声韵合表》;石秉壬《说文考》,马文蔚《六书类释》、陈独秀《字义类例》等。近年学界的关注点开始逐渐转向这些长期被忽视的学者及其研究,进一步深入研究首先要对其全面整理校勘,进而对其学术理论进行总结。

(三)对比较零散、往往表现为只言片段、在笔记、书信等间接资料中保存下来的材料仍无关注,需对其进行发掘、考辨、辑佚。这类资料虽然零散,但对补充了解相关学者的学术成果和学术思想方面有着重要作用。如许承尧在文集《歙事闲谭》中谈到:“吾歙土音,四乡差异,东南北则重而浊,西则氿而柔。即西之一隅,相去数里,亦稍稍有不同者。其乡语中多若有音无字,然而寻绎其义,字书未尝无有,特语音转变,唇齿不清,故失之耳。不揣固陋,略为考证,得字若干,类录于左。若夫东南北三乡语,未得尽悉,不敢谬及。”其间对方言本字的考证可窥其在语言文字上的考释之功。胡肇昕在《斋中读书诗》中对群经传授源流、特别是清代学术流别的叙述尤详,可为初学者治经之津逮,从中可见其治学之精审全面。

综上,可以发现目前存在的问题是:一是研究范围局限于著名学者的著述;二是主要研究方向以著述的校勘汇辑为多,而忽视著述本身的形成、流传以及理论建树等方面的价值。我们要客观评价这一历史时期安徽学者在语言文字学研究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必须充分挖掘此阶段语言文字学著述的价值,对其进行系统全面的研究。

余论

清末民国的安徽语言学家在文字、音韵、训诂、考据、方言等诸多方面的努力,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为我国近现代语言文字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云:“中国积数千年文明,其古籍实有研究之大价值,如金之蕴于矿者至丰也;而又非研究之后,加以整理,则不能享其用;如在矿之金,非开采磨治焉不得也。”将晚清民国安徽学者的语言文字学著述作为研究对象,就是“开采磨治”,是深入研究的基础工作。为此,文献的考知追踪是研究顺利开展的第一步,在清代朴学传承和西学东渐的大背景下,搜辑晚清民国时期语言文字学文献的编纂史料,厘清重要著述的著录、流传等问题,分析各类语言文字学著述的特色和价值,以完整构建我国的近现代语言学发展史。

晚清民国时期的安徽语言文字学研究,学者众多,涉及面广,著述浩繁。本文挂一漏万,敬请方家指正。

[1]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2]孙殿起.贩书偶记续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3]蒋元卿.皖人书录[M].合肥:黄山书社,1989.

[4]张舜徽.清人文集别录[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5]李灵年,杨忠.清人别集总目[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

[6]中国科学院图书馆.续编四库全书总目提要[M].北京:中华书局,1993.

[7]阳海青,陈彰璜.中国丛书广录[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1999.

[8]安徽省图书馆.安徽文献书目[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61.

[9]北京图书馆编.民国时期总书目(1911-1949)语言文字分册[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6.

[10]安徽文化史[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1]许承尧.歙事闲谭[M].合肥:黄山书社,1985.

[12]王力.中国语言学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13]赵振铎.中国语言学史[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14]何九盈.中国古代语言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15]姜大爽.朱珔《说文假借义证》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7.

[16]徐子超.绩溪金紫胡氏书目[J].绩溪文史(第四辑),1966(11).

[17]王泽庆.胡适的语言观念谱系[J].北方论丛,2013(3).

[18]丁治民.清末民初徽语韵书六种叙录[J].方言,2006(2).

[19]方光禄.清末民初徽语韵书五种简介[J].方言,2011(3).

责任编校金秋

H1-09

A

2095-0683(2015)06-0070-04

2015-11-02

安徽高校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项目(SK2013A170)

陈娟(1970-),女,山东淄博人,淮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猜你喜欢

文字学安徽语言
语言是刀
《说文解字》部首文字学原则解析
文字学与中国语言学理论体系的建构
“文字学”术语的早期使用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安徽医改自我完善主动纠错
安徽药采如何“三步走”
安徽 诸多方面走在前列
安徽为什么选择带量采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