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纲要”课教学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模式研究

2015-03-27宋伟冰

关键词:纲要中国共产党价值观

宋伟冰

(淮北师范大学 政法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回答了我国在国家建设、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以及公民素质培育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广大青年学生作为中坚力量,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承认和赞同,既符合自身素质提高的要求,也是国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发展的需要。因此,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强调,“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1]。《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在培育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方面具有优势。以“纲要”课的教学为契机,笔者试图探寻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到教学实践活动三者相互关联,互为一体的适合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基本模式,以凸显课程在这方面的优势,增强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性和有效性。

一、结合“纲要”课程性质抓住其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任务

“纲要”课是历史的科学性与历史功能的政治性的统一。“历史的科学性”是从作为一门社会科学的历史科学来讲的,它是研究一切事物以往的客观的运动发展过程的科学。真实客观是历史的最根本特性,历史的科学性正体现在对事物过程客观的、真实的、整体的、发展的研究[2],得出可供后人吸取的历史经验,从历史的教训中鉴戒后人,教育后人、启迪人生;同时,也正是历史的科学性,使人们能够通过历史正确认识现在,在事物的发展过程和因果关系中把握预知未来的基础,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正确的历史主义方法品评历史中的重大问题、明辨历史是非,检视社会的发展方向。客观真实是历史研究的一个方面,它还有另一方面,即对客观真实历史事件、历史资料的理解和诠释,并赋予其意义。这涉及到历史的教育功能,或进一步说,历史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此即“历史功能的政治性”;它寓于历史的科学性之中,历史的政治意义和政治功能必须与历史的客观性、科学性保持一致,也即历史功能的政治性应与历史的科学性统一。[3]

“纲要”课既是一门历史课,更是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这应是我们的最基本、最重要的认识。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教育部开设“纲要”课的目的就是从历史教育的角度看其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通过对中国近现代以来中华民族探索国家独立、富强的历史事实的回顾,要求我们在课程教学中牢牢抓住历史事实的思想政治教育意义。因此,我们能否抓住它所蕴含的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就是最为基本、最为紧要的问题。要做到这点,就必须认识到当前新形势下课程的核心任务和目标:即培育广大青年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纲要”课程的教学中使他们能够真正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并自觉遵守它对学生的价值约束和行为要求。

二、凝炼教学内容中包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的丰富内涵

中国近现代史是中华民族在遭受外族入侵而陷入深重灾难后,探索独立和富强之道路的历史。在这一过程中,历史和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纲要”课内容的历史时间跨度很大,课时有限,这一特点要求我们必须树立整体意识,划分历史时期,把握不同历史阶段的重大历史事实,凝炼教学内容,提炼其中蕴含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发掘、总结中国近现代历史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历史内涵和中国意义。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核心价值观:民族独立、人民自由、国家统一

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基本选择,因此,社会主义性质的价值观必然贯穿于这一时期之中,它是中国这片土地上最早形成的具有社会主义形态的核心价值体系;而独立、自由和统一是这一时期核心价值观的集中表达。

以毛泽东思想为代表的理论成果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核心表达。1840年以后,中华民族在遭受各种形式屈辱的背景下,给中华儿女带来了要尽快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紧迫任务;经过各阶层艰苦卓绝的探索,这一艰巨任务最终由代表广大无产阶级的中国共产党承担了起来。民族独立、国家统一,是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前提。基于此,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各阶层为中华富强寻找出路的基础上,通过在革命斗争的过程当中对当时国情客观调研,正确指出国家的富强须首先取得民族的独立,并准确制定了实现这一历史任务的相关问题。毛泽东指出,鉴于中国近代社会的性质,中国需要走一条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之路,他结合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成果,认为中国革命“唯有走一条终极的前途,不是资本主义的,而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随着革命进程的发展,他进而指出中国必定要走社会主义道路,在此之前须进行民主主义革命,而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开展的革命不同于资产阶级领导下的旧式民主主义革命,而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因此,以毛泽东思想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是这一历史阶段的核心表达。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理论成果所体现的价值是带有社会主义性质的系统的核心价值体系,而民族独立、人民自由、国家统一则是其核心价值体现。虽然在不同历史阶段形成的理论体系不同,但这些理论体系都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中国化,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中国共产党的阶级性质也决定了社会主义的价值贯穿这一时期。毛泽东说:“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由于其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缘故,都具有社会主义因素”。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实践来看,这一时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无不是在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理论体系的指导下开展的。在中国共产党为核心的领导下,推翻帝国主义的统治和利益,打倒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建立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的新中国”,确定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开展共产主义思想文化教育等等,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基本目标。民族独立、人民自由、国家统一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核心价值观的集中体现。毛泽东同志说:“一切中国共产党人,一切中国共产主义的同情者,必须为着现阶段的目标而奋斗,为着反对民族压迫和封建压迫,为着使中国人民脱离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悲惨命运,和建立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的中国而奋斗。”这句话深刻体现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历史任务,价值明确,也因此为我国推翻压在人民头上的“帝官封”产生了巨大的精神支撑。

(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的核心价值观: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国家富强

1949年以后,中国共产党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转向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中国面临着一个新的问题,即如何使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由贫穷走向繁荣富强?具体来说是建设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主义国家的问题。

中国共产党在完成民族独立、国家基本统一后,开始探寻中国的复兴之路。面对在贫穷薄弱的旧中国基础上建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共产党面临严峻考验,而毛泽东把当时的情况概括为:“有困难,有办法,有希望。”

我国确立了走社会主义工业化之路的国家发展战略。“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即“一化三改造”。这一发展战略是与我国继续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情况下确立的。也就是说,经过“一化三改造”,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建立代表广大无产阶级利益的社会主义国家,走社会主义性质的工业化,实现农业和手工业的生产合作化,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核心价值的初步看法。

1956年我国在三大领域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后,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的讲话中提出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走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它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自己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标志,也标志着我国进入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会议正确分析国内形势和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制定了在经济建设中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正确方针。1964年12月,周恩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这一目标符合当时我国生产力的发展,凸显了人民的根本利益,几经波折,最终成为激发中华民族建设富强的社会主义中国的一面旗帜。

在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经济、文化体制在中国确立;中国经济保持了较快的发展速度,国家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以马列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体系继续确立为我国的指导思想;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新发展,这一体系不仅巩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一最大成果,还为我国的稳定、发展和复兴奠定了基础。这一时期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体现为以毛泽东思想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体系的进一步总结,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走社会主义性质的工业化富强之路。当然,这一时期“左”的思潮也造成我国价值观领域的错误。

(三)三个倡导是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炼表达

中国共产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纲要”课必须通过正当与有效的教学模式引领大学生价值多元化的发展方向,把培育和践行以“三个倡导”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教学的核心任务,必须对各种价值的内涵、性质进行深刻剖析。从中国共产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到“三个倡导”,表明中国共产党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一项重要的理论建设。“三个倡导”是凝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价值共识,是中国各族人民在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实践中不断凝结的结晶。它集中反映了对国家、对社会、对个体发展目标的确定和向往。

综上所述,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以坚强不屈革命斗争精神推翻帝封官走完新民主主义,以非凡的胆识迈向社会主义,以脚踏实地而又果敢刚毅的改革开放精神谱写了中华民族奋斗、富强、复兴的伟大史诗,尤其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时期,以及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实践中,为我国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丰厚的土壤。这段历史赋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丰富的历史性内涵,具有深刻的中国意义;在此基础上,阐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是对中国革命传统价值的总结,又是对改革开放以后社会价值的凝炼,二者具有深刻的连续性和一致性。

三、探索丰富的课堂教学模式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内容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在课堂理论教学方面,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自学为辅,两者互相结合的方法。因此,任课老师应该集中培训学习,掌握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熟悉教材内容,了解教学方法、手段;明确课程主要内容、教学目的、课程的主题与主线,弄清课程开设前所要解决的相关问题,找出了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研究解决的办法。

探索有效的具体课堂教学方法。创设课堂情景:如采取音像课堂,在讲课过程中,适时插入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视频资料,通过生动形象的画面,让学生加深对中国近现代国情和课堂理论的理解深度。开展课堂讨论和辩论:就当前中国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背景、价值来源和内涵等,结合中国近现代史重大问题进行讨论,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以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要素的认识。运用经典案例开展革命传统教育:让学生搜寻自己家乡的革命传统文化、革命人物事迹等。加强革命传统文化赋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历史意义,发扬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示范教学:邀请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学生、企业家等人物进课堂,通过演讲、讨论等形式,感受榜样的力量。

四、探究与教学内容和方式匹配的教学实践活动形式,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学生的头脑之中

“纲要”课实践教学是理论课教学的重要补充。在教学中应突出社会实践活动,尤其要注重利用丰富有效的教学实践活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内化于大学生的心中。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建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专题网站,与精品课程网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网站、各专业网站等一起构建网络实践教学平台。体验式教学:主要是参观考察学校附近的红色资源,参观考察各类中国近现代史历史文物和遗址遗迹,通过生动直观的印象深化学生在课本上所学理论,拉近历史的距离。充分利用学生社团组织:各种各样的大学生社团组织不仅是学生的兴趣学习组织,还是课堂学习的延伸,同时,也要充分意识到它也是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使他们在各种形式的活动中加深对核心价值观的理解。组织观看经典历史影片,比如在抗日战争纪念日组织学生观看世界反法西斯的有关电影,《东京审判》《南京大屠杀》《美丽人生》等,观看影片后组织学生讨论,进行专题研究。通过与课题研究相结合,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入学生的头脑,内化为学生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而实现“纲要”课锤炼学生的意志品质。

[1]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N].人民日报,2014-05-04.

[2]吴泽.史学概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5.

[3]谈松华.中国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史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15-18.

猜你喜欢

纲要中国共产党价值观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
我的价值观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一图读懂这本《学习纲要》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