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北地方文化因素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和实现路径——以红色文化为例
2015-03-27吴琼瑶李月云
吴琼瑶,李月云
(宿州学院 文学与传媒学院,安徽 宿州 234000)
大学生是时代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目标人群。高校封闭的文化环境不利于大学生教育目标的实现,高校和地方的交流合作有助于建立适应大学生成长成材的文化环境。地方文化对人的影响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进行着,从而改变着人的思维方式和思想境界。单一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已经不适应现代大学生的教育需要,强调教育活动本身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校园文化和地方文化的融入对大学生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皖北的地理区域位置决定了其在历史的长河中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淮海战役、渡江战役闻名于众,打响了皖北红色文化的旗帜。皖北地区历史文化悠久,积淀了浓厚的文化内涵,拥有丰富独特的红色文化资源。涡阳新四军四师指挥部旧址、淮南新四军纪念林、蚌埠孙家圩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临涣文昌宫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濉溪县双堆集淮海战役战场遗址公园、萧县蔡洼淮海战役总前委会议旧址等作为红色文化的物质资源现在依然屹立于皖北大地。[1]精神文化层面上说,历史舞台上的爱国之士在革命战争的过程中和追求真理的道路中形成了代表进步的文化思潮。红色文化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同时也是对历史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扬,蕴含着厚重的历史和宝贵的革命精神,对当代社会爱国主义精神的弘扬和文化精神的发展举足轻重。
皖北红色文化形成于革命战争的历史之中,深植于这片土壤。当今社会主义全面现代化的进程中需要与时俱进地继承红色文化,开拓创新地发展红色文化,结合中国目前形势的具体情况,不断挖掘红色文化的内涵,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皖北红色文化激励了一代代的中华儿女为祖国的未来和个人的理想浴血拼搏,同样可以作为大学生的教育资源和题材。当代大学生应该努力从波澜壮阔的战争历史、英雄人物的先进事迹、承载着伟大精神的革命旧址中吸取养分。促使大学生对红色文化产生接受、信任的情感,主动悦纳红色文化教育,成为刻不容缓的现实课题。
一、高校校园文化和地方文化的互动性
(一)高校校园文化因素和地方文化因素的融合可能性
大学文化在高等院校发展过程之中具有凝聚、激励及塑造形象等极为重要的功能,在师生当中具有一种无形的向心力与凝聚力,对师生理想信念之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2]
大学生的价值体系与他们的心理特点、特有的思维方式所达成的思想共识紧密相关,也是我们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突破口。高校校园文化作为高校教育环境中最具有活力的环节,以大学生作为参与主体,以校园环境作为主要空间,以育人作为主要目标,本质上来说是一种群体文化。校园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形成互动关系,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方面的地方文化与校园文化相辅相成,共同建构高校文化环境。
大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只有放进更广阔的天地中,融入时代潮流和国家建设需要之中,才可以在社会需要和个人需要中寻找到生存的意义。因此,地方文化也是成为重塑大学生价值观的着眼点。
红色文化是皖北地方文化的重要资源,也是中国传统历史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红色文化的价值转化需要创新,只有通过不断探索、深入思考,发掘潜在价值。现在正处于反法西斯抗战胜利七十周年之际,更需要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过程中强化红色文化节日,组织校园文化活动引领红色文化,注重红色文化教育的契机,在入党宣誓等仪式活动中强化仪式,增强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荣誉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红色文化仪式奠定的高校红色文化传播才更具有强大的隐型影响力,将高校红色文化作为意义共享联系起传播者和受众。红色文化一方面作为历史样态存在于现实之中,同时又表现为动态过程在发展,红色文化必须与时俱进。
(二)地方文化的教育和引导作用
地方文化的形成经过长时间的积累、数代人的奋斗,最终沉淀下来,具备丰厚的地域文化底蕴,是地方精神的厚积薄发。
发挥地方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作用,从外在行为到内在思想认识,于无形中进行渗透教育。90后大学生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成长环境和时代背景造就了他们具备强烈的探索意识。这种非被动的价值观引导方式无形中符合了他们的需求。红色文化无疑可以成为抵制社会上不良价值观的利器,有效预防西方享乐、功利价值观的侵蚀。
红色资源包含精神资源、物质资源以及信息资源。精神资源指革命精神、奋斗精神与爱国精神。物质资源指可以体现精神内核、精神价值物化的中介,例如革命旧址、英雄纪念碑等。信息资源指的是通过信息留存、传递的能够反映当时历史及精神的资源,如相关的革命或英雄事迹、文学作品、影响、标语、历史遗留资料等。
地方文化的融入可以促使高校树立共同的精神追求。地方文化在高校校园文化的践行,是一种人文环境的生成路径。当皖北红色文化在高校校园中进行潜移默化地渗透,大学生养成了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生活上勤俭节约,学习上追求真理,思想觉悟上树立感恩的价值观。红色文化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其中榜样人物的塑造是一个重要的表现方式。大学生模仿能力强,榜样力量可以充分激发大学生的潜能。红色文化对于大学生群体价值观的塑造形成强大的向心力,增强个体对学校的责任感与归属感。大学生在精心打造的文化氛围中可以通过竞争、合作激发个人兴趣,成人成才。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高校工作中始终处于重要地位,校园文化活动也需要注重思想性、教育性。红色文化等作为思想主导主题鲜明的校园活动帮助大学生开阔视野,也培养了大学生吃苦耐劳、奋发图强的优秀品格,帮助大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及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文化育人,不管是校园文化,还是地方文化,都以潜在的规范性、无声地渗透在每个人身上,环境中的个体只有不断地进行自我调节,在改变中契合环境营造的文化氛围,同时自我也在内化的过程中获得成长。
价值观的养成不仅需要学校的教育,也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应该引导大学生发挥自我主动性和积极性,积极吸取地方文化的优秀养分,从情感上认同地方文化。
高校校园由于地域不同,校园文化也必然受到周边地域的影响和渗入。皖北文化作为客观存在的载体,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在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建构与塑造中,校园文化环境和地方文化环境同样对大学生价值观产生着千丝万缕的影响。校园文化和地方文化的结合,教育、引导他们将个体和群体、个人与社会密切结合,促进大学生自我意识的觉醒,激励大学生完善自我,全面发展,实现生命的价值和人生意义。
高校人才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一方面要求要勤于钻研学业,另一方面也需要精神的培养与品德修养的增强。因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在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学习态度和生活目标等方面进行教育和引导。
德育具有稳固性和开放性的双重特性,所以在保证德育教育的双重方向上也需要具有明确的方向。我们必须在德育活动中对各种自然、社会与文化资源进行整合,重视德育资源的双重属性。德育的最终目标,即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才能顺利达成。[3]
高校育人的过程是具有互动性的,育人主体和客体之间互相影响,相互作用,因此高校在育人生态上应着力打造无边界。大学生正处于人格发展完善的重要阶段。面对多元文化的渗透,对新奇事物有较强的认同与接受能力,崇尚个性与挑战,面对挫折的耐受力较弱。[4]
皖北红色文化资源已经具备丰富的内容,要想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在形式宣传上应该力求创新,提升地方红色文化资源的魅力,遵循90后大学生的特点,不是空洞的说教进行宣传。
要促进红色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融入,红色文化资源的传承也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以更加新颖的方式进行重新解读,才会具备活力。传统的理念以现代的方式呈现出来,才会成为青年大学生乐于接受的资源。
红色文化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融入不是单一的灌输,更重要的是帮助大学生探索自我,发掘内心向上的力量。实践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就是通过有效的行为表演和活动形式,把红色文化所承载的精神能量的凝结物展现在青年学生面前,使他们在理解接受的基础上发生精神能量的转换,进而内化为青年学生自身的思想、精神、信念乃至行为。[5]
三、红色文化教育促进大学生价值观养成的主要途径
大学生价值观的培养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红色文化作为地方文化要素融入德育的发展路径中需要不断完善、开拓、创新。
(一)充分运用现代化网络手段,实现传播优势
信息化时代为高校红色文化的融入提供了传播途径的极大便利,新媒体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平台,同时也是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成分。90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应该在新媒体空间中谋求生存境地,红色文化教育应该勇于占领线上阵地,使用QQ、博客、微博、微信等新型手段,打造红色名片,提升红色文化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加强红色文化教育,全面推行德育。
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现了民族精神,彰显了时代特色,应着力在现代传媒的传播途径下呈现出新的面貌。网络传播的即时性高,传播性广,互动性强,有利于扩大红色文化的影响力。
(二)加强校园文化品牌,发挥榜样力量
校园文化最直观的体现是活动,开展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在活动中树立典型,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力量。红色文化的弘扬应该是将思想教育与娱乐性结为一体,形成一系列校园文化品牌活动,进行渗透式教育,增强红色文化的感染力。
同时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注重典型,着力发现、挖掘身边的榜样人物,进行充分的宣传。当今高校功利主义、享乐主义弥漫,红色文化品牌活动的打造可以引导大学生的思想,规范大学生的行为,建构和重塑大学生价值观。如:抗战故事的收集和讲述,为边远山区的孩子募捐书本、衣物,青年志愿者到养老院义务服务等。这些活动的开展以正能量传承的方式增加对大学生的影响力,增加红色文化活动的实效性。
(三)加强体验式教育活动,传承文化精神
进行红色文化研究,挖掘内在的品质转化为精神的传承,如地方高校与研究机构利用科研立项和论坛等形式,通过网络平台、个人研读、集体学习和地方精神研讨等途径,吸引广大民众参与到红色文化的研究中,宣扬红色文化,解读红色精神,实现红色文化资源的时代价值。
开展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各种实践体验活动,使大学生在自觉地参与,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熏陶和教育。红色文化教育实践的过程需要精心设计,对地方文化进行体验式教育是以了解、学习中国革命史为目的,帮助学生营造出自我启发的教育氛围,寓教于游、润心无声的境界,体验式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拍照、游览等行为上,需要引导学生深入参与到教育过程中去。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红色文化的深入教育需要在体验式教育中发掘历史人物的深度,故事是有效的传递方式。对于90后大学生来说,故事性的接受和悦纳度远大于说教性。因此,深入发掘红色文化中的历史人物故事,让一些“大人物”的形象塑造更加生动,贴近大学生的生活,产生亲和力。
在一些旅游景点,村民的讲解继承和发扬了红色文化精神,并且以鲜活而有特色的方式有效提升了大众的接受程度。在节假日,让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加入到讲解团中,担任义务导游、文化讲解员,大学生在作为志愿者向游客讲述故事的时候,在积极宣传红色文化的同时,传承红色文化精神,为学生提供一个自我开发和价值提升的平台。
结 语
高校是接受、传播、引领先进文化的场所,因此,大学文化对一个地区的文化,甚至整个社会文化的发展都应该起到引领的作用。90后大学生富有活力和朝气,他们的观念应该是处于时代前沿,创造出更加符合时代精神和社会需要的大学文化是高校的责任。同时,大学文化建设也要立足于学校地域,联系学生实际,坚持科学和人文素养的不断整合,狠抓师德师风建设,培养出完善、健全的学生文化。大学要有先进的育人理念。大学文化作为人类高等教育活动的产物,其存在和发展都离不开能动性主体,即“大学人”的存在,离不开大学活动。人才培养是大学文化传承的主渠道。[6]
淮北市建成双堆集烈士陵园、小朱庄战斗烈士墓等17个国家级和省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淮北红色文化长廊延续爱国的精神,在保留原汁原味中不断与时俱进、勇于创新,构建独具特色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亳州依托皖北烈士陵园打造红色旅游教育基金。这些举措都标志着地方文化与大学文化的融合,既要继承传统,又要不断创新,与时俱进。大学文化的建设要求高校形成自己的特色发展之路,地方文化作为大学文化成长的土壤,为大学文化提供了机遇,丰富了大学文化的内涵,将地方文化融入高校文化是教育深化改革的需要。同时地方文化精神的教育和践行不仅在宏观上予以高扬,在细节上也要耐心打磨,切实发挥文化的育人功能。
[1]时应峰.开发红色资源促进皖北经济发展[J].湖南农机,2006(9):29-32.
[2]刘颖.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的促进[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2(18):7-10.
[3]彭宗祥,汪力.德育资源的双重属性与德育的双重性[J].思想理论教育,2015(5):107-110.
[4]王荣,滕飞.融合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究[J].思想理论教育,2015(3):100-104.
[5]叶方兴.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回应力[J].思想理论教育,2015(3):60-64.
[6]李玉华.大学文化视域中大学战略制定的实践与思考——以辽宁大学为例[J].现代教育管理,2012(2):3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