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转型背景下大学生信任问题研究
2015-03-27弓民
弓 民
(郑州师范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4)
良好信任心态的培育和信任环境的优化正在成为全面深化改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历史进程中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对大学生健康信任心态的培养和信任环境的优化尤为重要。大学生信任心态的形成和变化以及良好信任环境的营造,将对其自身和未来社会和谐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一、加强对大学生信任问题研究的现实意义
信任问题在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都有着自身的新特点、新情况和新规律,是我们研究当代大学生信任问题的基础。大学生是社会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自身存在的信任问题和对社会信任程度的高低更是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的整体道德乃至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高等教育正日益成为一个促进国家人才培养、发展创新的重要力量,成为一个国家发展战略、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①。因而,加强对新时期大学生信任问题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信仰追求的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5月4日在北京大学与师生座谈时强调:“确立反映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认同的价值观,关乎国家前途命运,关乎人民幸福安康。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核心价值观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要坚持由易到难、由近及远,努力把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变成日常的行为准则,进而形成自觉奉行的信念理念。”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要解决知与不知、懂与不懂、会与不会的问题,更要解决认同的问题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需要思想基础和具体实践,思想基础包括认知感和认同感,而认知感和认同感的建立和培养都离不开信任,信任直接而深刻地影响认同感和认知感的建立。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知、认知、接受、内化一系列过程的结果,以至能否形成信念、信仰,至关重要的一个问题取决于大学生的政治信任。
(二)转型社会时期大学精神回归的需要
当前我国正处于关键的社会转型期,高校目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将处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后的重要转型期,大学生又处于非成年向成年过渡的人生成长转型期。这三种不同性质的转型相互叠加,使高等教育办学过程中出现了许多价值理念方面的问题和偏差,引起了社会、家长、学生等多方面的不满和责难,引发了“大学精神是否消失了”的疑问。学生的素质和言行,既是大学精神的体现者,更是大学精神的塑造者,坚定的信仰信念、良好的人际关系、不倦的求知精神、高尚的价值追求、美好的时代风貌,这些都是大学精神回归的具体表现,也都同大学生信任问题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
(三)构建诚信校园和谐人际关系的需要
一个时期以来,高校在诚信和人际关系方面存在许多道德缺失的现象,这些现象虽然有其产生的时代背景,但与人们对教育殿堂的期盼产生了直接的矛盾或者说是尖锐的对立,从而导致社会与学校之间、学校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在相互信任方面出现了问题,有些甚至走向了极端。信任问题是教书育人的基础,大学生既是接受教育的客体,同时又是诚信校园与和谐人际关系构建的主体,因而将在构建诚信校园与和谐人际关系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夯实“三个自信”社会基础的需要
党的十八大报告鲜明提出了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通过“三个自信”为形成共识、凝聚力量、全面深化改革奠定思想基础。教育的政治功能曾被作为传统教育的核心功能,甚至是唯一的功能。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的政治功能逐渐丧失其核心地位,但其重要性仍不可低估③。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在育人过程中既需要“三个自信”作为坚实的思想基础,发挥其指导引领作用,同时又可以充分发挥高校的优势,通过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解决好大学生信任问题,夯实“三个自信”的社会基础。
二、新时期影响大学生信任问题的因素分析
社会转型首先发源于西方国家,与转型有关的信任问题,在西方国家社会转型期间也是突出的社会问题,因此,关于信任问题的系统理论研究先由国外学者开启。研究的视角主要包括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管理学、经济学等,研究的内容包括信任的概念及含义,信任与秩序的关系,信任对社会稳定的影响,信任与信仰的联系和区别,信任与诚信制度,信任与信用体系的构建等。针对信任这一社会心理现象,不同的学科以各自的视角给出了不同的解释和定义,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很难有一种单一的概念解释能涵盖信任的完整含义。一方面学科本身出现了相互交叉和融合,另一方面,在社会转型时期大学生的信任问题更加多变和复杂,而且不同的方面还会出现相互间的转化。
社会转型是新时期研究大学生信任问题最主要的时代背景,在这样的背景下,影响大学生信任问题的因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信仰受到多方面的挑战从而产生政治信任方面的问题。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是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在这种理想的社会中,人人平等、自由和富足。这种理想目标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文化大革命”后都发挥了重要的社会整合作用,发挥了凝聚人心的作用。虽然“文化大革命”给社会主义信仰带来了负面影响,但党和政府一直以来都将意识形态建设作为获得民心的一个重要手段,利用各种媒介进行宣传,通过学校将之社会化和普及化以表明党坚持最初的承诺和立场④。然而当社会进入重要转型期后,在先破后立、又破又立甚至破而不立的背景下,传统的信仰承受着来自多方面的压力和挑战,致使当代大学生在政治信任方面产生了迷茫、困惑、怀疑甚至抵触的心理状态,并表现为信任结构畸形、政治态度冷漠、信任行为偏差等现象。
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不公平现象及利益冲突产生了社会信任方面的问题。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本身就是一个利益调整的过程,同时由于社会转型期间规范缺失、权力寻租和对资源的掠夺性侵占,出现了许多利益冲突、腐败问题和社会不公现象。大学生由于受到家庭和亲属的直接影响以及社会、媒体等方面的间接影响,对上述问题存在的亲身感受会十分强烈,如果大学生自身又是利益冲突和不公平待遇的亲历者,则随之而来的信任问题将会表现的十分突出。从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看,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主体意识的生成,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造成新的社会问题,给民众其他方面的利益带来损害,引起人们新的不满,从而削弱了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度⑤。虽然已经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纠偏和解决,但其已经造成的影响将会持续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内所带来的信任问题会超出现有的范围,将涉及司法信任、道德信任、公共服务信任等多方面,而大学生的成长过程正与此过程相重合,其所受的影响不得不引起高度的重视和警觉。
社会结构的变迁和社会角色的变化使大学生对人际关系的信任常处在不稳定状态。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国的社会结构变迁和社会成员角色的变化出现了许多新的情况和特点。第一是不同阶层之间的边界逐步形成,显著的现象是不同居住区域的分离。第二是不同阶层内部一致认同感的形成,它与阶层之间的边界联系在一起。第三是阶层之间的流动逐渐减少,不同层级之间的关系越来越趋于稳定,层级间流动的成本显著增加。第四是社会阶层的再生产,也就是说过去人们常说的农之子恒为农、商之子恒为商的现象开始出现⑥。从身份的角度看,大学生的社会角色具有一致性,但由于其来自不同的家庭、阶层和地区,固有的痕迹依旧明显。尽管就餐在相同的食堂,上课在相同的教室,住宿在相同的宿舍,但相互之间在人际关系等方面的信任呈现不稳定状态,随时会发生显著的变化。
新媒介环境的形成和发展对大学生信任问题增加了许多新的不确定性。一方面大学生获得关于社会整体信任方面的信息途径越来越多而且凸显了互动功能;另一方面大学生对大量的信息难以准确的把握和判别以至于经常受到信息传播的消极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冲击和混淆着大学生对社会信任机制的认知。由此可见,大学生作为新媒体的主要使用者和信息的传播者,可以突破原有时空的限制而迅速了解任何地方的信息资讯,并通过主动转发和互动等方式使信息的影响迅速发酵。从另一个角度看,网络已经成为部分大学生的主要社交领域,不加限制和约束的网络沟通,会导致大学生诚信意识的下降。
就业形势的严峻导致大学生在信任方面存在明显的情绪化。大学生在接受若干年高等教育之后,就业是实现自身人生价值的重要标志,是人生经历中的重要转折点,是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形式。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形成的政治信任、人际关系信任、制度信任等,是大学生信任问题的综合反映,这种综合反映的情绪化表现十分明显。就业形势是否严峻、就业机会是否公正、就业成本是否合理、就业层次是否适当等,都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切身利益。相关的利益群体在利益表达受挫过程中会产生强烈的被剥夺感和不公平感,并因此给社会稳定埋下重大隐患⑦。
三、加强当代大学生信任培育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大学生信任问题普遍存在于重要的社会转型期,表现为对所处的经济领域、社会领域、公共领域、文化领域范畴的制度安排和现状以及人际交往关系状态与自身所期待形成的契合程度的差异而产生的一系列基本态度。其特性表现为:大学生信任问题主要存在于重要的社会转型期,当社会处于高度和谐统一于平稳发展过程中,大学生信任问题尽管存在但表现不明显;大学生信任问题存在的领域广泛,一方面决定于人际交往产生的,另一方面是人际交往以外的诸如经济、社会、公共管理、文化等各领域的制度设计;大学生信任问题终将以一系列的基本态度表现出来,既有因契合程度高而表现出的积极影响,又有因契合程度低而表现出的消极影响;大学生信任问题在接受高等教育阶段具有普遍的可塑性,相同的环境条件下由于引导方向和方法手段的差异会导致产生不同的结果。当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处于重大转型的历史时期,社会秩序范畴的信任问题也必然在大学校园有所凸显,大学生的信任问题也将表现出多元和多变的复杂情况,加强当代大学生的信任培育也更加具有现实意义。
(一)加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一个主要功能就是通过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的良性互动,促进社会不同阶层和群体之间、社会成员不同个体之间建立起广泛充分的信任,并在此基础之上打造社会诚信体系。信任感的形成既来自于社会的实际状况,也来自于因教化而形成的价值观,也就是说既有物质的层面,也有精神的层面。高等教育阶段是大学生由以血缘、地缘为基础建立起的感性信任向以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为基础建立起的理性信任转化的关键时期,在此阶段基本决定了信任问题的价值取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大学生信任培育的基础与核心,基本途径和具体做法是贯穿、融入和渗透,可以概括为一条主线、两个机制和三个基本方面。这条主线就是以融入、渗透等方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高等教育全过程以夯实大学生信任培育的基础。两个机制分别是内化机制和外化机制,内化机制注重意识的树立和观念的强化,外化机制注重氛围的营造和条件的创造。具体体现为一是融入渗透到高校的教室、实验室、食堂、宿舍和运动场等各种空间场所,使学生在任何地方都能体验到相互间信任的存在和重要意义;二是融入和渗透到高校各方面的治理和管理之中,使学生在任何一个环节都能感受到相互间信任的存在和重要意义;三是融入和渗透到学生的各类社团组织和志愿者活动中,使学生在日常的社会交往和社会实践中时刻都能体验到相互间信任的存在和重要意义。
(二)强化和优化大学治理认同机制和高校秩序控制机制
许多时候,尽管学校和社会做出许多努力以换取大学生的信任,但效果不尽理想。有这样一个现象很值得我们思考:当学生的家长或亲友对其提出批评和教育时,有时甚至是很严厉的申斥,学生尽管有时会发生顶撞现象,但依然对家长和亲友充满信任。但若换成学校管理机构和组织,虽然非常讲究方式方法,但依然很难换取学生的信任。问题的根源在于大学生自身的角色定位的主体意识与传统管理理念产生了越来越显著的分裂,从而导致信任的基础出现越来越脆弱的趋势。大学治理理念的实践或许能为解决大学生信任问题提供新的途径。大学治理是在大学利益主体多元化以及所有权与管理权分离的情况下,协调大学各利益相关者的相互关系,降低代理成本,提高办学效益的一系列制度安排⑧。传统的管理模式其基本特征是单一的权力主体在一个特定的边界范围,通过制定政策并加以实施,运用权力自上而下的对管理对象的单一向度管理。这种模式的缺陷之一就是对成员主体性地位的压制,进而形成分化,形式上表现为对立的双方。在对立的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在管理行为实施的主体和客体之间、在管理规则的刚性措施和柔性需求之间建立信任并不断提高信任度是十分困难和难以持久的。目前,我国高校的治理核心和权力基础是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利构成的二元权力结构,而大学核心三大利益相关者之一的学生利益却被不应有的忽视,学生的权力与利益长期受到潜在的和现实的威胁与侵害,这是当前大学生信任问题在制度建设方面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在高等教育发达的德国,“政治认知”和“政治参与”作为德国学校政治教育的两个关键词,既是青少年政治社会化的实现基础,又是其主要的实现途径⑨。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权利应当受到重视和保护,应当打破传统二元的权力结构的桎梏,重新建构一种以学生利益为中心,以学校发展为目标的由学生权利、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三方相互制衡、和谐共融的大学内部管理权力关系结构⑩。学生的根本利益在制度安排环节得到根本的保护,不仅解决了大学生对学校的信任问题,同时也将极大地有利于大学生提升社会认同、人际认同、价值认同、理想认同和文化认同,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信任问题。
稳定的秩序有利于信任的形成,社会秩序主要意味着某种程度的关系的稳定性、社会发展进程的连续性、个体行为的规则性。在一个有序的社会中,礼俗或法律的运行也是有效的,社会信任关系的建立有各种潜在的保障机制[11]。当学生权利作为高校三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加以明确和固定后,学生由过去单一的管理对象的角色演进为治理参与者和利益相关者,这一变化促使我们逐步将大学治理与大学管理进行有机的结合,进而优化高校秩序控制机制。学生群体的介入和作用的发挥,有利于高校秩序控制机制由外控型向自主型的转化,有利于由刚性化向柔性化的转变,有利于由教条化向人性化的转变。
(三)积极培育志愿文化,提高当代大学生对社会整体的信任度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个体只有在群体中实现互动才能逐步培养起彼此的信任感,信任是建立在共同价值观基础上的人与人之间的真诚相待和相互尊重,是建立在平等环境下的人与人之间的机会公平和程序公正。志愿文化由物质、制度、精神三个层面构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具体体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润滑剂,是人与社会沟通的桥梁和纽带。虽然高校开展志愿服务工作已取得了不少成就,但在发展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实际问题:一是高校大学生对志愿服务理念、活动的开展缺乏深度了解;二是社会各界对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缺乏认同和理解;三是尚未将长期实践的志愿服务在理论层面加以提炼并升华为志愿文化。
虽然志愿者、志愿服务的称谓和形式属舶来品,但志愿精神和诚信精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古而有之。儒家思想提倡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旨在告诫我们,在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应互相关爱、互相帮助。这些朴素的思想文化与志愿精神所倡导的奉献社会、不求回报的理念是相融互通的。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墨子认为:天下所有的人不应当分为高低,而应彼此相爱。实行兼爱是济世利人的有效途径,社会的利益包含着其中每一个人的利益,为社会谋利益就是为自己谋利益。这些哲学思想与今天志愿服务事业的本质“美人之美,美美与共”是一致的,所蕴含的助人、爱人精神是我们在社会转型时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重要动力,志愿服务将长期成为解决大学生信任问题的有效形式。
(四)构建社会、学校、家庭、学生四位一体的功能平台
构建社会、学校、家庭、学生四位一体的功能平台,共同营造有利于解决大学生信任问题的良好氛围和长效机制。一是逐步建立健全法制体系来保证基于诚信的社会制度的确立,并在此基础上构建规范公民言行的秩序,最终形成公民稳定的内在品质和行为方式,进而促进其他各种社会体制的完善,最大限度减少社会各种不稳定、不和谐的因素,降低社会各方面对大学生社会关系信任的冲击,为信任的培育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制度环境和心理环境。二是遵循重能力、倡方法、兴人文、塑人格的原则,通过课程设置、教材建设、课堂教学、制度设计、管理组织、校园文化等方法,构建科学、系统、灵活的教育内容体系,营造充满人文关怀的高校管理制度和秩序控制氛围,优化师生和谐、管教和谐、自身和谐的育人环境,不仅使大学生亲身感受到信任他人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加深被别人信任的体验程度,从而有效提升大学生对社会各方面予以信任的自信心和自觉性。三是充分发挥家庭作为血缘关系存在基础的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以家庭成员特有的地位和视角,为大学生传送和增进正能量,使大学生时刻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谐、家庭成员的乐观向上、家庭与邻里的和睦相处。四是大学生自身应充分认识到信任是心理、感情的体验和认知,社会、学校、家庭可以创造充满信任的条件和环境,但最终还是取决于信任主体自身,应立足于学习、思考和实践,努力提升个人品质。我们迫切需要用实际行动改变当前信任缺失的现状,坚定信仰,树立以“三个自信”为基础并具有时代特征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在培育大学生信任认同和构建信任社会的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
需要强调指出:社会、学校、家庭和学生在共同组成的四位一体的功能平台上虽然各有不同的功能,但不是相互割裂的,而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必须通过相对固定和便捷的渠道进行互相交流和及时沟通,才能发挥整体合力的功效。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传统媒介报道、会议组织等传统形式的基础上,借助新媒体技术和网络平台,使四个方面在时空环境中融为一体,通过各自作用的发挥,真正实现其整体功能。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大学生信任问题的根本解决,必须以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为基础,同时有赖于精心培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在解决大学生信任问题的过程中,在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的同时,强化道德的教化作用,彰显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真正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
注释:
①褚宏启:《中国现代教育体系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300页。
②田海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纲要》,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58页。
③王北生:《当代教育基本理论论纲》,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第288页。
④丁香桃:《变化社会中的信任问题与秩序》,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172页。
⑤丁香桃:《变化社会中的信任问题与秩序》,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173页。
⑥孙立平:《重建社会——转型社会的秩序再造》,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250页。
⑦何显明、吴兴智:《大转型:开放社会秩序的生成逻辑》,学林出版社2012年版,第268页。
⑧李福华:《大学治理与大学管理》,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5页。
⑨傅安洲、阮一帆、彭涛:《德国政治教育研究》,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315页。
⑩李福华:《大学治理与大学管理》,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53页。
[11]丁香桃:《变化社会中的信任问题与秩序》,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4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