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门听课”如是说
2015-03-27袁桂利,孙玉梅
近期通过调研发现,一些地方的教育行政部门、业务部门,为了打造“原生态”课堂,培养教师敬业精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行了一项“别开生面”的教研活动——推门听课,于是,一些基层学校也纷纷效仿,开展起了该项教研活动。
“推门听课”顾名思义就是指教育行政部门领导、教研人员或基层学校业务校长等在授课者毫不知情的情况下,随机进入课堂。其意图是想借此了解课堂教学的“真实面目”,进而达到督促教师准备好每一节课的目的。然而,笔者对此做法却不敢苟同。因为,这是一种违背教学常规,对课堂、授课教师、学生缺少尊重的行为,会极大挫伤他们的积极性。我们不妨从以下角度去看待“推门听课”活动。
首先,推门听课违背教学常规,适得其反。
课堂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的教学活动,保持课堂教学的独立性,免受外界干扰是课堂教学的特点之一。但“推门听课”具有偷袭性和随意性等特点,势必会干扰课堂教学的正常秩序,这不但不能起到监督教师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水平的目的,反而会使好好的一节课因受外界因素影响而事倍功半。实际上听课者对听哪位教师的课,教师在讲什么内容,是什么学科,甚至是几年级都不知道。试想,这样的听课能对教学产生积极的效应吗?我想任何一位略有教育经验的教师都会给出答案。
其次,推门听课分散学生注意力,得不偿失。
好奇心人皆有之,更何况是正值青春年少的中小学生呢?面对教室中突如其来的“推门听课”,怎么可能让一群学生面对这种“推门而入”的行为无动于衷呢?
通过调研还发现:有个别学校的“推门听课”更是令人费解,课上了近一半,突然业务校长带了几个干事走进教室,把学生挤到三人一桌处,自己坐下来摊开听课笔记,记录了教师的板书,几分钟之后,趁着学生读书、讨论时,又带领“队伍”走出了教室,走进了另一个教室。如此听课能对授课教师提出有价值、有意义的建议吗?如果不能,那么这是一种什么行为?面对“推门而入”的不速之客,纵然我们教师个个都是“宰相”,那也装不下这么大的“船”啊?即使孩子们再听话,他们情绪怎么可能不受影响?同时,我们也不能想象一个内心紧张不安的教师,能够让课堂充满温馨、乐趣和美感吗?更何况这些不速之客本身就是为“品评课堂教学”而来的。可见,这种督查式听课同样也不会发现课堂教学的真实面目。
再次,推门听课缺乏信任与尊重,凸显管理的无能。
课堂之所以神圣,是因为它是教书育人的殿堂,孩子们在这里既学知识,也学文明。“推门听课”实质是在当着学生的面查教师,这无疑有损教师在孩子心中的尊严,不利于营造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再者,课堂是教师实施教学互动的阵地,享有自主的权利,任何人要进入课堂,须得到授课教师的允许,这是起码的尊重,而推门听课却无视授课教师的权利与尊严,将自身凌驾于教师尊严之上,这于情于理都是说不过去的一种做法。
另外,为什么会出现“推门听课”的做法呢?说到底就是对教师的不信任。一个有智慧的管理者绝不会用这种“偷袭”的方式来管理教师,他们会通过更科学、更人性、更合理地方式去了解广大教师的业务水平和工作态度。因此,在这里我可以这样说:在“推门听课”的同时,也推开了听课者与教师之间的距离。
那么,怎样才能让听课这项教研活动开展得既高效实用,又不伤教师的感情呢?我们每位业务主管领导、教研工作者听课前不妨先做好如下准备:
1.要掌握科学的教育理论和了解前沿的教育思想。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教育的改革也在日新月异,各个领域、各个学科都会不断涌现出一些新的教育思想、教育成果及教学方法,这就需要听课者及时掌握教育改革新形势、新导向,使自己站在应有的高度,敏锐、准确地发现教师授课的优缺点,以便给予有价值的指导,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2.要了解课程标准,熟知教材,掌握所听课教师的教学意图,感知所听课的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熟悉三维目标等。只有这样,才能增强针对性,减少听课的盲目性、随意性,提高听课质量,切实帮助授课教师改进与提高。
3.要了解听课班级学生的基本情况,如班级人数,班级学生的纪律情况,整体学习水平,与平行班级学生成绩的对比情况,优等生、中等生、差生分布等情况,通过这些信息才能客观、准确、合理、公平地评价出教师的授课效果。
因此,我想“推门听课”还是改为“敲门听课”为好,若是为防止授课教师反复演练,不妨提前一小时,哪怕是半小时的时间,先与授课者打个招呼,至少要让授课教师心理上有所准备,这样做,既能起到检查评估的作用,又不失人性和礼貌。相反,如果把“推门听课”当作考核教师,划分教师优劣的唯一标准,靠“偷袭”以迫使教师认真上好每一节课,无疑是在饮鸩止渴,显然不是明智之举。建议教育主管部门不如把设计“推门听课”的精力,转化为平常多搞一些师德师风教育、业务能力的培训,“走出去、引进来”,多派教师走出去看一看,学习借鉴一下外地的经验,这样做带来的正面效应会远远超过“推门听课”。
E-mail:lili79928@163.com
笠编辑/李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