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辞赋中的人物形象背后的文化内蕴
2015-03-27郭玉华
郭玉华
(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安徽阜阳236000)
曹植辞赋中的人物形象背后的文化内蕴
郭玉华
(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安徽阜阳236000)
曹植是我国建安时期最为著名的文学家之一,他有着卓越的文学才华,并凭借着王侯的身份广受关注。但是,他却由于政治上的失败而几次要沦为阶下囚,因而,他带着终身的遗憾与抑郁离开了人世。那么,他这样特殊的才华与曲折的人生,也催生了他文学创作的动力与激情。在他的辞赋中,塑造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我们将自本文中对其进行详细的探讨,并基于此人物形象更好的了解曹植本人,并挖掘出这些人物形象背后所蕴藏的深层文化内蕴,即曹植懦弱的性格特征、多元化的性格反映以及个人好恶的情感抒发。
曹植;辞赋;人物形象;文化内蕴
我国建安时期的文坛上有著名的“三曹”,他们开创了当时文学的浓郁氛围。其中,曹植更是成为“建安之杰”。他有着广博的文学修养以及坎坷的人生经历,并由此萌生了浓重的感伤情怀。他一生中创作而来不少诗文和辞赋,人们对于他的诗文研究较多,而对于其辞赋的关注偏少。实际上,他的辞赋却是含有深厚文学功底的。迄今为止,曹植传承下来的辞赋一共有四十七篇,几乎占据了他文学创作中的四分之一,并与其诗文共同铸就了他辉煌的文学功绩。因此,本文将围绕他的辞赋展开讨论与研究,主要是通过对其中人物形象以及典型意象的剖析来挖掘出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内蕴。这是因为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塑造实际上就是作家本人生活经历的隐射,他们身上或多或少的会折射出作家本人的影子,为作家本人代言,也为作家本人行事。
在此,我们根据曹植的创作根源,基本上把他辞赋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进行了一个大概的归类与划分。一般来说,我们把他辞赋中的人物形象分为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就是美丽聪慧的怨而不怒的女性形象,这实际上暗示了曹植懦弱的性格特征。第二种情况就是多维立体的士子形象,各种人物糅合在一起,这反映了曹植多重性格特征。第三种情况就是塑造了一些典型意象来描写人物,表达了曹植内心里的一些个人好恶情感,抒发了自己的心中不块。
一、聪慧但软弱的女性形象
应该来说,曹植辞赋中的女性形象并不多见,不属于其人物形象塑造的主体所在,当然也不具有主体性地位。这是因为曹植所处的建安时期的时代背景中,男性依然是社会的中心所在,他们具有绝对的话语权,女性只是处于一种被边缘化的境地当中。她们只能被动的接受与服从于男性的权威与需求。而曹植作为一个有着良知与理性的文学家与政治家,他抱着同情心来重新审视这些女性。因此,在他的笔下,出身低贱的市井女子或者是出生高贵的王侯之女,甚至包含了超凡脱俗的洛神,她们无不聪颖、贤惠,但同时也较为软弱,对于现实状况有着怨言但永远保持着冷静的不愠不怒,反而最终导致了悲剧收场的命运。这些女性形象虽然不多,但是,却有着不容忽视的丰富内涵。
在曹植的笔下,辞赋中的女性往往是天生丽质型的,她们大多是美丽的,是一些静若处子、动若脱兔的女子。曹植凭借着自身高超的文学才华把她们变得更为灵动感人。但是,我们却又从中意会到了曹植隐藏在这些女性人物背后的担忧与郁闷,因为这些女性虽然漂亮灵动,但是,却对爱情的渴望无法实现,只能仰天长叹。因此,这些女性强烈的渴望与无助的行为之间产生了巨大的反差,这实际上说明了曹植在关心这些女性的同时又无法给与有效的帮助。这是一种痛彻心扉的无助感。
同时,曹植笔下的这些女性又是软弱的,成为了男性的附庸物,她们的命运往往如同浮萍一样毫无根基,到处飘荡。比如说,《愍志赋》中的女子就在父母的媒妁之言下完成了由恋爱到婚姻的全过程,根本没有权力去自由的进行恋爱,也不敢怒,不敢言,即使内心里有万种不甘,但是现实中却表现的毫无声息,不敢反抗社会的习俗与礼教,只能成为一个有思想但却无反抗的弱势群体。无论是心中有爱的少女,还是遭遇悲惨的弃妇,她们只会不断的悲叹与哀伤,最终身体与精神一步步垮掉,但却不会对现实感到冲冠一怒。针对这种现实状况,曹植已经清醒的意识到了妇女的弱势处境,但是,他却无法找到有效的解决办法。因此,他辞赋中的女性几乎都是无处伸冤和不再诉说的弱势群体。
此外,曹植笔下的女性又是聪慧过人的,我们总可以在她们身上发现不少睿智的地方。即使是一些弃妇的女性形象,她们依然有着冰雪聪明的个性特征。她们能够意识到自己在社会中的处境,但仍然不能逃脱掉被抛弃的悲惨命运,她们只是封建礼制的牺牲品,男性话语权的祭品。因此,在当时王权、男权至上的时代里,女性无论身份高低贵贱,都是男人们操纵的棋子,她们没有发言权,即使在洞悉了自己命运之后也不会发出声音,是沉默的群体。尤其是在曹植后期创作的辞赋《洛神赋》中,作家更是向我们展示了一个超凡脱俗的聪慧女子,她是作家个人经历的影射,并通过人神之恋的爱情悲剧诉说了作家难以实现个人理想与欲望的愤懑之情与无奈伤感。
二、多维且立体的士子形象
曹植的辞赋中的人物形象除了以上不多的女性形象以外,还描述了各种各样的士子形象。他们其实都是曹植多重性格的集中反映,让曹植在读者眼里展现出多维度且立体化的个性特征,成为一个复杂且真实的个体。这些人物起伏不断的人生历程,让我们看到了曹植本人跌宕起伏的命运以及内心里的那份执着与无奈的舍弃,也能够让我们充分体会到曹植作为一个政治家的生命悲歌以及作为文学家的生命之美。
在曹植早期的辞赋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呈才见宠、以宠见骄、以骄见妒的士子形象。曹植有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为了赢得父亲的认可,曹植创作了不少辞赋,并成功奠定了自己在父亲心目中的地位,几乎要被立为太子。因此,他有一段年少轻狂的人生岁月。当时的辞赋中主要描述了生活的惬意与悠闲,并蕴含了强烈的治国理想。然而,当时的曹植始终处于一种不清醒的状态之中,对于现实的理解较为浅薄,并逐步养成了张狂的个性。后来,他还遭遇了迫害。
后来,由于当时的建安时期东汉通知已经腐朽至极,战乱不断,文人墨客亲眼目睹了各种乱离之苦。曹植作为当时的文坛核心人物之一,他也忧国忧民,试图建功立业,扬名后世。因此,这个时期的曹植辞赋中往往表达了一种立身扬名、慷慨激扬的情绪,他有着坚定的政治诉求。尽管看到了社会与政治的黑暗,但是,他仍然坚守早年的政治热情,并以此作为终身的奋斗目标。在晚年时期的曹植备受煎熬,然而,他始终坚持不懈,这是我们认为曹植的过人之处。他认为关心民生的统治者就是好的,并表达了自己追随先贤而施仁政的意愿。但是,现实并不如他所愿,反而带给他很多的人生坎坷,即经历了亲人的离别之痛,又尝遍了亡子丧女之悲。这是曹植的雄心勃勃之下的脆弱的一面。
当然,曹植由于出生于贵族家庭,因此,他也是一个会享受的公子哥。我们可以从他的辞赋中看到一些时日悠游、公子行乐的精致生活场景。他由于文学才华而受到曹操的偏爱,反而也成为了后来曹丕对他进行迫害的根源之一。他的文学才华比起曹丕来说更胜一筹,这让曹丕视他为劲敌。最终,曹植在旷日持久的“立储之争”中以失败告终,这也宣告了他悲剧人生的开始。
那么,由于曹植出生在一个王侯之家,他深受封建礼教的影响,恪守儒礼、崇尚尊卑,并把它视为一生中坚守的处事原则之一。我们可以从他的辞赋中对于父亲曹操的称呼中管窥一斑。他称父亲为明后、大人、至尊、神后、慈君以及灵后等,对于兄弟曹丕也是使用敬称。虽然说曹植遭受了深重的迫害,但是他依然使用敬语,这反而说明了他性格中保守与懦弱的一面,是被封建礼教残害的本性压抑的集中体现。
此外,曹植还非常重视亲情。因此,在他的不少辞赋中有着重情重义、情感悱恻的语言表达。他在《怀亲赋》中表达了对于父亲的眷恋与热爱。他在睹物思人的情绪中无法自拔,实际上是他想要逃避现实却无法逃避的矛盾心情的映射,内心里非常纠结与痛苦。他还在辞赋中抒发了建功立业的政治欲求,但是,现实却是残酷的,他被曹丕迫害,甚至差点人头落地。种种不顺让他感到内心烦错、徒留翰墨。只是后来曹丕也试图缓和与曹植的关系,然而,造化弄人,曹丕去世了。曹植又遭受了这个巨大打击。曹植一直上表言政事,说明了他仍然抱有坚守的政治野心,而这又引起了新任帝王的戒心,反而又被弃用了。后来,曹植只能够抱憾终身的抑郁死去。
曹植是一个有着过人才华的人,但是,却一直得不到重用,从而造就了他一生悲惨的人生际遇,他内心里有着无限的惆怅与无奈,最终只能在无用武之地的嗟叹中离开人世。曹植是一种时不我待、病蚌成珠的复杂且矛盾的心态,他有着锲而不舍的抱负和雄心,但又不得不面对现实和接受现实,进而不断的沉沦下去,不仅无力自保,还连累了身边的人。曹植一直以此而苦恼,让他的人生信仰一次次遭受打击与煎熬。他一直想要报效祖国,但是,却又过于急躁,反而遭到了帝王将相的迫害与怀疑,成为了诸侯王中处境最差的一个。他只能从出游中寻求心灵的居所与安慰,但有时反而加剧了内心的痛苦。所以,曹植通过自己的笔触把我们从残酷的历史背景引向了广阔的文学天地,让我们看到了他对于自我价值的执著与精诚,最终的失败反而显得更为悲壮与值得同情。
三、典型有灵性的意象形象
曹植的辞赋中还塑造了很多意象形象,它们在曹植富有灵性的笔触下显得颇具内涵与意义,甚至于具有了人的思维与行为。在这些意象中,首先表达的是一种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曹植虽然是曹操的儿子之一,有着衣食无忧的生活,但是,他却有着深厚的生命危机感。比如说在他的辞赋《鹦鹉赋》中,他就明确指出了文人墨客应该居安思危,在寄人篱下的日子里随时都有可能遭遇不测。这种安危意识深入曹植的内心,也成为他对于人生理想追求的巨大动力所在。他还创作了《槐赋》来表达出自己想要得到父亲认可与重用的心情。因此,鹦鹉与槐树都是曹植本人的意象象征之物,是他个人理想的表达方式之一。
其次,曹植还通过一些意象表达了自己宁作清水之沉泥,不为浊路之飞尘的内心感受。曹植除了运用一些静态的文化符号来比喻自己的品行高洁,不按常理办事等,还把意象扩大了一些动态的形象上面,比如说蝉、白鹤、大雁等。这些物象还成为了后人相继运用的固定意象。在这些辞赋中,曹植把斗争描述的异常激烈,实则是他真实处境的反映,并通过幻想对手放过自己来为自己开脱。当他发现无法实现自己愿望的时候,他只能凭借文学意象来抒发心中的不快。这些意象有时还融入到了作品当中,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起到了重要作用。比如说,在曹植的《洛神赋》中,水的意象就让人物形象塑造更为立体化与具象化,并让人神之恋显得更为凄美,让人们读到了曹植闪耀着高洁光辉的人生理想。
因此,这些意象在辞赋中的出现与描述,都是曹植有意而为之的,他借用了这些意象来表达自己内心里的想法,让自己塑造的各种人物形象变得更加生动逼真。这是曹植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的创新方式之一。然而,我们可以看到,曹植的情感表达基本上都是压抑的,根本没有表达出直接的对抗与反叛,更缺乏了应有的硬气。这是他的家族背景与懦弱的个性决定的。他一直无法对亲情释怀,从而导致了他在清醒的意识形态下变得更为无奈与痛苦,最终落得个悲惨的生命结局。
(注:本文系阜阳职业技术学院2013年校级科研项目“高职语文考核方式改革探索与实践——以阜阳职业技术学院为研究对象”,项目编号:2013JKYXM 20)
[1]李华.灵君以后,一人而已——从《洛神赋》看曹植对《离骚》的接受[J].语文学刊,2006,(9).
[2]李焕有.《洛神赋》幻想艺术产生诱因浅探[J].名作欣赏,2008,(2).
[3]刘玉新.《洛神赋》寓意管窥兼谈曹植与甄后的暧昧关系[J].聊城师范学院学报,1996,(1).
[4]渠晓云.曹植《洛神赋》的另一种解读[J].电影评介,2005,(4).
[5]王书才.曹植《洛神赋》主题臆解[J].达县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