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创新的路径研究

2015-03-27胡后富

关键词:法治制度思想

胡后富

(中共宣城市委党校,安徽宣城242000)

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创新的路径研究

胡后富

(中共宣城市委党校,安徽宣城242000)

一个国家的意识形态既是历史的,也是未来的。在科技腾飞,思想爆炸的新时期,意识形态的创新是适应时代的发展,顺应历史的潮流的应有之义。作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探索我国的意识形态的创新路径,在今天有着无比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从物质创新、思想创新,法治保障这三个角度出发,力图摸索出一条我国未来进行意识形态创新的有效路径。

物质;思想;法治;创新

一、引言

通常意义上来说,“当代中国”在时间上的划分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始,并延续至今。在这一漫长的历史发展阶段,中国共产党始终秉承着开放、创新、改革发展的理念引领着时代和中国的不断前进。具体而言,现阶段的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我国的基本国情和政治制度在面对当今国际国内日益严峻的政治经济环境时,中国社会正经历着最为复杂和艰巨的社会转型。作为一个以一元主导思想为统领的社会主义国家,保持意识形态的活力,创新意识形态的多样化发展路径,是永葆我党我国昂扬生机的内在动力泉源。

按照马克思理论对意识形态的定义,它起源于人类的社会生产劳动,是一种可以被理解的想象,是社会大多数成员用以看待事物的方法,亦或是由社会统治阶级对所有社会成员提出的一组观念,它囊括了人类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的内容,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反映着现实的社会生活。在中国,主流的意识形态建立在马列主义的思想体系之上,是统治阶级用来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主要思想武器,也是整个中国民族从历史走向今天经过无数的实践和风雨洗礼所得出的正确的看待世界的方法。面对当今国际政治的风云突变,国内社会外来文化的冲击,如何让我国的意识形态适应社会潮流,如何在大时代的背景之下走出一条意识形态的创新之路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物质基础创新是根本

马克思主义理论最重要的一点辩述就是对物质和意识的讨论,即“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意识形态是政治制度和经济基础自觉地、系统的反映。纵观我国的经济发展史,建国以来,为保证意识形态的纯洁性再加上内外交困的国内外环境共同影响,我国实行计划经济模式,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广大人民的基本生活,然而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科技的发展,意识形态主导下的经济生活已然开始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战争年代构成的意识形态绝对的话语权成为整个国家发展的潜在主导动力,使得我国生产力发展遭遇了接近三十年的坎坷和波折。

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党的工作重心开始转为发展经济,要求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注重发展科技,重视人才,改革开放。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看,正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理论对以往生产关系和意识形态进行的修正。然而,改革开放“先富带后富”的理论经过长时间的应用和发展,一方面确实令中国走向了前所未有的一段繁荣时期,然而另外一方面却不可避免的催生了一些利益集团,令贫富差距逐年增大,对保持我国意识形态的稳定和纯洁性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从这两个比较明显的发展时期可以看出,意识形态和物质基础是两个相辅相成互为依托,相互牵制的力量。因此,意识形态必须要适应物质基础的不断发展,不断进行自我孵化,自我创新,才能够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物质基础一方面要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追求更加先进的发展模式。另外一方面要听从我国意识形态的领导,维护我国的政治稳定,社会和谐。

由于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在新的时期。我们必须要把意识形态的政治功能和制度功能统一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进行物质层面上的功能创新。从大处,讲经济发展要符合自然规律,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大力吸收国内外的先进技术文明成果,以我国意识形态发展的轨迹为依托,掌握科学的发展观念。从小处讲,物质基础的创新要划归到每一个人身上来,发动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一方面重视人民的力量,重视人的能力的实现。另外一方面在全社会范围内宣传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滴水穿石,铁杵成针。让每一个人都成为经济改革浪潮中的助推器,充分调动起人民对经济改革的热情。诺思认为:“在人类行为的约束体系中,非正式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即使在最发达的经济体系中,正式制度也只是决定行为选择的总体约束的一小部分,人们行为选择的大部分行为空间是由非正式制度来约束的,因此,非正式制度对社会经济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1]这些都可以归结为我党发展至今始终秉承的一点,即,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主要力量。

因此,意识形态的创新一定要走经济发展之路,意识形态要以经济发展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来进行自我调节,以适应新的生产关系。在当今全球以科技和人才为主要竞争的大环境下,维护国家的安全和谐,营造稳定、健康的社会环境,整个意识形态的主导方向则必须要依靠人民的力量,走经济建设之路,这是经济基础决定意识形态的客观规律,也是一条始终颠扑不破的存在真理。

三、社会主义思想创新是核心

以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为基础,充分吸收党的各界领导人治理国家的指导方针是自新中国成立之后自上而下形成的一套系统的意识形态体系。毛泽东指出:“掌握思想领导是掌握一切领导的第一位。”[2]由于我国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官方的意识形态统领权掌握在人民群众的手中,因此,在国家的政治思想制度设计上,体现出一种更为完整、严密、普适的特征。尽管在处理政治事务的实际运行上面仍然采取集中、管控和命令的形式,但是其施政的目的在于维护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权力的来源具备合法性。由此,就必须要在全社会范围内创新社会主义思想意识,形成自我延续、自我发展的思想和理论基础。

由此,笔者提出两个方面的创新构想。首先,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主要一点就是革命,以革命推动时代的发展,以革命换取新事物的加速前进。将这一点融入当下的中国社会发展思想当中就是将革命转变为“建设”,依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内涵,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建设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在全社会范围之内建设一种拥有广泛社会认同度的情感基础。大力传播中国优良的文化传统,倚靠民族感情,倚靠历史发掘人民群众共同的思想基础。

再次,改革开放的实现,中国打破了原有闭关锁国的历史状态,各式各样的西方思潮大量涌入,一方面促进了我国的思想文化大繁荣大发展,一方面由于其内容的良莠不齐同样给我国的意识形态体系带来了一定冲击。然而,这样的冲击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潮流。我们应该秉承开放的基本理念,正面创造一个平台,对来自西方的各种思想进行一个从内容到本质上的辩证分析,吸收西方思想中对我国社会主义思想有启发,有建设性的思想成果和文明形式,避免盲目抵制和否定。保持我国社会主义思想的先进性和科学性,做到兼容并包,与时俱进。再有,在全社会范围内大力弘扬我国的传统思想文化,并对大量涌入的西方优秀文化拿出一个对话和交流的态度,对西方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和西方政治思想体系当中对我国思想建设有利的创新观念加以吸收和改良,通过交流和学习的方式不断更新并充实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思想体系。令我国从过去强调斗争性和批判性的意识形态逐渐调整为具备包容与和谐的积极的理论体系。

四、依法治国是手段

建立一个什么样的政治制度,是每一个国家在成立之初都必须要深入思考的一个历史性课题,古老的中国也概莫能外。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经历了长久的封建君主制、资产阶级的立宪制、总统制,最终走上了一条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道路,是有着其深刻的历史原因和历史必然性的。但如何让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道路越走越远,越走越强则必须要有法律作为基本手段和保障,只有将整个社会纳入法治的轨道,才是保障我国意识形态不断创新、有序发展的制度基础。

卢梭说过:“规章只不过是穹窿顶上的拱梁,而唯有慢慢诞生的风尚才最后构成穹窿顶上的不可动摇的拱心石。”新中国建成已有66周年,中国共产党始终秉承着以法制作为其治理社会,维持自身统治的基本原则,然而法制不同于法治。法制只能说是在制度层面上对全民在行为上做出的共同约束,其背后是依托国家强制力和暴力机关做出的规范。而法治,更多从人心角度出发,在全社会,全民族的范围内获得最广泛的认同基础,让法的观念深入人心,让国家的权利运用得到有效的制约和监督。

从这个意义上出发,法治可以说是保证意识形态创新的有效手段,法治是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有力武器,是保证意识形态创新能够行走在正常有序轨道上的护身符。思想隐藏在人们的头脑之中,很难通过具体的方式进行探知和测量,在利益的驱动之下,人们很容易出现言行不一的现象,或者作出危害社会的行为。针对这种情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3]从两个方面推动法治方面的建设,首先,要求国家权利机关切实保护好人民群众的基本权利和自由,做到将权利关进笼子里,国家机关在履行自身职能的时候要严格依照法定程序实行。国家机关的工作人员要具备职业良知,对法治有信仰有追求有坚守,上行下效,从而在全民范围内营造出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其次,法治要求全民守法,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识,善于运用法律武器来捍卫自己的权利和自由,让全民参与进对国家权力组织机构和个人的执法活动中,监督行政机关的权利切切实实的应用到了每一个公民的身上。

通过法治手段的贯彻,法治思想的提升,能够扫清我国意识形态创新道路上的障碍,也是保证我国在国际社会上拥有强大的话语权的基本方略。我国意识形态的声音,不仅要在一国之内能够进行传播,更重要的是能够清晰、明确、坚定的向世界叙说和构建自身思想的叙事框架,而其进行不断创新的后盾就是法治。

[1]诺思.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刘守英,译.上海三联书店,1994. [2]陈志强.探索加强意识形态工作的有效路径[J].人民日报,2013-08-17.

[3]习近平.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4-09-05.

[4]刘炳辉,姚安泽.制度视角下的意识形态创新[J].厦门理工学院学报,2009-03.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人民出版社,1972.

[6]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人民出版社,1991.

猜你喜欢

法治制度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思想与“剑”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签约制度怎么落到实处
构建好制度 织牢保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