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应加强语言训练
2015-03-26郭全义
郭全义
摘 要:许多语文教师认为语言训练无章可循。其实不然。重点介绍“四点”语言训练角度,可提高语文课堂效率,提升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有步骤、有层次地掌握并有效地运用好语言。
关键词:语文教学;语言训练;口语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部分指出:“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这就明确地规定了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把重点放在加强语言训练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教学是由“语文”和“教学”两个词组成的,是关于语文的教学。按照新课改的要求,关于语文的教学由口语交际、阅读、写作三个方面的内容组成。本文即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如何加强语言训练。
一、在口语交际中训练语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重要素养。口语交际是在一定的语言情境中相互传递信息、分享信息的过程,是人与人之间交流和沟通的基本手段。……应重视指导学生在各种交际实践中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口头为语,书面为文”,语文教学是关于听、说、读、写的教学。然而,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一切为了考试,许多一线教师都只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在教学中不停地训练学生“写”的能力,而忽视了学生“说”的能力。尤其对于刚进初中的学生来说,听、说、读、写的语言训练,应以口语表达(说)的训练为起点和突破口,以带动其他语文能力的训练与提高:以说促想,以说练听,以说带读,以说助写。
因此,口语交际除了具有必备的语言知识外,还要有适应具体语言环境的能力、根据语境需要组织话语的能力、在交际受阻情况下采取方法和手段保证交际顺畅进行的策略能力等。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具体情境,以恰当的方式将这些程序性知识和技能性知识呈现出来,并通过实践反思使学生得到对这些恰当方式的感悟和领悟,以形成相应的语言运用能力,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有效进行口语训练,不仅能有效地训练学生语言表达的条理性、准确性和灵活性,而且能增大语言训练的密度,提高其效率。
二、在文本阅读中体味语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因此,我们应在阅读教学中重视对字词句的分析,使学生通过识字、释词、诠句的练习,具备正确理解、掌握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纵向分析可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度,横向分析可培养学生思维的广度。
我们可从以下着手提升阅读教学的效率:
首先,阅读教学应适应学生需要。教学目标导源于课程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从课程目标到教学目标,再到教学和评价,完成课程与教学的循环。
其次,阅读教学内容应具体明确。语文教学内容指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呈现的种种材料及传递的信息,既包括对现成教材的沿用,也包括对教材的“重构”——处理、加工、改编乃至增删、更换。叶圣陶的名言“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就暗含了这一点。作为“例子”的教材只是教学的载体或资料,而教学需要面对确定的教学内容,只有这样才能有的放矢。
再次,阅读教学过程应密切联系生活。作为“人文”存在的语文课程在内容上体现出对人的终极诉求的关注和重视,不仅要重视教材所体现出来的人文关怀和价值诉求,更要重视每一个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所体现的思维状况和思想境遇。当前的语文教学,对学生特别是学困生的个体诉求存在有意无意的漠视。这种主观随意性和有意无意的漠视不仅消解了教材的教育价值和学生的情感体验,也使语文教师处于尴尬的地位:知识上丧失了教育的权威,人格上丧失了教育的威望,从而演变成了教育的机器。故在阅读教学中,不应有意的“说教”,而应该将生活阅读与学校阅读有机地结合起来。
文本阅读的语言训练,不仅体现了教师的“引导—讲解—分析—评价—规范”作用,更重要的是,学生在教师的作用下,实现了“基本知识—方式方法—行为习惯一思维品质”的内在提升,获得了学生从“语识—语义—语用—语感”的发展演变,为语文素养的提升创造条件。
三、在综合写作中运用语言
郭根福认为,写作专指运用语言文字符号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传递知识信息的创造性脑力劳动过程,它很好地表达了“听、说、读、写”中“写”的内涵。
但是,在当前的文选型语文教材中,写作教学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处于“冷落”的境地。实践中“读优先,写次之”的观念,为学生写作能力的缺失埋下了隐患,导致阅读教学缺乏最终的目标指向。实践中的写作教学缺失表现在三个方面:重视作文的结果而忽视写作的过程,写作教学中教师“没法教、不会教、随意教”,学生“不会写、不愿写、不敢写”。
为了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写作教学指导就需要体现语言训练的三维模式,即贴近生活、体现观念和阐述文化。贴近生活从外在世界的角度揭示了生活的重要性,体现观念从个体生命的角度揭示了观念的价值,而阐述文化则从历史时间的角度揭示了作文的文化内蕴。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作文必须贴近生活。学生运用多种感官感知、认识世界,从客观世界中摄取多种营养,才能不断充实和丰富生活积累,从而才能让其有话可说。否则,学生写出来的作文就永远是那几句从别人那里借来的、干瘪的、没有生命活力的口号。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作文,就是通过文字来表达思想情感和价值观念,无疑具有浓厚的文化性。从贴近生活,到体现观念,再到阐述文化,从而凸显理性思辨精神,这是写作能力提升的现实路径,也是提升运用语言能力的有效途径。
四、在教材、作业设计中锤炼语言
洪宗礼先生曾说过:“语言文字是思想内容的载体,而作为语文教学的依据,语文教材是以一篇篇范文为主体的,语文训练是以范文为凭借的。”课文中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可以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材料,如,在教学《狼牙山五壮士》一课时,让学生仔细观察插图,想象图中每个人的身份,他们的表情、动作、语言,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学生经常利用插图理解课文,可加强其对词句的深刻理解。
“语文教学中的练习设计,既要注重“双基”的训练,更有必要根据课文提供的显性材料和隐性材料,设计出能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练习。”因此,教师在设计练习时,必须注重研究学生语言思维“三性”的培养,将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体现在实实在在的教学环节中,从而真正实现语文教学对学生语言感悟与运用的目的。
教本教本,教学之本,语文教材是开展语文教学的前提和基础。针对现在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现状,为切实提升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笔者以为应构建以交际为目的的语文教学思路。上文阐述的四个角度,其根本的指向都是人与人之间的交际需要,通
过语言向他人表达或者了解他人的意见、想法和感情。
因此,只有将语文教学从单纯的语义学的泥淖中挣脱出来进入语用学的知识体系,才有可能为学生敏锐的语感能力养成创造条件,才可以提高语文课的教学效率,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能够得到一些实质性的训练方法及内容。
参考文献:
王勇.语文阅读教学中应加强语言文字训练[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1(11).
编辑 谢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