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让“超市”游戏大放异彩
2015-03-26耿翔晶
耿翔晶
日常生活情景中,幼儿会遇到各种与数学有关的问题。我们要注意引导孩子运用已有生活经验与周围生活中感兴趣的事情来学习数学,尝试自己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一“变”:以“超市游戏”为平台,促进幼儿相关经验的发展
超市是幼儿日常生活中比较熟悉的环境,幼儿对超市购物都有着丰富的经验。“超市购物”这一主题游戏中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教育价值,何不抓住孩子的兴趣,将10以内组成、加减的教学内容与之结合起来呢?经过一系列的思考后,我们在班级增设了“贝贝超市”这一区角游戏,以期让幼儿在“超市”的游戏情境中,自主表现和表达对现实生活环境的认识与体验、想法和愿望。
“贝贝超市”开业
【活动记录1】开业第一天
案例描述:
将来到“贝贝超市”的几名幼儿分配好角色(收银员和顾客),接着便开始购物了。不一会儿,超市货架上满满的物品就被顾客们“洗劫一空”,旻旻和陆陆为了抢购一罐薯片争执不休;买了一大堆物品的妮妮打开了一瓶“蘑菇香”,准备搽香;一旁的童童由于一次性购买的物品过多,在拥挤的过程中物品撒了一地;收银员也在大声叫嚷:“你们怎么不给钱啊?买东西要给钱的,我要告诉老师!”这时,只见思思捧了口香糖、薯片、牛奶等物品来到收银台,把这些东西放在了桌上,然后拿出两块钱结账,涵涵收了这两块,又开始叫别的小朋友付钱,童童好不容易捡起地上的东西:“可是,我没有钱啊!”见此现象,教师赶紧以“售货员”的角色介入其中,以“请问你需要买什么物品?”代替“不允许买不需要的物品”,以“如果选购好你需要的商品请到收银台结账”代替“买东西怎么不付钱?”等等,调整幼儿的游戏行为,指导幼儿游戏。
反思:
孩子们在游戏中出现的抢购、不付钱、少付钱、玩超市物品等这一系列问题,反应了孩子的游戏水平还有待引导,教师以游戏的角色“售货员”介入其中,通过言语和行为的指导,用符合幼儿的目的和兴趣的方法调整幼儿的游戏行为,让幼儿开始有目的地购物,有效地改变幼儿的行为。要针对具体的情况,帮助幼儿正视问题,以最低限度的帮助使幼儿能有最大限度的独立发展的机会。
后记:
这次游戏之后,我们组织幼儿展开讨论,制定了新的规则:
新的玩法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狂购”热潮,同时也解决了“付钱”的一些问题。然而,顾客买完了少量东西结账之后,他们会循环购买,最终,超市货架又被扫空,进而又是一片狼藉,每次都需要教师不停地指导。这样经过一段时间,“贝贝超市”这个新区角带给幼儿的新鲜感已然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贝贝超市”的惨淡经营,幼儿缺乏参与游戏的积极性。
二“变”:以“调整”为手段,充分挖掘游戏的功能
超市重要的功能便是“货币交易”,引导幼儿了解钱币与货物之间等价交换的关系。我们之前游戏的组织,忽视了这一重要的功能,让“收银”、“付钱”流于形式,而并未挖掘出其真正意义。于是,我们开始一增一减活动,调整“贝贝超市”。
1.删减超市物品。
在投放材料时,我们往往会考虑到材料的种类、数量,希望能面面俱到、多多益善,但是这样往往呈现给幼儿过多的信息,所以一开始出于新鲜感,幼儿会去看、去玩,然而最终都离去了。于是,我们删减了部分材料,引导幼儿运用已有经验,讨论分类的标准,在同伴之间相互介绍分类标准的基础上,学习层级分类,如将饮料、洗化用品、零食等各种物品分类摆放,又将相同牌子的洗发水放在一起等,并和幼儿共同为物品定价格、贴价格标签,引发了幼儿对材料的关注,使他们重新拾起兴趣,参与游戏,不仅让幼儿对于物品所属类别有更深的认识,同时也解决了每次收拾整理这个杂乱区角的问题。
2.增设“收银台”。
北京教科院廖丽英副研究员曾提出数学不是以计算为主的科学,数学不是专管数字的工作,数学教育应真正与幼儿实际的日常生活相结合,应考虑幼儿的实际年龄水平,通过幼儿与物质材料的相互作用,促进幼儿初步数概念的发展,同时培养幼儿的数学思维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幼儿在学数学的同时用数学。所以,我们发现,之前,我们所谓的“收银盒”只是一个装钱的盒子,而这回,我们特意制作了醒目的“收银台”,并贴上了“钱币”标志,它的出现给“贝贝超市”游戏带来了新的要求、新的冲击,让大家更关注“钱币”的交易,更关注在买卖过程中进行“数的加减运算”,提升了游戏的价值。
“贝贝超市”再营业
【活动记录2】为什么找1块
案例描述:
又到区角时间了,韩璐等小朋友根据区角指示牌,来到了“贝贝超市”。顾客们到银行取了钱之后开始选购商品,只见胡怡馨(顾客)在超市货架前左看右看,最终选定了一盒糖果,她拿出两张两元面额的钱给韩璐(收银员),韩问:“你买的是这个吗?”胡:“嗯,是的!给你钱!”韩伸出三根手指:“三块钱。”边说边接过了胡递过来的四块钱,她开始在收银盒里找钱,找了一会儿后她拿出了一张一元面额的钱,递给胡,胡开心地接过钱,又准备去超市继续选购了,这时候,我问韩:“为什么找她一块钱啊?你怎么算的啊?”韩不作声,一脸的疑惑,我又问道:“那她给你几块钱?”韩:“四块!”我:“她买的糖几块钱?”韩:“三块啊!”我:“那不是四块和三块,哪里冒出来的一块呢?”韩迷茫地看着我:“啊?我不知道。”我:“你不是找了一块钱给胡么?”韩依旧迷茫:“嗯,我不知道。”我:“那你为什么要找她一块,不找她两块呢?”韩璐伸出了四根手指头,依次又剥下了三根手指头:“就是要找她一块啊?”我笑着看看她:“对啊,这不就是一道减法应用题么?原来有几块,用掉了几块……”韩璐大眼睛突然亮了起来:“还剩一块钱!”
反思:
韩璐开始对“为什么找她一块钱啊?你怎么算的啊?”这个问题产生困惑,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也就是不明白加和减的实际意义,不能将数学加减过程外化为语言来表达出来,这时教师要加以引导,从逐步追问到直接点拨,让幼儿在真实、自然的生活情景中,将数学的实际运用与生活融为一体,让他们在自然状态下学习数学、运用数学。
后记:
随着幼儿对“贝贝超市”重拾起兴趣,孩子们在超市买卖物品的过程中,学习了数的加减运算,同时也发现生活中许多问题都可以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在这个过程中也体会到了解决问题的乐趣。
三“变”:以“问题”为契机,不断深化游戏的内容
当幼儿真正进入到游戏情境中以后,他们往往会在游戏的过程中产生和发现新的问题,恰当地应用这些问题,可以进一步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扩展幼儿的游戏内容。
游戏中出的问题 讨论 解决办法
在超市这一角色游戏的开展过程中,幼儿在与同伴、材料的互动中,会产生新的兴趣与需要,教师应当在尊重幼儿的兴趣和需要的前提下,积极地理解幼儿的想法,敏感地发现其中的“意义”或“价值”,并及时作出调整,使幼儿的主体性、独立性和创造性能够在游戏过程中获得充分的表现。本班“贝贝超市”变形记,也正是幼儿游戏动态发展的另一种表现形式,而且,这种动态发展的游戏会一直持续下去,与之并行的是幼儿在游戏中获得的各种体验、各种发展,我深信,随着游戏的进一步开展,这一群可爱的孩子还会继续让“贝贝超市”大放异彩。